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巴黎的鳞爪(徐志摩游记)/四海之内从东方到西方
内容
编辑推荐

徐志摩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争议的作家,也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同他的诗歌一样,徐志摩散文发着浓郁的抒情气质,是其个人身心的真诚表白。无论是“草青人远一涧流”的淡雅篇什,还是“凤鸣碧梧暗香浮”的浓艳之章,均无一不是其真挚情愫的流泻,是他诗歌另一形式的异化与延伸…… 本书汇集1924到1926年徐志摩感怀、记游、叙事之散文精品,大多写的是法国、英国、意大利的人事和自然风光。

内容推荐

阅读本书之理由

温宁源说:“他的散文要比诗更富有他的个性。……他的面部表情、说话的腔调、语言的节奏,活跃而富有生气,有时会委曲婉转涉及有趣的事物,既而又会顺利回归闲聊的中心主流,是那么急切、那么热情,好像什么都不为,只是为了闲聊而闲聊——这一切在他的散文中随处可见。”许君远在《怀志摩先生》一文中说:“他的活泼的笔调,幽美的情趣,与夫新鲜的迭字,跳纵的气势,则是任何也学不来的。”

建议以下人群阅读本书

徐志摩作品之研究家或热爱者,剑桥文化之研究家或爱好者,比较文学之研究家或爱好者,大中小学生……

目录

巴黎的鳞爪

一 九小时的萍水缘

二 “先生,你见过艳丽的肉没有?”

翡冷翠山居闲话

吸烟与文化

我所知道的康桥

拜伦

罗曼罗兰

达文謇的剪影

济慈的《夜莺歌》

意大利的天时小引

曼殊斐儿

汤麦士哈代

谒见哈代的—个下午

译名对照表

后记

试读章节

巴黎的鳞爪

咳巴黎!到过巴黎的一定不会再希罕天堂;尝过巴黎的,老实说,连地狱都不想去了。整个的巴黎就像是一床野鸭绒的垫褥。衬得你通体舒泰,硬骨头都给薰酥了的——有时许太热一些。那也不碍事,只要你受得住。赞美是多余的,正如赞美天堂是多余的;咒诅也是多余的,正如咒诅地狱是多余的。巴黎,软绵绵悲凉滋味,在你临别的时候轻轻地嘱咐一声“别忘了,再来!”其实连这都是多余的。谁不想再去?谁忘得了?

香草在你的脚下,春风在你的脸上,微笑在你的周遭。不拘束你,不责备你,不督饬你,不窘你,不恼你,不揉你。它搂着你,可不缚住你:是一条温存的臂膀,不是根绳子。它不是不让你跑,但它那招逗的指尖却永远在你的记忆里晃着。多轻盈的步履,罗袜的丝光随时可以沾上你记忆的颜色!

但巴黎却不是单调的喜剧。赛因河的柔波里掩映着罗浮宫的倩影,它也收藏着不少失意人最后的呼吸。流着,温驯的水波;流着,缠绵的恩怨。咖啡馆:和着交颈的软语,开怀的笑响,有踞坐在屋隅里蓬头少年计较自毁的哀思。跳舞场:和着翻飞的乐调,迷醇的酒香。有独自支颐的少妇思量着往迹的怆心。浮动在上一层的许是光明,是欢畅,是快乐,是甜蜜,是和谐;但沈淀在底里阳光照不到的才是人事经验的本质:说重一点是悲哀,说轻一点是惆怅:谁不愿意永远在轻快的流波里漾着,可得留神了你往深处去时的发见!

一天一个从巴黎来的朋友找我闲谈,谈起了劲,茶也没喝,烟也没吸,一直从黄昏谈到天亮,才各自上床去躺了一歇,我一阖眼就回到了巴黎,方才朋友讲的情境惝倪的把我自己也缠了进去;这巴黎的梦真醇人,醇你的心,醇你的意志,醇你的四肢百体,那味儿除是亲尝过的谁能想像!——我醒过来时还是迷糊的忘了我在那儿,刚巧一个小朋友进房来站在我的床前笑吟吟喊我“你做什么梦来了,朋友,为什么两眼潮潮的像哭似的?”我伸手一摸,果然眼里有水,不觉也失笑了——可是朝来的梦,一个诗人说的,同是这悲凉滋味,正不知这泪是为那一个梦流的呢!

