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走进五溪大湘西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围绕大湘西五条河为主轴创作的第一部长篇人文历史散文。

本书作者以独特的视角与批判的眼光,找出大湘西五溪古镇古寨古巷古码头兴衰美奇的根源,提示其本质,用轻松飘逸的散文笔调,深刻触及五溪文化的自身价值、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是大湘西五溪文化第一书,是一部十分完整的真文化与元文化,一个个的文化形态与艺术品种得到充分体现,并且图文结合,使你领略到五溪文化的原始风貌,相信会引来世人惊叹。

内容推荐

沈从文笔下的小湘西,众所周知:五溪这个地名,显得十分陌生。其实,五溪就是贯穿大湘西的五条河:酉水、锦水、舞水、巫水和渠水,小湘西只是酉水流域。《走进五溪大湘西》这部长篇人文历史散文,是作者多年挖掘思索创作的结晶,以独特的视角与批判的眼光,找出大湘西五溪古镇古寨古巷古码头兴衰美奇的根源,提示其本质,用轻松飘逸的散文笔调,深刻触及五溪文化的自身价值、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是大湘西五溪文化第一书,是一部十分完整的真文化与元文化,一个个的文化形态与艺术品种得到充分体现,并且图文结合,使你领略到五溪文化的原始风貌,相信会引来世人惊叹。

