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肃同志是一位德高望重、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是忠诚于党的军队文艺战士,也是一位与时俱进的时代先锋。
本书全面展示了他八十年辉煌人生路、六十载孜孜艺术情。读了这本书,我们不仅能够领略作者文笔的细腻晓畅,语言的幽默风趣,更能够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走近阎肃、认识阎肃,了解他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了解他成功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更深切地感受他崇高的人格魅力和艺术魅力。
图书 | 一片丹心向阳开(附光盘艺坛老兵阎肃的故事) |
内容 | 编辑推荐 阎肃同志是一位德高望重、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是忠诚于党的军队文艺战士,也是一位与时俱进的时代先锋。 本书全面展示了他八十年辉煌人生路、六十载孜孜艺术情。读了这本书,我们不仅能够领略作者文笔的细腻晓畅,语言的幽默风趣,更能够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走近阎肃、认识阎肃,了解他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了解他成功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更深切地感受他崇高的人格魅力和艺术魅力。 内容推荐 本书以阎肃同志人生旅程特别是艺术生涯为线索,通过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一幕幕鲜为人知的生活细节,全面展示了他八十年辉煌人生路、六十载孜孜艺术情,揭示了他矢志放歌时代、高扬主旋律的强烈责任感和在艺术道路上勤奋刻苦、不懈求索、永不满足的精神。 目录 引言 第1章 少年窗外事 战乱日月度童年 敲晨钟的“彼得” 快乐在南开中学 何来怪词和鬼主意 令人敬畏的“军阀”爷爷 第2章 无悔问青春 投身爱国学生运动 弃学从军 毅力惊人的奶奶 参加土改工作队 最受欢迎的“引苦员” 一专、三会、八能 第3章 与蓝天相伴 永远的人民空军 阎肃不严肃 中南海任务 勤俭和杂货铺 处女作终于发表了 尝试写剧本和演戏 初露锋芒——“刘四姐” 《我爱祖国的蓝天》 才子佳人一拍即合 不同辈分的夫妻 江姐万丈光 第4章 歌剧《江姐》创作始末 大师傅边和面边流泪 刘亚楼司令的指示达次之多 周总理看演出来啦 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江姐》 《江姐》唱红了大江南北 主题歌《红梅赞》风靡全国 为什么说不出呢 是九州还是五洲 毛主席接见我老爸 老爸,麻烦的我来了 生来麻烦事 第5章 “他自己像炮弹飞出去的” 让小宇背些诗词吧 幼儿园里的“名人” 创作现代革命京剧《红岩》 舞剧需要写吗 最爱玩的游戏“双肩着地” 和儿女在一起没“正形儿” 敌人从南边打过来了 让爸爸管教我 老爸和我被一起扫地出门 跟爸爸去京剧团 第6章 “样板戏”言说 “样板戏”创作组组长 “样板服”和“样板灶” 给儿子抓“蛐蛐” 跟我聊的都是玩儿 妈妈带我到天安门悼念总理 地震风波 对作品和人品看得很重 向阎肃同志猛击一掌 历史京剧《红灯照》 回空军复排《江姐》 妈妈发展我入少先队 第7章 家中无杂事 两获创作一等奖 快快,来看飞碟 帮儿子得了个作文竞赛奖 什么事情不能做 让儿子帮忙打苍蝇 对钱的事不管也不问 写书可真不容易 “大锅饭”没有什么不好 家务活儿什么忙都帮不上 省烟,费火,酒量深 花生塞进枣里一起吃的味道 敢问路在何方 大年三十之夜 每天去地铁站接老婆下班 你以为满大街都是游泳池啊 元帅重要,兵也非常重要 乱七又八糟 第8章 那我可就先走啦 老船长托人捎来的石磨 书桌抽屉里藏“射雕” 学校不是一流的,你是一流的 《彩虹》是小阎写的 告诉你什么才算冷 遇到好人多,自己更善良 军营里的那些歌 老爸咱经商吧 电视节目怎么开始的 第9章 声喧乱石中 永不沉没的船 京腔京韵自多情 故乡是北京 雾里看花“打假歌” 戏歌有戏 “都彭”打火机藏哪了 不精彩的地方没讲 一项世界纪录 金红的玫瑰摘下一朵 为啥称呼“阎老肃” 第10章 长城有多长 