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时光一场不散的筵席
内容
试读章节

◆ 糯米肉粽

除夕夜里的

温情守候

2015年是我在北京生活的第十一个年头,也是全家第一次在北京团圆。一个月前,妈妈早早打来电话问我想吃些什么,给我做好带来。腊肠自不用说,可我最馋的还是那一口粽子。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我们南方人称为“糯米”的东西种在北方便是“江米”。广西的少数民族大多都有一种“糯米情结”,糯米不仅口感软糯,而且比米饭顶饱,最适合需要翻山越岭、打猎耕种的老百姓。虽然常居城市的我们不用劳作,却也继承了这份钟情。二十年前的南宁街头,晨光熹微之时就会有许多推着小车的小贩,星罗棋布地出现在各个路口。车上一口大蒸锅在炭火的炙烤下冒着热气,扑腾的锅盖遮掩不住扑鼻的清香,满满一锅加了盐、油、水蒸熟的糯米饭,粒粒饱满、油亮剔透。曙光渐起,行人渐渐多了起来,背着书包上学的,疾步追赶公交上班的,骑着脚踏车穿行而过的,都被那诱人的米香勾了魂。糯米饭五毛钱一小份,一块钱一大份,加根腊肠再多五毛钱。“老板,我要五毛钱的”“给我来一块钱的,加根腊肠”“老板快点了,上学要迟到了”……三五个人捏着毛票围在推车周围。只见小贩盛出满满一小碗糯米饭,饭勺轻轻一压,再盛出一勺煮得烂熟的绿豆泥抹在饭上,把碗倒扣进一个透明塑料袋里,一小团紧实温热的糯米饭团便递到了你的手里。若是冬天,这就成了上学路上最暖心的火炉。

“好吃不过饺子”换到我家便是“待客不过粽子”,端午包粽子,过年还是包粽子,就连上门拜年,也要带几个亲手包的大粽子互相送。自从嫁了人,回家次数就少了,跟着Paul除夕夜里包饺子,想起公司端午节发的粽子还冻在冰箱里,用水煮了以解相思。婴孩拳头般大小的三角粽,一两糯米藏着一小块豆沙或蜜饯,一口一个——这粽子啊,比咱家的差远了。我摇摇头,吞下的不是粽子,而是酵母,将我的思乡之情积聚发酵,从双眼沁出。

盼了两周,父母来了。在北京的第十一年,父亲还是第一次来看我,也是我们在北京的第一次团圆。接站时好几个大箱子捆在一个手推车上,左右手还分别提着一个。回到家中挨个拆开,一箱腊肠和酿豆腐,一箱螺蛳粉和炸好的腐竹,还有一箱捆得结结实实的粽叶、稻草绳子、栗仁和绿豆。

住在矿山小镇的外公外婆,每年都去山里寻几棵老竹,采下最大的叶子,每片都有10—15厘米宽、40厘米长,装在背篓里带回家中洗刷干净,一张张铺开晾晒,再连同晒干的稻杆一起托人带给妈妈,这便是上好的粽叶和稻绳。干竹叶要提前浸泡一夜,第二天再用刷子反复刷洗,最后一张一张用布仔细擦干。从矿山到柳州,再从柳州到北京,24小时,2250公里。  大多数地方的粽子都只有一种馅,或豆沙、或蜜饯、或火腿蛋黄,相比之下我们的粽子简直是满汉全席,栗仁、绿豆、五花肉,都是平常最馋的好东西。栗子在夏天晒干存好,要用时再一个一个敲开,取出栗仁浸泡一夜。五花肉要买肥瘦各半的,切成一指长的厚片,撒上黑芝麻粉,用料酒、五香粉、盐腌制一夜。绿豆要买去了皮的,吃起来才不会硌着牙。而主角糯米,则要提前用开水泡上半个小时,洗干净沥干水,拌上盐、油和小苏打,所有的准备工作这才算完了。

包粽子是个细致活儿,三张竹叶平铺在掌心,一大勺糯米铺在叶子上,撒上少许栗子和绿豆,摆上两条五花肉,再补上些栗子和绿豆,最后盖上一层糯米堆成一座五六厘米高的小山。我总是围在母亲的身边,看着她利落地用拇指将叶子一折一叠,再拽出三根稻草绳子麻利地将手中之物五花大绑,包出一个重约半斤、长约十厘米、形如四方枕头、两端扁平中间厚实的粽子。这虽然已比江浙的三角粽大出不少,但我见过老家壮乡还有三十厘米长的粽子,煮熟后再切成一厘米的薄片,用油将两面煎得金黄,足够一家子吃上好几顿。

