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母亲(美绘版)/名师点评人生必读书
内容
编辑推荐

高尔基编著的《母亲》是一部反映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全景式的作品。作品展现了俄国工人运动的整个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工人小组的成长,人民群众的觉醒。

革命斗争从自发到自觉,从经济斗争转到政治斗争,从城市到农村的发展,工农联盟的意义,革命知识分子的作用等,无一不在小说中得到鲜明的体现。

本书同过去反映工人生活作品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第一次深刻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所领导的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反映了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阶段。

内容推荐

高尔基编著的《母亲》以巨大的艺术力量阐述了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革命群众在革命斗争中不断觉悟、成长的过程,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和工农运动榴结合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由之路。在作品中反复突出的“真理”、“理性”即是马克思主义。作品通过弗拉素夫家两代人的不同命运揭示了这一真理。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试读章节

日复一日,他们就这样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几乎无法喘息。天还没亮,整个市郊的工人区都被吵醒了,可怜的人们无可奈何地睁开眼,无精打采地开始这一天的劳作,只见他们行色匆匆地钻出贫民窟,沿着那条坑坑洼洼的土路朝工厂赶去。傍晚时分,太阳血红的余光照在窗户玻璃上,疲倦而忧伤地闪耀着。工厂从它石头般的肚腹里,将这些人扔出来,好像清理矿渣一样。

每逢节假日,他们睡到上午十点左右,然后,那些老成持重、有家有小的人们,就换上比较整齐的衣服去做弥撒。

成年累月的劳作,使他们丧失了正常的食欲,为了能吃下饭去,他们便拼命地喝酒,让伏特加强烈的灼热来刺激他们的胃口。

他们碰到一处的时候,总是说工厂,谈机器,骂工头——他们的所思所想以及所有的谈论,都是和工作有关的事情。在这枯燥又千篇一律的日子里,愚笨而无力的想法有时也会发出智慧的闪光。

在他们的日常交往中,最多的则是一触即发的怨恨,这种感情和那不能得以恢复的筋骨上的疲劳同样的年深月久。这些人一生下来就从父亲那儿承袭了这种灵魂的疾病,它像黑影似的一直伴随他们从小到大,最后直到走进坟墓。

每当到了休息的日子,年轻人总是直至深夜才肯回家。他们之中,有的撕破了衣服,浑身上下沾满泥巴和灰土,脸上带着伤痕;有的则满心屈辱充满愤恨;有的委屈地挂着眼泪;有的灌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一副可怜相;有的垂头丧气,看上去叫人讨厌。

有时,也有些小伙子被他们的父母生拉硬拽地拖回家去——他们在路旁围墙根下,或者什么酒馆里找到醉成烂泥的儿子,立刻破口大骂,抡起拳头朝着那被伏特加灌软了的儿子就狠命地揍。之后,他们把儿子带回去,好歹把他将就到床上去睡觉,因为第二天早晨,当汽笛怒号不止的时刻,还得叫醒他去上工。

有时候,也有些外地人来到这城郊的工人区。

起初,这些陌生人颇受大家注意,更引起了人们一点儿兴趣。过了一些时候,那些新奇的东西便从陌生人身上消失了,于是大家就对他们习以为常了,他们就再也不引人注意了。

然而有时候,陌生人会说一些人们从未听过的工人区的新闻。那些话,在一些人心里惹起了盲目的愤怒,在另一些人心里引起了模糊不清的焦躁,在第三种人心里,有一种对于朦胧事情的淡淡的期望,使他们感到不安。

他们为了要驱散那种不必要的,却足以妨碍他们的焦躁和不安,便索性喝下比平常更多的伏特加。

当看出那些陌生人身上的奇特东西时,工人区的人们就忘不了了。他们对这些“异己”怀着一种本能的警戒。他们生怕这些“异己”在他们生活中投掷某种东西,这种东西足以破坏他们虽然苦重却还平安的生活。

