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纹道(蜀锦蜀绣漆艺流光溢彩的国家技艺)/成都魂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九天开出一成都,自古诗人例到蜀。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对成都有着太多的偏爱,留下了大量的宝贵史料。本书是《成都魂书系》之“窄门”,它是凸凹的又一部人文地理随笔集,它的出版旨在植根于成都本土人文地理,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将那些关乎成都精神的所有玑珠串起来,一并呈现给广大读者。

内容推荐

一个手艺人将手纹、掌纹、指纹印在自己的手艺上,就像一个皇帝将玉玺印在自己的名字上。当手艺古旧得长出了令收藏家们趋之若鹜、夜不能眠的满脸皱纹时,一个年轻的大臣望见了皇帝内心的波纹。

目录

第一章 从一棵桑树和一棵漆树出发

01.结在树上的人文之果

02.嫘祖:从蜀地到中原的一双手

03.蚕丛:从蜀地到西亚的一条虫

04.天虫下凡是为蚕

05.《陌上桑》及其前置与后缀

06.漆树杂记

第二章 “天下母锦”蜀锦的织造技艺

07.锦史:从古籍和尘土中拽出的一匹丽锦

08.锦品:丝绸中唯一带金的织物

09.织锦:构筑在织机和指纹上的经纬王国

10.锦工:手茧之上百花开

第三章 “冠天下”的蜀绣

11.绣史:清晰的背影、模糊的脸

12.绣品:飘逸在微风中的秀丽春色

13.绣艺:针尖上的奇妙故事

14.绣工:从万家闺秀到茕茕大家

第四章 “雕镌扣器,百技千工”的成都漆艺

15.漆史:以漆为镜的城市记忆

16.漆器:镜面和沟纹锁定的时间肖像

17.漆艺:行走在刃锋和笔尖上的艺术

18.漆工:独运的,不仅仅是匠心

第五章 文在南丝路上的实词和饰词

19.蚕桑氏的吐丝杰作:藏、彝、羌民族走廊

20.南丝路:从藏、彝、羌民族走廊抽丝而出的古道

21.域外丝绸:东方古道放飞的金丝鸟

22.少城、锦城与女红

23.南丝路逸事:从相如锦、文君锦到诸葛锦

24.最后的南丝路

试读章节

当中国的丝绸沿着丝绸之路抵达公元前的罗马帝国时,那些眼花缭乱的细软之物直接令罗马人的想象分成两极:一些人获得刺激,天马行空,胡思乱想;一些人蓦地贫血,讷讷无语,呆若木鸡。前者竟认为织绣的蚕丝是中国人从奇怪的树叶上采集下来的非常幼细的“羊毛”。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与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蜀中山高雾重,见日时少,每至日出,则群犬疑而吠之也。”这大约是对成语“蜀犬吠日”最初的诠释吧。相较北边、南边、东边,蜀地的太阳确乎疏少了些。那么,蜀锦、蜀绣、漆艺——那些结在桑树、漆树之上的流光溢彩的人文之果,它们的灿烂出世,难道正是对稀贵日光的无尽热爱、长久保存和熠熠反光?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养蚕制丝和割漆制器的国家。追溯蜀锦、蜀绣、漆艺的源头,我们一定会在一寸甲骨上、一尺竹简上,看见一棵古桑的脸,一棵古漆树的背影。成郎用三种国家技艺制造的三种产品,都与树有关,都拥有生机蓬勃的高度和伸向并密市天空的道路——那投影在大地上的道路中最显赫的一条就是“丝绸之路”。远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精美的丝织品就源源不断地运销到了波斯、罗马等国,受到当地人的追捧,被视为无上珍品,称中国为“东方丝国”。我国的蚕桑历史和漆艺历史,均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四川出土了不少有关蚕桑的历史文物,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发现过较多的陶纺轮;1926年,在山西省夏县西阴村灰土岭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曾发现一个被刀割切过的蚕茧;1978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三文化层中,出土了一件漆碗;在殷商时代的墓葬中,多次发现玉蚕和金蚕,甲骨文上有蚕、桑、丝、帛、漆的字样。而出土实物以外的文字和传说,则把这三门古老技艺的历史上溯得更远也更神奇。

