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新世纪的曙光(上1912年至1928年的中国故事民国1)/话说中国
内容
编辑推荐

《话说中国》是一部以当前历史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为底蕴,采用人们最喜闻乐见的故事方式,配以大量精美文物照片编辑而成的新体裁中国通史类读物。在每一页上,与图文相配,插有一则历史文化百科知识卡片和中外历史大事记、历史知识的考题,组成为一部信息量巨大的百科全书式的历史通俗读物。

本书是廖大伟等编著的分册《新世纪的曙光(上1912年至1928年的中国故事民国1)》,以1912-1828年间发生的众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背景,以丰富的历史事实,从新的视角,展现历史的必然走向,给人们以新的认识和启迪。

内容推荐

《话说中国》是一部具有多种便捷实用的检索功能的中国历史百科全书。全书两千则景点故事,全面展示中国历史悠久亘长而又风云变幻的生动轨迹,八千余幅细腻反映社会生活的生动图片,立体凸显光辉灿烂的中华五千年社会文明成果。

享誉海内外的史学界顶尖学者李学勤教授担任本书总顾问,中国韬奋出版奖获得者何承伟担任本书总策划。

杨善群、刘精诚、顾承甫、程念祺等3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第一线历史学者撰写全书文字,将个人长年学术精华融于书中,倾力奉献经典而又精彩的篇章。本书是廖大伟等编著的分册《新世纪的曙光(上1912年至1928年的中国故事民国1)》,描述了1912-1828年的中国民国历史。

民国前十七年的历史在军阀混战、革命与反动的争斗中匆匆画上了句号。中国的前途依然不甚明朗,然而闪耀在古老东方上空的一缕新世纪的曙光,激励着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民族辉煌的未来继续奋斗……

