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记》是犹太少女安妮·弗兰克在二战期间遗留下来的一本个人日记。真实地记录了为躲避纳粹的迫害,安妮一家和另外两个家庭在“密室”中度过的长达两年的艰难生活,同时也记录了她对战争、人性及未来的思考……坚强、乐观的安妮虽然没有亲眼看到战争的胜利,但她留下的日记却成为人们深刻反思那场人类悲剧的珍贵教材。
图书 | 安妮日记/MK珍藏版世界名著系列 |
内容 | 编辑推荐 《安妮日记》是犹太少女安妮·弗兰克在二战期间遗留下来的一本个人日记。真实地记录了为躲避纳粹的迫害,安妮一家和另外两个家庭在“密室”中度过的长达两年的艰难生活,同时也记录了她对战争、人性及未来的思考……坚强、乐观的安妮虽然没有亲眼看到战争的胜利,但她留下的日记却成为人们深刻反思那场人类悲剧的珍贵教材。 内容推荐 《安妮日记》由犹太少女安妮·弗兰克编著。 《安妮日记》讲述了: “回忆比漂亮的衣服更重要。” “难道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吗?” “男孩子和女孩子是可以理智、诚恳地谈论“性”的。” “我们的好心人是用爱心和勇气来证明他们的英雄气概!” “人不能只为了享乐和金钱而活着。” “我们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将来可能会成就一番事业,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但——这需要我们自己争取,幸福是不会自己找上门来的。而追求幸福的生活就意味着付出,意味着努力工作,投机倒把、好吃懒做怎么能行得通呢?” “没错,父母只能给你一些忠告和指导,最后的定型还得靠自己。” 这些语言片段,读起来是不是很像一位成熟的智者的话语?其实,这是安妮在十三到十四岁期间写下的日记。窗外,是纳粹对犹太人的疯狂迫害;屋内,是孤独无奈的安妮,她铺纸提笔,记录生活的点滴,写下青春的多愁善感,抒发对生活与人生的观察和思考——一个年轻生命的笔端,流淌着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今天每个鲜活生命的感动和启迪。 目录 序 实用知识 安妮日记 让心灵去飞翔 乌云遮不住阳光 试读章节 1942年6月14日 星期天 前天早上,也就是六月十二号,我六点钟就醒了。你可别觉得奇怪,因为那天是我的生日。但六点也太早了,我还不能马上起床,只好憋着自己的好奇心挨到了六点四十五分。这时候我再也忍不住了,便起身跑进餐厅,我们家的猫咪莫奇接连翻了几个跟斗向我表示欢迎。 七点刚过一点儿,我就去跟爸爸妈妈道早安,然后迫不及待地跑到客厅看那些送给我的礼物。我第一眼就看到了你,也许因为你是所有礼物中最引人注目的吧。摆放礼物的桌子上还有一束玫瑰花、一盆盆栽和几枝牡丹;除这以外,那天我还收到了许多礼物。 爸爸妈妈,还有我亲爱的朋友们简直把我宠坏了,他们送给我一盒拼图、一枚胸花、一大包糖果和巧克力、一套风景明信片、约瑟夫·考恩写的《荷兰民间故事》、达西写的《雏菊的山中假日》,以及一些零花钱。太开心了!我现在可以买《古希腊和古罗马神话》了! 我沉浸在生日的喜悦之中,直到丽丝邀我一起去上学。课间休息的时候,我把带来的巧克力和糖果跟同学们一起分享。他们每个人都温馨地祝我生日快乐,这让我特别感动。 现在我必须停笔了。再见!我们会成为好朋友的! 1942年6月15日 星期一 星期天下午我有个生日聚会,朋友们都来参加了,有女孩也有男孩。我们一起看了一部非常精彩的电影,名叫《守灯塔的人》,大家都很喜欢。整个下午我们都开心地说着、笑着,场面非常热闹。可我发现妈妈竟然悄悄打听谁是我的白马王子。平时只要她一提起这事儿,我就敷衍她;现在她终于逮到机会了……不知道她问的谁,竟然说我还在和彼得交往。 丽丝和桑妮曾经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们三人常常形影不离。后来桑妮转校了,有了自己的新朋友;丽丝也找到了新伙伴;我也在犹太女中认识了杰奎琳,现在和她最要好。 