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前后,马可波罗在成都及南丝路上见到众多的精美无比的绫罗绸缎和漆器,兴奋、惊诧之情溢于言表,可他对东方手艺专业知识的匮乏使他并不能从中识得蜀锦、蜀绣和最值价的漆器。

成都蜀锦傲居中国四大名锦(成都蜀锦、南京云锦、苏州宋锦、广西壮锦)之首,有“天下母锦”之誉。走进堆满五光十色货品、琳琅满目的绸庄绸铺,你可一口喊得出它们的名字?

丝型织物俗称丝绸,按原料大体可分为四大类:真丝绸、人丝绸、合纤绸、交织与混纺绸。按组织结构和外观特征可分为十四大类,即纺、绫、缎、绉、绸、绢、绡、绨、纱、罗、葛、锦、呢、绒,每类中又有很多品种。锦是十四大类中唯一带“金”旁的丝型织物,其价远居同类之上,有“金帛”和“寸锦寸金”之喻。真可谓“大隐隐于市”,又“隐于丝”。为使读者诸君不至在购锦的经历中于丝绸迷宫里错乱方寸,成为“睁眼瞎”,特将发展至今的十四大丝型织品常识粗介如下:

纺类:指用桑蚕丝、绢丝、人造丝等为原料织成的平纹织物,经纬丝一般不加捻或加弱捻,织出织品后,再经炼染或印花。

缎类:由桑蚕丝或人造丝为原料织成的缎纹织物,分经面缎和纬面缎两种,一般经纱不加捻或少加捻。

绸类:指采用桑蚕丝、人造丝、合成纤维丝等纯织或交织而成的无其他类丝织物特征的各种花、素丝绸织物,一般采用平纹或各种变化组织。

绉类:采用丝线加强捻或运用绉组织等手段织制的外观呈现小颗粒状皱纹效应、富有弹性的丝织物。

绫类:采用斜纹或变化斜纹为基础组织,表面具有明显的斜纹纹路,或以不同斜向织成的山形、条格形以及阶梯形等花纹的花、素丝织物,一般采用桑蚕丝或蚕丝与化纤长丝交织而成。

绢类:采用平纹或重平组织织成的桑蚕丝、人造丝纯织或交织物,具有先染后织的特点,经纬纱不加捻或加弱捻。  绡类:采用桑蚕丝、人造丝、合成纤维丝等织的低密度平纹或透孔组织织物。

绨类:采用长丝作经、棉纱或蜡纱作纬,以平纹组织交织的丝织物。

葛类:经丝细而密,纬丝粗而疏,经、纬用相同或不同种类原料织成的表面有明显横向凸纹的花、素丝织物。

锦类:锦是丝织品中最精巧的产品,采用斜纹、缎纹组织,由桑蚕丝与人造丝为原料交织而成的绚丽多彩的色织大提花织物。其织品质地厚实丰满,外观五彩缤纷、富丽堂皇,花纹精致古朴。

纱类:采用加捻桑丝线、人造丝或合成纤维丝织成的透明轻薄织物。

罗类:采用合股丝为经纬纱织成的绞经织物。

呢类:采用绉、平纹、斜纹等组织,用较粗的经纬丝线制织的质地丰厚仿毛型感的丝织物。

绒类:采用桑蚕丝或化纤长丝,通过起毛组织织成的表面具有绒毛或绒圈的花素织物。

相较之下,平纹丝织物的特点,锦与缎肥亮,呢和绒丰厚,纱及绡轻薄。

古书上、电影中描绘的美少女在闺房给情郎绣荷包、在阁楼招亲甩荷包的情节是令人迷恋的。“为绣荷包儿有人求……瞒倒爹娘绣得忙”,这首四川情歌表达的就是女子偷偷摸摸绣荷包的心情。她们一针一线绣出的定情物即为绣品。

