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看哪这人(尼采自述)/尼采后期思想文集
内容
编辑推荐

尼采,这位在历史上一波三折、大起大落的名人,到今天,国内国外,都还没有定评。也许随着本书的问世,对此能有所补益。

本书是尼采本人以其主要著作为线索对自己的思想主张作了一个独特的描述,这是作者对后世的一种表白,也是一种交代。

内容推荐

我宁愿做萨蹄尔,也不愿做圣徒。我知道我的命运。总有一天,我的名字要同那些对可怕事物的回忆联系在一起……我不是人,我是炸药……

目录

《尼采后期思想文集》译序

《看哪这人》译者说明

序言

我为什么这样智慧

我为什么这样聪明

我为什么写出了这样的好书

悲剧的诞生

《不合时宜的思想》

《人情味的,太人情味的》及其两个续篇

《朝霞》

——论道德即是偏见

《快乐的科学》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 一本写给所有人的书,也是无人能读的书

《超善恶》

一一未来哲学序曲

《道德谱系》

——一篇论战文章

《偶像的黄昏》

——怎样用锤子进行哲学阐述

《瓦格纳事件》

——一个音乐家的问题

为什么我是命运

尼采年表

参考书目

《尼采后期思想文集》跋语

试读章节

我生活的幸福和它举世无双的特性也许是命中注定的:因为,如果用句微妙的话来说,假如我是我的父亲,那早已死掉了;假如我是我的母亲,那我仍然活着,并且一年老似一年。这双重根源,好像来自生命阶梯最高的一级和最低的一级,既是没落,也是新生——这些,如果有某种意义的话,说明了同生命总体相关联的、异乎寻常的中立性和自由性,这使我脱颖超群。我对兴衰征象有一般人所不及的敏感,我尤其是这方面的行家——我通晓这两个方面,因为我就是这两个方面。我父亲36岁就死了:他文弱可亲而多P3病,就像一个注定短命的人——与其说他是生命本身,倒不如说是对生命的亲切回忆。在我父亲生命衰老之年,我的生命也开始衰老了。在36岁那一年,我的生命力降到了最低点——我仍然活着,但我看不清三步以外的东西。那时——1879年——我辞去了巴塞尔的教授职务,整个夏天像幽灵一样住在圣摩里茨,像幽灵一样在瑙姆堡度过了第二年冬天,我生命中最最暗淡无光的日子。那是我生命的低潮,《漫游者及其影子》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无疑,那时我把自己看成了幽灵……第二年冬天,也就是我住在热那亚的第一个冬天,伴随着极度虚弱而来的愉快和灵性几乎促成了《朝霞》的问世。这本书反映出的精神上的完全开朗和明快乃至旺盛,不仅与我身上极度的心理衰弱合拍,而且甚至与极度的痛楚一致。连续三天三夜的头痛和痰阻的折磨——我甚至具有了辩证学者的清醒头脑,并且极其冷静地思考了许多问题,而在我比较健康的情况下,我的P4思想反而不够缜密,不够细心,不够冷静了。我的读者也许知道,我是如何把辩证法视为颓废征象的,譬如最著名的例子,即苏格拉底。——对理智的一切病态的干扰,尤其因发烧引起的半昏迷状态,对我来说至今都还是十分陌生的事情,要弄清它们的性质和频率,我还得请教书本才行。我的血液流动缓慢。谁也没有在我身上找出发烧迹象的本事。有位医生把我当精神病治疗过很长的时间,他最后说:“不!您的精神没有问题,倒是我本人神经质。”某种局部的蜕变当然无法证明;尽管重度的消化系统衰弱引起了全面的衰竭,可是查不出胃的器质性病变。我的眼疾也是如此,虽然几乎随时都有失明的危险,这也仅仅是后果,而非原因,以致哪怕生命力有稍许的增长,也会重新导致视力的增进。——漫长的岁月在我身上的消逝就意味着康复——很遗憾,它同时也意味着旧病复发、恶化,一种颓废的周期。无论如何,我对颓废问题是内行的,这还需要多说吗?我对此了如指掌。甚至那种领悟和理解的精巧技艺,那种有敏锐感的触觉,那种“明察秋毫”的心理,以及我所掌握的其他所有技能,都是在那时学会的,这是那个时代——万物(无论是观察本身,还是观察器官)在我心中都变得精微化的时代——的馈赠。从病人的角度去看较为健全的概念,反过来,从丰富生命的充盈和自信来俯视颓废本能的隐蔽活动——这就是我经受的为时最长的训练,即独到的经验,假如说我在某个方面有所专长的话。现在,我对此得心应手了,我有一双颠倒乾坤的手: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唯有我才能“重估一切价值”的首要原因。P5