下面写下的不成文章,不是小说,不是写实,也不是写梦,——在我写的人只当是随口曲,南边人说的“出门不认货”,随你们宽容的读者们怎样看罢。

出门人也不能太小心了,走道总得带些探险的意味。生活的趣味大半就在不预期的发见,要是所有的明天全是今天刻板的化身,那我们活什么来了?正如小孩子上山就得采花,到海边就得检贝壳,书呆子进图书馆想捞新智慧——出门人到了巴黎就想……

你的批评也不能过分严正不是?少年老成——什么话!老成是老年人的特权,也是他们的本分;说来也不是他们甘愿,他们是到了年纪不得不。少年人如何能老成?老成了才是怪哪!

放宽一点说,人生只是个机缘巧合;别瞧日常生活河水似的流得平顺,它那里面多的是潜流,多的是漩涡——轮着的时候谁躲得了给卷了进去?那就是你发愁的时候,是你登仙的时候,是你辨着酸的时候,是你尝着甜的时候。

巴黎也不定比别的地方怎样不同:不同就在那边生活流波里的潜流更猛,漩涡更急,因此你叫给卷进去的机会也就更多。

我赶快得声明我是没有叫巴黎的漩涡给淹了去——虽则也就够险。多半的时候我只是站在赛因河岸边看热闹,下水去的时候也不能说没有,但至多也不过在靠岸清浅处溜着,从没敢往深处跑——这来漩涡的纹螺,势道,力量,可比远在岸上时认清楚多了。

一 九小时的萍水缘  我忘不了她。她是在人生的急流里转着的一张萍叶,我见着了它,掬在手里把玩了一晌,依旧交还给它的命运,任它飘流去——它以前的飘泊我不曾见来,它以后的飘泊,我也见不着,但就这曾经相识匆匆的恩缘——实际上我与她相处不过九小时——已在我的心泥上印下踪迹,我如何能忘,在忆起时如何能不感须臾的惆怅?

那天我坐在那热闹的饭店里瞥眼看着她,她独坐在灯光最暗漆的屋角里,这屋内那一个男子不带媚态,哪一个女子的胭脂口上不沾笑容,就只她:穿一身淡素衣裳,戴一顶宽边的黑帽,在需密的睫毛上隐隐闪亮着深思的目光——我几乎疑心她是修道院的女僧偶尔到红尘里随喜来了。我不能不接着注意她,她的别样的支颐的倦态,她的曼长的手指,她的落漠的神情,有意无意间的叹息,在在都激发我的好奇——虽则我那时左边已经坐下了一个瘦的,右边来了肥的,四条光滑的手臂不住的在我面前晃着酒杯。但更使我奇异的是她不等跳舞开始就匆匆的出去了,好像害怕或是厌恶似的。第一晚这样,第二晚又是这样:独自默默的坐着,到时候又匆匆的离去。到了第三晚她再来的时候我再也忍不住不想法接近她。第一次得着的回音,虽则是“多谢好意,我再不愿交友”的一个拒绝,只是加深了我的同情的好奇。我再不能放过她。巴黎的好处就在处处近人情:爱慕的自由是永远容许的。你见谁爱慕谁想接近谁,决不是犯罪。除非你在经程中泄漏了你的粗气暴气,陋相或是贫相,那不是文明的巴黎人所能容忍的。只要你“识相”,上海人说的,什么可能拘机会你都可以利用。对方人理你不理你,当然又是一回事;但只要你的步骤对,文明的巴黎人决不让你难堪。

我不能放过她。第二次我大胆写了个字条付中间人——店主人——交去。我心里直怔怔的怕讨没趣。可是回话来了——她就走了,你跟着去吧。

她果然在饭店门口等着我。

你为什么一定要找我说话,先生,像我这再不愿意有朋友的人?