绣也属丝绸范畴,它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运用独特的绣技,绣制被面、枕套、衣、鞋和画屏等。它与锦等其他丝品根本的区别是后者为“织制”,自己为“刺绣”。

蜀绣是以成都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与湘绣、苏绣、粤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西汉以前,蜀绣就与蜀锦齐名,铺锦连绣。据《皇朝通鉴》记载:蜀工富饶,丝帛所产,民制作冰、纨、绮、绣等物,号为“冠天下”。漆器,是指用取自漆树的天然液汁,经炼制、配制出不同颜色的漆料后,在木、织物、金属、竹篾、皮革等材料做成的器物胎骨上粘接、涂饰,并装饰图案花纹的日常器具和工艺美术品。

成都漆器又称卤漆,以其精美华丽、富贵典雅、光泽细润、图彩精致绚丽而著称。发轫于商周的成都漆艺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最早的漆器工艺之一,与北京、福建、扬州、广东阳江并称全国五大名漆,被誉为“雕镌扣器,百技千工”。成都漆艺在岁月中的流布和业界影响,使成都获拥了“中国漆艺之都”的名号。

P4-8

序言

成都除在传统手工技艺类、民俗类两桌宴席上占有自己的坐席外,其他八桌盛宴上的筷叉尽皆捏在别城的手中。也就是说,成都仅在传统手工技艺这一类中就占有三项之多,即传统手工技艺在国家级平台上一路领先,独揽三金。

成都这座2300年不易城址、安坐如佛的城池自然是智慧的,其智慧决定了它是“心灵”的。而2006年的成都则又来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另侧转身。这一年,成都手工技艺北出剑阁,东下夔门。南走云贵,西上青藏,角鹿中原。在举国展开的“非遗”劲拼中,成功地告诉了世界:成都是心灵的,也是手巧的;成都人不仅嘴巴子厉害,动手能力也强得很嘛。

这就是成书的初衷。因为这一彰显非遗的过程和景象,也是非遗的,用非遗的写技和摄技,纸化非遗中的非遗,我们认为确有必要。——该留下来的,一定要留下来。

现在想来,非遗还真是一个奇妙的东西——我记忆中关于锦、绣、漆最初的最美好的事居然都不是物质的。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口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好一个“锦书难托”!对一个从未摸过锦、看过锦而又被春风轻轻撩拨了一下的少年来说,陆游这首《钗头凤》中的四个字真是穷尽了一个年龄段的全部想象。为了表达对唐婉的情感之深之重,陆游用“锦书”来指代了一封最珍贵的情书。但我更愿意相信那是一封早已写在“寸锦寸金”、贵重华美的锦帛上的情书,并且,它一直行走在陆家朱漆深宅至唐婉的路上。

如果说少年时读到的“锦书”属文绉绉一类雅词,那么,稍后从金庸小说中读到的那些震慑绿林英豪、持有国家级武功的“锦衣卫”,则在我还没把一个向度想象完毕时,又给了我一个完全相反的想象向度。

电影《刘三姐》《阿诗玛》中的故事,画面大多不记得了,但零星、残缺的记忆中,长得很好看的女主角在坡边竹楼上、河边榕树下把绣球抛给那令我嫉妒得要死的男主角的画面和细节,让我至今怀想。

除了这个喜色的“绣球”,打动我的绣品中还有朋友况璃的伯父况浩文先生写在乎抄本中的那双神秘诡谲、精美如仙物的“绣花鞋”。

至于物质的漆具,我能记得更清晰的,也不再是1984年在万源县城打制的那套新婚用的漆木家具了。我记住了新婚蜜月中漆光的明亮、温润和喜悦,以及现今的老婆昔时的新娘坐在梳妆台前,依凭如镜的漆面,拢发、侧面、顾影自足的样子。

