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孩子不是疼出来的--好爸妈最易犯的32个错误
内容
编辑推荐

我们都清楚,溺爱会让孩子变得冷漠,但问题也会走向另一面。有些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高标准、严要求,有的对孩子的行为抱着一贯尊重和支持的态度,有的则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理念。他们对孩子别样的爱,同样换来了最不想看到的结果,孩子或者太过自我、缺少对别人的关心,或者倔强叛逆、让人束手无策。

《孩子不是疼出来的--好爸妈最易犯的32个错误》(作者胡晓梅)通过丰富的案例,告诉父母们哪些爱是正常的,哪些爱是要不得的。爱孩子不是溺爱孩子,不应该事事都帮孩子完成,不应该只是给孩子最后的结果,而是应该引导孩子建立起自己的独立能力和思考能力。

内容推荐

《孩子不是疼出来的--好爸妈最易犯的32个错误》通过丰富的案例,告诉父母们哪些爱是正常的,哪些爱是要不得的。爱孩子不是溺爱孩子,不应该事事都帮孩子完成,不应该只是给孩子最后的结果,而是应该引导孩子建立起自己的独立能力和思考能力。

《孩子不是疼出来的--好爸妈最易犯的32个错误》的作者是胡晓梅。

目录

第1章 爱不是错,错的是无止境的爱 

1.是父母,不是保姆

2.奖励不一定是好事 

3.要健康,还是要肥胖 

4.教会孩子付出,才是聪明父母 

5.再忙,也要陪孩子一起游戏 

6.当孩子吵闹的时候 

7.允许孩子哭,但绝不纵容

第2章 管教是爱,但孩子不懂 

8.强迫不是爱,是自私 

9.让孩子知道你爱他 

10.给孩子一点自由与独立 

11.别让孩子生活在紧张的环境中 

12.让孩子拥有自己的“秘密基地” 

13.打骂孩子请慎用 

14.相信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信任

第3章 尊重孩子,更应该引导孩子 

15.太自由的不良后果 

16.别让孩子单独上网

17.体罚是把双刃剑 

18.孩子需要适当的压力

19.困难不必让孩子独自面对

20.与孩子沟通,比什么都重要 

第4章 鼓励孩子,也要教孩子谦虚

21.不要把孩子夸成“草莓族” 

22.虚夸要不得 

23.延迟夸奖无意义 

24.慎用物质奖励 

25.正确夸奖的三要素 

26.给孩子适时适当的夸奖 

第5章 别当孩子最不喜欢的批评家

27.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会叛逆

28.批评也需讲道理

29.“你真笨”是禁忌语

30.批评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31.压抑住满腔怒火 

32.简单有效的批评技巧

结语——让爱成为前进的动力

试读章节

专门研究0—3岁儿童行为及教育技巧的芬兰国民早教学会,曾经在2008年针对30名3岁左右的幼儿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研究员把这批幼儿分成3组,每组10人,然后让孩子用手中的蜡笔将同一张照片临摹到画纸上。

不同的是,研究人员在第1组孩子开始之前,告诉他们,如果他们画得好,可以获得1颗糖的奖励;针对第2组实验者,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如果谁画得好,可以将他们的名字写在黑板上以示鼓励;而针对第3组实验者,研究人员没有告诉他们做这件事有任何奖励,但是会在实验完成后,给其中画得最好的孩子口头表扬。

孩子们画完画后,研究人员按照原定的计划,将各种奖励给予每一组的孩子;同时,由教育专家在暗中仔细观察他们每一个人的反应。结果让人感到意外——知道有物质奖励的第1组孩子在看到同组的某些人获得糖果时,表露出了羡慕、不满和失望;得到糖果的人。也没有想象中的那样高兴。

第2组孩子的情况与第1组类似,但程度弱于第1组。

而第3组孩子的情况则跟前两组有很大不同,得到口头表扬的孩子欣喜不已,没有得到表扬的孩子也没有显示出过多的不满与羡慕。

两天后,研究人员按照上次的分组,重新进行了一次实验。不同的是,这次他们将糖果奖励安排给了第2组,在黑板上写名字的奖励给了第3组,而第1组什么也没有。

结果显示,第2组、第3组在实验结束后表现出的情绪都很高昂,而第1组的孩子里,有90%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失望。

这个实验其实解答了不少父母的疑问。我们知道奖励是种很好的激励措施,但为什么越奖励,结果却是孩子的成绩越差、性格越不好了呢?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很容易看出,不当的奖励会让孩子的目的性或功利心过强,反而对心态有很不好的影响。