四斤糯米六斤馅,母亲如同我儿时记忆中的一样,站在桌子前不断重复着相同的节奏,铺粽叶、包糯米、折叠粽叶、捆上稻绳,五六分钟一个,一小时不过十个,三十来个粽子一包便是半天。而我也像回到了八九岁的年纪,在一旁边学边包,陪她聊天,只不过话题不再是昨天我在学校吃了什么加餐、谁又欺负我了、我又考了多少分……变成了今年公司效益如何、我又做了什么新产品功能、哪个同学结婚生子了、哪个国家的签证下来了、我又看了一本什么书……母亲是个老实传统的人,到现在还在用我五年前送她的LG的翻盖手机,仅限于打打电话,短信都不会发,更别提电脑、微信;知道我在干互联网相关的工作,但永远闹不清产品经理是干什么的,也不知道我设计的应用怎么用;北京就是她去过的最远的地方,也从没想象过走在大洋彼岸的其他国度、身处于其他肤色人群中是怎样一番感受。但她爱听我说,不管有没有听懂,总是一脸懵懂而又满足地听我絮叨着,边听边点头,也没停下手中包粽子的动作。

好友W先生和我说,他很惧怕任何需要回家的节日,因为每次回去总会和父母发生无休止的纠纷与争吵。他向往自由,还想有更多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看自己想看的世界。而他的父母总嫌弃他挣得少,希望他能像所有“普通人”一样,娶个老婆,生个孩子,过完所有“常规”的一生。所以每一次回家,亲情就像是一场还不清的欠债,像是对自己人生的绑架,他纠结自己是在为了谁而活着,演着一场又一场的闹剧。我说我正好相反,我的父母也很传统,一个小家、一间小屋、一个女儿、几个亲戚,这就是他们生命的全部,没有电影、没有音乐、没有旅行、没有冒险,也没有任何浪漫。他们不曾试图去经历和改变,也不能理解我对无限大世界的渴求,但从不束缚我。我在一条无尽的跑道上越跑越远,自顾自地跑着,有一天我累了停下来,回头一望,却发现他们还在遥远的起点,相互搀扶着,看着我的方向,也许连影子也寻不着了,但还是一脸满足。而我开始踌躇徘徊,我无法压抑内心继续奔跑的渴求,但又害怕有一天远得再也看不见他们。

……

P5-9

书评(媒体评论)

无论是大餐还是小吃,在这些美味佳肴里,我们追寻的不仅仅是味觉的体验,还有许多美好的回忆:母亲的关切、爱情的甜蜜、离散的遗憾、异乡的漂泊……当我们亲手做出这些料理时,会获得一种深切的满足,更感觉此时此刻、每分每秒值得珍惜,并且对未来充满希望。

人生路很远,为自己、为我们爱的人做好一餐饭,用美丽的姿态去追寻自己所爱的生活。

——《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作者 宁远推荐

目录

◆ 糯米肉粽

除夕夜里的温情守候

◆ 红酒炖牛肉

Bon Appétit! 没有勃艮第也开心

◆ 清蒸鲈鱼

对一条鱼的最高礼遇

◆ 自制卤肉饭

走,吃到台北去

◆ 玉子烧和红章鱼

不做最熟悉的陌生人

◆ 鸡蛋焗土司

不孤独的一人食

◆ 意大利肉酱面

厨房经济学

◆ 台中太阳饼

酥皮渣子麦芽香

◆ 意大利千层面

旅行,一场未知的邂逅

◆ 蜜烤三文鱼

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

◆ 虾皮糊塌子

谁说黑暗料理不美味

◆ 蛋烘糕

有一种味道,仅关乎记忆

◆ 腊肠煲仔饭

此物最乡思

◆ 小米南瓜粥

父亲节的一碗暖粥

◆ 萝卜炖牛腩

情浓的守候

◆ 米粉

一碗好粉的N种情结

◆ 泡菜牛肉饭

开胃之夏

◆ 啤酒鸭

中元节的鬼情与乡愁

◆ 白灼与红焖

入了秋的虾

◆ 冰淇淋月饼

不能分食的中秋

◆ 栗子鸡

立冬,听段《报菜名》

◆ 脆底煎饺

冬夜亦暖心

◆ 快手三明治

不期而遇的爱情

◆ 海鲜砂锅粥

淡而有味之情

◆ 松露巧克力

苦涩的爱情

◆ 黑森林蛋糕

曾能获得的最美好

◆ 双层烤肉堡

最后一口的幸福

◆ 铜锣烧

同行与告别

序言

自序

身边许多朋友知道我喜欢吃,也喜欢做菜,觉得既然是个饕客,应该吃过京城不少馆子,所以每次聚会都让我定地方和点菜。但其实在我心里,没有一家馆子能胜过自己家,最好吃的永远是母亲或自己做的菜。

小时候最爱吃母亲做的糖醋排骨。先将白糖炒至焦化,再倒入切成小块的肉排,均匀地裹上琥珀般的糖色,倒入米醋、酱油调色调味,再加入半锅开水小火焖煮。每次母亲做这道菜,放学回来的我,在楼下就能闻到一股浓郁的酸甜香味,总是忍不住大吸一口气,馋得口水都要流出来,赶紧停好自行车,三步并作两步爬到三楼,走进家门刚好赶上母亲把刚出锅的排骨端上饭桌:“回来了,赶紧吃饭吧。”