目录

一、引予水写的五溪大湘西/001

二、五溪的母亲——沅水/008

三、跨越湘黔鄂渝的酉水/019

四、走玩酉水古镇/021

 1.埋藏秦简的里耶/021

 2.古老的洗车镇/025

 3.老司城悲悯的声音/027

 4.土王的都城王村/030

 5.官道茶峒/032

 6.屈原到过的浦市/034

 7.苗疆重镇乾州/038

 8.凤凰袖珍城/040

五、酉水河上的风景/044

 1.魂失猛洞河/044

 2.凤凰博物馆/048

 3.沈从文故居/050

 4.惊险走矮寨/053

 5.峡谷美德夯/054

 6.土城黄丝桥/057

 7.奇峰张家界/059

 8.神秘武陵源/061

 9.情思金鞭溪/063

 10.放荡茅岩河/064

 11.迷人天子山/066

 12.壮观洪家关/068

六、奔涌山泉的锦水/071

七、锦水的记忆/075

 1.红色江口镇/075

 2.古江都铜仁/076

 3.古镇寨英/080

 4.做过县城的锦和/081

 5.古为富州的高村/086

 6.沈从文眼中的辰溪/089

八、锦水河上的奇观/092

 1.仙境梵净山/092

 2.漾头九龙洞/094

 3.锦水洞穴群/096

 4.川洞迷魂宫/097

 5.漫水盘瓠庙/099

 6.克火水星阁/102

 7.杨家水碾群/103

 8.黄永玉喜欢的辰河戏/105

九、南方丝绸之路的舞水/107

十、舞水古镇随想/111

 1.文化名城镇远/111

 2.箫笛玉屏城/115

 3.夜郎故地新晃/117

 4.历史名城芷江/12l

 5.三水交融的黔城/125

十一、舞水河上的历史角色/129

 1.夜郎镇江阁/129

 2.梦绕夜郎谷/131

 3.晚归龙溪口/134

 4.绝版天后宫/136

 5.龙津风雨桥/138

 6.受降纪念坊/142

 7.荆楚荆坪村/144

 8.胜迹芙蓉楼/146

十二、神秘莫测的巫水/150

十三、被山水拥抱的巫水古镇/156

 1.苗疆城步/156

 2广木之城会同/158

 3.明清古商城洪江/162

十四、巫水灿烂风景/167

 1.南山牧场与南山牛奶/167

 2.军事重地长安营/170

 3.五溪长征第一山/172

 4.江南第一村——高椅/174

 5.佛满嵩云山/177

十五、光怪陆离的渠水/179

十六、水到渠成的镇镇寨寨/183

 1.石头寨大坨/183

 2.转兵县溪镇/187

 3.飞山渠阳镇/191

十七、天下渠水胜景多/196

 1.千姿万佛山/196

 2.笙歌独岩峰/199

 3.瀑布阳洞滩/201

 4.皇都文化村/202

 5.芋头寨传奇/205

十八、尾声:重振五溪文化雄风/210

五溪是个好地方(代后记)/211

试读章节

乾州我去过几次,年轻时只是走马观花地看看而已,没有寻找它的历史,没有领受它的风情,前几年去的那一次,却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乾州,它躺在旖旎多姿的酉水支流万溶江边,是一颗旅游明珠。半个多世纪以来,它作为历史文化古城,在努力保存原貌的基础上,又建筑起一条现代化新街。不久,湘西州政府,吉首市委、市政府将迁往乾州。在苗学研究的文化里,它占有举手轻足的作用。古镇不大,历史却悠久。据《乾州厅志》记载,它“四面环山,武溪萦绕。前有炮台竿子之雄,后有吕洞山、喜鹊山之峻,左踞清江镇溪之奇,右倚天门高岩之险。处泸麻上游,扼永绥关隘,为镇溪门户。控诸苗之咽喉,临辰常之藩障”。明嘉靖年间,统治者在乾州疆域筑有边墙,阻击苗民起义。因此,这座古城成为统治者在湘鄂川黔边境一带“苗防”的大本营。明崇祯年间,苗民再次起义,踏平了边墙。清乾隆六十年,苗民起义领袖吴八月率数干名苗民再度起义,一举攻克乾州城,随后又占领凤凰城。起义军声势浩大,最后发展到数万人,致使清朝廷调集云贵、两广、两湖和四川7省18万兵力,由云贵总督福康安统领,开赴湘黔川苗疆,直逼乾州,进行血腥镇压。大敌当前,各路义军推举吴八月为“苗王”,苗王提出“官有万兵,我有万山;敌来我去,敌去我来”的运动战略方针,给清军以沉重的打击。后因叛徒出卖,吴八月壮烈牺牲,时年67岁。为防苗民再次起义,嘉庆二年,统治者在乾州扩修石城,城墙高1.2丈,底厚0.8丈,顶宽0.6丈,青石砌成,面积为原石城的三倍。城中有关帝庙、城隍庙、龙王庙、文庙、小溪庵、天星庵、观音阁、先农坛等庙宇20多座。清康熙甲午年间,城内公署兵营10多家,学宫祠庙及巡检儒学官署并居民400多家。抗战期间,城墙、官衙、庙宇多处遭毁,现存城隍庙、观音阁、文庙、杨家祠堂及杨岳斌故居等。古镇建筑都是防火古砖墙,墙脚是由清一色的条石砌成。上部盖有灰瓦,瓦檐下的墙顶和墙角上,绘有各种奇特的古画和飞禽走兽的雕塑。那街屋的石门,多用清一色的巨大条石砌成,有的石门两旁还立有用青石雕凿的石狮。下雨天的石街石墙石门石狮,皆变得青幽幽、湿漉漉,仿佛一幅丹青水墨画,宁静而祥和。造型古朴典雅的观音阁,位于乾州城--东,万溶江东岸,鼓石作基,青瓦覆顶。阁楼四方翘角,竖塑飞禽走兽,下悬挂风铃,于风中叮当作响。阁壁格帘花窗应有尽有,阁姿倒影万溶江,随江水流动,波光阁影,别有一番诗情画意。文庙是乾州的文物胜迹,它前面有个土地庙,它们连在一起。走进文庙院内,一眼看见泮池。泮池上有一座小石桥,池边的桂树,有“蟾宫折桂”之意。文庙正殿分上下两层,砖木结构。第一层是外檐廊,第二层为文昌阁,有孔圣神像。古时每逢乡人学士中榜或上升要职,皆来此拜谢。这是中国科举制度的延续,从孔圣以来,整整实行了一千多年,在这长期的实行中,不知发生多少悲剧。不管它的正确与否,在人们的脑海里,孔子是神圣的,只有“学而”则“优仕”。科举制度,从隋唐到宋元到明清,越演越烈,一直紧紧地伴随着中华文明史。在乾州的文庙里,很充分地得到体现,而且根深蒂固。从文庙门口沿青石板小路前行,拐过两个弯,便是清陕甘总督杨岳斌故居。

杨岳斌是抗击法军侵略福建、台湾的英雄,他深得清王朝和曾国藩的赏识。法军撤退后,他奉诏从台湾班师回朝,后在乾州养亲,1890年6月27日,病卒于乾城。岁月沧桑,风雨飘摇,规模宏大的故居早已毁去,只留下前后两进,分给两户人家居住着。从两户人家中间的院子除能看见青石地基和下水道外,四处已是杂草丛生,满目苍凉。我内心无限地揪痛,这么好的建筑竟这样悄悄地毁去,多么可惜。它是文化,是谁摧残的呢?是时代,是历史,是环境,我没有去查考,但我联想到杨岳斌可能没有后人,有后人不是当官的后人,或许是抗战,或许是“破四旧”运动将其摧毁许多。但我崇敬的是杨岳斌给后人留下一个遗迹,让人深思的遗迹!