序言

2000年是德国哲学家尼采逝世的百年祭。这位在历史上一波三折、大起大落的名人,到今天,国内国外,都还没有定评。也许随着这《尼采后期思想文集》的问世,对此能有所补益,这就是拙译的根本目的。

尼采是哲学家吗?——这好像不成其问题,工具书中无一例外都是这样注明的——德国哲学家。可是,1985年冬,在一位德国朋友家中,因着手翻译《权力意志》偶与凯泽斯劳滕大学副校长克劳斯·兰特弗里特教授闲谈,他说:“尼采并不是哲学家,而是个音乐家。”当时,我确实感到愕然。后来,我国出版了《尼采散文选》,内中选译的内容全部是摘自尼采的主要著述。这说明尼采的东西也可以视为散文……其实,据译者近20年译述尼采著作所得的浅见,这些看法都对,却是不全面的。尼采之哲学,是以文艺的各种形式为外观,以当时他所能了解的各学科为内容,以冥想与思辨为论述方式的新式哲学。它是对以往概念推理式的哲学的一种反叛,也可以说是一种清算和终结。就像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现代派绘画毁掉了真正的美感一样。近日报载,毕加索以其情妇为原型的《端坐花园的女人》,在纽约以4950万美元的高价拍卖成交,但那样面容的女人怕是连作者也不会去爱的。尼采的哲学也可以说是哲学的现代派,之所以难读、难译、难于置评,其原因恐怕就在于此。恕我直言。

他的哲学主张到底是什么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妨让我们来大致追溯一下他的思想发展过程。尼采的处女作叫《悲剧的诞生》。据他自己说,此书腹稿产生于法国东北部的梅斯城下隆隆的炮声之中,这就是爆发于1870年的普法战争。尼采当时在瑞士的巴塞尔大学已提升为正教授,普法之战本与他无关,他却投笔从戎,跑到前线当了志愿看护兵。这一情节从未见于他的叙述,别处亦找不出有关解释。但起码这位哲学家是双手赞成这场战争的。梅斯城是通往巴黎的要津,占领此城之后,普军便可长驱直入,最后连拿破仑三世都成了俾斯麦的俘虏。不过尼采却没有跟着打到巴黎参加建立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庆典,他本来就多病的身体,因患痢疾而被遣送回校,于是诞生了这部处女作。这部书中,他发挥作为语文学家的特长,论起了古希腊悲剧。不过,依这个题目他首次提出了像“二律背反”似的一对古希腊神仙,一是太阳神阿波罗,一是酒神狄俄尼索斯。对这种宏论,连德国学者都认为并非古希腊就有过此说,而是出于尼采的发明。循此线索往下看去,阿波罗终其一生再未出现,而只有酒神狄俄尼索斯与他相伴到死。酒,可令饮者发狂。似乎可以称尼采为狂人哲学家。到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问世,酒神换成了古波斯教主的面目,一变而为“超人”,于是从传说中的神祗,一下子跃升为人类的新主宰。一般论尼采,多以这部寓言体著作为代表作。其实,再往后,譬如拙译收人的后期三部作品,我们才能从中进一步发现他思想的真谛。这就是“超善恶”——“永恒轮回”——“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他不仅重估了宗教、历史、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文学、音乐、道德、种族乃至犯罪学、女人的价值,而且,最重要的是重估了自法国大革命以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妇女解放等一系列进步思潮的价值,提出了恢复君主专制主义(及至奴隶制)、强权(权力)、征服世界、建立千年帝国的政治主张,充分显示出古代日尔曼民族(或雅利安种族)的粗野、蛮悍、尚武、攻城掠地的特性。他的哲学阐述始自普法战争前线,终至俾斯麦首相被罢黜前夕。发展到最后,他连骄横的年轻皇帝和缔造第二帝国的俾斯麦首相,也不放在眼里了。于是,他的哲学就远远超出了哲学的范畴,突进到了政治领域,而且急不可待,他终至精神最后崩溃……

以上综述并非译者杜撰,而是尼采后期三本著作带给我们的启示。我们要正确地评价一个思想家的优劣,必须考察时代背景和本人的经历,不然必要走弯路,甚至产生偏颇乃至谬误。如果顺着上述脉络走下去,那么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漫卷德国的尼采热,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法西斯(乃至意大利法西斯)头目对尼采的推崇备至,就不会感到奇怪了。虽然尼采对后世发生的事变可以不负责任,但后世的人之所以唯独推崇尼采,总有道理在其中。这就是民族意识在暗中起作用。正像中国有个不死的阿Q,日本有个从不认账的武士道一样,德国则有它的尼采。这些民族意识有时就像幽灵一样纠缠着后人。