她张着大眼看我,口唇微微的颤着。

我的冒昧是不望恕的,但是我看了你忧郁的神情我足足难受了三天,也不知怎的我就想接近你,和你谈一次话,如其你许我,那就是我的想望,再没有别的意思。

真的她那眼内绽出了泪来,我话还没说完。

想不到我的心事又叫一个异邦人看透了……她声音都哑了。

我们在路灯的灯光下默默的互注了一晌,并着肩沿马路走去,走不到多远她说不能走,我就问了她的允许雇车坐上,直望波龙尼大林园清凉的暑夜里兜去。

原来如此,难怪你听了跳舞的音乐像是厌恶似的,但既然不愿意何以每晚还去?

那是我的感情作用;我有些舍不得不去,我在巴黎一天,那是我最初遇见——他的地方,但那时候的我……可是你真的同情我的际遇吗,先生?我快有两个月不开口了,不瞒你说,今晚见了你我再也不能制止,我爽性说给你我的生平的始末吧,只要你不嫌。我们还是回那饭庄去罢。

你不是厌烦跳舞的音乐吗?

她初次笑了。多齐整洁白的牙齿,在道上的幽光里亮着!有了你我的生气就回复了不少,我还怕什么音乐?P3-8

序言

“海中地思维"与“地中海思维”

的椭圆流变

张耀南

人类文明的重心,是像水一样流动的。目前已知的流程,是以“东方文明”为起点,流到地中海而有“地中海文明”。流到欧洲而有“欧洲文明”,流到阿拉伯世界而有“伊斯兰文明”。近四百年来改变人类命运的“文艺复兴”,始于地中海沿岸,在西方世界绕了几圈之后,又流回到“东方文明”的地盘上来了。

“中国文明”与“地中海文明”,是人类文明流程中的两极。对中国而言,地中海是一方遥远的国土,只能以“泰西”或“极西”称之;对地中海周边国家而言,中国照样是可望而,不可及,只好以“远东”或“极东”称之。

这两极的一端,盛行着一种“海中地思维”:假定四周是海,中为陆地。此种思维的特点是以中间为实,而以周边为虚,“向中心聚居”成为其所有居民之心理定式。即有再大的怨仇,最后终能抱成一团。它有一个主体民族叫“华夏”.它有一根文明主心骨叫“华夏文明”.它有一种政治上与学术上的“正统”叫“儒术”,它有一种论证方式叫“比附”,它有一种变革办法叫“踵事增华”……

这两极的另一端.则盛行着一种“地中海思维”:假定四周是地,中为海洋。此种思维的特点是以中间为虚,而以周边为实, “往周边散居”成为其所有居民之心理定式,即有再强的利益纽带,亦终归分灶拆伙。没有一个民族能在那里长久地唱主角,常常是你方唱罢我上台;那里的文明也从没有主心骨,花开花落只在朝夕间;那里也没有什么“正统”,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等等,轮换坐庄;那里有一种论证方式,叫“主谓式句辞”;那里有一种变革办法,叫“急风暴雨”;……

假如人类文明的流程是一个椭圆,则这两极就是椭圆的两个圆心。 “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两极就是人类文明的“阴”与“阳”。有了这两极,人类文明的前行才获得持久不衰的动力,中国人叫做“生生不已”。当阴极衰颓的时候,阳极来推动它;当阳极衰颓的时候,阴极来推动它。椭圆结构使人类文明的发展甚至不需要外力(如上帝)来推动,它在自身内部就能产生“永动之力”。

西方之推动东方,常被人挂在嘴上;东方之推动西方,却常常被遗忘。西方人所谓的“地理大发现”,所谓的“科学革命”、“启蒙运动”、“工业革命”、“航天时代”等等,哪一样不是假力东方之推动?!

