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参阅诸多著作,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逐段翻译《中庸》古文,力求做到文辞简洁、通俗易懂。对于原文中较难理解的词句,我们都一一做了详细的注释,方便读者对《中庸》原文的知识背景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另外还摘选古代名家的部分注释和解读,并适当编写为段落,以便读者了解其大意。本书每章都有一个统领全篇的导读。帮助读者了解每章阐述的主要观点。
此外,本书还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进行了拓展式的解读,并用鲜活的事例、精到的分析从处世活用、职场活用、商界活用等三个方面来为读者提供镜鉴。书中还还插入了大量展示古代人文风貌的精彩图片,目的只有一个:烘托原文,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不知不觉地将《中庸》的道理领会在心。
《中庸》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中正仁和的新时代君子,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本书结合处世、职场和商界的实例对《中庸》的主题思想进行现代发挥,归纳出简明易行的处世原则,职场规范,以及商界管理原则,以飨广大读者。本书文风清新自然,能方便读者领受《中庸》的奥妙!
处世活用
发现你的天赋所在
著名漫画家蔡志忠15岁开始学习漫画,不敢稍事懈怠地勤苦作画,渐渐地发现自己天赋在此,是块画漫画的料,终究闯出了属于个人的一片天地。一度成为全台湾纳税最高的文化名人。有记者这样问他:“您连初中都没念完,在台湾这样一个文凭至上的社会,靠的是什么?”他淡然一笑,回答说:“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自己。有人适合做总统,有人适合扫地。如果适合扫地的人以做总统为人生目标,那只会一生痛苦不堪,受尽挫折。”适合扫地却以做总统为人生目标的人,在子思看来,就是违反天命,逆性而为,不守中庸之道,其人生的结局当然可想而知。而蔡志忠,通过训练有素的学习,不偏不倚地发现了画漫画就是自己有生以来的天赋所在,并且最终成就了自己。
再比如,傅聪在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傅雷先是让傅聪学习美术,原因是傅雷觉得自己堪称美术理论的行家,而自己又有不少朋友是画坛巨匠,如果能让自己的孩子傅聪以他们为师,博采众长,即便傅聪在资质上稍有逊色,成名成家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可是,傅雷发现傅聪在学画的时候总是人在心不在,对绘画没有半点热情。倒是一有空闲就安静地坐在家里的那架手摇留声机旁,放上音乐唱片,一遍又一遍地细听,十分受用的样子。此时,傅聪已7岁多了。傅雷于是让傅聪改学钢琴。果不其然,傅聪的每一个细胞都好像是为音乐而生。学琴仅仅一个月的他,就能背对钢琴听出每个琴键的绝对音高。
傅雷的教子方式说明:身为家长,与其徒劳地规划孩子的人生,不如留心观察孩子的天性,让他在天性上得到充分的展现,然后适当地予以教化、引导。
人生天地间,必须有所专长,才能在世立足,体现个人生命的价值。而要真正有所专长,惟有发展我们的天性,培育我们的天赋,然后常年累月的训练它,提升它。蔡志忠和傅聪的例子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那些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以市场为导向来决定该学什么的人到头来终将一事无成,原因就在于没有在天性上充分发展自己,不知道自己的天赋在何处。
职场活用
找适合发挥你天赋的工作
职场中,许多人都会面临这样的选择:一边是自己十分感兴趣并擅长的某方面工作,但薪水不高;一边是自己现在做着或即将从事的工作。薪水不菲,但做起来枯燥乏味。如果是你,你会如何选择呢?
