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圣女贞德(六场历史剧附尾声)/新世纪万有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萧伯纳的历史剧《圣女贞德》,描写的是同名法国民族英雄的生平事迹。该剧本写出了贞德那劳动人民的纯朴性格和优良品质,如果不是出生在那样的一个进代的环境,她这种优良品性大概也就只能表现在家庭生活、田野劳动、友伴往来等等日常琐事之中了。然而,处在那种国难严重的关头,为残酷的战争环境所逼迫,这个平凡的农村姑娘身上竟迸发现那么巨大的智慧、勇敢、魄力、才能,真像是一道灿烂夺目的光芒,照亮了欧洲中世纪的黑暗天空。

这位法国人民的女儿,以自己的呼号和奋斗触发了潜伏在人民当中的伟大力量,在不到一年的时间,打败了侵略者,使法兰西转危为安。然而,在辉煌的胜利中,由于内奸破坏,统洁者的阴谋,外国侵略者的收买,天主教会的迫害,使得这位为祖国建立不朽功勋的民族英雄竟被诬陷而死。——萧伯纳写的正是这一桩历史悲剧。据评论者说,这是萧伯纳所写的唯一的一部悲剧。

内容推荐

《新世纪万有文库》是辽宁教育出版社鼎力推出的重点图书,全书着眼于文化的普及和传播,按常备、实用、耐读、易存的原则,在海内外各学科专家的指导下,将中外名著的珍善版本,精选收入文库,从1996年起到2005年的十年中,计划每年出书百种,积累至千册,意图使整个文库能基本反映出人类文化发展的概貌,为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人选定一个家庭藏书的基本书目。

本书为文库丛书之一。

目录

生前的异端 死后圣者

谈萧伯纳的历史名剧《圣女贞德》

第一场

第二场

第三场

第四场

第五场

第六场

尾声

注释

试读章节

第一场

(1429年春天,一个晴朗的早晨,在洛林与香槟之间的梅斯河上沃古楼城堡里。)

(罗伯特·德·包椎古尔上尉,一位仪表堂堂、魁梧有力却缺乏主心骨的军职乡绅,正按照他一向掩盖自己这个缺点的办法,向他的管家大发雷霆——这位管家活像一条被他踩扁了的软虫,瘦怯怯,秃头顶,年龄可算在十八到五十五之间。说他多大都成,因为他这种人是从不开放的花朵,岁月没法使他凋谢。)

(二人正在城堡第二层阳光充足的石头卧室中。堡主坐在一张结实的本色橡木桌前的一把与其配套的椅子里,左侧面外露。管家站在桌子的另一边,以一种哀哀告怜的姿势和他对面而立。背后是打开的13世纪的直棂窗。窗外一角有一箭楼,其狭长拱门通向曲阶,下到院子里。桌下有一结实的四脚凳,窗下有一木箱。)

罗伯特 没鸡蛋!没鸡蛋!!一千个炸雷劈你,你这家伙,怎么叫个没鸡蛋?

管家 老爷,这不怪我。这是上帝的安排。

罗伯特 该死。你自己说没鸡蛋——你倒怪罪上帝!。

管家 老爷,我有什么办法?我也不会下蛋哪。

罗伯特 (尖刻地)哈!你还耍嘴皮子!

管家 不价,老爷,上帝在上。现在大家都跟您一样,没鸡蛋只好将就着,老爷。母鸡不下蛋哪。

罗伯特 什么!(立起)听着,你!

管家 (毕恭毕敬)是,老爷。

罗伯特 我是什么人?

管家 您吗,老爷?

罗伯特 (向他逼近)不错,我是什么人?我到底是罗伯特·包椎古尔老爷,沃古楼城堡的堡主,还是一个放牛娃?

管家 唉,老爷,您明白,您在这儿比国王还大呢。

罗伯特 一点不错。那么,你知道你自己是什么人吗?

管家 我什么也不是,老爷。我只不过托福当上了您的管家。

罗伯特 你不光托福当上了我的管家,你还有荣幸当上了(一词一顿,逼他退到墙边)全法国最混账、最没用、胡说八道、哼哼唧唧、打一鞭子退三步、吱吱喳喳乱叫唤的大傻蛋!(他大步回到桌边。)

管家 (哆哆嗦嗦坐到箱子上)是,老爷。在您这样的大人物眼里,我当然就是那样。

罗伯特 (转身)我的错吧,嗯?

