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逝鸿片羽/老照片典藏版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老照片》丛书之“逝鸿片羽”。书中收录了大量极为珍贵的历史照片,这些照片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为读者揭开了过去那一件件鲜为人知的事件。

一本珍贵的老照片,就是一本回忆录,本书向我们再现了过去,让我们认识过去,了解过去。

内容推荐

本书是《老照片》丛书之“逝鸿片羽”。书中收录了大量极为珍贵的历史照片,这些照片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为读者揭开了过去那一件件鲜为人知的事件。

一本珍贵的老照片,就是一本回忆录,本书向我们再现了过去,让我们认识过去,了解过去。

目录

青岛总兵衙门前的德军士兵/2

英租威海卫时期的“中国军团”/4

斩杀义和团民/6

逛妓院的联军士兵/8

山东巡抚杨士骧访问英租威海卫/10

整装上路的一战华工/12

甘博镜头下的中国/14

剪发的故事/16

七十年前的荣氏企业“全家福”/18

威廉·史密斯和他的中国老照片/20

支援长城抗战的清华学生/22

慰问长城抗战的女界代表/24

表演刀术的士兵/26

被俘的红军女战士/28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园即景/30

国民党的“训政”教育成果/32

鲁迅出殡签名处/34

抗战前夕的四川饥荒/36

通过钱塘江大桥的首批“旅客”/38

二十九军野战医院/40

“八一三”抗战中的难民救济/42

淞沪抗战后的难民收容所/44

县长与他的“令旗”/46

被日寇俘虏的中国随军护士/48

被俘的抗日少年/50

展示战利品/52

崂山地区的抗日游击队/54

一张照片与背面的题字/56

重庆隧道惨案/58

投豆选村长/60

与胡适亲属的合影/62

协同作战的中美军事人员/64

“飞虎队”/66

来华助战的美国兵/68

中美军队会师姆色/70

轮到我训话/72

毛泽东宴请国民参政员/74

圣诞之夜/76

向苏联“飞虎队”献花的日本少女/78

凯旋南京的新六军/80

重回卢沟桥/82

在美国受训的中国飞行员/84

整装待发的支前担架队/86

胜者与败者/88

美式装备的国军士兵/90

“百人斩”罪犯伏法/92

为了“告别”的聚会/94

五十年前的金圆券风暴/96

“重庆号”巡洋舰在烟台/98

溃逃中的“国军”士兵/100

战乱中的母子/102

落幕前的“上海黄金交易所”/104

时代转换之际的影像/106

1950年的“吴石案”/108

一次茶话会/110

泡吧的美国士兵/112

留越“国军”营区里玩耍的儿童/114

应征人伍的台湾青年/116

“五反”中递交坦白书的资本家/118

“五反”时上海街头的宣传画和标语/120

上海弄堂里的宣传/122

表演“阅兵”的台湾小学生/124

“布拉吉”/126

“联合国军”战俘营/128

幸存者/130

辗转赴台的国民党士兵/132

台湾女学生的操枪表演/134

施放“心战”传单/136

获赠“荣衔”的孀妇/138

抵达基隆的国民党游杂武装人员/140

“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142

集会上的工商界家属/144

“社会主义到了”/146

欢呼公私合营的资本家/148

儿童节上书蒋“总统”/150

冲击美国“使馆”的民众/152

台湾的“除四害”运动/154

台湾军训女生合影/156

农民赛诗会/158

荒原上的瞬间一笑/160

蒋介石出席金门炮战阵亡将领葬礼/162

“大跃进”中诞生的小汽车/164

北京街头的活报剧/166

如此“师道”/168

排队领菜窝头的下派干部/170

杜勒斯在金门/172

胡适出殡/174

马赛街头的“革命舞者”/176

被管制的“四类分子”/178

即时“判决”/180

亲历“夺权”斗争/182

唱“语录歌”的小女孩/184

毛泽东的车“抛锚”了/186

一座教堂的劫难/188

在台上示众的部长们/190

跳“忠字舞”的人们/192

布置“光荣倒旗大会”会场/194

“文革”中的农村学习班/196

斗私批修“讲用会”/198

星火战斗队/200

进驻学校的“工宣队”/202

小小“追星族”/204

井冈山的民兵/206

迎接西哈努克/208

送别蒋介石灵柩的台湾民众/210

台湾的“反共宣传”/212

1976年的一台演出/214

佩戴黑纱的“毛泽东号”机车/216

