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古籍西传到现代文学交流,考察了中国文化在德语世界的传播历程。
2.既有对中德文学交流的宏观把握,又有对具体文学作品的微观分析。
3.展现了席勒、歌德、布莱希特等德语文学巨匠与中国文化的深厚渊源。
通过丰富案例分析了中德文化在文学中的碰撞,为理解中德文学交流的双向互动提供多重视角。
图书 | 文化传播视域下的中德文学交流史 |
内容 | 编辑推荐 1.从古籍西传到现代文学交流,考察了中国文化在德语世界的传播历程。 2.既有对中德文学交流的宏观把握,又有对具体文学作品的微观分析。 3.展现了席勒、歌德、布莱希特等德语文学巨匠与中国文化的深厚渊源。 通过丰富案例分析了中德文化在文学中的碰撞,为理解中德文学交流的双向互动提供多重视角。 内容推荐 本书重点聚焦中国文化在德语世界的传播,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西传、中国形象在德语世界的变迁、中国元素在德语文学中的呈现及歌德作品在中国的传播。 全书结合对德国宫廷-骑士文学、巴洛克文学、启蒙文学、魏玛古典文学、表现主义文学、流亡文学的研究,以案例形式分析了不同时代德语文学家对中国文化元素的吸收和再创造,尤其是席勒、歌德、德布林、克拉朋特、布莱希特与中国文化之间的渊源。不仅再现了300多年来中德文化之间充满活力的交流与互鉴,同时展现出政治、宗教、伦理、性别等多种元素对“他者”形象建构的深层影响。 目录 绪言: 中德文学交流史研究的新思路 第一编 德语世界的中国形象 丝绸之国与希望之乡——中世纪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探析 异域光环下的骑士与女英雄国度——德国巴洛克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百年汉学与中国形象——纪念德国专业汉学建立一百周年(1909—2009) 德国图书市场上的中国形象 第二编 中国文化在德语世界的传播 礼仪之争与《中华帝国全志》对中国典籍与文学的译介 “赵氏孤儿”故事在18世纪德语世界的传播与改编 《好逑传》早期西文译本初探 图兰朵公主的中国之路——席勒与中国文学关系再探讨 歌德笔下的“中国女诗人” 歌德的“中国之旅”与“世界文学”之创生 《老子》译介与老子形象在德国的变迁 赋魅与除魅——德布林在《王伦三跃》中对东方宗教世界的建构 克拉朋特的中国情结与《灰阑记》 从流亡到“寻求真理之路”——布莱希特笔下的“老子出关” 布莱希特的《六首中国诗》与“传播真理的计谋” 布莱希特的中国榜样与《四川好人》的侨易之旅 第三编 德语文学在中国的传播 “名哲”还是“诗伯”?——晚清学人视野中歌德形象的变迁 歌德诗歌的复译与民国译者对新诗的探索——徐志摩《征译诗启》背后的新旧诗之争 作为精神资源的歌德学——文学革命和抗日救亡背景下的歌德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文化传播视域下的中德文学交流史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谭渊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52045208 |
开本 | 其他 |
页数 | |
版次 | 1 |
装订 |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24-11-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516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