1942年6月20日(一) 星期六 我已经有好几天没写日记了,因为我觉得日记用不着天天写。如果像记流水账一样,写一堆无聊的琐事,那多没劲儿呀。就算将来没有人(甚至包括我自己)对一个十三岁女孩子的自白感兴趣,我也要认真对待它——这是我的第一本日记本呢!我想要把内心深处那些最真实的感受都写下来,作为我真正的成长日记。 俗话说“纸比人更有耐心”,当我开始认真思考写日记的目的和意义时,才体会到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忘了具体是哪一天,我感到有些忧郁,打不起精神来,便双手托着脑袋无聊地坐在桌旁,不知道是出去玩呢还是该留在家里,最后我还是坐在原地继续胡思乱想,这时候便想起了这句俗语。确实是这样,纸是有耐心的!我不打算把这本叫做“日记”的硬皮本子给别人看,除非有一天我找到知心朋友。 现在我已经说到了为什么要记日记了——我没有一位真正的朋友。 我想没有人会理解一个十三岁的少女竟然会感到孤独吧,因为事实常常不是这样的。我有可爱的父母和一个十六岁的姐姐,我认识的或者称得上是朋友的人加在一起至少有三十个。有这么一大群追求者和一个美满的家庭,看起来我什么也不缺,可是谁知道呢,我就是没有知心朋友。每当我和亲戚朋友在一起的时候,除了说笑打闹、闲聊家常之外,似乎大家永远都不可能更亲近一点。问题就在这儿!也许是因为担心没有人能够真正地了解我,或者是因为我没有足够的自信吧。 直到有了这本日记本,我才发现自己可以毫无保留地把心事说出来,这本日记就像一个体贴细心的朋友,耐心地听我讲述所有的快乐和悲伤。这正是我一直所渴望的!我不愿意像别人记流水账似的在日记里写下一大堆无聊的事情,我要让这本日记成为我真正的朋友,还特意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基蒂。 这样一来,我给基蒂写信的时候,别人就不会猜到这其实是我的自言自语,也不会好奇我到底在写什么了。太好啦!就这样办!这真是一个不错的想法呢!要是我没头没脑地开始,恐怕没有人会明白我对基蒂讲的话,所以尽管我不太乐意,还是不得不先简单地介绍一下我的生活情况。 我有一个世界上最可爱的爸爸,他三十六岁才和妈妈结婚,那时她二十五岁。一九二六年,我姐姐玛格特出生在德国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接着,一九二九年六月十二日我也出生了。本来我们全家都是德国公民,但自从希特勒上台执政以后,我们犹太人就不断遭到排挤和迫害。 一九三三年爸爸带着我们全家移居荷兰,他当上了特拉维斯公司的总经理。这家生产果酱的荷兰公司和同在一幢楼里的科伦公司关系很好,我爸爸也是他们的合伙人。 不过我们家的亲戚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全都因为希特勒的反犹法遭了殃,生活过得很艰难。一九三八年大清洗过后,我的两个舅舅逃到了美国,年迈的外婆来到我们身边和我们一起生活,当时她已经七十三岁了。 P1-3 序言 她无心插柳,你邂逅春光 摆在面前的,是一本《安妮日记》,写于大半个世纪之前。 即使不爱阅读的人,也绝对不会排斥做日记的读者。无论日记出自谁手,熟识或疏远,甚至一点儿不认识,因为人的好奇心与生俱来。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中常用“障景”的手法,即采用布局层次和构筑木石来遮障、分割景物,使人不能一览无余,所谓“曲径通幽”,再“柳暗花明”。这种巧妙设计的根据大概就是人们的猎奇心理:对于私密或者鲜能见着的事物,更加有赏玩的兴趣。 也许因为猎奇的心态占了大半,作为日记的读者就变得非常宽容,不会对作者的文学素养、表达能力提出太高的要求。日记里出现的事情,可以琐碎到无聊,毕竟它是生活的一隅;日记里出现的人物,可以不按顺序、杂乱无章,我们也不会如同读小说一般纠结于他们各自的结局;日记里表述的酸甜苦辣,即使不被理解也被认为合理,因为作者是真实的存在。 《安妮日记》的作者便是真实的存在——成长于二战期间的犹太少女,死于纳粹集中营。真实的作者,记录了鲜为人知的另一种生活,这样的日记,能不引起读者的好奇与兴趣吗? 