乾州古城的四周还留有古建筑及名山名湖。除乾州城东的观音阁之外,在距城东1.5公里的小溪桥边,有一座藏经阁,又名回龙庵,是今自治州民族中学所在地。修有正殿、两厢、头门、禅房与藏经阁楼。禅林绿荫下至河边,小溪与江交汇成深潭,形如月,故叫明月池和月宫潭。由于下河修筑河坝,今不复存,只有遗址,但洞口石壁上的“太虚洞天”几字还十分醒目,明万历年间文人学士的诗作尚可看到,古为乾州八景之一;城北的文昌阁,高20米,为两层木质结构。下方以青石为基,上以灰瓦盖顶,数十条大红柱顶立,每条红柱下皆有鼓石奠基。院内宽敞,有历经数百年的古树,环境幽雅清静;吴王湖在南西4公里处,是苗王吴八月率领苗民起义的地方,古称平陇,今名社塘坡,又叫八月寨。这里为一小盆地,方圆七八里,全是田园,外人说是小平原。盆中有一条小溪穿过,溪上有一座桥,直通凤凰。四周的山雄峻,地险要,锐者如箭,峭者似剑。寨口有一座陡峭岩壁,叫“显影岩”,人们说这是天然的吴八月神像。八月寨西4公里处,有一个高山平湖:黄石湖。平时湖水平静,山风乍起,湖面泛上漭波,如同落下一湖碎玉,真是水美如珠。湖岸曲折多变,青石绝壁,深幽而神奇。湖的四周高山壮立,陡壁干仞。特别显眼的是南岸突兀的一座孤峰后又生出一座小峰,犹如一老妇人背一个小孩,故名“背子岩”。传说乾嘉年间,统率七省清军的元帅福康安,是乾隆皇帝私生子,他来苗疆镇压起义军时,见这座山峰如同老太婆背小孩逃难,想到自己少时母亲背他逃难的艰难情形,他问左右:“此山何名?”答道:“背儿山。”他叹道:“少时,母背吾出奔,形如二山;今复见此,还原之兆,吾不复返朝也哉!”言罢,泪如泉涌,不久死于背子岩下。

观音阁、太虚洞天、文昌阁、八月寨和背子岩等都是历史的选择。乾州文明的衰败,不在于外部力量的打击,而在于当地文明的退化。但它四周的文明却还在延续发展,我有一丝安慰。乾州之行,没有白来,使我明白了许多事理。

P38-40

序言

五溪是个古老的地名,早在东汉时就见诸典籍,唐宋文人唱和多有提及。今人游湘西,津津乐道者多为张家界、天子山、凤凰、王村,五溪已隐于历史深处,鲜为人知。作为地理概念,沅江以上,酉水、锦水(下游称辰水)、舞水、巫水、渠水诸流域,包括湘黔桂鄂渝交界处,尽在五溪之中,其范围比湘西要大。这些并不是必须把五溪从历史中请出来的理由。自古以来,五溪不仅作为一个地域概念,更要紧的是作为一个文化圈,被记载和流传的。打开湖南地图,向西看去,武陵、雪峰两大山脉,与五溪诸水翻覆割切,纵横交错,山重遏水曲,水疾截山峭,造化难得如此耐心细致地营造着险恶。东汉名将马援率军过五溪,曾留下“滔滔五溪一何深,鸟飞不度兽不敢临”的诗句。依常理,如此环境并不适宜人的生存,世道却像一台从来不按常理出牌的赌局,战争,天灾,苛政,乱世生不平,五溪倒成了避乱趋贫、求安涉险的福地。古往今来,败走的部族,逃灾的流民,避难的迁客,世代不绝,遂以五溪为家园,凶险中搏生存,淬炼成坚忍慓悍倔强的性格,史称“五溪蛮”。偏偏五溪又得水利之便,西溯云贵,东下潇湘,和平时是商贾险中求利的通道,战乱时又成兵家必争之地。既封闭保守又通达宽容的地域特性,致使文化的流转与积存在此得天独厚。盘瓠文化,巫傩文化,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妈祖文化,多种文化在退守中进取,碰撞中融和,留下的痕迹与自然山水一样奇诡而富丽。商品经济大潮中,不少地方在争夺文化资源,炒作、制造仿文化、假文化。来五溪的人却意外地发现,这里保存着如此多样如此完整的真文化、元文化,许多只有在博物馆里才能看到的文化形态、艺术品种,还活生生地存在于五溪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五溪文化刚刚掀开一角,就引来世人的惊叹。

