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剧内场外 中国话剧的历史褶皱与成长探微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中国话剧是一个不断发展成长的研究对象,极具动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仅过往的戏剧史料会焕发出别样的光芒,产生新的研究价值,引发别样的研究观点,当下的戏剧界也在不断涌现具有典型意义的新作品和新潮流,因此可以说,话剧具有不断生长的天际线,它的生命力、表现力和价值体系值得长久地关注、阐释和研究。尤其将以往“旧的”与当下“新的”的戏剧发展问题和潮流现象做一个整体贯穿,则会在历史大舞台上以综合性、互动性和敞开性透视更广更深的戏剧现代性问题,总结其独特且重要的历史价值,而这也有势成为“中国问题和中国经验”研究场域中重要的学术命题之一,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内容推荐 全书力争铺展中国话剧发展史的褶皱处,钩沉以往被遮蔽、被隐藏、被误读的戏剧史实和细节,并给予客观、冷静的解析;同时观照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和文艺发展的内向驱动,进一步明确中国话剧的新生现象和转型中的种种细节,继续深入聚焦现实问题;不断从世界经典戏剧作品和戏剧美学理论中汲取智性思考方式,提升中国话剧研究的整体性和科学性。在新时代语境下解析中国话剧复杂多样的题材内容和丰富的美学表现手段,更好地处理文艺与时代、与政治、与生活的关系。 目录 \t引论话剧,有不断生长的天际线 \t第一章 被遮蔽的:中国现代话剧褶皱处的价值重现 \t第一节 关于熊佛西的历史钩沉及价值重估 \t第二节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之“再发现”:戏剧接受的历史逻辑与阐释导向 \t第三节 “活报剧”的民族艺术价值及历史阐释空间 \t第四节 陈麟瑞与上海战中市民风俗剧 \t第二章 人民的文艺:戏比天,民为上 \t第一节 为人民、写人民的戏剧创作 \t第二节 “人艺”体系的组织构成与文艺传统 \t第三节 现实主义美学价值的重申及当代性检视——对中国当代工业题材话剧创作的探讨 \t第四节 历史主体再生产:抗战题材话剧的表达新秩序 \t第三章 交互变容:中外交流互鉴背景下的戏剧认知突破 \t第一节 万比洛夫的戏剧成就及其在中国刷坛的接受情况 \t第二节 身体美学:本土化、异化与延展泛化的文化肌理 \t第三节 中国剧坛的“后布莱希特时代”——兼谈《伽利略传》对当下国剧创作的启示 \t第四节 美国华裔戏刷批评视角的固化、窄化问题及反思——从黄哲伦《蝴蝶君》的戏剧评论谈起 \t第五节 法式浪漫主义的本土创新及异趣体验——评国话版《西哈诺》 \t……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剧内场外 中国话剧的历史褶皱与成长探微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周珉佳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268697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16 |
版次 | 1 |
装订 | |
字数 | 220000 |
出版时间 | 2024-10-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2024-10-01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J809.2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1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