曾看过台湾学者蒋勋的《孤独六讲》,非常赞同他对于孤独的一些看法,他认为每个人都无法逃脱孤独,这些孤独来源于情感无处可诉、语言无法沟通、理想未竟、人性压迫、哲思不为人了解、代沟,等等。这些孤独是深藏着并且影响着人性的,这无关于一个人的性格是活泼还是沉静,一个人的处境是高朋满堂还是孑然一身。 写日记的状态也应该是孤独的,正是因为有这么多孤独的因素,让人们有些话不足为外人道,不可为外人道,不屑为外人道,却又迫切需要找寻出口和慰藉的方式,于是静静地落在纸上。 虽然安妮别出心裁,在日记里虚拟了一个好朋友基蒂,语言风格也像是在对好朋友说悄悄话,特别温暖和亲切,但是她也直言不讳自己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有外在空间封闭的孤独,更有人性与生俱来的孤独。 作者的无心插柳,却让读者邂逅到了无限春光。从日记的字句、语态中,我们往往能体察到一个丰富的小世界。那些文字,如同汩汩的溪水流淌不息,充满了新鲜活力,看不见孤独,却提醒着我们的孤独。我们不由得去反思,自己的生活是怎样的呢?为何终日里无所述记,无所倾诉?是否也会激起我们自己写日记的愿望呢? 不知道这样的比喻是否恰当:阅读日记,就像品尝刚采到的嫩菱角,有股清新之气。毕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日记的作者会选择自己喜欢或者舒服的方式去表达,少了很多迎合阅读需求的压力或者哗众取宠的嫌疑。 但也不排除写日记的人,会偶尔痴想:或者为那个特别的人敞开心扉,或者哪一天把日记公布于众,或者如果不小心被别人看见了怎么办。所以在措辞上会有些收敛和含蓄,甚至增添了一些隐喻或暗语。这样的安排,也许回馈了读者一个意外的收获,那就是日记具备了文学性。 日记作者的另一个无心插柳,就是没有人会想到自己的日记会跟时代紧紧联系在一起。恰如《安妮日记》,作者的悲惨命运让人扼腕叹息,而她身处的那个黑暗动荡的大时代更叫人惊心动魄,战争如同自然灾害,给人们带来的身体和心灵的创伤无可估量。安妮或许永远不曾预知,记日记这样一个平常的生活习惯,竟然连接上了历史的脉搏,成为了历史的佐证和旁白。 我想,我们该向日记作者致敬。因为每个人都有成为日记作者的可能,但真正坚持写日记的却为数不多。他们勤奋于笔端,他们有一个沉静安宁的时刻与自己对话,他们留下了一时半刻的酸甜苦辣,与己回味,说不定,契机暗合,还可以与人共享。 读者有幸,能从日记里看见某个时代的丝丝纹理,看见某个地区的种种风情。揣度一下迢远的情思,还原一段朦胧的陈年旧事,日记成为了读者和作者产生心灵共鸣的纽带。 她无心插柳,你邂逅春光。文字到底是时光最好的储藏。 沐 悉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安妮日记/MK珍藏版世界名著系列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德)安妮·弗兰克 |
译者 | 李文雅//张霖源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致公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4504880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0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72 |
出版时间 | 2012-12-01 |
首版时间 | 2012-12-01 |
印刷时间 | 2012-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0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516.45 |
丛书名 | |
印张 | 7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1 |
宽 | 145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