我对五溪的了解,得益于夏长阳。与长阳相识二十年,来往密切是他主编《五溪》文化杂志之后。其时,他在广东闯荡多年刚回怀化,有感于生在五溪却对五溪文化的价值浑然不觉,他开始有意识地搜集、挖掘五溪历史文化遗产。五溪是一个跨地区多民族的文化圈,历史形成的行政区划各自为政,加之山高滩险、草深林密,造成五溪文化既深厚复杂又散乱隔膜,文化形成的片断细节生动而清晰,总体的轮廓和线索却含混迷蒙。即使在众多文献中钩沉爬梳,得到的常是些相互矛盾的片言只语,如雪泥鸿爪,难窥其堂奥。长阳只有更多地依靠实地勘察。五溪两岸的山路上,依水而建的古镇古寨古屋古寺古码头,在在留下他的足迹。电话里,我常能分享到他寻访的收获和激动。这其间也有失望和痛惜,“心中突然冒出了悲哀和祈祷”。家乡一五溪,以无以言传的神启牵动着他的心。爱,有时就是平实地表现为一种耐心。长阳以巨大的耐心,集数年之功,将散落的断续的五溪历史文化印记,一点一滴地掇拾串结起来,形成一部脉络清晰的书。在他之前没人做过的事,他做成了。《走进五溪大湘西》当之无愧为五溪文化第一书。

可贵的是,长阳不仅作为五溪文化的记录者。面对那些古镇古寨古巷古码头的兴衰美奇,他反复思索,以批判的眼光力图找出兴衰及美奇的原因,揭示其本质。他把五溪当作母亲,写作就是与母亲的坦诚对话,相知的亲切贯穿全书。他写凤凰,我为他捏一把汗,生怕这个曝光率太高的名字令他难脱窠臼,谁知他在历数凤凰的诸般风流之后,甩出这样~段结语:“凤凰虽小,但一直作县城,一直没有搬迁,一直默默地包装着自己,它的野心与思想,一直在向外扩张着,渗透着,突围着,不是这样,它不会有今天的漂亮与年轻,诱惑与影响。”写到锦水,这条故乡老屋前流过的大河,他的情绪更复杂,温柔细密又透着一些感伤:“锦江水清澈见底,每年大半时间是宁静的。要想强烈感受锦江水的存在,只有春天的端午水。端午水在这个时间里,吃够苦头也出尽风头,因为它是‘竿子水’,从崇山峻岭的岩缝里挤出来,将锦江挤得满满的,有壮丽的一面,也有凶猛的一面,要看锦江水的多种面孔,只有锦江端午水才能体会到。我从小已经体会到它的多面性,春季的强悍,夏季的无奈,秋天的温柔,冬天的平静。”

长阳写五溪,既有史家之笔,也有诗家之笔。有时兴味所至,难免夸张铺排,虽有欠严谨,却动人以情。正像历史的演进端庄严酷,也湮灭不了浪漫的传说流传至今。长阳说,这部书“一半是客观的,一半是我自己的”,此话中肯。

五溪文化博大庞杂,非一人一书能穷尽。《走进五溪大湘西》只能视为五溪文化的序言或纲要。永文已有进一步的写作计划,拟将五溪文化这部大书的章节段落逐一展开,深耕细作。这是我所期待的。我曾走马观花地跑过五溪两次,那是在浏览本书之前,现今有了这个向导,我会更自觉地走进五溪。若五溪不弃,在众多五溪文化的“粉丝”中,算我一个。

2007年仲秋于天津

后记

五溪是大湘西,是穿越奔腾大湘西的五条河,在武陵山和雪峰山之间穿梭往返,孕育着五溪人们。五溪的水很清很亮,是由高山泉水流淌开来的,润泽着五溪边上的男男女女。生活在五溪的人们,除中原的汉人进到五溪之外,全是少数民族。因此,五溪大湘西是少数民族地区,他们按照自己的生活习性生活着。在长期的劳动中,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与民族文化,有自己的民族节日与习俗。节日很多,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九月九、赶秋节、跳香节、过年半、歌会、祭灶节、蓐秧节、吃新节、赶歌坳、鬼节、中秋节、重阳节、斗牛节、画眉节等,几乎月月有节,月月有欢乐;习俗也一样,千奇百怪,多姿多彩。有船俗、屋俗、鼓楼俗、食俗、婚俗、林俗、竹俗、牛俗、灯俗、育婴俗、拜师俗、行路俗等,应有尽有,俗俗有趣。由于节日和习俗的繁多,五溪人的礼性很重,于是产生五溪文化。五溪文化包罗万象,有盘瓠文化、夜郎文化、稻作文化、巫傩文化等。

