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别有意味的黑色幽默,一段历经折腾的苦涩青春。
本书以最朴素的笔法,描写了当年的一群少年“知青”,在走向人生绝境时的真实命运。当没有多少文化的城市初中毕业生,满怀好奇地来到东北敦化的大山里时,等待着他们的是雪原中的狼群、暗夜里可疑的信号弹,还有周遭农民的歧视与冷嘲……
本书以“荒唐年代荒唐事”为背景,揭示了知青一代的悲剧,颠覆了往日以“理想主义”为基调的“知青文学”,为读者提供了反思历史、对历史再认识的文学文本。小说笔法幽默,笔触细腻,人物生动,场景逼真,有相当强的感染力。
图书 | 折腾十年--我的青葱岁月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一部别有意味的黑色幽默,一段历经折腾的苦涩青春。 本书以最朴素的笔法,描写了当年的一群少年“知青”,在走向人生绝境时的真实命运。当没有多少文化的城市初中毕业生,满怀好奇地来到东北敦化的大山里时,等待着他们的是雪原中的狼群、暗夜里可疑的信号弹,还有周遭农民的歧视与冷嘲…… 本书以“荒唐年代荒唐事”为背景,揭示了知青一代的悲剧,颠覆了往日以“理想主义”为基调的“知青文学”,为读者提供了反思历史、对历史再认识的文学文本。小说笔法幽默,笔触细腻,人物生动,场景逼真,有相当强的感染力。 内容推荐 本书以16岁少年的视角与语调,回顾了文革初期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生活。小说的主人公是“老三届”中年龄最小的一届,文革时刚上中学不久。上山下乡运动开始后,他与同班的十几名同学插队来到延边的长白山区。小说描写的是插队最初一年的经历,叙述了一群少年“知青”在农村艰苦环境中的遭遇,反映了他们与当地农民在观念和利益上的冲突,再现了当时乡村贫乏的物质文化生活和林海雪原奇异的风貌。对少年“知青”们的内心渴望、憧憬和迷茫,也有颇具功力的刻画。小说注重细节的真实与历史风貌的再现,不乏匪夷所思与令人捧腹的精彩情节,写出了那个时代的诸多荒唐。 由于少不更事、顽心未泯,主人公与他的几个同学,无法融入当地的文化环境,本身也出现分化瓦解,致使自身陷入了无法立足的尴尬局面。小说以一群少年或身陷囹圄、或狼狈出走的命运为结局,令人唏嘘。另一方面,小说也描写了知青之间淳朴的友情和他们心中萌动的爱情,笔触真实感人。 目录 题记 序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试读章节 序幕 那一年,天塌了,我们还挺乐,是不是有点儿傻啊?但那时我们不这样认为。我们认为是赶上了千载难逢的好时代。我们那时代,算算距今已足有37年,好家伙,民国才多少年哪!遥远的年代呀。在座的百分之九十九,在那时都还不是人,连细胞都不是,仅仅是基因罢了。在你们还只是基因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听我细细讲来。 37年前,论风气、论价值观、论城市风貌,与今天可差了远去了。要搁你们看,那时候人都是山顶洞人,灰不溜秋,要吃没吃,要喝没喝,面有菜色,就知道唱语录歌。这其实都是瞎扯,是那一帮子少壮派学者吓唬你们呢。那时候,好啊!不过,我得边讲边穿插着介绍基本情况,不然先讲基本情况,大伙没听完就得睡着了。 言归正传,话说1966年4月底,学校停了我们年级一个月的课,干嘛?让我们下厂劳动。那时候其实也是应试教育,不过没有现在狠。那时候讲究德智体全面发展,生怕培养出书呆子,没法儿担当时代大任。中学里每天最多五节课,下午基本是踢足球。女生踢不了,就跳大绳。总之是逼着你上露天操场。学校又怕我们四体不勤,一年两三次,要我们下厂下乡,干活儿,说是不能做温室花朵,要做大风大浪里的雄鹰。那么,这回雄鹰要去哪儿呢?离我们学校不远,一个木制文具厂。小厂不大,在郊外,后面就是庄稼地,用现在的眼光看,挺环保的。我们那时候是初一,小孩儿。小孩儿能劳什么动,瞎扯呗。不过那时候可没人敢说。假模假式的班主任动员时讲的挺严肃,向工人师傅学习,怕苦不行,出废品也不行。那时候人简单,说干就干。搁现在,你给停一个月课,那家长还不得揣着菜刀找校长玩命?那时候不,咋说咋有理。 我家是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家里没工人,因此,我没有工作服。我姥姥那时候挺神,不知道打哪儿给我弄了一套来。没准儿是花三块钱跟哪个工人家买的,那时候阶级阵线还不大清晰,大伙都相处得不错,阶级阵线上胡里八涂。这工作服一穿,松松垮垮,还真有点儿工人样儿。那时候工人挺牛,主人哪!一穿上工人衣服是不同,走在大街上人都瞧我:这小童工还挺精神啊! 现在想起来,那厂子整个是一手工作坊,八成是街道办的。