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正声新奏--新媒体时代的历史学(精)/邱靖嘉主编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首次明确提出“新媒体时代的历史学”概念,以三个版块十章的内容,以专题形式探讨了与 “新媒体时代的历史学”相关的若干问题,全面分析讨论了随着新媒体时代技术进步与传播方式的变化,历史学研究所呈现出的新特点以及历史学面向公众的社会服务功能,历史学应如何向民众提供知识与思想的内容服务,并与各种大众传媒方式相结合,建立与社会大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同时呼吁历史教学转向培养专业学者、中小学教师和历史普及人才三者并重的新思路。 目录 前言(邱靖嘉) 一、编撰缘起 二、内容设计 导论 第一章 什么是“新媒体时代的历史学”(邱靖嘉) 一、新媒体时代历史学研究的新特点 二、面向公众:新媒体时代历史学的社会服务功能 三、历史学与社会公众的互动 四、“新媒体时代的历史学”与“公共史学”的关系 五、“新媒体时代的历史学”课程设计 第二章 新媒体时代的历史学通识教育(邱靖嘉) 一、新媒体时代知识传播的特点及其对历史通识教学的挑战 二、转向以培养“历史学思维方式”为目标的通识教育 三、新文科视野下的历史学通识课程改革与实践 附教学案例:“司马光砸缸”故事的由来与传播(邱靖嘉) 一、问题之缘起:由电视媒体引发的思考 二、《宋史,司马光传》所载“击瓮”故事的史源分析 三、关于惠洪及其《冷斋夜话》 四、“活人”与“拯溺”:“司马光击瓮”故事产生的舆论环境 知识与思想的普及 第三章 历史学“综合分析”的思维方式(包伟民) 一、什么是历史学的思维方式 二、关于新媒体时代的历史学 三、岳飞形象塑造给我们的提示 第四章 历史通俗写作中的相关问题(虞云国) 一、历史通俗写作的意义与作用 二、历史通俗写作中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与通感 三、历史通俗写作与史料的关系 四、历史通俗写作中的体裁与表达 第五章 重返历史现场与人间烟火的公共史学(姜萌) 一、“公共史学”的基本概念 二、民间通俗史学的发展 三、重返历史现场·重返人间烟火 第六章 非虚构历史写作与历史普及(张宏杰) 一、非虚构历史写作对作者的要求 二、非虚构历史写作与专业历史写作的区别 历史学与大众传媒 第七章 如何写好历史故事(苗子今) 一、有关虞弘的故事 二、解读和林格尔汉墓壁画 第八章 让历史走进影视故事(常或) 一、故事:在历史与戏剧之间 二、影视剧中历史元素的浓度 三、融历史于戏剧——历史学研究怎样助益影视剧的创作 四、制造历史故事——历史元素影视剧的创作 第九章 新媒体时代考古文博知识的公众传播(耿朔) 一、“考古热”与文博探索类节目的兴起 二、文博探索类节目的制作与影响——以《国家宝藏》节目为例 三、音频节目的知识传播特点与录制应对 四、问题与思考 第十章 剧本杀中的历史学传播(骆文) 一、剧本杀介绍 二、历史学传播视野中的剧本杀 三、剧本杀与历史学的深度融合——以剧本杀《兵临城下》为例 四、一些思考 后记(邱靖嘉)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正声新奏--新媒体时代的历史学(精)/邱靖嘉主编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邱靖嘉主编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1167696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99 |
版次 | 1 |
装订 | |
字数 | 200 |
出版时间 | 2025-01-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2025-01-01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史学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42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1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