古人眼光大,将河叫溪;今人眼光小,把溪叫河。五溪文化学者尊重历史,喜好古典,依然叫溪。五溪大湘西的闻名,源于尧舜,是春秋战国的屈原这位三闾大夫打开了这扇门,后来的文化接踵而来。尧舜只是开了一个头,贡献最大的是屈原,因为他有《离骚》、《涉江》与《九歌》,没有这些影响,唐宋元明清时代的文化不会去穷乡僻壤的五溪。五溪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也有沈从文的功劳。他很多作品皆与水有关。是五溪的水成就了他,没有五溪就没有沈从文。他写得最多的要算酉水、锦水和五溪的母亲河——沅水,舞水、巫水和渠水,至今还有不少人不清楚在什么地方。就算水从身边流过也叫不出河的名字,何况五溪文化。五溪这个地名,除西南几省的人知道外,长江下游和黄河流域数省的人好像从没听说过,东北及西北边缘地区那就更不清楚了。如果稍懂一些古典文学的人,便知道很多文人去过南方云谲波诡与山险路窄的一个地方,那是屈原流放的地方——洞庭湖与沿沅水而上的五溪,这里物产丰富,容易使文人独自静悟,容易引发神话般的奇思妙想。除此之外,还有夜郎之争炒得很火,火爆大江南北,湖南夜郎人曾多次做客中央电视台,七嘴八舌闹得沸沸扬扬,无人不晓。如今虽风平浪静,却还有不少人四处找历史根据,使劲地往“夜郎自大”里钻,很多历史文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反复阐述古夜郎的属地,都说怀化西部是古夜郎的发源地和孕育地,在唐朝时期,新晃为夜郎古国一个县。盘瓠文化扑朔迷离,也争论不休。沅水边上的丑溪乡有一个大洞,传说盘古与盘瓠在此繁衍生息,诞生人类,为盘古开天之地。一说是盘古,二说是盘瓠。据很多资料与传说佐证,不是盘古是盘瓠,在我这部作品里已经阐述得一清二楚,不再赘述;巫傩文化与稻作文化虽被认可,但还是极其神秘,不可透彻。

五溪是个新地名,五溪文化虽然神奇,但还在逐步地挖掘与提炼,让世人认可与研究。《走进五溪大湘西》这部作品题目,是通过与百花文艺出版社的谢大光及李家文二位老师沟通交流改的,原来的题目为《心随五溪行》,二位先生说五溪名声不大,读者只知道湘西,而不知道五溪是大湘西,改为五溪大湘西更为贴切,于是我遵嘱改了,其意是将五溪推出去,让五溪文化灿烂繁荣。

