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魏玛共和国:1918—1933年的德国政治、文化与社会 |
内容 | 编辑推荐 魏玛共和国是一个在专制制度垮台之后匆忙建立起来的民主制度,最后被内部的敌人和外部的环境所扼杀。它是德国20世纪整体悲剧的重要一环,也是人类20世纪的苦难史的一个关键环节。作为“一场失败的民主实验”,魏玛共和国为后世理解民主的复杂性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本书用丰富而多样的图片为观察魏玛共和提供了一个多色彩、高饱和度、复杂而真实的视角。 内容推荐 德意志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霍亨索伦王朝崩溃后,在魏玛小城制定宪法,采用共和宪政政体,史称“魏玛共和国”。魏玛共和是德国历史上第一次走向共和的尝试,于德国“十一月革命”后诞生,因希特勒及纳粹党在1933年上台执政而结束。魏玛共和国存在了14年左右,长期处于严重的经济危机中,却具有惊人的创造力,在德国历史上写下了璀璨光辉的一页。作为德国近代目前的异类,魏玛政府在艰难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取得一系列成就,为德国成为世界大国地位奠定基础。本书用丰富的图片独特地讲述魏玛共和国14年间的起起落落,真实、细致、全面地描绘了魏玛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与社会发展状况,让读者回到那个在火山上跳舞的时代。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1918—1919:共和国的诞生 (一)战争的遗产 (二)街头革命 (三)从人民代表委员会到帝国宪法 (四)凡尔赛—和平条约和象征 (五)政治谋杀—内战与日常暴力 (六)社会氛围与社会状况 第二章 1920—1923:民主实验 (一)长期的经济危机 (二)“敌人站在右边!”—政变和政治危机 (三)少数群体、平等和歧视 (四)占领者、篡位者、理性的共和主义者 (五)选择的痛苦—魏玛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六)制造出来的艺术 第三章 1924—1929:“黄金的20年代”? (一)帷幕拉开—魏玛共和国的文化形象 (二)国际公共场合 (三)金钱、财政和赔偿问题的解决 (四)移民、反犹主义和仇恨犯罪(五)丑闻及其在政治和日常生活的作用 (六)媒体的力量 (七)抚养、教育和社会现状 (八)体育和休闲 第四章 1930—1931:宪政理念的终结 (一)大萧条和大规模失业 (二)人民的声音,第48条和总统内阁 (三)贫困、苦难、饥饿和自杀 (四)新媒体,旧丑闻 (五)纳粹分子和哈尔茨堡阵线的崛起 第五章 1932—1933:前进的共和国 (一)普鲁士政变:魏玛联盟的终结 (二)街头恐怖和军事协会 (三)节日、仪式和假日 (四)对内战的担忧 (五)“代皇帝”和“波希米亚下士”:纳粹党执掌政权 参考文献 插图出处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魏玛共和国:1918—1933年的德国政治、文化与社会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德]比约恩·魏格尔(Bjorn Weigel)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825253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04 |
版次 | 1 |
装订 | |
字数 | 160000 |
出版时间 | 2025-01-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2025-01-01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516.43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