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孔子新证:一种基于生活史的思想探究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一部详实可靠的孔子生平传记孔子曾自言“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其一生设教授徒、入仕参政、周游列国,致力于传承周礼文化、创立仁学体系、倡导人文精神;晚年整理“六艺”,述而不作;其弟子或从政、或为学,形成影响千年的儒家学派。如此种种,构成了丰富而多面的孔子生平。本书以言行见证思想,以思想诠释言行,将孔子置于所处时代的宏观背景与具体场景中,立体展示一位生活在春秋晚期社会现实中的有志学者的人生轨迹与心路历程。★一幅以孔子为视角展开的春秋历史画卷弭兵与会盟,战争与外交。晋楚双霸、吴越崛起、齐国反晋,宋卫等国摇摆于大国之间;“三桓”违礼、昭公出奔、阳货专权,鲁国从“礼乐征伐自大夫出”至“陪臣执国命”,由从晋至联齐;孟孙蔑、叔孙豹、赵武、向戌、子产、季札……百年间的春秋史事与风流人物于此穿行而过。以孔子为窗口,春秋末期的风云迭起、世事变幻,如白云苍狗,一时俱逝又余韵悠长。★“回归孔子”“回归元典”“回归中华文化优秀传统”于孔子而言,如何理解时代的崩坏与秩序的沦丧,三千年前遥远的智慧在今日是否能产生发人深省的回响,剥离掉后世法家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乃至儒家经学的浸侵与塑造,孔子本真的生命形象与言行思想体现出怎样的独特价值。本书在孔子的生平事迹中追寻其思想演进的轨迹,从孔子的思想学说中探赜其人生历程的印记,致力于在二者交错中思考孔子及其思想的当代意义。 内容推荐 历观春秋时代人物,孔子的人生行迹与社会阅历最为丰富,思想内涵与文化底蕴最为深厚,生活样态与人格特征最为鲜活。本书基于生活史与思想史并重的学术研究路径,将孔子其人其思放回到鲁襄公至鲁哀公年间春秋诸侯邦际关系、内政外交的大变局下,以晋悼公与吴王寿梦相地盟会至晋定公与吴王夫差黄池争霸之间一系列的春秋史事为背景,通过对《论语》中孔子言行的时空考证和场景还原,以及对其人生重大转捩和重要细节的辨析研判,勾勒出孔子颠沛其间的社会动态与时代脉络,再现孔子的真实际遇及其个人生命与春秋社会时局相互激荡之下仁学思想发轫发展的过程,从而打破所谓“圣人”“神人”的历史塑造,凸显一个生动丰满、本真自然的孔子形象。 目录 绪言 一、本书的主题与意义 二、史料的疏证与取舍 三、研究的方法与路径 第一章孔子的时代 一、柤地盟会 二、华夷与弭兵 三、周礼尽在鲁 四、僭越的开端 第二章鄹人之子 一、常陈俎豆 二、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孔丘与季孙氏、孟孙氏 四、季氏吏与入太庙 五、天下无道 第三章设教授业 一、克己复礼 二、设教授徒 三、四教与四科 四、三十而立 第四章礼崩乐坏 ……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孔子新证:一种基于生活史的思想探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军 著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023641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
版次 | 1 |
装订 |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24-11-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222.25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