湘西是有名,范围太小,仅只是五溪中的一条溪——酉水。南来北往的人知道湘西,是因为读过沈从文的小说与散文,还有介绍湘西的电视专题片,有些到过凤凰、王村、德夯、张家界的旅游者,见这些地方山水美丽,受到感染,也动笔写美文,于是柴多火焰高,湘西誉满中外。其实除酉水之外,锦水、舞水、巫水与渠水的文化底蕴也很深厚,盘瓠文化与夜郎文化特别古老,老到掉牙了。不是受到寻根文化的影响,历史文化学者对五溪文化产生兴趣,争先恐后地研究起来,五溪文化会被遗弃,像一个婴儿被抛甩在山旮旯里,无人问津。为彰显五溪文化,在办《五溪》文化杂志几年的编辑工作中,我努力地挖掘着五溪文化,引导作者研究五溪文化,一件件民族特色浓郁的作品在刊物上亮相,形成刊物的鲜明个性,五溪文化得到弘扬。许多读者纷纷给我来信来电,高度赞扬五溪文化底蕴深厚,颇具价值,怎么不写出一本五溪文化大书?我当时因资料不多,笔力不足,思想认识水平不高,没有告诉读者我立即写,只是暗暗地广泛收集资料,聚集精神,做好写这本书的准备。2004年8月,百花文艺出版社原副总编辑谢大光老师,他看到《五溪》杂志后给我来电,说这本刊物办得不错,五溪文化内容丰富,能否将刊物中的东西再深挖一些,写成一本书,并告诉我该社正在编辑出版《人文中国》系列丛书,如果你想写成一本书,可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如果写好了,你会成为大湘西的第二个沈从文。大光老师的这些话让我激动,我知道不能与文学大师沈从文比,大湘西也没有人超越他。大光老师是散文大师,又做过《散文》、《小说家》及《散文海外版》等刊物主编,还是鲁迅文学奖的评委,对作者热心,对作品却极其苛刻,他说的让我激动的话,我认为是对我写这本书的鼓励,让我自信。在他的鼓励下,我开始酝酿,写出创作提纲给大光老师,他看后觉得可以,很快上报出版计划,并得到批准。出版计划批下来了,还确定了与我联系的责任编辑。在这种情况下,我不得不拿起笔,开始了艰苦的长篇散文创作,由于自己经常在武陵山和雪峰山的襁褓里徒步穿行,目睹过成百上千个古镇古村,了解到这些古镇古村的兴衰,欣赏到古老建筑的艺术,体悟到五溪人文历史的苍凉,感受到五溪风情的迷人魅力,一股强烈的创作欲望占住心头。2004年10月,为了补充内容,我自费去城步、绥宁、通道、靖州、会同、芷江等地采风,对渠水、巫水深入考察,并拍下一系列照片。然后又多次亲临酉水、锦水与舞水沿途古村古镇,实地考察中国现存原始文化,聆听一些民间故事与传说。有些古镇断壁废堡,衰草瓦砾,令我心底凄凉,我觉得它们承载着一个个从古至今的灾难。有的从灾难中复兴起来,有的却消失得无影无踪。我常常站在废墟面前发愣,尤其在我故乡锦水边上的古县城——锦和镇,我去寻找儿时的城墙城垛城门,找了半天,仅一点点影子。小时候,我很喜欢这个古镇,每回赶集总要在东城门口一对石狮前观看上下方城墙,虽不知道这个古镇的历史,我却看出它像一位默默无语的老人,经历过无数的风风雨雨,无数的雷鸣电闪,无数的人间悲剧,无数的血洗场面。但它张开双臂,还在拥抱与收容这些赶集的人们。如今我不这样看,把它当作一枚明镜,以它的经历,折射出警世的光芒。悲剧过去,不能沉沦,振作精神,深刻反思,这是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唤起五溪人们“五溪蛮”精神,不管过去怎样,正视现在,看着远方,奋起直追,重新描绘五溪美丽蓝图,这是其一;其二是想将五溪大湘西推介出去,使大家认识有个大湘西,形成这个概念。不能只了解沈从文笔下的小湘西,要努力地开发出新的大湘西,那就是五溪。五溪虽是水,可它是一个地名,近些年来,代替着大湘西。随着五溪文化的热度,每年“五一”黄金周,国内外有100多万人次到贯穿怀化的四条溪——舞水、锦水、巫水和渠水来观光旅游,体验古老文明。凡游过怀化四溪的人皆惊叹:怀化的文化底蕴原来这么深厚,自然山水原来这么神奇!

居住在五溪大湘西的人们,大多是少数民族,他们有着自己的民风民俗,这些在作品中只是寥寥几句,请读者原谅。在以后的创作中,我要将这些写出一本本书来,再来回报读者。

回想起来,写作这本书的最大困难不在跋涉之苦,不在写作深涩,而在于找古镇古村古巷古码头的兴衰与美奇。它兴在哪里,衰在哪里,美在哪里,奇在哪里,如何揭示出它的本质,这些都让我反复寻找,反复深思。

这本书能够写成,感谢《五溪》杂志这个平台,是它让我产生创作的冲动,是它让我搜集到许多资料,是它让我获得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同时要感谢《五溪》广大作者,感谢他们为我提供鲜为人知的人文历史与风情,提供一沓沓彩色精美的照片,使这本书图文并茂地展现给广大读者;尤其要感谢百花文艺出版社的谢大光与李家文、王贺等老师给我的自信与力量,使这本书能顺利出版。

但愿这本书给读者带来回味,带来思考与期待;但愿读者为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本书再版时予以修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走进五溪大湘西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夏长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646786
开本 16开
页数 21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8-09-01
首版时间 2008-09-01
印刷时间 2008-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29
16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9: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