面对激烈的竞争力,很多职场人士都认为能找到一份工作就该知足了,解决温饱才是最紧要的,根本不去考虑工作与自身的天赋特长匹配与否。对于职业生涯的去向也是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观念。
有这么一位姓刘的先生,2004年毕业于江苏某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刘先生毕业那年,高校毕业生占据了求职队伍的大半,竞争压力非常大,而刘先生学的环境工程专业又比较冷门,找工作的难度相对更大。后来,父母托关系帮他在本地的自来水厂找了份工作,刘先生原以为这份工作是做污水处理的,何况自来水厂是事业单位,虽然工资不是特别高,但各方面的福利待遇很不错。当时,刘先生对这样一份工作很满意。但是,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刘先生发现这份工作纯属打杂。可是碍于关系和薪水问题,刘先生迟迟没有跳槽,一拖就是三年。
刘先生错在没有分清工作与职业生涯是两回事,或者说,当时刘先生还没有建立起职业生涯意识。因此,刘先生对自己的职业前景缺少全局观,只是以找到工作为满足。结果,白白浪费了三年时间,能力也没有得到提升。
因此,找工作时不能盲目地屈服于现实,应该具备职业生涯意识,以自己的职业发展为基点选择工作,给自己制定一份详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尤其要注意以下两点:
1.对自己的天性如何要有充分的认识。
2.选择适合自己天赋特长的发展平台。
商界活用
看他适合干什么
朱元璋打天下时,他的手下有四位能人,他根据这几个人各自的天赋能力,予以不同安排:刘伯温计谋较多,就留在身边参与军机大事,宋濂长于著文,便叫他搞文化,叶琛和章溢有政治头脑,就派他们去治民抚镇。这样的安排说明朱元璋懂得用人,他知道:一个人不管多么突出,也只能在他的天赋领地里有所专长。
而在分工越来越细化的现代社会,身为企业的老板,在用人上当然更需要量才取用了。
所谓量才取用,就是根据不同类型的人才和这些人具备的天赋特长和能力、性格。将其放在恰如其分的位置上予以使用,让其在最能发挥才干的岗位施展手脚。
打个比方,把一个擅长分销的人才,安排去做终端销售,他怎么可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我们知道,分销和终端是两个不同的领域,所接触的客户群体完全不一样,一个是面对经销商,需要有谈判技能、培训经验、社会经验,管理市场、帮助经销商开拓市场建立下一级分销的能力,而另一个只需要对终端进行维护,检查终端库存,做做终端促销等工作。两种工作内容有别,对其综合素质的要求也不同。正确的做法是让擅长做分销的做分销,擅长做终端的做终端,也即在用人时要因人制宜,不要人为地强求别人改变或放弃自己的特长勉强从事别的工作。善于用人的管理者,总是针对人的天赋特长,安排适宜的工作,分派适合的任务,以发挥人的天赋优势。
台湾首富郭台铭旗下的鸿海集团,14年前营业额只有100亿新台币,而2006年的营业额达到1兆(1万亿)台币,10年成长100倍,郭台铭创造的鸿海经营传奇的背后,究竟靠的是什么?
郭台铭这样说:“我靠模具起家,但我的公司成长到今天,靠的是用人、用专家,在我们公司,单单机械博士就超过几十位。”这是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的自谦之词,正是因为郭台铭善用人才,才奠定了鸿海30年来持续成长的基础。
P4-6
《中庸》原本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通常认为其作者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假,字子思。孔子逝世以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合称为一派。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求学于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子,孟子又求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核心观点来看。也多有吻合的地方,所以世间有“思孟学派”的称谓。后代因而尊称子思为“述圣”。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终身受用无穷。《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显著地位上来的,有宋一代研究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庸》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中庸》第一章就提出了这一原则。其文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人们必须严格地进行自我修养,尤其在一个人独处时,更应该谨慎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在别人听不到自己讲话的地方也要十分谨慎,不说违背道德的话;在别人看不见自己行为的地方,也时刻遵守中庸之道,做到至诚、至仁、至善、至圣。二是忠恕宽容。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忠恕之道在《大学》里被称作“絮矩之道”。《大学》说:“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絮矩之道。”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三是至诚尽性。至诚尽性的原则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则。“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只有坚持至诚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善良天性。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善良天性,就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的善良天性;能够发挥他人的善良天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善良天性;能够充分发挥万物的善良天性,便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就可以同天地并列为三了。
鉴于《中庸》古文艰涩难懂,不易于普通读者领会个中奥妙,我们参阅诸多著作,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逐段翻译《中庸》古文,力求做到文辞简洁、通俗易懂。对于原文中较难理解的词句,我们都一一做了详细的注释,方便读者对《中庸》原文的知识背景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另外还摘选古代名家的部分注释和解读,并适当编写为段落,以便读者了解其大意。本书每章都有一个统领全篇的导读。帮助读者了解每章阐述的主要观点。
由于《中庸》涵括的内容十分丰富,除了译文,我们还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进行了拓展式的解读,并用鲜活的事例、精到的分析从处世活用、职场活用、商界活用等三个方面来为读者提供镜鉴。此外,本书还插入了大量展示古代人文风貌的精彩图片,目的只有一个:烘托原文,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不知不觉地将《中庸》的道理领会在心。
由于编著者水平有限,文中难免错谬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
——朱熹
(中庸)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
——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