这个椭圆形的轨迹,在北半球,划出人类活动的历史舞台。人类万年的“文明劳作”之成就,尽萃于斯地。

西奥多·罗斯福曾以“地中海时代一大西洋时代一太平洋时代”为人类文明流变之轨迹。站在“西方中心论”甚至“欧洲中心论”的立场去看,有几分道理;但站在“全球人类”的立场上去看,却显得很狭隘。因为他只说到了椭圆的一个圆心,而把另一个圆心——“东方文明”——遗忘了! “地中海时代”是“流”而不是“源”,它开启了欧洲文明.但它所承继的却是“东方文明”,包括古埃及与古巴比伦、古印度与中国的文明。地中海不过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中转站”。

何况在“地中海时代”与“大西洋时代”之间.人类文明绝非一片空白。罗斯福完全漠视了此一时期里“东方世界”的文明成就:在西方人所谓的“中古时期”,有两大文明圈在东方生成,一是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东亚文明圈”,一是以伊斯兰文明为核心的“印度洋文明圈”(何芳川语)。现在像龙卷风一样席卷全球的,是以基督教文明为核心的“欧美文明圈”。

美国史家will Durant曾强调“东方文明”的重要性:“我们的叙述之所以从东方开始,不但因为亚洲是我们已知世界上最古老文明的发祥地,而且还因为它奠定了希腊与罗马文明的背景与基础。” (《世界文明史》)英国哲学家B.Russell则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强调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去已多次被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欧洲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 (《中西文化比较》,1922)

司马牛有“人皆有兄弟,我独亡”之忧,子夏劝解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不管有不有血缘,不管是不是“自家人”,只要你秉持“恭”与“敬”之原则,则六合之内、普天之下,无人不是你我之“兄弟”。

这是中华文明为人类贡献的一种胸襟。它要求个体最大限度地“克一己之私”,以慈悲之心施他人,施他家,施他国,以至于天地万物,最终成就“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正蒙·乾称》)之“大境”。在人类文明椭圆的另一极,此种胸襟不常有。

刘向《说苑·辨物》论“四海”云:“八荒之内有四海,四海之内有九州。”这就是所谓的“海中地思维”。“四海”也许并非实指,它告诉我们的不过就是一个“无外”立场而已。就是无内外之别,无人我之别,无种族之别,无国家之别,无宗教之别……如此而已。“以天下为家”、“以四海为家”、“四海一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说法,无非是想展示此种“无外”之胸襟。

有了这样的胸襟,椭圆的此极不是“异地”,椭圆的彼极也不是“他乡”。有了这样的胸襟,从东方到西方不是“远足”,从西方到东方也不是“长征”。有了这样的胸襟,人类万年的“文明劳作”就不是“水火相克”的一盘杂碎.而是“阴阳互补”的一席盛宴……

从东方到西方,是“生生不已”之征;从西方到东方,同样是“生生不已”之征。椭圆的两极总在互动中.相互扶持而收起死回生之效。只要人类还是这样的圆颅方趾,只要太阳还是这样的东升西落,地球上文明的此种“两极互动”及其椭圆形流变,恐怕就很难改变。

如此则哪里还有什么“欧洲中心”、“华夏中心”甚或“人类中心”?!人类作为整体,根本上亦只是“天一人”这一更大椭圆之两极中的一极!

二○○七年一月一日于北京

后记

自1920年第一次赴英国,到1928年再度到剑桥大学叙旧,期间徐志摩共有过三次欧游经历,并写下《巴黎的鳞爪》、《我所知道的康桥》等多篇散文。这些散文最初多是发表于《晨报副刊》,文章不单记录其旅欧见闻感受,更体现出作者是怀着文化敬仰的心情进行这些活动的。此次我们在本书中收录其多篇精彩真挚的旅欧散文,并编辑成插图本,拟《徐志摩游记》这个书名,纳入“四海之内——从东方到西方”书系。

书中散文写作并发表于民国时期,在编辑过程中,我们除改正一些显误,未对带有作者行文风格和民国用法的词句作任何改动。对于外国人名、地名的翻译,均保留了作者的译法,并在书后附录今昔译名对照表,以方便读者的阅读和参考。总之一方面充分尊重原作品,保持其原貌,另一方面尽可能为读者提供方便,以便更好地欣赏和阅读原著。书中插页及文中图片均为编者所加,图注文字一律采用现代行文和通用译法。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该书在编辑过程中不免出现遗漏和错误之处,恳请方家指正!

编者

2007.1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巴黎的鳞爪(徐志摩游记)/四海之内从东方到西方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志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27120
开本 16开
页数 17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7
出版时间 2007-03-01
首版时间 2007-03-01
印刷时间 2007-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6.4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6: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