目录

出版说明

《话说中国》翻开现代史新篇章

一位从事出版工作三十余年的资深编辑对出版创新的领悟和尝试

总序

一个风云变幻的大变动时代

中国近现代史专家经典解析民国时期的风云变幻

现代中国三十八年

知名学者纵论现代史三十八年

专家导言

民国史专家谈其对民国前十七年历史的最具心得的研究精华

把中国历史的秀美景致尽收眼底

本书导读示意图

前言

公元1912年至公元1928年

激变创新而动荡不堪的时代一一民国初年

 ○○一 公仆孙中山

 他改变了中国

 ○○二 剪辫子

 民国和大清区别的最大标志

 ○○三 教科书革命

 打中华牌,行民国事

 ○○四 岭南画师高剑父

 打江山后画江山

 ○○五 民国第一案

 过于理性,易做蠢事

 ○○六 二次革命

 得之易,失之也易

 ○○七 王金发悲剧

 痴子和傻瓜只是通过性格才被发现

 ○○八 蒋翊武之死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九 白朗起义

 二十世纪的替天行道

 ○—○ 中华革命党

 条条道路救中国

 ○一一 杨小楼

 舞台小天地,天地小舞台

 ○—二 科学的播火者

 强国之道,可传后世

 ○一三 五九国耻

 弱国无外交

 ○一四 肇和舰起义

 曾被放大了的历史事件

 ○一五 杨度其人

 乱世打造传奇,传奇走红乱世

 ○一六 章太炎被囚

 刚则有余,智则不足

 ○一七 蔡锷潜返云南

 一次相当成功的政治旅游

 ○—八 八十三天皇帝梦

 封建帝制结束后的皇帝

 ○一九 棋王谢侠逊

 德艺双馨,老而弥坚

 ○二○ 蔡东藩写演义

 穷书生著传世名作

 ○二一 创办《新青年》

 一管毛锥,胜过百万雄师

 ○二二 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二三 毛泽东护校

 峥嵘少年,志趣非凡

 ○二四 张勋复辟

 螳臂挡车,注定失败

 ○二五 孙中山铁路宏图

 他继续为改变中国努力

 ○二六 连横著史

 灭国先灭史,史不灭国不亡

 ○二七 郭氏兄弟创办永安公司

 诚信第一,顾客至上

 ○二八 清官张澜

 清清白白做官,安安稳稳度日

 ○二九 杨三姐告状

 媒体的功能,可谓大矣

 ○三○ 《狂人日记》

 礼教吃人,救救孩子

 ○三一 梁启超远游欧洲

 行走万里,胜读万卷书

 ○三二 火烧赵家楼

 怒吼吧,中国

 ○三三 靖国军总司令于右任

 书生典兵,徒有大志

 ○三四 中国人吸中国烟

 实业救国,功不可没

 ○三五 范旭东办厂

 倚开拓得以久大,要久大必须开拓

 ○三六 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

 中国人终于找到了救国的真理

 ○三七 周恩来与觉悟社

 时时觉悟,刻刻觉悟

 ○三八 茅盾革新《小说月报》

 播下龙种,收获龙种

 ○三九 蒋介石与证券交易所

 不做政治生意发不了财

 ○四○ 非常大总统

 非常之人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

 ○四一 红色的起点

 漫漫长夜里的一盏明灯

 ○四二 澳门血案

 纸老虎怕动真格

 ○四三 宋庆龄脱险

 巾帼英雄,大智大勇

 ○四四 邓小平巴黎办刊

 真理就是这样扩散的

 ○四五 刘少奇赴安源

 中国的无产阶级是最革命的

 ○四六 朱德在德国

 跋山涉水,只为真理

 ○四七 “二七”大罢工

 军阀撕下了面具

 ○四八 临城劫车案

 此非清白世界,官无道,盗亦无道

 ○四九 崔秋自与《国际歌》

 从来没有救世主

 ○五○ 海上名家王一亭

 画人长佛心,慈善走东瀛

 ○五一《爱的教育》风靡全国

 心之力无疆

 ○五二 农运大王彭湃

 中国许多事还是要从农民做起

 聚焦:1912年至1928年的中国

试读章节

剪辫子是清朝灭亡的一个标志

从晚清到民国建立,剪辫子浪潮已成为由个别地方到全国、自下而上又是自上而下的群体行为。这不是单纯的移风易俗,而是一场政治运动,是辛亥革命时期的重大社会生活。

但它不彻底,这根辫子,不是人人都能根除的,有的人畅快地一刀两断,也有依依不舍,但无可奈何随波逐流,更有的是继续保留它。

留学生率先剪辫子

头发结辫子,本是北方若干民族传统习俗,但满洲贵族却用于奴役、侮辱其他民族的基本人格的政治压迫。剪辫子也标志着推翻满洲贵族的封建王朝。

早在晚清,先进的中国人就开始剪辫子了,首先是留学欧美和日本的青年。1895年孙中山和陈少白就剪去了发辫;周树人(鲁迅)赴日本留学也剪了,回来就戴个假辫子。

辫子实在不方便、不雅观,当时清政府练新军,就下令将发辫置于军帽里,高高凸起,一副怪样。1908年,慈禧太后死了。两年后载涛允许所部京城禁卫军剪辫。辛亥革命爆发后二十天,清政府下令剪辫。12月13日,总揽军政大权的袁世凯剪辫,接着北洋军军头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等也带头剪辫。不久,北京外务部命所有官员剪辫,与此同时,地方各处清军也奉旨剪辫。

在此期间,革命党人和各界代表也清除未剪者的辫,像朱执信,原先因革命需要,用辫子为掩护,武昌首义后也就剪了;黄炎培也说:我们参加革命工作的,必须到最后关头才剪辫子,辫子是最好的掩护物。当时的前清状元张謇,将剪掉的辫子寄回南通老家,并在日记上注明:“此亦一生之大纪念也。”稍迟些的,就会被逼着剪。武昌起义,成立的军政府张贴公告,号令剪辫,民众大多剪了,可是临时大都督黎元洪,却拒绝剪辫。革命党人见他还拖着一根长辫子,就拿着手枪警告他必须剪辫,否则就不客气了。他只得无可奈何说:“明天找个理发匠,将辫子剪去好了。”似乎仍留恋不舍。话音未落,起义士兵丁仁杰、刘度成乘他不备,拿起大剪将它剪了,显出圆圆的光头。他们竟抚着黎元洪的光头揶揄:“都督好像个罗汉。”黎元洪只得苦笑:“有点像弥勒佛。”

各地剪辫子

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后,革命浪潮席卷全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人们纷纷剪掉辫子。据说在胡汉民任都督的广州,几天里就有十二万余民众自动剪辫,在那里梳头匠多改行为理发匠,理发行是最兴旺的商店,门口经常排起几百米的长队,商店角落里堆积被剪的发辫几与人高。在浙江也掀起剪辫潮。蒋梦麟说,他家乡余姚城,一夜之中就都剪了辫子。但在农村就难些。鲁迅小说曾叙述绍兴农村很少热衷,农民七斤进城被勒令剪了辫,回家即受到妻子七斤嫂的一顿哭泣和乡人们的奚落。  内地的城乡民众剪辫意识还要淡些。早在辛亥革命前夕,举人张澜在家乡率先剪了辫子,他出任革命军的川北宣慰使时,张贴布告劝导民众剪辫子,城镇都相继剪辫了,而乡村几乎很少有剪辫的。他生气了,命令在南充各城门口的卫兵,除持枪支站岗,每人还发一把芟除杂草的大剪刀,凡是有蓄辫不去者进城,不由分说,就先咔嚓剪去。几天之后,南充的各城门口都叠起了高高的发辫堆。