第1组孩子,他们在第1次实验前就知道了自己可能得到奖励。而孩子的特性决定了他们不会在乎研究人员所说的“谁画得最好,谁就有机会得到糖果”的先决条件,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画得最好,每个人都相信自己能得到糖果。糖果成为了孩子预计中的事情,于是那些得到糖果的,没有多少欣喜,没有糖果的,却感到万分失落。

第3组孩子因为不知道有奖励这回事,所以宠辱不惊、心态平和,当得到口头奖励的时候会很高兴,没有受到表扬也不会失落。

第2次的实验,第1组孩子因为有了第1次经验,觉得这次也会有物质奖励。可是当最终没有得到任何奖励的时候,他们的失落情绪就很明显了。

奖励本身是没错的。正如我们所了解到的那样,它是种极好的激励方式,可以让被奖励者更有竞争意识,做事充满动力。

但前提是奖励的方式应该正确。

什么是正确的方式呢?就是把奖励当做用兵,出其不意才能制胜。

奖励的最佳方式,应该是出其不意的。为什么中奖的人往往都很高兴?即便是小奖,也能让中奖者的心情好上一整天。原因是中奖属于意外收获。如果有人提前告诉你,这张彩票铁定要中200元,恐怕你拿到钱的时候,就没有太多高兴的感觉了。 奖励也是如此。意料之外的奖励,会让人觉得惊喜不已,这才会达到奖励的目的。倘若早就知道有奖励,那么孩子得奖的兴奋就会减弱许多,一旦没有获得奖励,反而会产生失落情绪。

奖励应该是画龙点睛,而不是遇事就奖。红烧肉好吃,但吃多了照样会腻。奖励的本意是让孩子有激情,那么就必须保持奖励本身的新鲜感。如果孩子辛苦复习奖励一下,考试成绩不错奖励一下,周末又奖励一下,频繁的奖励就会让他们觉得这其实是理所当然的。一旦孩子把奖励看做顺理成章的事,奖励的效果就消失殆尽了。奖励的最好频率是1个月不超过1次,而且最好让他根本就感觉不到能得到奖励,这样,奖励的效果才会持续。  奖励的模式应该多种多样。很多父母以为,既然奖励,自然应该选择孩子最想要的东西。比如孩子喜欢打电玩,一台PSP自然很有吸引力;孩子喜欢跟同学、朋友出去玩,一套超酷的运动装备肯定能让他欣喜若狂。

这些奖励的确可能收到超乎想象的效果。但你有没有想过,这次奖励的是他最想要的东西,下次奖励什么呢?如果不是他特别想要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果是他想要的,也会认为只要自己希望拥有的东西,都可以经由种种奖励而实现。最终结果也会让他们过分重视物质奖励,忽视自己原本应当懂得的道理——靠自己努力得来的东西,比奖励更有价值。

事先不要告诉孩子,你将会在他完成某件事情之后给予奖励。

这次有奖励,下次完成类似的事情就不要奖励了,而是要等他取得更大的突破再说。

可以奖励的东西多种多样,比如带孩子去吃一顿好吃的,或者给他买一件漂亮的衣服。但最好的奖励是抽空跟孩子一起出去踏青,既接触了大自然,又让他感受到了父母在身边的快乐。这是孩子最需要的!

千万别征求孩子自己的意见!因为还不到满足他愿望的时候。同样,就算你知道孩子最想要的礼物,也不要以奖励的形式给他。P9-12

序言

一位母亲对教育专家哭诉,自己的孩子冷漠得让人心寒。

这个才8岁大的男孩,已经学会了花钱如流水,母亲劝导儿子要学会节俭,他竟然振振有词,毫不在意地说:“没钱生我干嘛?”而母亲生日那天发生的事更让她难,过——父亲请孩子去对妈妈说句生日快乐,他竟然翻翻白眼,说了一句:“又不是我的生日。”

“我和他父亲的工作都不稳定,但是为了孩子,自己哪怕省吃俭用,也要买最好的给他。有任何好东西都先想到孩子,没想到最后竟然是这种结果……”母亲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泪,仿佛有说不尽的委屈。

“你真的爱你的孩子吗?”听完母亲的哭诉,专家认真地说道:“你这不是爱,而是害!”

