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书由《八十忆双亲》和《师友杂忆》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可见钱穆先生幼年所受之教育,后一部分广泛记录了钱穆先生一生之师友交谊。
2.书中描述了钱穆先生遇到的很多趣事,不同凡响。
3.书中记述了《国史大纲》《古史地理论丛》等著作之成书经过,读者可略知钱穆先生所著书背景。
图书 | 钱穆先生全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合刊(繁体竖排版)(钱穆先生自传) |
内容 | 编辑推荐 1.本书由《八十忆双亲》和《师友杂忆》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可见钱穆先生幼年所受之教育,后一部分广泛记录了钱穆先生一生之师友交谊。 2.书中描述了钱穆先生遇到的很多趣事,不同凡响。 3.书中记述了《国史大纲》《古史地理论丛》等著作之成书经过,读者可略知钱穆先生所著书背景。 内容推荐 先生自言:余之一生, 老而无成。常念自幼在家, 经父母之培养;出门在外, 得师友之扶翼;迄今已八十八年。余之为余, 则胥父母、师友之赐。孟子曰:“ 知人论世”, 余之为人不足知, 然此八十八年来, 正值吾国家民族多难多乱之世。家庭变, 学校变, 社会一切无不相与变。学术思想, 人物风气, 无不变。…… 读者庶亦由此一角度, 有以窥此八十八年来国家、社会、家庭、风气、人物、思想、学术一切之变, 而岂余之一身一家琐屑之所萃而已乎! 善论世者, 其终将有获于斯书。 目录 目 次 八十忆双亲 一 前言 二 七房桥 三 五世同堂 四 先祖父鞠如公 五 先父之幼年苦学及科名 六 怀海义庄 七 先父对余之幼年教诲 八 先父之病及卒 九 先母来归 一○ 先母寡居 一一 先兄之卒及先母之晚年 一二 先母之卒 师友杂忆 序 一 果育学校 二 常州府中学堂 附 私立南京锺英中学 三 三兼小学 四 私立鸿模学校与无锡县立第四高等小学 五 后宅初级小学 六 厦门集美学校 附 无锡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 七 无锡江苏省立第三师范 八 苏州省立中学 九 北平燕京大学 一○ 北京大学 附 清华大学及北平师范大学 一一 西南联大 一二 成都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 一三 华西大学四川大学 一四 昆明五华书院及无锡江南大学 一五 新亚书院 (一) 一六 新亚书院 (二) 一七 新亚书院 (三) 一八 新亚书院 (四) 一九 新亚书院 (五) 二○ 在台定居 附录 一 怀念我的母亲 二 怀念我的父亲 三 胡公秀松墓碑记 四 纪念张晓峰吾友 五 故友刘百闵兄悼辞 六 回忆黄季陆先生 七 悼念苏明璇兄 八 怀念老友林语堂先生 九 悼亡友张莼沤先生 一○ 王贯之哀辞 一一 我和新亚书院 一二 九十三岁答某杂志问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钱穆先生全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合刊(繁体竖排版)(钱穆先生自传)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钱穆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九州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080999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35 |
版次 | 1 |
装订 | |
字数 | 364000 |
出版时间 | 2024-10-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2024-10-01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5.81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6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