物质的艺术品,是技艺落地时的显像。我在书中《漆艺:行走在刀锋和笔尖上的风声》篇申说了,“除了贴身状的言传身教的师徒制度,即或文字、图片、摄像三种方式同时■缕,也永远只能呈现技艺的皮毛。因此,技艺是慢的,是与急功近利的工业体制和速度背道而驰的。技艺是非物的。非物的技艺是看不见的:是风——因此,那一代一代的捕风者,怎不令我等抬起头来,把他们仰视?”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成都入得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的三个传统手工技艺项目的正面而朴素的描述。

秦汉时期,成都地区遍地植桑,丝织业十分发达。织锦工在“南河”两岸濯洗织锦,因而濯锦之江又叫“锦江”。西汉文学家扬雄在《蜀都赋》中说:在成都随处可见“挥肱织锦”“展帛刺绣”的热闹场景,当时的朝廷还专门设置机构及锦官来管理,所以成都又称“锦城”或“锦官城”。与蜀锦花楼织机有机融合在一起的蜀锦传统织锦技艺,组织设计复杂,以“拉花横扯”为特点的“挑花结本”工艺使蜀锦复杂的纹样得以付诸实现,其工序严密精巧,形成与众不同的独特织锦技艺。

蜀绣是以成都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与湘绣、苏绣、粤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西汉以前,蜀绣就与蜀锦齐名,铺锦连绣。宋代,盛极一时,据《皇朝通鉴》记载:蜀工富饶,丝帛所产,民制作冰、纨、綺、绣等物,号为“冠天下”。蜀绣经3000多年来的不断传承与发展,形成今天的12大类、122种丰富多变的针法技艺,造就了“鲤鱼绣”“熊猫绣”“花鸟绣”“人物绣”等独特表现技法,成为中国刺绣中独树一帜的名品名艺。

成都漆器又称卤漆,以其精美华丽、富贵典雅、光泽细润、图彩精致绚丽而著称。成都漆器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最早的漆器工艺之一,发轫于商周,兴盛于战国、汉、唐,绵延两宋、明、清而不断发展,对我国其他漆器工艺流派及日本、东南亚等国的漆器工艺具有重要影响。成都漆器,制工细腻,生产耗时绵长,被誉为“雕镌扣器,百伎千工”,并以“平绘描线,拉刀针刻,堆漆工艺”等稀有技法而自成流派。成都漆器“千变万化,出神入化”,与北京、福建、扬州、广东阳江齐名为全国五大著名漆艺。

在上面的描述中,我们看见了产品、技艺甚至时光,但却没有看见那一双又一双的手——难道,它们神出鬼没、鬼斧神工得把自己都给弄没了?

  我们的考古工作者,一次又一次在皇亲贵族墓葬中发掘出令世界为之雀跃的古工艺品,却从未刨出过一具能工巧匠的白骨。我满以为在史学家、文学家的文字里可以找到几个扑满泥尘的很民间的名字,哪怕是疏忽大意之间一笔带过中夹杂、庋藏的也好啊——可是,我获得的,是再一次的失望。

在我的理解里,大师就是那些身怀绝世非遗技艺的人。

然而,历史居然遗忘了他们,遗忘了一群大师。褰开一座一座藏书楼的锦衣,只有两大类人物身影幢幢:一类是官员,一类是诗人和史书作者。看来如李白们的诗人,是唯一未被遗忘的大师。读着自己1989年写于江油的诗歌《大师出没的地方》,望古勘今,环顾苍茫大地,欷歔不已。

你看远古时代,这个是尧发明的,那个是舜发明的,再一个是黄帝发明的,可能吗?很多普通人做的一切都被“幻影大挪法”位移到了一个不普通人的名下——看重官文化的中国人自古就知道一切功劳归领导所有。

其实,面对史状,早在1945年春天就有一个人发出了意欲改写历史的有力的声音:“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日本作家盐野米松写的《留住手艺》一书,“遗漏”了一切,只用活态的写实手法介绍了28位日本手工艺人。作家的“遗漏”,留住了28位民间艺人在日本未来历史中正写的名字。