1976年:山东博山街头/218

自发悼念遇罗克的民众/220

星星画展/222

友谊关前/224

美军撤出台湾/226

试读章节

青岛总兵衙门前的德军士兵

1897年11月,德国借口“巨野教案”,出兵强占青岛,史称“胶州湾事件”。面对侵略者的行径,面对仅有七百佘人的来犯之敌,驻防胶州湾、统帅近两千守兵的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竟未采取任何御敌行动,只是一味地拍电报,等待清廷指示。最终屈服于侵略者的淫威,在德军的“监督”下,将所部撤离了防区。“胶州湾事件”对于山东、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事件的本身,最直接的后果便是导致帝国主义列强再次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898年3月6日,《中德胶澳租界条约》签订,德国强租青岛九十九年。

在对青岛长达十七年的殖民统治中,侵略者形成了大量的档案,其中包括数量相当可观的照片档案。右图摄于青岛被德军占领之初。1898年4月10日,德国《柏林画报》刊登了第一批“来自胶州的照片”,炫耀其殖民大国的“业绩”。包括在清军练兵场上演练阵势的德军照片,德军士兵登上清军兵营门楼不可一世的照片,总兵衙门前德国海军士兵洋洋得意的照片,等等。

德国殖民者占领青岛后,大兴土木。青岛的许多老村庄被强拆,百姓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现在有些人认为,青岛是德国人建设的,如果没有德国人,就没有青岛的今天。可是,我不禁要问:德国人为什么要建设这片远离本土的异国他乡?难道是为了中国人吗?(吴坚)

英租威海卫时期的“中国军团”

十九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了过分中国的狂潮,英国强租了威海卫。为实现其殖民统治,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借鉴其在印度的成功经验,以中国人的力量维持租借地的统治。1899年组建了一支由六百多人组成的雇佣军。按照英国的惯例,把这支部队称为“中国军团”。该军团的尉级以上军官均从英国的正规部队调任,士兵则在中国招募。在军团内部,除了乐队、译员、卫生队之外,还设置了长枪连、机枪连、炮队和骑兵队。

“中国军团”组建后不久,便成为英国殖民当局镇压威海人民的得力工具,制造了“垛顶山惨案”、“太薄山惨案”等。而且在天津围攻义和团的战斗中,“中国军团”也为英国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鉴于上述“贡献”,英国人很是看好这支部队,不断招兵买马,至1902年已发展到一千三百多人。但随着英国侵略者罪恶行径的暴露,越来越多的士兵从睡梦中醒悟,认识到充当侵略者炮灰的耻辱而开小差。到1903年,开小差的士兵竟达八百余人。而留下来的士兵,则打架斗殴,军纪涣散更令英国人头痛。1904年,兵源也成了问题,大量的青年人宁肯到威海卫金矿做工,到海参葳、南非等地卖苦力,也不愿给英国鬼子卖命。1906年6月,这支横极一时的雇佣部队被迫解散。

威海卫“中国军团”的历史是短暂的,但所造成的影响,给人留下的思考空间,却远远超过了它存在的本身。在别的国家建立自己的军队,是对这个国家主权的无视和侵犯。但清政府根本没有力量来制止。面对侵略者的强盗行径,腐朽无能的清政府只能眼巴巴自吞苦果。(张建国)

斩杀义和团民

照片定格了一个血腥的场景:清军士兵在外国人的监督和众多国人的围观下斩杀义和团民,地点是北京的菜市口。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也于此画上了一个可耻的句号。

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大体上经历了剿灭——招抚——斩杀三个阶段。义和团兴起的时候,提出的口号是“反清灭洋”,所到之处,既威胁到外国人在中国的生存,也冲击着满清的统治,因此清廷对义和团的镇压毫不手软,其中以袁世凯对山东义和团的剿灭最为得力。后来,随着清廷与列强矛盾的加深,慈禧太后采纳了朝中一些大臣的建议,对义和团进行招抚,希望以义和团来对付洋人的进逼。有了朝廷的公开支持,义和团在京中处处设坛,发展达至鼎盛,后来更是冲锋陷阵,成为攻打外国使馆的主力。再后来,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慈禧被迫西逃以后,清廷不得不向列强妥协,义和团民以及当初主张招抚义和团抵抗列强的大臣们,则首当其冲,又成了牺牲品。于是,清廷便以对义和团民大开杀戒,以换取列强宽赦与欢心。照片所透露的,正是被教义与统治者所愚弄的中国民众的无助与悲哀。(丰克)