不是不行,而是根本不行 你知道长城有多长 “申奥”未成“认赌服输” 痴迷电脑游戏有高招 含饴弄孙“功劳”不能跑 《东海明珠》水晶球 胃口奇佳 阎爷爷,您又错了 浑身浴液也签名 千万别说出去的秘密 荣立二等功 第11章 相约又一春 空军的本色老兵 红红火火的研讨会 带来的太少,带走的太多 被动时需要主动面对 老爸的腿很让我担心 对好男人的定义 有求必应,不求也应 戏比天大 婚礼上老爸朗读《伴君行》 《复兴之路》——“大我”之作 艺术创作激情之源 心里有很多美的东西 感恩·感激·感谢·感悟 作品音乐会及艺术创作座谈会 阎肃精彩人生感悟 试读章节 敲晨钟的“彼得” 爸爸从念书开始,每天下课后,都要捡煤渣、拾柴火,并帮着照看弟弟、妹妹。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爸爸还总是考第一,而且他那深不可测的古诗词底子,竟然是在这所教会学校打下的,真有点不可思议。 我从未见过像我爸这么熟稔唐诗、宋词的,只要你随便找首唐诗,念出上旬,他立即就能接出下旬。时至今日,80岁高龄仍能如此,不服不行。 教会学校里有很多外国神父,爸爸因功课好,深得他们喜爱。也因此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这些外国老师,于是还学会了英文、拉丁文,甚至神父们喜欢玩儿的桥牌也教给他。因爸爸总是考试第一名,也就总是得到上钟楼敲晨钟的荣誉。 爸爸说,那是教会学校里学生最高的荣誉了,当时感觉很神圣。 悠悠的钟声在头顶回旋,久久不散,他说他一生也忘不了那绕梁余音。同学们满是羡慕的目光,奶奶每到这时也总是一脸的骄傲。 爷爷奶奶都是忠实的天主教徒,饱受战乱之苦,他们希望万能的主能够把爸爸引向一个太平世界,于是早早就把自己的信仰同样寄托在他身上。在爸爸4岁时接受洗礼,传教士给他取了一个西洋味的教名:“彼得”。 在修道院里,每到圣诞节、复活节等节日,爸爸都会参加一些宗教节目的演出,却总是扮演魔鬼,可能爸爸小时候长得没有现在这么和蔼可亲。有时候演戏多了,玩儿的时间久了,就误了些功课。有一次在班里的考试成绩从第一名下降到第三名,要不怎么就有了前文提到的他举着小棍,主动认错,避免挨打那一出呢。 在唱诗班上,爸爸是个全才,会得最多,唱得最好;回到家里,还教给弟弟、妹妹,给全家都带来了欢乐。 爷爷不久就在城里一家旅行社找到了工作,慢慢的,凭着他的才干,从襄理到副总直至总经理,全家人的生活逐渐又好了起来。 放寒暑假时,爷爷会要求爸爸和二叔每天都要练习大、小楷,并作文,写日记等。教他们的家庭教师是一个从美国回来的青年,好像也没有别的什么工作,也不知他在美国学的是什么专业。不知为什么,每当听爸爸说起这位家庭教师,就让我觉得他有点像钱钟书《围城》里的方鸿渐。 快乐在南开中学 后来爷爷带着全家搬进城里住了,爸爸这时也考取了重庆南开中学,经与修道院多次协商,院方才同意爸爸转学。 因为转学,教会学校的“主教大人”大为恼火,他本想送爸爸去罗马学习天主教,以期培养成大主教的。气急败坏之际,大骂“下江人”不可靠、背信弃义等等。 我问过爸爸什么是“下江人”,爸爸说:长江下游方向的即被上游的称之为“下江人”。可能是上游水更干净,他们就姑且把“下江人”视作低人一等了。 因爸爸一家是经武汉逃难来的,也就被归于此类了。 爸爸说当时挨骂归挨骂,心里也觉得惭愧,但也不能真去当主教啊。好像是爷爷坚持让爸爸去的“南开”,要不爸爸没准真成了红衣大主教什么的,也就不知道该谁来写这本书了。 南开中学根在天津,到抗战时才迁至大后方重庆。相比教会学校,南开在各方面都进步和开明多了。 重庆南开有着她的历史地位,翻开学校的历届同学录,专家、学者、名士、封疆大吏不乏其中,这里也更加面向社会。 大几十几岁的孩子就没有不贪玩儿的,爸爸也不例外。离开教会学校,进入南开,就像从一个长长的梦里睁开了眼睛,眼前的一切都让爸爸感到万分好奇。他一头扎进南开中学,就像归林的鸟儿、入水的鱼儿,终于找到了自由和欢乐。 学习之外,学生会组织的各种文艺活动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住了他。他参加了一个叫“晓社”的学生文艺团体。在这里,他学会了一些以前从未听过、从未唱过的歌,《山那边哟好地方》、《兄妹开荒》、《您是灯塔》、《跌倒算什么》,在这些朗朗上口的歌词中,共产党、毛主席、延安、八路军、新四军……这样一些富有革命色彩的名词,开始走进他的心田。 南开那时候就分文理班,爸爸读的是文科班,功课挺好,他有更多的机会看杂书,五花八门的,什么都看。而且在课余时间,更有了让他沉醉其中的爱好——好莱坞电影、武侠小说、京戏等。 