是的,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了创造技艺和产品的主体乃人的力量。因此,在国务院公布名录一年后的2007年6月,为对非遗项目实施“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略,在着眼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为重要特征的选择范畴內,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民间文学、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五大类的22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中,成都计五人,为:蜀绣(民间美术类)郝淑萍,蜀锦织造技艺(民间手工技艺类)叶永洲、刘晨曦,成都漆艺(民间手工技艺类)尹利萍、宋西平。

传统手工技艺蕴涵着人类诸多的发明与创造,是科技含量最高的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下的蛋,要么是实用品,要么是艺术品,要么是实用与艺术兼具的产品。因此,我们甚至可以功利地说,它是非遗申的物质,是有棱有角可以拎走的商品。

本书专述的蜀锦织造、蜀绣和成都漆艺,这三种技艺在古代都有骄人的出色表现,都在某一时代达到过中国乃至世界的巅峰——这是它们灿烂而光荣的共同点。三种技艺的另一个共同点却是令人焦虑的:命运多舛的它们如今几乎都置身在了萧瑟的瓦砾上,尴尬的表情,像亟待抢救的国粹——这与它们当年作为趾高气扬的大宗国际贸易商儎沿着南丝路、北丝路、海丝路抵达他国异域受到的隆重而盛大的礼遇相比,形成了冰火两重天。

事实上,不仅当年,即或现在,当老外们走下蓝天的舷梯落地成都后,最令他们惊叹和爱不释手的玩意儿,依然为如是的“老三样”。是啊,我们认为土气的、不屑一顾的东西,老外们却认为洋气,并一门心思琢磨如何据为已有。我们认为自卑的东西,老外们却认为太了不起了。

我这样说,不是说老外们说的就一定对。我想表达的意思是,这个区别于那个的标志要求是,一个国家当有一个国家性格,一个民族当有一个民族性格,一种文化当有一种文化性格,一座城市当有一座城市性格,而非遗,而非遗中的非遗,而非遗中的精神,无疑是性格版图中最重要最有光彩的那一部分。

但是,面对血液里流动着传统文脉的绝世技艺,我们也不能故步自封、原地踏步,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好的基础上,一定要走“发展”之路。长达数千年的传承中,技艺口传心授的不特是方法、动作和工艺流程,它还是传统世界观、人文精神和审美观念的沿袭。随着生产方式、文化取向与现代艺术审美的嬗变,古老技艺的内容与形式,也存在着在当下文化语境中如何重建现代价值体系的、新的、可能性的不懈探索。

直面技艺,我们必须躬下腰身,谦虚,忐忑,怀有一颗悫实的心。而事实上,最敬畏技艺的人正是操持技艺者自己。对于永无止境的技艺领域,一代一代手工艺人师们毕生的追求是,在一枚针尖上刷新瑰丽。

江水涣涣,群山复复。几千年来,不知有多少曾经活跃在朝野上下,与织锦、刺绣、髹漆同等弥足珍贵的手艺已经失传!现在,我们可以责怪古人,但愿后辈不会责怪我们。

以成都锦官城为轴心,以南丝路网络为半径,上下五千年,纵横五万里,三种国家技艺像三只流光溢彩的金丝鸟,就那么飞着,就那么鸣着,蜀地的桑树林和漆树林,是它们筑在高高粮仓上的家园。

一个手艺人将手纹、掌纹、指纹印在自己的手艺上,就像一个皇帝将玉玺印在自己的名字上。当手艺古旧得长出了令收藏家们趋之若骛、夜不能眠的满脸皱纹时,一个年轻的大臣望见了皇帝内心的波纹。

2007.11锦城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纹道(蜀锦蜀绣漆艺流光溢彩的国家技艺)/成都魂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凸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1126567
开本 16开
页数 15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08-05-01
首版时间 2008-05-01
印刷时间 2008-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528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40
18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3:3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