逛妓院的联军士兵

1900年,打进北京的八国联军,虽然自认为文明程度远高于各国,却也像他们所鄙夷的野蛮人一样,将女子玉帛收入夹袋。一向有军妓传统的德国军队,此行远征根本就没带上他们的女人,可能在他们看来,被占领的中国城乡到处都有可供他们发泄兽欲的对象。进入北京的联军在寻找女人方面与寻找财富一样具有“天赋”,这一点,连他们的最高指挥官瓦德西也不得不承认。

在度过了战争初期的混乱和动荡之后,联军的士兵从大索三日的亢奋中渐渐“苏醒”,着手重整“秩序”。而京城最早恢复的商业活动,竟然是娼业。不仅著名的八大胡同极度繁盛,就连一向偷偷摸摸搞地下活动的暗娼,生意也日渐看好。在上操和执勤加抢劫之余,联军的大兵满世界乱钻乱窜寻花问柳,连一向洋泾浜英语都不会的北京“闲人”们,居然能够无师自通地为洋大人们拉皮条,从中分享若干好处。

在和洋人做皮肉生意的妓女中,有一位当时就小有名气,后来则名声大噪的人物——赛金花。她与联军指挥官瓦德西的“恋情”,从八国联军还在北京的时候就开始“演义”,一直到她人老珠黄,直把她编成了舍身取义救国救民的“巾帼英雄”。

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对赛金花的这种行为,该是将一盆盆污水迎头泼上去,再骂半晌才是。鸦片战争那会,不是就将与洋人做生意的妓女讥为“咸水妹”。可到了八国联军打上门来,跟洋人睡过的妓女,不仅身价百倍,而且还波赋予了救国救民的光环。岂不怪哉!也许,经过百般尝试,都无力改变被侵略命运的国人,此时能指望的就剩下女人的身体了。(张鸣)

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后,光顾妓院的联军士兵。(原载《老照片》第16辑,乌丙安提供图片)

山东巡抚杨士骧访问英租威海卫

1898年7月1日,中英《租威海卫专条》签订,将威海卫及附近海面租与英国。1902年5月,骆克哈特被派往威海卫任行政长官。骆克哈特到任后,在较短时间内,便理顺了大英帝国在威海卫的殖民统治秩序。

骆克哈特在威海卫的施政,以“尽可能地利用现存机构”、“尽可能地保持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在英国的统治下尽量维持中国的现状”为其管理威海卫的基本准则。他极力维护旧有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生产生活方式;而对新生事物则采取不抵制但也不支持的消极态度,哪怕是西方极力倡导的事。

骆克哈特的“施政”,迎合了中国人的传统心理,贏得了上流社会人士的赞同,同时也为其树立了民德民风倡导者和维护者的形象。一股亲英力量在他的精心培植下,逐步形成与发展。1921年4月骆克哈特退休前夕,商埠商会和村董在坞口公园分别为他竖立“福商利贾”与“德被东亚”碑,以感谢他为繁荣威海卫经济和维护界区安定所作的“贡献”。

他还非常注意处理与中国地方官员的关系,与山东政界要人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他曾于1903年、1906年、1909年三次专程到济南访问山东巡抚衙门,分别受到周馥、杨士骧、袁树勋三任巡抚高规格接待。周馥、杨士骧、袁树勋也分别于1904年、1905年、1908年访问过威海卫。相互间的频繁互访,融洽了山东巡抚同威海卫的关系。骆克哈特的许多重大施政措施均得到山东巡抚的支持,几任山东巡抚也成了骆克哈特的朋友。

(张建国、张军勇)

