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鹰屯乌拉田野札记/小城故事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的视角到了松花江畔数百年前海西女真乌拉部所建的乌拉古城。这

处满人所谓的故城,建筑上无甚奇异可寻,因为游牧游猎的满人祖先是鄙汉人的泥瓦石木建筑的,他们看重的是自己的生活方式:训鹰打猎。如今,古老的遗风犹在,乌拉人至今训鹰狩猎。翱翔在天际的雄鹰,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标志。

内容推荐

松花江畔是满人的故乡,在祖先兴起之地,他们至今驯鹰打猎,保持传统遗风。翱翔在天际的雄鹰,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证。

目录

白玉爪/3

饵鸽的目力与本领/6

白鹰,绝妙的造物/7

伊尔根觉罗氏/13

遭遇金雕/13

一对化敌为友的伙伴/16

白玉爪的真面目·辽金大战的导火索/17

打鱼楼的来历/21

黑头娘娘/21

一座古迹和一个人的消失/23

乡志:打鱼楼的陈年往事/27

我来问俗非观兵/28

乌拉源流考/29

乌拉溯源/29

乌拉大战/35

后府的变迁/37

一张进租单/41

封禁东北的缘由/41

进租单·曹雪芹的乌拉情结/44

老鹰把势奚昆/47

云生仕途上的一次坎坷/47

养生益寿的药方/49

奚昆说鹰/49

环颈雉,鸟类中的美男子/51

大鳇鱼——史前的古老鱼种/53

鳇鱼灯的企盼/53

硬鳞软骨的江中之鲸/56

其黧鲋子/61

松花江鳇鱼消失的原因/63

两位故去的老者/65

与马为伴的杨老汉/65

哭泣的老人/70

老姑奶奶——关玉琴/73

偶遇种地孤老太太/75

与树对语/81

关德印讲古/84

松花江珍珠/87

古碑文讲述的往事/87

东珠的采集/88

珠蚌奇特的生存策略/93

韩屯访鹰/95

曹雪芹拉鹰/95

鹰语啁啾/96

熬鹰的若干方法/103

鹰星·北方图腾/1D8

满族童戏/111

嘎拉哈歌谣二首/111

卖锁谣、打火镰和跑柳城/115

摇篮与火锅/119

东北人的摇篮/119

火锅的由来/123

河谣/125

三花五罗/125

《金色池塘》中的鸟歌/128

天生士兵/131

同归于尽的战法/131

青影识鹰及尾声/133

后 记/139

试读章节

驯成的鹰往往是猎人的心肝宝贝,如若丢失,他定会心如刀搅。民俗学家张徐老弟采录的一首达斡尔民歌这样唱道“好心的人们/谁知道我心爱的猎鹰飞向何方/我甘愿给他一匹走马,珠喂/好心的人们/谁知道我的猎鹰现在哪里/我甘愿把一件貂皮袄送给他,珠喂!”

在驯鹰的过程中,猎人要准备一杆“鹰秤”,每天称称它的体重。刚到家的鹰一般重535克,最好一直让它保持这个体重。如果超重,就要往下拿膘,以饥饿法来控制其体重。鹰若超重,往往上喘,肌肉无力。只有膘情适中,状态良好的饿鹰才能成为好猎鹰。

架鹰打围时,要先请一些“赶杖人”,由他们拉开散兵线,用木棍边敲打树干边大声吆喝,把猎物轰赶出来。赶杖人事先在山上选好伏击圈(又叫瓮圈),其地形状如手镯,留一个出口叫“杖口”。鹰把势先架鹰在杖口边占据制高点,登高远眺,这名目叫“瞭高”,这样易于发现飞蹿的山鸡、野兔等猎物,也有利于鹰自上而下俯冲攻击。

最后要说说送鹰,这个规矩是女真人代代相传的古俗。人类必须遵从大自然的客观规律,让鹰回归山林,繁殖后代。况且,现在的鹰族生存极为艰难,栖息地也越来越少,它们多繁殖一个后代,我们的蓝天就多一个自由飞翔的鸟儿。P07