不过,话说回来,历史上任何一位思想家,都有其两面性。尼采也是一样,不然,他怎么会招致那么多的研究者的目光呢。

尼采说:“生命本身就是权力意志。”就生命而言,撇开弱肉强食的一面,这与我们《周易》中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是十分相似吗。(但并不完全相同,中国人是主张“天人合一”的,我们“自强不息”,就是“替天行道”,而且要是“君子”,不可是“放浪形骸”之人)。尼采虽然反对德国古典哲学所说的“理想”、“理想主义”,其实他自有自己的理想。尼采有一种顽强的抗争精神,蔑视一切权威的批判精神(估不说是否都对),因此,对世上的有识之士、有志之人都会带来刺激,像“兴奋剂”一样。所以,在黑暗的旧中国的不少思想家中,引起了很大反响,鲁迅先生便是其中追踪尼采为时最长的一个。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他当时拥有的材料恐怕还仅限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不太可能读到本文集收人的三种。如果当时他真读到这三种,恐怕早就不会那么推崇尼采的奋斗精神了。奋斗,总有其目的。更要提出的是,尼采并非为“全人类”着想而去反对人的平庸、蜕化、变质的,而仅限于他的“雅利安——日尔曼——德意志”。我们的研究在这一点上似乎存在一个不小的误区,以致有意无意(也许是出于好意)要使尼采脱离尘世,脱离政治,这种“正名”其实是不可能的。正像要把“权力意志”改译为“强力意志”是行不通的一样(恕我直言)。

关于尼采评价问题,德国研究界的观点比较微妙。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尼采之名随纳粹的崇拜而扶摇直上,因此,前苏联对尼采的评价,从首任驻华大使尤金编的《简明哲学词典》(1955)中就可以一目了然:“极端反动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资产阶级剥削和侵略行为的公开辩护者,法西斯思想家的先驱。”这里的限定词用的都是最高级。所以1945年苏军攻人魏玛时,首先占领并关闭了设在该城的、由尼采之妹于1894建立的尼采档案馆。馆长,福斯特一尼采的表弟奥勒尔少校被逮捕,被判刑到西伯利亚劳改,后因病饿死在离档案馆不远的一所房子的地下室里。就此昔日红得发紫的尼采档案馆一直尘封达52年之久……

直至1989年柏林墙倒塌,东西德统一,该馆遂于1992年11月宣布重新对外开放,1994年由尼采之妹汇编的《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一书按原样重新发行。这一现象颇耐人寻味。看来,德国人对这位哲学天才是不忍舍弃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德国一败涂地,尼采之后,尼采之书,埋在瓦砾堆里长达13年,当时德国人忙于恢复,忙于重建,来不及。但是到了1958年,老资格的尼采专家卡尔·施莱希塔教授(他要是在世,该是99岁的高龄了)首次推出了《尼采事件》一书,开始为尼采“正名”。他在该书《序言》中断言:“灾难性的尼采神话是建立在尼采遗稿上面的,确切地说,是以不负责任的汇编遗稿为基础的;特别是以所谓的‘权力意志’为基础的。《权力意志》不是尼采的著作。”从本文集收入的三本书中,情形恰好与此相反。毋庸赘言,如果舍弃了“权力意志”,也就没有了尼采,当然也就没有了希特勒之流的“滥用”。施莱希塔恐怕是有几分强词夺理的。可是,另一方面,从施莱希塔俟后出版的《尼采文集》来看,除删除5节之外,全文则按时间顺序刊出了《权力意志》一书收录的绝大部分遗稿内容,且一字未改。因此,施莱希塔此举可以反证《权力意志》一书确为尼采所写,只是去掉了尼采之妹福斯特一尼采的汇编次序和强加的“目录”而已。拙译《权力意志》,系按施氏原本,参照旧版原本译出,读者可以从中细细体味。尤其是尼采生前定稿的《超善恶》一书,更为“权力意志”的有无,提供了最有力的佐证。

当然,我们不可对尼采一概否定,那也不是应取的科学态度,他的勇气和创造精神是可以批判地汲取的;他在重估一切价值时发出的若干夺目的智慧火花,还有待发掘和研究。但是,他的负面影响颇大,也是事实,历史无法否认。

最后,顺便提一下关于尼采对“女人”的论述。1985年一期《明镜周刊》论述瘟疫的文章中确切证明,尼采虽患精神崩溃症,但却死于性病(梅毒),他是德国名人中死于此病的一个。可以说,尼采常以酒神为崇拜偶像,甚至以放荡不羁的萨蹄尔自比,并非虚饰,而是实言。这一节,无论如何都是不可取的,尽管他也尖锐地指出了女性本身的弱点。

拉拉杂杂写了许多,算不上是对尼采的评价。“我罪我言,是存明哲。”谢谢。

译者

1999年11月24日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看哪这人(尼采自述)/尼采后期思想文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尼采著//张念东等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093486
开本 16开
页数 167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05-04-01
首版时间 2005-04-01
印刷时间 200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516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8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