两斤肉排把盘子堆得满满的,我一个人就能吃掉大半,剩下的

酱汁还能拌一碗米饭。不像餐馆里十寸的盘子,只有七八块排骨,留白越多,装饰越精致,价格却越高。每个人一块刚刚好,如果你喜欢吃想再来一块,也得掐掉这个念想。所以有些美食就像这道糖醋排骨,更适合在家里自己做、自己吃,一盘菜就着一碗米饭,不用顾忌形象,吃到满足为止。

食物这种东西,不仅烹饪的人要用心,品尝的人也要用心,才能体会到最佳的美味。可惜这二者常常陌路。现在许多餐馆都醉心于形式和宣传,而非食物本身。假若到了一个馆子,做饭的人只想赶紧做完订单上的菜,赶紧下班,赶紧领薪水;或像某些大型连锁餐厅,为了保证菜品味道一致、提高效率,中央厨房将半成品配送到各分店,厨师们只是简单再加工就能端上桌,我们所品尝到的,不过是流水线的千篇一律和单一乏味罢了。

所以我喜欢做饭,做给我的家人,做给我的朋友们,或者就只是做给我自己。

“北京太大了,负担太重了,哪里还有时间看书、做饭,享受片刻的闲情啊!”我时常听到这样的抱怨。经常有人误会我是和美食相关的自由职业者,因为看起来实在太像一个“有闲阶级”。但其实我每天都过着从家到公司两点一线的忙碌生活,身为一个互联网产品经理(我们经常自我吐槽“产品狗”),每天沉溺在各种数据报表、产品设计图里,和用户、老板斗智斗勇。公司离家很远,

公交、地铁往返要三个小时,每天早上七点出门,晚上回到家也经常是八九点之后,有时还得抱着电脑干活儿到半夜。

地铁上、办公室里,有时我抬头对上其他人的眼睛,捕获到的却是麻木、迷惘、烦恼或漠然,都在感慨:“现在上班一天天过得特别快,总是忙得要命,但是又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忙些什么,迷茫啊……”世界是如此之大,美好的事情是如此之多,我们将自己困在工作和抱怨之中。  我害怕变成这样,所以愈发珍惜属于自己的每一分钟,将它们浪费在最美好的事情上。每天六点起床,先用五分钟给自己煮上一杯咖啡,再烤上一片面包,靠着沙发席地而坐,看一集二十分钟的短剧或是动漫,吃完早餐;上班来回三小时,刚好可以用来看书;晚上回到家只要不是太晚,就做顿简单的晚餐,哪怕只是蔬菜沙拉;每个月空出一个周末,做上十来个小菜,招呼朋友到家中喝酒谈天;每年凑出两个假期,前往未知而又广阔的世界。

厨房对我来说,是一个可以将我从工作中抽离出来的避风港,我只需要专注于如何将眼前的食材做成一盘想要的料理。一个朋友对我说:“人总是要吃饭的,如果有一件事你不得不做,那还不如爱上它。”做饭也是一种创作,需要分析食材的味道,用刀加工、塑形,再加以各种微妙的调味,配以最佳的烹饪方法,煎、蒸、煮、烤、炸,最后还可以多花几分钟时间点缀上蔬菜、枝叶,让原本只

是用于果腹的死物,也添上几分活气与灵性。

我喜欢做家乡的广西菜,也喜欢做西餐和甜点,每次聚会都是中西合璧。很多朋友也喜欢问我每一道菜的做法、背后的故事,比如螺蛳粉里到底有没有螺蛳,南方的粽子为什么是肉的,炖汤放什么食材味道更好,怎么蒸鱼才能去除腥味,《深夜食堂》里的章鱼小香肠是怎么分出六只触须的……

故事说多了,我想不如把它们都写下来。你或许不曾吃过我写的任何一道菜,但背后的一些回忆是我们共同拥有的:初恋的第一块巧克力,母亲煲的一锅汤,围坐在圆桌旁的年夜饭,旅行中偶遇的路边小店……即便不在故土,即便只是擦肩而过的邂逅,即便许多面孔早已被时间冲刷磨平,但味觉依然在记忆中发酵。

我们将它藏在那个名为“过往”的小盒子里,时不时打开闻一闻,唤起味蕾与内心的悸动。

内容推荐

食物并不仅仅是用来果腹,更是用来传递心意的上好选择。烹饪的人用心、品尝的人用心,才能体会到最佳的美味,多年后依然能回味起这道菜的色香味所带来的触动——邂逅与离别、共同的经历、未来的期许、感受到的所有美好……

家猫甲的《时光一场不散的筵席》用温暖治愈的文字,记录了生命里一个个美好的瞬间,以及那些难忘的味道。

编辑推荐

既是美食达人又是创业者,“家猫甲”首次出书,讲述生命里那些值得珍藏的瞬间以及29道忘不了的人间美味,激醒我们的味蕾,带我们找回幸福的时光。

《时光一场不散的筵席》中文字温暖而治愈,宁远等知名作家倾力推荐。

随书赠送8道料理的美味秘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时光一场不散的筵席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家猫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1126359
开本 32开
页数 2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16-06-01
首版时间 2016-06-01
印刷时间 201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82
CIP核字 2015317188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北
210
148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3:3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