整装上路的一战华工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巨大的伤亡使交战双方兵员锐减,后方与补给线上的劳力极度匮乏。协约国一方便把招用已经加入协约国一方参战的中国廉价劳工作为解决战时劳工问题的重要途径。而招工是由法国和英国分头出面进行的。法国主要由惠民公司承招,分设有天津、香港、浦口、青岛等多家分公司。青岛分公司于1917年下半年分三次运出华工四千四百多名。英国认为山东人口稠密,人民勤劳,适于征作苦力,1916年秋在威海卫开始征募,托英国商行和记洋行代为办理。和记洋行乃在青岛附近的沧口地方设收容所,以用于运输苦力到欧洲。据资料介绍,一战期间,英法两国从中国直隶、山东、江苏等八个省共招募了近十四万华工,而自威海卫转运的华工就有近六万人,成为一战期间最大的华工输出地。

华工到达欧洲,即被编成华工军团,经过短期培训后配属到英法联军作战部队,从事战地作业和后方战勤服务。到前线后,除承担挖战壕、运弹药、埋尸体、修路架桥等危险工作外,很多人还被迫投入战斗。无论是在环境恶劣的后方,还是极其危险的前线,华工们都受到了非人的待遇。有的被虐待致死,有的染病身亡,有的则因饥饿与劳累抛尸他乡,而在敌机轰炸中遇难和在作战中阵亡的人更是不计其数。据中国公使馆统计,当时在英军服务的华工中,有名有姓的死亡者就达9900人。实际上,根据战后统计,在法军和英军中的华工死亡及下落不明者接近两万人。在法国和比利时葬有华工的公墓,共有六十九处,安葬了1874名华工。(张建国、张军勇)

甘博镜头下的中国

西德尼·戴维·甘博(1890-1968)是美国的一位社会经济学家、人道主义者和摄影家,终生致力于中国城镇和乡村社会经济问题的调查和研究。从1908到1932年,甘博先后四次访华,用他的摄影机建立了一部关于中国的图像档案——总共五千幅黑白照片和彩色幻灯,以及三十盘十六毫米电影胶片。这些影像资料再现了处在重大历史变革时代的中国。

甘博的照片风格融写实、素描、民俗、社会学和艺术于一体。他的照相机抓住了旅居中国期间的重大社会历史事件,其中最具意义的是1918年华北和天津的大洪水、紫禁城的停战和平庆典、1919年“五四”学生运动、1925年孙中山的葬礼、“五卅”惨案和二十年代的平民教育运动。

甘博深知中国人民在经受着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悲惨和苦难,所以他的镜头不时对准乞丐、倒毙路旁的尸体、洪灾后的难民、赈灾粥棚旁等待施舍的人们。但是,甘博并不是作为一名旁观者来记录这些悲剧的。他对一贫如洗的人民抱有深切的同情,这种人道主义的情感使他的相机变成了他和异国人交流和沟通的工具,缩短了他和镜头前百姓之间的距离。很少有摄影师能像甘博这样,把人道主义的情感融合于自己的摄影之中。(邢文军)

P2-14

序言

《老照片》出典藏版,克力要我写点文字。一两周来,重读已出的58辑,常常掩卷沉思,感慨良多。沉思什么?感慨什么?一句话说不清楚。

十五年前,我受命创办山东画报出版社。五六月间,来京参加培训、在运河边,结识两位朋友:刘方炜和李书磊。朋友才华横溢,纵论天下之余,策划《图片中国百年史》选题。历来有各种各样的文字中国史,却无一本图片中国史——此构思独特和伟妙令我们激动万分。这样一个策划者、出版者均力所难及的选题,居然得到各方支持,于是,在“一本书主义”感召下,在进一步充实作者,出版社全体十八位员工十八个月的奋斗下,一部上下两卷、重十八斤的大书面世了。这部书的出版过程,实际就是出版社的艰苦创建过程,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老照片》就是一个直接的结果。

其实还可回溯到更久以前。1985年,山东画报杂志在全国画报界率先开始了内容和形式的变革,一改几十年来简单图解新闻的画报报道方式,增加文字量,讲求文字的艺术性,图文并茂,立体地表现社会、人生。那时,克力和我(还有姜奇)都是变革的始作俑者。这可否算是“读图时代”的端倪呢?(有人说,《老照片》开启了中国的读图时代。)

倏忽间,二十多年过去了。即便从1995年10月31日,我在济南四里山下,出版社年度选题讨论会上首次提出《老照片》设想算起,也快十三年了。《老照片》的辉煌似乎已成为往日的神话。我辗转到了北京,惟克力和他的同事张杰仍耕耘不辍,精彩稿件层出不穷,实在是很对得起多年来忠诚的读者,也很令我感动。如最近几辑中,《1959年:和领袖一起读书》、《罗隆基生命中的几位女性》、《我收藏的一册“杜高档案”》就吸引了我。我敢说,这些内容,这些照片,在别的地方是读不到的。