爸爸从小就喜欢看电影,家境还不宽裕时,就去看电影院的“早场”。当时的“早场”是很早的,好几场连着放,爸爸经常会从沙坪坝(南开中学的所在地)赶进城去看。 在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中国也就上海、重庆等几个城市能看到美国电影。爸爸说,那时有一批人是专门为外国电影翻译并取名的,名字取得都很好,最绝的当数《乱世佳人》。“飘”就属字面翻译而来,但《乱世佳人》才是最吸引人又恰当不过的名字。 爸爸当时看过很多美国片子,让我吃惊不小:怎么那时候这些片子就进中国了?比如,《米老鼠和唐老鸭》,爸爸小时候就在电影院里看过多次。他尤其记得有一场戏是:在一个玩具大商场里,所有的玩具和文具都活了,一起来反抗商场的胖老板,钢笔成了大炮,钢笔水成了炮弹…… P12-15 序言 人民艺术家阎肃同志 在全国全军正在广泛学习宣传阎肃同志先进事迹的时候,《一片丹心向阳开一艺坛老兵阎肃的故事》一书出版了。这对于关心军队文艺事业、熟悉和喜爱阎肃同志的广大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大事、喜事。在此,谨对本书的付梓出版表示热烈的祝贺! 本书作者阎宇是阎肃同志的儿子,我和他有过几次交往,感到这位年轻人为人坦诚热情,有思想、有才华、有活力,也是阎肃同志的“崇拜者”。作者希望我为本书写个序言,我深感责任重大,欣然答应。 阎宇同志的这本书写得很好,脉络非常清晰,结构紧凑明快,内容丰富翔实。本书以阎肃同志人生旅程特别是艺术生涯为线索,通过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一幕幕鲜为人知的生活细节,全面展示了他八十年辉煌人生路、六十载孜孜艺术情,揭示了他矢志放歌时代、高扬主旋律的强烈责任感和在艺术道路上勤奋刻苦、不懈求索、永不满足的精神。读了这本书,我们不仅能够领略作者文笔的细腻晓畅,语言的幽默风趣,更能够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走近阎肃、认识阎肃,了解他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了解他成功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更深切地感受他崇高的人格魅力和艺术魅力。相信每位读者都会喜欢这本书,都能从书中得到感悟、受到启迪。 阎肃同志是一位德高望重、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是忠诚于党的军队文艺战士,也是一位与时俱进的时代先锋。我是阎肃同志艺术创作辉煌历程的经历者。我在年轻的时候就非常喜爱他的作品,在近几年的工作交往中,我对他有了更加深切的了解。我对他的人格很敬佩,更为他以弘扬先进文化为己任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奋斗精神深受感动。 60年来,作为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员,阎肃同志始终与伟大祖国的发展同行,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矢志不渝地讴歌主旋律,80岁高龄依然活跃在文艺工作第一线。他先后创作了1000多件文艺作品,获得100余项国家和军队文艺大奖,参与策划或主创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央视春晚、全国双拥晚会等100多场重大文艺活动,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嘉勉。60年来,他创作的一部部红色经典犹如一道道亮丽的风景,鼓舞和激励了几代人;他艺术生涯的累累硕果,成为伟大时代阔步前进的艺术标记和我们这个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有人把阎肃的艺术成就称作“奇迹”。我认为,“奇迹”的诞生绝非偶然。只要我们了解他不平凡的艺术道路,走进他丰富博大的内心世界,就不难发现他创造“奇迹”的奥妙所在。 阎肃同志对党有着深厚的感情,无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定地爱党信党跟党走。