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1938--武汉大会战
内容
编辑推荐

 武汉抗战过去67年了。但是,1938年武汉会战的历史已经定格在那里。这是中华民族的一段光荣史,是中国人民的一段奋斗史,是中国军民的一段英勇无畏杀敌卫国史。本书将向读者全面完整地介绍1938年武汉大会战的始末以及缅怀抗击日本侵略者,为保卫武汉、保卫中国而献身的烈士们。

目录

导 言/1

开 篇/1

一 不眠的战时大本营/3

 从沪宁到武汉/3

 运筹帷幄/11

 应对形势的两个大会/17

 杀一儆百/19

二 宝塔灯火映江汉/27

 忙碌的八路军办事处/27

 彭德怀江城抒怀/32

 八路军全线出击/35

 叶挺汉口树大旗/39

 新四军卫岗显身手/42

 毛泽东持久战理论的影响/47

 烽火中诞生的报纸/52

三 八方风雨聚江城/54

 活跃的第三厅/54

 悄悄地准备/58

 热情似火的献金运动/62

 三十万封书信慰前线/65

 可耻的低调俱乐部/68

 四揭开保卫武汉序幕的空战/70

 “二一八”长空鏖战/70

 雄鹰展翅台儿庄/75

 争显龙城飞将勇/80

 人道远征振国威/85

五 从津浦线到平汉线/90

 调兵遣将/90

 滕县悲歌/96

 临沂浴血/107

 台儿庄捷报/112

 徐州突围/128

 攻守兰封/134

六 破釜沉舟/139

 马当要塞铁锁沉江/139

 悲愤的黄河铁桥/142

 浊浪滔滔花园口/146

七 大别山中摆战场/l53

 富金山激战/153

 决战小界岭/159

 潢川痛击/167

 罗山烽烟/171

八 大江壮歌/179 

 要命的要塞/179  

 撤离九江/187

 潜太线的反攻/190

 争夺广济/194

 田家镇大战/200

九 南浔血战/207

 赤血洒庐陵/207

 风风雨雨瑞昌城/217

 岷山喋血/221

 马回岭角逐/225

 反攻麒麟山/228

 万家岭歼敌/233

 赣西鄂东的抵抗/247

十 落下战幕的海战/261

  海军的布雷战/261

 悲壮的中山舰/266

余 韵/271

 南北大门被打开/271

 尾声:没有结束的战斗/273

后 记/276

试读章节

不眠的战时大本营

从沪宁到武汉

1

12月7日晨,日寇的枪炮声已在南京城外轰鸣。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前往孙中山陵墓辞行,随后乘飞机匆匆离开南京。

虎踞龙盘的钟山正逐渐变淡,十里秦淮的繁华还游走于眼前。

撤离是有计划的,没有送别音乐,那两行清泪中,包含着痛苦与愤怒!

南京于13日失陷后,蒋介石于次日自江西到达武昌。

这几天,身在武昌珞珈山的蒋介石,思绪却总在沪宁战场上徘徊。

淞沪抗战爆发前夕,张治中以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兼职,指挥第87、第88两师及炮兵第8、第10团、独立第20旅一个团、警察总队等,于8月12日进驻上海,主张“先发制人”,决定在8月13日拂晓向虹桥口和杨树浦日军据点进攻。事先最高当局是同意“先发制人”的战略的。到了发动进攻的时刻,由于上海外交团建议上海为‘不设防城市”的“自由口岸”,当局也存有这种一厢情愿的幻想,于是阻止进攻,坐失“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良机。此后8月14日晚、8月18日,还曾多次有过暂停进攻命令,也多出于“外交”原因,干扰了军事行动,付出牺牲。

上海战端刚开,陈诚与熊式辉受派赴沪考察。8月20日,陈诚返京汇报说:日军的战略意图再明显不过了,那就是在华北扩大战事,并利用其快速机械化装备,沿平汉路南下,直趋武汉,以便截断南京政府与西北、西南地区的联系。这样,就必须集中主力于华东一线,扩大淞沪战场,牵制日军的行动,同时在华北也要集中相应军力,多线设防。决心不得不下。抗日战争终于全线展开了。

为了鼓舞士气,蒋介石与其幕僚们多次到上海前线视察。10月某夜,蒋在李宗仁、白崇禧等高级将领陪同下,乘专车去上海前线督战。车抵苏州,恰巧这时有数十架日机前来空袭,照明弹照得如同白昼,炸弹呼啸,犬吠鸡鸣,泥水飞溅。机车紧急刹车,部下们簇拥着蒋介石躲进附近的建筑中,逃过一劫。事后讲到这次沙场漫步,蒋立即神采飞扬。

又一日,蒋夫人带着顾问澳人端纳赴上海前线慰劳军队,也遇大群敌机。为了躲避炸弹,汽车高速行驶。由于车速太快,路况又差,急转弯处,汽车连打几个滚,翻落于沟壑之中,蒋夫人肋骨摔断数根,当场昏死过去,端纳也受了重伤。

淞沪战场三个月,中国军民同仇敌忾,与日寇进行了殊死搏斗。P3-4

序言

1945年8月15日,是一个值得我们中华民族永远怀念的日子。备受帝国主义欺凌的中华民族,终于在这一天一洗一百多年的耻辱,首次取得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八年抗战,中国人民用血的代价,将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了我们神圣的国土。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中国的抗日战争也由此开始。在全国人民的一致要求与支持下,国民政府宣布对日抗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南京保卫战,中国军队勇敢地回应日本帝国主义的挑衅,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扬言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

在日本帝国主义者看来,打下中国首都南京,就意味着占领了中国中枢,中国政府就得投降了。然而,中国政府以政府西迁重庆、召回驻日大使的行动再一次使日本在政治上受到打击。这样,日本侵略者在紧盯重庆时,碰到了无法逾越的武汉。