毛泽东真是一个行事别致的人,治国如做功课,带着一帮人到处读书。现在还能这样治国吗?关于罗隆基的故事,则可与《老照片》中章诒和的几篇以及关于康同璧母女的一篇对照看。人生的怪异令人唏嘘。杜高档案也是这样,与杜高本人解读劳改老照片一篇形成互补——《老照片》所展示的人生和历史就是这样一点点地丰满起来,完整起来,生动起来,渐渐还原久已消逝的真相,而鲜为人知的个人经历又可折射出一个时代活生生的全貌。《老照片》所做的工作,似乎与理论家恰恰相反:理论家总想通过分析得出确切的历史结论,而《老照片》却在不断展示历史新的侧面,对已有结论形成挑战。这就是徐宗懋所说的“挖掘未曾公开的照片”的独特魅力所在吧。

同样是“未曾公开的照片”,也有内涵深浅、画质好坏之分。要从浩如烟海的照片中选择,还真需要一点专业眼光。这正是当年大量跟风出版老照片者无法胜任的。记得编辑《图片中国百年史》时,曾有几幅照片印象特深。一是1860年的北京城,巍峨壮丽的高墙,似乎坚不可摧,然而就在这一年,英法联军攻到北京,火烧圓明园,从此完整的帝国不再;一是1949年毛泽东进中南海前,在香山双清别墅的全家合影。那是毛泽东事业的顶峰,家庭似乎也是最美满的时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也是中国的转折点;一是1970年蒋介石在金门岛的掩体中遥望大陆,那阴郁的面容令人想到,他是一个传统观念很深的人,知道“光复大陆”已经无望,“落叶”是无法“归根”了(几年后他就去世了)。如果把这张照片与1920年蒋介石与陈洁如的合影对照看,则更有意味(《老照片》第一辑);还有一幅火车横穿长城,表现“现代”穿越“传统”的照片……这些照片传达的绝不仅仅是一个个事实,还有着丰富的历史感、深刻的象征性以及人生的觉悟和无奈,有许多值得反复咂摸的东西。

克力是经过多年专业训练的,又对现当代史有特别的爱好和独特的理解。从一开始,他就关注解放军将领与被俘的国民党将领对坐交谈(《胜者与败者》)这类不为一般人看重的照片,并尽力发掘其中的曲折内涵。此次选入的国民党军官对投降的日军训话(《轮到我训话》)、“中共台湾地下党遭破获”等都属于这种表现事件或人生关键的照片,记录了一个阶段结束,另一个阶段开始的瞬间。克力似乎还特别醉心那些并不曾影响历史进程的“逝鸿片羽”,如“1943年根据地农民投豆选村长”、“1946年天安门城楼上悬挂蒋介石巨幅照片”、“毛泽东与潘光旦”、“群众集会上的胡耀邦”、“毛泽东接见红卫兵时车抛锚了”、“1984年宋楚瑜在蒋经国和时任州长的克林顿之间做翻译”等,这些照片常常给读者意外之喜,使人联想到,人和历史的命运本来似乎会有更多的可能……

《老照片》创办的时候,是我“动员”克力主事的,并答应一定尽力帮他,社里的几位同事也很热心。他是个比较散淡的人。第一辑做了许久才出来,谁也没想到反响竟如此强烈,于是一发不可收,而且出版节奏越来越快。克力几次对我说:“你给我找了个活儿干”,也不知是满意还是埋怨,也许两者都有吧!这“活儿”他一干十多年,从不惑之年到五十多岁,头发白了许多。我不知道、《老照片》将来会是怎样的命运,但起码,《老照片》所成就的一段业界传奇和它呈现历史的朴实态度,还有这套集《老照片》之精华的典藏版,我想读者是不会忘记的,克力的辛苦不会付之流水。

2008年6月1日 北京嘉铭桐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逝鸿片羽/老照片典藏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冯克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37047
开本 16开
页数 22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0
出版时间 2008-07-01
首版时间 2008-07-01
印刷时间 2008-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5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60.6-64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31
18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7:3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