管家 (走向他,哀求地)唉,老爷,我说的是最最老实的话,可您总是这么一扭——

罗伯特  我要把你脖子扭断,如果我要鸡蛋的时候:你敢再说你不会下蛋!

管家 (抗辩)唉,老爷;唉,老爷——

罗伯特 哼,不是“唉,老爷;唉,老爷,”而是“没有,老爷;没有,老爷。”我那三只巴巴里母鸡!跟那只黑母鸡是全香槟省最好的下蛋鸡。你倒来给我说没有鸡蛋!谁偷走了?说,要不我就把你当作骗子手,当作家贼。从这个城堡的大门里一脚踢出去!还有,昨天牛奶也少了——你给我也记住。

管家 (绝望)我没忘,老爷。我太清楚了。牛奶没有,鸡蛋没有,明天什么都没有啦。

罗伯特 没有?你要全偷走吗,嗯?  管家 谁也偷不走,老爷。可是像有一道符咒——咱们全让它镇住啦。

罗伯特 这一套别对我说。我罗伯特·德·包椎古尔烧过巫婆绞过贼。滚!中午以前你要是不把四打鸡蛋两桶奶给我弄到这间屋里,那就让老天爷可怜你的骨头!我要给你一点教训,别把我当傻瓜!(以果断的神气重新就座。)

管家 老爷,真没有鸡蛋,不会有——您杀了我也没有——只要那位少女在门口呆着。

罗伯特 少女!什么少女?你叨叨些什么?

管家 就是从洛林省来的那个姑娘,老爷——从东列米来的。

罗伯特 (怒不可遏地站起来)三万个炸雷劈你!五万个魔鬼抓你!你说的是两天前死气白赖要见我的那个丫头吗?我早就交代过你:把她送给她爸爸,再命令他好好抽她一顿鞭子,难道她还没走吗?

管家 我给她说过了,老爷。她不走。

罗伯特 ‘我不是叫你给她说,我是叫你把她赶出去。你手下有五十个兵,还有十多个膀大腰圆的佣人,足能执行我的命令。难道他们怕她吗?

管家 她太倔,老爷。

罗伯特 (一把抓住他的后脖)倔!看我不把你扔到楼底下!

管家 别价,老爷。您哪。

罗伯特 好嘛,拿倔来搪塞我。这倒方便—一随便哪一个泼皮丫头都会这一套。

管家 (在他手里搭拉着)老爷,老爷,您就是把我扔出去,也把她赶不走哇。(罗伯特只好把他放开。他蹲下,柔顺地瞅着主人)您瞧,老爷,您比我倔得多。可她也是这样。

罗伯特 我比你强,傻瓜。

管家 不,老爷,不是那个意思。我就是说您性子强,老爷。她比咱们都弱小——她不过是个小丫头罢了。可是咱们赶不走她。

罗伯特 你们这群狗,你们怕她。

管家 (小心翼翼站起来)不,老爷,我们怕您。可是她给了我们胆量。她像是真的啥也不怕。说不定您能让她害怕,老爷。

罗伯特 (凶恶地)说不定!她在哪儿?

管家 在下边院子里。老爷。正跟那些兵聊天呢。她不祷告就跟当兵的聊。

罗伯特 祷告?哼,你相信她祷告。笨蛋!我可知道那种爱跟兵聊天儿的姑娘。叫她也跟我聊聊吧。(他走到窗口,声色俱厉地向外喊道)喂,你!

一个少女的声音(明朗、坚定、粗犷)叫我吗。老爷?

罗伯特 不错,你。声音你是堡主吗?

罗伯特 不错,你这厚脸皮,我就是堡主。上来吧。你!(对院里的兵们)给她领路。你们。把她推上来,快!(他离开窗子,回到桌旁。威严地坐下。)

管家 (小声)她要去当兵。她让你给她军装、盔甲,老爷。还要一把剑,真的!(他躲到罗伯特背后。)