原本泪流不止的母亲愣住了。天下哪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的?他们辛苦工作,起早贪黑,不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出人头地吗?别的不敢说,在对待孩子上,她坚信没有多少人比自己关爱的程度更深。但这位母亲不知道的是,孩子出现问题的根源,也正是因为她的“爱”。

爱本身没错,但爱的表现方法却是多种多样的。就像糖可以给人提供能量,但吃得太多或者吃了变质的糖,也会让人生病。

遗憾的是,不少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盲目甚至自私的——他们只求自己问心无愧,而不在乎孩子是不是应该接受这份爱。当爱变成了负担或者纵容,你想过他们幼小的心灵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吗?

没有做错事的孩子,只有做错事的父母。说那位哭诉的母亲咎由自取可能太残酷,但事实就是如此。倘若她对孩子少一点付出,多一点索取,事情或许不会那么糟。

我们都清楚,溺爱会让孩子变得冷漠,但问题也会走向另一面。有些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高标准、严要求,有的对孩子的行为抱着一贯尊重和支持的态度,有的则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理念。他们对孩子别样的爱,同样换来了最不想看到的结果,孩子或者太过自我、缺少对别人的关心,或者倔强叛逆、让人束手无策。

难道培养一个独立自信、懂得关心别人的孩子真的这么难吗?

爱不是错!错的是教育方法。仅仅有爱,是远远不够的!

后记

智慧型的父母不会在孩子身上找错误,而是从自己与孩子的相处中领悟更有效的教育方式,跟着孩子的步伐共同进退。父母们有一种概念,现在对孩子的一切付出都等于投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每个父母的心愿。

父母因为经历了成长的辛酸,而不愿意让孩子去受自己曾受过的苦难。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在每一个家庭中,成员之间都免不了发生摩擦。每一代人都在家庭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每一代人也都有自己专属的“使命感”,因为相互的爱和关心,也因为相互的期望和支持。聪明的父母们不会把一些不健康的压力传导给孩子,让孩子失去生存的快乐。

曾经有一部感人的电影——《背起爸爸上学》,是根据某中学一位学生的真实事迹改编的。电影描述了农村孩子石娃自幼丧母,与父亲和姐姐相依为命。因家境贫困,父亲用一把铜勺决定了石娃去上学,而姐姐辍学。

因为暴雨,马莲河的水暴涨而淹没了上学的必经之路,石娃便逃学,被父亲打了一顿之后,父亲背着石娃过河上学。父亲对石娃说:“河水有涨有落,学是要天天上的,男孩做啥事都要有个结果。”

后来姐姐为了节省家里的开支嫁人了,并从男方的礼金中拿出钱供弟弟上学。石娃的学习非常好,考上了省城的师范学校,不幸的是父亲在这时不小心摔伤,瘫痪在床。父亲想让儿子安心去省城念书而想结束自己的生命,石娃为了照顾父亲又不耽误学业,于是有了影片最后感人至深的一幕:背起父亲上学。

一个来自山区的孩子就这样以他瘦弱的身躯背起生病的父亲,也背负了一个沉重而充满希望的未来。

没有一个孩子是不爱自己父母的,也没有一个孩子会愿意伤害自己的父母;同样,也没有一个父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的,孩子犯再多的错,都可以原谅他;孩子做事再不成功,也会给予他支持;孩子前进的道路再不平坦,仍然对他充满希望。

父母满足了孩子们的“衣、食、住、行”。也给了孩子读书的机会,我们迫切地要为孩子创造更优越的条件,困难帮孩子扛着,压力帮孩子担着,而忽略了孩子需要自己创造。

石娃的父亲不过是一位普通的农民,但是他却有着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都不放弃肩负的责任和使命的精神,也将这样的精神传递给了自己的孩子石娃,让石娃懂得学习、奋斗、拼搏不息,让石娃去创造自己的人生,开创自己的未来。

父母何不进行一次反思呢?爱孩子究竟是给孩子最后的结果,还是给孩子获得这种结果的过程呢?

石娃的父亲经常告诉孩子的一句话就是:“做什么事都要有一个结果。”

的确!我们做任何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教育孩子也是这个道理,不是一两天就能让孩子明白做人的道理的,所有的一切都需要累积。

我们一定要相信,不断寻找更好的教育方式来与孩子携手前进,定能培养出令人骄傲的孩子。

最后,衷心地祝愿天下所有父母,把你们对孩子的爱,转化成为孩子对你们的回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孩子不是疼出来的--好爸妈最易犯的32个错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胡晓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5257314
开本 32开
页数 1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0
出版时间 2011-08-01
首版时间 2011-08-01
印刷时间 2011-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5.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7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01-2011-3451号
版权提供者 驿站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2:4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