序言

到过吉林市的人们都知道,这里有一条绿色的大江横贯市区。这条江冬天不结冻,它在无风的夜晚和零下20摄氏度以上的严寒 中白雾蒸腾,再加上空气湿度等因素,常常在两岸苍松垂柳上形成雾凇,是名扬四海的美景。

清高宗弘历在《松花江》诗中有注:“松花江以松阿里乌拉得名。松阿里者,国语(按满语)天河也。”

吉林市和吉林省均由此江得名。吉林市的老名叫吉林乌拉,译成汉语是“靠近江沿的城市”。

从吉林市乘船或乘车下行35公里有乌拉镇,这里有一座昔日赫赫有名的乌拉古城,该城是海西女真乌拉部所建,至今遗迹尚存。这里还是清王朝采猎土特产的基地一一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的旧址。

自乌拉镇渡口过江至土城子乡再东行10公里,可到打鱼楼村。该村坐落于江北岸,依山傍水,古风犹存,至今还保留着驯养海东青的习俗。逢冬季雪大时,村里常有四五名鹰把势架鹰上山狩猎。村中最老的鹰把势奚昆已九十五岁高龄,是村里的“活历史”。

韩屯在松花江南岸,与打鱼楼隔江相望。该村距乌拉镇5公里,过去和打鱼楼都是出名的网房地(渔场)。村里有户胡姓人家,父子均是通晓鹰经的鹰把势。父亲胡伯信还是栽力(萨满的助手),会唱萨满神调和跳神。该村与有名的摄影旅游景点雾凇岛仅隔一条江汉,是去往该岛的必经之地。

后记

七年前第一次去打鱼楼,就知道将来会写一本书,现在此书已成,但还远未收笔,这缘自老五说的一句令我们很震惊的话。他说他曾在尖山深处看见过大群的兀鹫,有三十只左右! 1985年出版的“长白山西南坡野生动物志》上说,长白山的兀鹫只剩下五只(包括被捕获的一只)。在美国加州被誉为“神鹰”的大兀鹫的总数在20世纪70年代只剩下四十只,已接近绝种边缘。美国为此掀起了拯救兀鹫的热潮,当然也想借此拯救那些对大自然感觉麻木的人的心灵。

我和那日松从小就对野生动物的世界心向往之,这也是我们的毕生追求,所以又有了与老五的今年八月节的观鹰之约。当本书出版时,我们也许正埋伏在深山之中,等待兀鹫那棕黑色的巨影出现……

我们俩一个是满族,一个是蒙古族,满蒙是一家,本书由我们来完成,是巧合也是命定。还有一个既巧合又命定的因素:我俩从小都受到本民族文化历史的熏陶,周围有许多长辈和朋友是民俗学家、民族学家、方物家,如于济源叔叔,张栋材、富育光伯伯;王宏刚、韩耀旗、陈景河、傅百龄既是兄长又是老师;金恩晖和尹郁山二位先生虽未谋面,但早就读过他们写的东西。他们一生埋头苦干,作了长期的艰辛细致的田野考察,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且著作颇丰,对我们这本书帮助极大。例如书中涉及的人物的谱系出处,几乎都是从尹郁山先生的《乌拉史略》中觅得。

他们是先行者,我们是后来人。在此,特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

我们还要特别感谢王安全老师。在我们的后两次采访中,从衣食住行到提供资料到寻找采访重点,每一步都离不开他的指导和帮助。

如果没有这些长辈和老师们的帮助,此书绝不会有今天的模样。

走遍山川河流,进入森林荒野是我们的梦想,我们还将走下去……在写这篇后记对,我们听到从电视里传来虎鲸的叫声,这声音极似海东青的啾鸣。

2002年5月7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鹰屯乌拉田野札记/小城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胡冬林等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449800
开本 16开
页数 14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3-06-01
首版时间 2003-06-01
印刷时间 2003-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2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3
丛书名
印张 4.62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北
214
16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0:4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