(贞德出现于箭楼门口。她是个十七八岁的农村姑娘,体格健壮,身穿红衣,气派端庄,相貌非凡:两眼像非常富于想象的人那样鼓起而且间隔很宽;长长的鼻子轮廓分明。鼻孔大张;上唇稍短。嘴唇丰满而透着果断;下巴好看而倔强。她兴兴匆匆来到桌旁,为终于进入包椎古尔的内室而高兴。对结果信心十足。对于他的吹胡子瞪眼,她毫不在意、毫不害怕。她说话的声音恳切而讨人喜欢,很有自信。很有感染力,很难抗拒。)  贞德 (立刻来个弯膝礼,你好哇,堡主老爷。老爷,你得给我一匹马,一套盔甲,几个兵,把我送到太子那儿去。这是我主给你的命令。

罗伯特 (受了侮辱)你的主!你的主又是他妈的哪一位呀?回去告诉他说,我不是听他指挥的什么公爵、贵族,我是包椎古尔乡绅。除了国王,谁的命令我也不听。

贞德 (让他放心)没错,老爷。我主就是天上的上帝。

罗伯特 瞎,这丫头疯啦。(对管家)你干嘛不早说清楚,你这木头脑瓜!

管家 老爷,别招惹她。她要什么,就给她什么。

贞德 (有点不耐烦,但仍然友好地)老爷,我没跟他们谈话的时候,他们都说我疯了。可是,你明白,上帝叫你实行他搁在我心里的那件事情。

罗伯特 ,上帝叫我把你交给你爸爸。命令他把你镇在屋里,再拿鞭子把你的疯劲抽个一干二净。你有什么说的?

贞德 你觉得你能办到,老爷,可是马上你就知道满不是那回事。你不是说你不见我吗?可我还是来啦。

管家 (恳求)对呀,老爷。您明鉴,老爷。

罗伯特 闭上嘴巴,你!

管家 (丧气地)是。老爷。

罗伯特 (对贞德,由于失去信心而酸溜溜地)这么说,你是死气白赖、非让我见你不可了,嗯?

贞德 (可爱地)是呀,老爷。

罗伯特 (感到自己输了,双拳重重捶桌,胸脯狠狠运气,以排除那种不愉快而又太熟悉的失败之感)你听着,我要让你瞧瞧我是谁。

……

P1-5

序言

生前的异端 死后的圣者

谈萧伯纳的历史名剧《圣女贞德》

刘炳善

萧伯纳的历史剧《圣女贞德》,描写的是同名法国民族英雄的生平事迹。

贞德(即冉·达克,1412—31)是法国的一个农村牧羊姑娘,生活在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期间。当时,法国半壁河山被英国军队侵占,濒临亡国的危险。贞德,为强烈的爱国热情所激励,自称奉上天之命拯救法国。1429年,她冲破重重障碍,面见法国太子。被委以军队指挥之权。战斗中她身先士卒,鼓舞斗志,一战而解奥尔良之围,军心大振。在她率领下,短短数月,连克重镇,大挫英国侵略军的锐气,挽救了法国危亡的局势。接着,贞德扶持法国太子在里姆斯大教堂加冕登基,是为法国国王查理七世。巩固了法国的国家主权。在胜利的形势下,本可一举攻克被英军占领的巴黎。但在此关键时刻,法国封建统治者嫉贤妒能,对贞德排斥阻挠。1430年。她在支援康边时作战失利,为内奸所俘,由英军以重金买去,交给宗教裁判所,诬以犯有“异端、巫术、妖法之罪”,将她烧死在卢昂广场。

贞德虽死,但在她的爱国精神鼓舞之下,法国军队终将英国打败。百年战争以法国的胜利而结束。1456年,法国为贞德恢复名誉。而罗马天主教会在贞德被焚死的四百年之后,于1920年才追认她为“圣女”。

近三百年来,贞德的事迹曾被许多欧美作家采用为创作题材。例如,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亨利六世》第一部,伏尔泰的长诗《贞女》,席勒的剧本《奥尔良少女》都以贞德为女主人公。但在这些早期作品中,限于历史条件,贞德的形象往往被作者09主观意图任意渲染甚至歪曲,距离史实较远。到了1841年,关于贞德受审讯和被恢复名誉的档案原件由学者译成现代法文公布,在欧美文学界再一次掀起描写贞德的热潮,最著名的作品有马克·吐温的长篇小说《贞德》和法朗士的《贞德传》。到了20世纪;又有萧伯纳的剧本《圣女贞德》。