就这样,人们默默地躲开了那些讲述新奇事情的人。

看来,如果这些人不能和工人区的人群融合的话,那么他们只好再流浪到别的地方去,或孤单地躲在工厂里……

在这众多的工人中,有个钳工叫米哈依尔·符拉索夫。他是技术能手,而且是工人区最有力气的大力士。他从不在老板面前卑躬屈膝,所以得到的工钱很少。每逢休息的日子,他总要打人。大家都不喜欢他,也怕他。

当他的儿子巴威尔十四岁时,符拉索夫有些麻烦了。有一回他想抓住儿子的头发把他拽回去,但是他的儿子却拿起一把很重的铁锤,硬邦邦地说:  “住手!”

“什么?”父亲一边说,一边逼近瘦高个儿的儿子,就像阴影渐渐移向白桦树一样。

“我受够了!”巴威尔说,“我再也不能忍受了!”他举起了铁锤。

“好吧……”父亲重重地吐了口气,又补充说,“唉,你这个混蛋!”

这事发生后不久,符拉索夫就和妻子说:“以后甭再朝我要钱了!巴威尔能养活你了……”

“那你就把钱都喝光?”妻子大胆地质问。

“用不着你管,混蛋!我去逛窑子!”

他并没有去逛什么窑子,然而从此以后直到他死,几乎两年光景,他再也没有去管教过儿子,甚至也没跟他说过话。

每到休息日,符拉索夫就到酒馆里去。他一声不响地走着,好像是在那里找人似的,用眼光扫寻着别人的脸。他养的那条狗拖着长毛大尾巴,一天到晚地跟在他身后。符拉索夫喝醉了之后就回家,他坐下来吃晚饭,然后就用自己的饭碗喂狗,但从来也不抚弄它。晚饭后,一旦老婆收拾碗碟不及时,他就会把盘盏摔在地上,再把酒瓶摆在自己面前,背靠着墙,张大嘴巴,闭上眼睛,用那令人忧心忡忡的声音哼唱。

他是得疝气病死的。在临死的前几天,他全身发黑,双眼紧闭,咬住牙齿,在床上乱滚,时而对老婆说:“给我点耗子药,毒死我算了……”

医生告诉他要用针剂治疗,而且说病人必须接受手术,当日就要把他送进医院。

“滚!我自己会死……混蛋!”符拉索夫声音沙哑地骂着。

P1-3

序言

高尔基(1868~1936),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十一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过装卸工、面包房工人,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社会”大学的课堂。他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高尔基刻苦自学文化知识,并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探求改造现实的途径。1905年革命失败后,高尔基赴美国及意大利写了一系列政论文章,抨击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充斥于思想、文学界的形形色色的反动思潮。他在1908年创作的中篇小说《忏悔》中流露出唯心主义的造神论思想,受到列宁的严肃批评,并得到他的热情帮助。1921年高尔基因身体欠佳,遵照列宁忠告,到国外养病,1936年去世。

《母亲》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初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波澜壮阔的群众革命斗争: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从经济斗争转到政治罢工,农民和工人在斗争中结成同盟。

小说第一次塑造了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无产阶级英雄的形象,因而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为了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作者精心设计了三组人物:第一组是革命者,包括革命工人和革命知识分子;第二组是工农群众,其中最重要的是母亲和农民雷宾的形象;第三组是敌人,这里有厂主、沙皇宪兵、法庭庭长、检察官等。在这三组人物中,高尔基突出了巴威尔和母亲这两位主要英雄人物(巴威尔是先进工人的代表,母亲则是革命群众的代表)。

小说的中心思想主要是通过他们两人的成长以及群众的觉悟展示出来的。原作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重点写巴威尔率领的马克思主义工人小组在社会民主工党领导下成长的过程,第二部分重点写马克思主义工人小组在群众中的作用和人民群众的觉醒。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母亲(美绘版)/名师点评人生必读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苏)高尔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美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045197
开本 16开
页数 18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378
CIP核字 2013148319
中图分类号 I512.45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39
164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2: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