记得他曾说过,他这一辈子做了6个正确选择:一是离开修道院去南开中学读书,二是在涌动的时代大潮中做进步青年,三是新中国成立后放弃学业投身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工作,四是服从分配从前台到幕后搞专业创作,五是下部队当兵锻炼,六是“文革”期间有人劝他脱掉军装并委以重任,他坚决回绝。这些在关键时刻做出的选择如同一把把火炬,照亮了阎肃同志的人生道路,并最终铸就了他对党的矢志忠诚和坚定信仰。“一片丹心向阳开”,这高昂的歌声是阎肃笔下革命者发出的铮铮誓言,也是阎肃的人生主旋律。 1991年,苏联解体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就在这个时候,阎肃同志受领了歌剧《党的女儿》的创作任务。他把对党的一腔热血化作跨越时空的激情诗行,生动刻画出一位面对严峻考验坚守理想信念的普通党员的光辉形象。《党的女儿》上演后,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观众盛赞该剧是一曲中国共产党人的正气歌,是一堂撼人心魄的生动党课。 让每一首军歌成为激励官兵的号角,是阎肃同志坚持不懈的艺术追求。他最爱穿的是军装,最爱去的是军营,最爱写的是军歌。他无数次上高山、下海岛、走边防,足迹踏遍了空军几乎所有类型的单位以及其他军兵种的部分部队,写出的《我爱祖国的蓝天》、《军营男子汉》、《长城长》、《我就是天空》、《云霄天兵》等军歌,抒发了革命战士爱国报国、乐于奉献的壮志豪情,充溢着军人的阳刚之美、英雄之气,成为军营传唱不衰的红色旋律。 他创作的题材极为广泛,不仅写军营、唱官兵、吟颂党和国家军队的大事,还把敏锐的笔触伸向社会各个领域,聚焦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为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创作的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不仅唱出了唐僧师徒西行取经的韧劲,更唱出了国人在改革开放之初勇于探索的闯劲。为央视纪念《商标法》颁布10周年晚会创作的“打假”题材歌曲《雾里看花》,竟被他写得那样唯美、朦胧、富有哲理,让人回味无穷。《变脸》和京腔京韵系列歌曲,则以浓郁的“中国风”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这些风格各异、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无不彰显民族特色、弘扬传统文化、紧扣时代脉搏。贯穿其间的不仅是阎肃同志深厚的艺术造诣,更是他高尚的社会责任感和执著的人文情怀。 年年岁岁,阎肃同志从火热的生活里,从一座座飘扬着英雄旗帜的军营里吮吸艺术的甘泉。他常说,阅历即财富,没有速成的艺术品,必须下功夫积累。可以说,阎肃正是把自己几十年来丰厚的人生体验沉淀入心,才酿出了一首首醇美的歌。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组织上安排他到基层当兵锻炼,他倍加珍惜这个难得的体验生活机会,老老实实地当兵,很快融入连队,与官兵打成一片,在军营的熔炉里“烧了又化、化了又烧”,足足待了一年半,打下了扎实的生活功底。他满腔热情地拥抱生活,生活也无私地赋予他艺术创作的灵感和激情。在创作歌剧《江姐》时,他四下江南、两度入川,采访了江竹筠烈士的20多位亲人和战友。这些所见所闻与他解放前在重庆的亲身经历相互交织,饱含爱憎、浸透血泪的文字喷涌而出,一个铁骨铮铮的江姐形象跃然纸上。 歌剧《江姐》一上演即引起轰动,创造了一年内演出257场、5次复排演出500多场的纪录,堪称新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广、传唱最久的红色经典,树起了民族歌剧的重要里程碑。剧中所展现的“红岩精神”,已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毛主席观看《江姐》后给予高度评价,并亲切接见了阎肃同志。2008年中国歌剧高峰论坛发行的纪念邮票精选出中国歌剧80年的8部代表作品,《江姐》和《党的女儿》均在其中。 思想的厚度成就艺术的高度。阎肃同志巨学多才,博采众长,他深厚的理论素养、扎实的生活积累、厚重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素质,在文艺界众所公认。