萧伯纳的《圣女贞德》写于1923年。这时,萧伯纳年近七十,已经写过许许多多名闻世界的剧作。有的评论者认为他业已到了创作事业的尽头。他的一个册友读了一部贞德传,觉得根据这些资料大可编成戏剧,就把这部传记拿给萧伯纳。但萧伯纳并未重视。萧伯纳夫人(夏洛特·萧)却留下一个心眼。她在家中凡是萧伯触常去的房间里都放一本关于贞德的书。这样,在一段时间之内,萧伯纳就自自然然看起了关于贞德的材料。一天,他终于构思成熟,把剧本写了出来——这就是历史剧《圣女贞德》。

《圣女贞德》于1923年12月在纽约首次演出,受到了热烈欢迎,连演78场;此后在美国还有三次演出热潮。在伦敦的首次演出是在1924年3月,得到更大成功,连演244场;此后至少出现七次演出热潮。接着,在柏林、维也纳、巴黎上演,也都获得成功。从此,这个戏就成了欧美舞台上时常出现的历史名剧,并且拍成电影。直到今年(1998),法国和美国还各在拍摄一部关于贞德的新电影。

萧伯纳以满腔同情描写这位在法国遭受侵略之际崛起于乡野之间,献身于救国事业的巾帼英雄。作者认为,在贞德短短的一生,(“她没有活到二十岁”)维护法国的民族主权不受他人侵犯,坚信自己与上帝的直接灵交(她是虔诚的教徒),而不依赖教迁廷,这代表了民族主义和新教思想;而在中世纪时代,这两种思潮与封建制度和天主教会的统治是水火不容的;因此,当时的封建统治者和宗教裁判所要勾结起来,把她当作“异端”处死。

贞德是劳动人民的女儿。她是一个不识字的农村姑娘,父亲是有些田产的农民。她从小在野外放牧羊群、并从事家务劳动。萧伯纳的剧本写出了她那劳动人民的纯朴性格和优良品质。如果不是出生在那样一个时代环境,她这种优良品性大概也就只能表现在家庭生活、田野劳动、友伴往来等等日常琐事之中了。一然而,处在那种国难严重的关头,为残酷的战争环境所逼迫,这个平凡的农村姑娘身上竟进发出那么巨大的智慧、勇敢、魄力、才能,真像是一道灿烂夺目的光芒,照亮了欧洲中世纪的黑暗天空。

英国的进步历史学家莫尔顿说,她(负德——引者)的作用是一种触发力量,把迄今潜伏的能力解放出来,使以前只是贵族之事的对英战争取得了群众性和全国性。”(见《人民的英国史》)

这位法国人民的女儿,以自己的呼号和奋斗触发了潜伏在人民当中的伟大力量,在不到一年的时间,打败了侵略者,使法兰西转危为安。然而,在辉煌的胜利中,由于内奸破坏,统治者的阴谋,外国侵略者的收买,天主教会的迫害,使得这位为祖国建立不朽功勋的民族英雄竟被诬陷而死。——萧伯纳写的正是这一桩历史悲剧。据评论者说,这是萧伯纳所写的唯一的一部悲剧。

但是,谁都知道,萧伯纳是一个伟大的喜剧家。他所写的悲剧也有他的独特风格。他把悲剧和喜剧结合起来写,甚至有人说,《圣女贞德》“在实际上是一部仅仅包括一场悲剧的喜剧”。萧伯纳自己则根本不提这是悲剧或是喜剧,只是大而化之地把他这部作品称为“六场历史剧,附尾声”。

据历史记载,贞德的救国事业,一开始虽然并非一帆风顺,但经过她的不懈努力,总的来说还是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在萧伯纳剧本的第一场(贞德争取城堡司令的支持)、第二场(贞德面见太子、得到委任)和第三场(解奥尔良之围)里,对于贞德这一阶段的活动,用高度概括的手法进行了完全喜剧化的描绘。从第四场开始,通过英军统帅和教会当局的密谋,表明贞德悲剧命运的必然性。到第五场,法国国王加冕后,宫廷显贵们对于贞德毫不掩饰地加以排斥,贞德陷入孤立,悲剧的调子加深了。第六场,贞德牺牲,把悲剧推向高潮。然而,即使在这后三场里,喜剧性的对话和场面也是时时出现的。如在第六场的审讯场面里,当宗教法官向其他审判官说了一句“请大家不要因为这个牧羊丫头出言不逊而动了肝火。”——这,在那些掌握着犯人生死大权的老爷们来说,不过是冲口而出的一句话,根本不算一回事。可是它却引起了女犯的抗议:

贞德 不价。我不是什么牧羊丫头,我不过像别人一样照看过羊群罢了。太太们的家务活我也拿得起来。不管是纺呀,织呀,我都敢跟全卢昂随便哪位太太比试比试。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在这阴森的宗教法庭上,贞德突然为自己针线活的手艺而表示自豪。、这是在一个大悲剧之中的喜剧性小插曲。它一下子揭示出这位遭难的女英雄内心深处潜藏着的一个纯朴天真的农家少女的天性。在这里。我们似乎看到萧伯纳那雪白的大胡子里隐藏着疼爱的微笑,表示着年迈的剧作者对于受难的少女的同情和怜惜。

贞德的故事发生在距今五百多年前的法国,但是经过萧伯纳的大手笔,仍然吸引着我们的心。在剧本的对话里,机智的议论、巧妙的隽语时时出现。幽默与讽刺本是作者的拿手好戏。“他把大人先生圣贤豪杰都剥掉了衣装,赤裸裸的搬上舞台。”(瞿秋螗)在这个戏里,那卑琐而狡狯,“望之不似人君”的法国国王查理七世,那勾结外敌、陷害无辜而又道貌岸然的法国主教古雄,还有英国绅士的两个典型——那老谋深算、阴狠毒辣的军人政客瓦雷克公爵和顽固的大国沙文主义者、虐待狂司托干巴牧师,这些统治阶级的人物都被撕破假面,活生生地展现在舞台上,与贞德那种纯洁、健康、明朗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照,作者的爱憎一目了然。

萧伯纳爱使用他那种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反话(Paradoxes),有时候简直会把人弄糊涂。譬如,在这个戏里,他有时候似乎想说:对贞德的审讯还是比较公正的,她之被处火刑也不算特别残酷。这种说法引起不少人反驳。他的传记作者、老朋友厄尔文就引证了研究贞德的学者的结论来反驳他。不过,我想,以萧伯纳的卓识,不会看不出贞德是冤枉受害者,否则,他何必写这个戏?其实,萧翁之意无非是说:中世纪的宗教裁判所对待贞德,并不比后世资产阶段统治者对待政治异己更不公正;而宗教法庭将贞德处以火刑,也不比后世资产阶级法庭在处死政治犯的方式上更为残酷。——换句话说,封建统治者和后世统治者在迫害异端方面都是一丘之貉。萧伯纳由于憎恨资产阶级上流人士。说出了一句愤世嫉俗之言。如此而已。

萧伯纳在这部历史悲剧里大量使用着他所擅长的喜剧手法,包括着古今杂糅的夸张写法。譬如说,作者在《前言》中就明白承认,剧中的历史人物,除了对于贞德的描写有文献可征之外,对于其他人物他并不比莎士比亚对于麦克白斯之类了解得更多,因此只好根据剧情以意为之了。这么一来,剧中对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有些描绘。恐怕在不知不觉中也就糅进了作者对于近代欧洲政治舞台上(包括大英帝国)种种人物的观察。他们在实际上成了一些相当“现代化”了的历史人物。

但是,古今杂糅的最突出的例子还是剧中的“尾声”。这场“尾声”曾经引起很大争议。反对者理由有二:一,认为它在内容上多余,第六场闭幕时,贞德已被处死,瓦雷克公爵一说完台词:“她的最后结局吗?——哼,难说!”全剧就该结束。二,在“尾声”中,作者让一个20世纪20年代的头戴高顶礼帽、身穿大礼服的天主教牧师上场,来到一群十五世纪的历史人物中间,宣布为贞德平反,追认他为“圣女”。这从舞台艺术形式上显得不伦不类,与全剧的悲剧气氛不调和。因此,“尾声”应该删掉。

但是,萧伯纳在剧本《前言》里明确表示:尾声必须保留,理由是:贞德遇害,并非她在世上历史的结束,而是她在世上历史的开始;他在剧本里不仅要写出惨遭火焚的贞德,还要写出被追认为圣女的贞德。这就是说,作者除了在前六场描写贞德活在世上短短十九年的生平经历,还要在“尾声”里把她从被当作“异端”烧死直到她被恢复名誉以至被追认为“圣女”的五百年间的“身后哀荣”也回顾一番。不仅此也,老剧作家似乎还站在世界的高峰,俯瞰人类的历史,看看和贞德类似的人物的命运。然后,他总结出一条教训:在人类历史上,圣洁的好人,就像贞德一样,常常在生前被当作异端受迫害,死后才被追认为圣者;而且,一方面,人们庄严地追认着老的“圣者”,一方面,当代的新的“圣者”仍然还是常常被当作异端受迫害。这么观察之后,萧伯纳下结论道:贞德虽然被追认为圣女,但是她如果复活,还是要被烧死的!