有几个技术上过硬的老工人,都三、四十岁吧,剩下是一帮老娘们。说老娘们,是我那时的眼光,其实没多老,二十五六而已。以我今天的眼光看,那就是含苞欲放的花(我那时太不会看人)。她们整天叽叽喳喳,张家长李家短。我们去了,她们就研究谁家有钱、谁家官儿大。对家里官儿大的,挺尊重。对家里有钱的,挺蔑视(是嫉妒也说不定)。这些问题都不大,因为都搁不到桌面上来,心照不宣而已。主要是那个时代品评人,有个重要标准,是能干不能干,就是手巧不巧。笨手笨脚的人最受歧视。像现在的这些小孩儿,娇生惯养,要搁那时候就得让人歧视死,不等考上清华就得自个儿窝囊死。我就是个天生的笨人,给文具制品刷漆,弄得满身是油漆,人一看就是个废物。那时候没让人给窝囊死,还真是因为心理素质还比较好。 这手工作坊嘛,就谈不上什么规范了,工人等于工匠,技术标准就是手艺。俩老工人,一个喜欢刷薄漆,一个喜欢刷厚漆,这个看着合格的,那个看着就不合格。我们也不傻,刷厚了就交给爱厚的那师傅去检查,刷薄了就交给爱薄的那师傅去检查——准成。那年头,老工人厉害,一看你刷的不好,脸一拉,跟现在的老板似的,要吃人的样子。想起来,我们那时的小孩儿也挺不容易,那么小,就得看人脸色。工厂虽小,倒像模像样,有黑板报,篮球场。厂子给工人发工作服、劳保手套。这些东西工人用的省,用不了的,自己拿废品站换钱去。总的说,工人还是穷啊,多一毛钱是一毛钱。 日子就这么过,干干活,工间休息打打篮球,下午休息还读读报。那报纸内容本来就没意思,还正经八本地念,搁现在看,撑的八成是! P3-5 序言 “我的青葱岁月”——我随手写下的这个标题,也可能是从隔夜梦中得来的灵感。忽然地,就很喜欢这个意象。诸位年轻的读者都是见多识广的,跟麦当娜或比尔·盖茨握过手的,也可能大有人在;但是,你们大概都没见过田野里成片成片的青葱吧?风一拂动,其色彩就有变化,那种水灵灵的新鲜,会让你感到到生命真的是很纯净。 我们年少时,就是那一行行挺拔的青葱,顶着露,沐着风,有无限的风华。然而突如其来地,时代暴风雨就卷了过来,如马踏青苗。从此,我们生涯的记录里就是一片狼藉,没有一天是顺当的时候。 如此三十多年过去,终于有资格像张爱玲女士那样叹一声“三十年前的月亮”了,真该谢天谢地。 老了之后,再看到小孩子们无邪而任性的样子,禁不住就要想,我们那时候,不也就这样吗?人有高低贵贱,而郁郁葱葱的少年时代,我看,谁跟谁,那都是差不多的。 书评(媒体评论) Forbidden 关于那个时代的声音和记载。都像烟一样飘散得无迹可寻。作为一个生在70年代末的孩子,我只能从各种小说影视和长辈的转述中揣摩那个年代的轮廓。隐约觉得,悲剧的根源在于人的狂热与人性中根植的恶。 Ty98 写得太好啦,我像找到了自己的一点影子。虽然我和作者并不是一个时代的人。很感人,滋味很多。读的时候,有甘甜也有苦涩。也许人生就是这样啊! 橘子回忆 被往事打动的,往往不是往事本身,而是往事中的自己。 流莲 是啊,幸福,只与青春有关。一口气看完了,谢谢!你让我想起过去的岁月。 MicNYC 苦是苦,年青就会有欢乐。我没赶上下乡,但去过集体户。晚上跟知一去生产队的鸡场偷鸡,大雪天躲在臭哄哄的宿舍里炖鸡汤,真是少年时代一美好的记忆。现在吃什么大餐也没有当时的鲜美了,呵呵!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折腾十年--我的青葱岁月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清秋子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安徽文艺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9626604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5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50 |
出版时间 | 2006-01-01 |
首版时间 | 2006-01-01 |
印刷时间 | 2006-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16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47.5 |
丛书名 | |
印张 | 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安徽 |
长 | 204 |
宽 | 141 |
高 | 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6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