他的作品融思想性、艺术性和民族性于一体,在恢弘的主题和深邃的意境中体现出深沉的历史感和开阔的视野,具有豪迈博大的气象,可以说是“饱蘸沧海风云,书写时代旋律”。他的作品大雅归俗、大俗近雅,寓意深隽而文字精妙,匠心独运且浑然天成,既有“下笔便有绝尘之句”的惊叹,又有“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质朴生活气息。他善于用摇曳多姿的赋体手法拥抱多种题材,以雄浑典雅、丰赡明朗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 古人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阎肃同志是一位勤奋的耕耘者,不少精品佳作都是他多年思考和积淀的结晶。在创作中,他常常为一句歌词揣摩几个星期,为一个字茶饭不思。每一首歌词的背后,都是多少个辗转反侧的日日夜夜。这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精神和作风,使得他的作品不但一经推出即广为传唱,而且在漫长的岁月中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捧读他的一部部经典之作,我不由感慨:打磨作品,他也在打磨着自己的人生;投入作品,他投入的是整个生命。正因为如此,他才成为艺坛了不起的“常青大树”。 在艺术上常出大作品的阎肃,在生活中却甘于扮演“小角色”。他常说,“别太把自己当回事,我就是个普通人。”面对一顶顶耀眼的桂冠,面对不绝于耳的赞誉,他居功不自傲、艺高不自满,永葆普通党员、普通老兵、普通文艺工作者的本色。对文艺新人,他倾心呵护、无私提携,把艺术的接力棒传给年轻人。他品德高尚,对家庭也极端负责,是名副其实的“模范丈夫”、“慈爱父亲”、“可托付的大哥”。他激情燃烧,乐观向上,童心未泯,正如他自己所说,“像孩子一样快乐,像孩子一样简单,像孩子一样好奇”,以超然率真的心境笑对人生,不断焕发艺术创作的活力。 阎肃同志是事业的强者,也是人生的智者。他曾写过一首诗歌《昨天、今天、明天》,告诉人们:人的一生不过三天,“不要忘记昨天,认真计划明天,好好把握今天。”从诗中可以看出,他对人生的真谛悟得非常深透。今年他80华诞时,我送给他一副对联—— 生只三日艺坛勤修壮心不已佳词妙句比梅兰香留华夏 岁已八旬军旅躬耕豪气依旧好戏奇文效松竹情洒神州 这副对联表达了我对他的由衷敬重和真诚祝福。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如果活到100岁,我要再写红歌20年!”80华诞时的铮铮誓言音犹在耳,阎肃同志又迈着矫健的步伐开始了艺术创作新的征程。在此,我再次衷心祝愿阎肃同志老当益壮、身康笔健,永葆艺术生命的春天,不断创作出更多的精品力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李继耐 二〇一〇年七月二十八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一片丹心向阳开(附光盘艺坛老兵阎肃的故事)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阎宇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蓝天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940141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2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10-08-01 |
首版时间 | 2010-08-01 |
印刷时间 | 2010-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61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5.76 |
丛书名 | |
印张 | 21.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29 |
宽 | 170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00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