事实上,国民政府的中枢机构与党国要员就在武汉,共产党的代表也驻在武汉。此时,武汉由于它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地位而成为中国实际上的战时首都。

就在南京失陷的同时,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已在武汉制定了新的抗战策略。25日,中国共产党发表《对时局宣言》,提出了“保卫武汉”的口号。不久,国民政府也提出‘保卫大武汉”的口号,并逐步调整部署,使武汉抗战的战略更趋完善。

保卫大武汉的战斗从华北开始。日军的意图是,夺取徐州后,溯长江西进,一鼓作气拿下武汉,然后进军重庆,最终灭亡中国。

血战!徐州周围每一战略要地都洒下不屈的中国军人的鲜血。滕县、临沂的每块泥土都能证明,装备低劣的中国军人,是如何以大无畏的精神与日军拼斗的;台儿庄的每一块石头也能唱给你听,许多关于中国军人挥刀杀敌的悲歌。日本大本营曾设想,在徐州与中国军队决战。然而,中国军队在给日军沉重打击后,一夜之间突然没有了踪影。血战后的战略转移,让日本人震颤不已。

战争在向武汉进逼。但中国统帅部的决策却是“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它将战场设到了武汉外围鄂豫皖赣边境及以东的广大地区,决心让这里的每一个山头、每一个要塞都成为日军的坟墓。

日本大本营在这里下了极大的赌注,在海、空军的协同下,其精锐部队和轻重武器一齐上阵,从大别山北麓、长江南北两岸三路进军,直扑武汉。

于是,在大别山区、鄱阳湖畔、庐山深处、长江上下,中日军队海陆空军齐对阵,上演了一场中国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中国军队获得战果最多、日本军队损失最惨的战争历史剧。海战、空战、炮战,要塞守卫战、阵地白刃战,伏击战、破袭战,乃至包围、反包围、再包围,反复拉锯。日军每前进一步,都遭遇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抗击。敌酋冈村宁次也哀叹:波田等精锐部队,用一天时间才能攻下一个山头。日军攻占武汉的计划,从7月推到8月,再设定9月。可直到10月底,才以伤亡30多万人,甚至整个师团成建制被歼灭作为代价后占领武汉。中国军队虽然也付出巨大牺牲,但中国军队的主力并未受到毁灭性打击。中国保存了有生力量,为进入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武汉抗战的近一年时问,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最团结的时期。国共两党精诚合作,中国共产党对持久抗战、保卫武汉所提出的一系列理论、纲领、策略,对政府制定抗战的战略策略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配合正面战场的军事行动,广泛开展游击战,牵制了大量日军,使日军无法调动更多的军队投入进攻徐州、武汉之战。过去令政府头疼不已的军阀派系,此时都走上抗战前线。桂系将领亲率子弟兵奔赴战争前沿,川军以最劣之装备与强敌厮杀疆场,黄埔将领挺进到第一线与敌军对垒。在抗战的大旗下,真正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这也是近代中国最民主的时期。为了集思广益,共商抗战大计,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成立国民参政会,各党各派人会聚一堂,建言献策,开启了抗战时期民主的新局面。在抗日大旗的召唤下,武汉成为抗战文化的中心。全国文化精英聚集武汉,各种报刊杂志、各种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对于动员全国人民支持与投入抗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更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时期。国民党明确宣布抗日到底,中央军在抗战第一线浴血奋战。中共中央明确指出:蒋委员长抗战是坚决的。国民党在这一时期,曾改变过去对人民救亡运动进行限制、压制的态度,武汉成为当时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推动了全国救亡运动的发展。而赏罚分明也是此前此后少见的。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如果玩忽职守,畏敌逃避,则明正典刑;八路军、新四军,只要在前线杀敌,即便小功,也通令嘉奖。

这还是近代中国最有秩序的时期。军事部署的有序自为当然。保卫武汉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建设抗战的后方争得时间。工厂内迁、学校内迁、居民转移,在这一时期都井然有序地进行。武汉尽管处于战争的漩涡之中,但经济生活基本正常,社会秩序基本稳定。这一切,都为武汉抗战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武汉抗战过去67年了。但是,1938年武汉会战的历史已经定格在那里。这是中华民族的一段光荣史,是中国人民的一段奋斗史,是中国军民的一段英勇无畏杀敌卫国史。

历史饱含着血与泪!在烈士们洒满鲜血的土地上,我们有的不仅仅是痛苦与感激的眼泪,我们更有着踏着烈士鲜血前进的勇气与信心。我们应该让烈士们放心!当年,他们抗击日本侵略者,为保卫武汉、保卫中国献身。今天,我们重温历史,更要为建设武汉、建设中国努力奋斗。这就是本书的宗旨。愿以此与读者诸君共勉。

后记

本书能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脱稿付梓,首先得感谢诸多先辈与时贤。不少当年的亲历者留下的手稿,为本书提供了原始材料。诸多时贤的相关著作,也给作者提供了参考。限于篇幅,未能一一列出,敬请原谅,并致谢意。

本书写作,得到毛磊教授的大力支持。毛教授从写作大纲到体例,都为作者一一提示,并无私提供诸多资料。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牛陶兰女士等也为本书寻找资料提供了珍贵的线索。湖北人民出版社李尔钢先生、曾凡国先生、邓宁辛女士等,从确定选题、编定提纲,到写作修改,都付出了极大的心血。诸多媒体朋友的关心推介,也是本书能及时面世的原因之一。再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至于本书的不足之处,只能归因于作者。盼能再版,使本书有进一步推敲的机会。

李永铭

2005年6月于武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1938--武汉大会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永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6043045
开本 16开
页数 2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6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65.210.6
丛书名
印张 17.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29
16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3: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