这话是不是说的太悲观了?可以讨论。不过,“历史上新的正确的东西,在开始的时候常常得不到多数人承认,只能在斗争中曲折地发展。正确的东西,好的东西,人们一开始不承认它们是香花,反而把它们看作毒草。”(毛泽东)无论中外,这一类的冤假错案都层出不穷。即使在我们的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极“左”路线的误导,也曾在频繁的政治运动中发生许多好人遭难的悲剧。那么,我们就不能说萧伯纳在“尾声”中向人类敲一下警钟,让我们接受一些历史教训,是完全多余的了。

因此,如果我们仔细看一看在此剧第五场里昏聩腐朽的封建统治者如何嫉贤妒能、排斥“功高震主”的贞德,看一看在第四场里英国侵略军头子和法国的内奸如何互相勾结、密室策划,谋害贞德,再看一看第六场里宗教裁判法庭如何采用“神圣”的词匀和借口,制造一场血腥的冤案,简直像是“风波亭冤狱”的外国版,我们是不会感到陌生的。

至于说到悲剧与喜剧的关系问题,我们在前边已经说过:萧伯纳写悲剧有他自己的特点——他的《圣女贞德》也许可以算作悲剧的变体。另外像“尾声”这样的形式,在文学史上虽不多见,却是萧伯纳自己爱使用的对于人物、事件进行夸张描写的一种独特手法。当他用这种手法概括当代现实生活时,他称之为“政治狂想剧”(Political Extravaganza),像剧本《苹果车》、《日内瓦》都属此类。现在,他在《圣女贞德》的“尾声”里也使用这种手法对历史进行古今杂糅、高度夸张的概括,那么,也许可以把它叫做“历史狂想剧”吧。其实,细想起来,这种写法,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有,那就是鲁迅的《故事新编》。可见,古今杂糅的手法也是“不独有偶”,可以聊备一格。

因此,我想,我们还是应该尊重作者的意见,对这个“尾声不能随便砍掉。它并非什么多余,而是萧翁“曲终奏雅”、一个奇峰突起的神来之笔。

《圣妇贞德》的剧情中还涉及到“幻声”和“幻象”问题。贞德自称她听到了天上的圣女凯萨琳、马格利特和天使迈克尔的声音,以上帝的名义号召她去拯救法兰西。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据萧伯纳说明,这是贞德考虑问题的一种特殊方式。她所号称天上圣女告诉她要做的事,譬如说,要女扮男装从军,要解奥尔良之围,并在奥尔良解围之后赶快在里姆斯为法国国王加冕,这些本来都是当时当地最正确不过的事情,也是她自己深思熟虑之后必须采用的步骤,只是由于当时宗教的影响,这些正确的策略披上了一层宗教的神秘外衣。在中外古代历史上,人民利用宗教形式进行反侵略反压迫的斗争,事例很多。即使贞德真地听到过那些声音,那也不过是在五百年前的法国,一个笃信宗教、头脑里充满了种种神话幻想的农村少女,在爱国热情的激励之下,面对着复杂的战争环境,而产生的种种幻觉罢了。——在科学发达的今天,这种现象完全可以从心理学常识中得到解释。

这个剧本,由笔者在1976年一1978年间译出。现乘整理译稿之机,对于与此剧有关的几个重要问题,简单谈一谈个人的如上看法。

1998年五月,开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圣女贞德(六场历史剧附尾声)/新世纪万有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萧伯纳著//刘炳善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辽宁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8252811
开本 32开
页数 1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1998-12-01
首版时间 1998-12-01
印刷时间 1998-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小说-外国小说
图书小类
重量 0.0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丛书名
印张 4.25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184
129
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3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7: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