大总统下剪辫令

因为剪辫的参差不一,以至不得不采取强制手段,也因为很多地区官府执行不力,由此促使孙中山不得不以“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令”颁布,内称凡未剪辫者,应于本日起二十日内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由地方官强令执行。在此令前后,南方各省市主政者也多分别勒令按期剪辫,如上海沪军都督陈其美,即在四门张贴布告,亲自巡行大街小巷和僻角处,检查有否漏网的结辫者。P27-29

序言

为最广大读者编一部具有现代意识的历史百科全书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又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泱决大国。中华民族早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前赴后继,绵延百代。

作为中国人,最为祖国灿烂的过去与崛起的今天感到骄傲。

作为中国的出版人,应义不容辞地以宏大的气魄为广大热爱中国历史的读者,承担起传播这一先进文化的责任:努力使中国历史文化出版物,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过去相适应,与当代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现实相适应,与世界渴望了解中国的需求相适应。

人民创造了历史,历史又将通过我们的出版物回赠给人民,使中华民族数千年积累起来的灿烂文化成为当今中国人取之不尽的思想宝库,让更多的读者感悟我巍巍中华五千年光辉历史进程和整个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成果。

为此,我们作了大胆的探索:以出版形态的创新为抓手,大力提高这套中国历史读物的现代意识的含量,使图书能够真正地“传真”历史;以读者需求为本位,关注现代人求知方式与阅读趣味的变化,把高品位的编辑方针和大众传播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独辟蹊径,创造一种以介于高端读物与普及读物的独特的图书形态,努力使先进的文化为最广大的读者所接受。

经过多年的努力,这套融故事体的文本阅读、精彩细腻的图片鉴赏、便捷实用的检索功能于一体的中国历史百科全书——《话说中国》终于将陆续与读者见面。这套书计15卷,卷名分别为:《创世在东方》、《诗经里的世界》、《春秋巨人》、《列国争雄》、《大风一曲振河山》、《漫漫中兴路》、《群英荟萃》、《空前的融合》、《大唐气象》、《变幻中的乾坤》、《文采与悲怆的交响》、《金戈铁马》、《集权与裂变》、《落日余晖》和《枪炮轰鸣下的尊严》。

在《话说中国》这部书里,你将看到以故事体文本为主体的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现代人对历史的感悟,最能产生共鸣、最能感到激动的文学样式是什么,是故事。是蕴涵在故事里的或欣喜或悲切或高亢或低回的场面。这些经典场面令人感慨唏嘘,荡气回肠。记住了一个故事,也就记住了一段历史。故事是一个民族深沉的集体记忆,容易走进读者的心灵世界,它使读者在随着故事里主人公的命运起伏跌宕之时,不知不觉地与中国历史文化进行了“亲密接触”,从而让历史文化的精华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净化着我们的心灵。因此,《话说中国》以故事体的文本作为书的主体。同时,它还突破了传统历史读物注重叙述王朝兴衰的框架,以世界眼光、一流专家学者的史识来探寻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与规律,以密集的信息,弥补故事叙述中知识点不足的局限,从而使故事的感性冲击力与历史知识的理性总结达成高度的统一。它让读者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既享受了故事所带来的审美快感,同时又能寻绎历史的大智慧。

在《话说中国》这部书里,你将看到互为表里的图与文的精彩组合。

当今社会已进入“读图时代”,这一说法尽管片面,但也反映了读者的需求。在这套书里的图片与通常以鉴赏为主的图片有很大不同:

图片内容涵盖面广。这些图片能够深入再现历史现实,立体凸现每一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发展变化。透过生动的“图片里面的故事”,可以体味其中蕴涵着的深刻内容,堪称是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它们与故事体文本相关联,或是文本内容的画面直观反映和延伸,或是文本内容的背景补充,图与文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同时,纵观整套书的图片又分别构成了一个个独立的专门图史,如服饰图史、医药图史、书籍图史、风俗图史、军事图史、体育图史、科技图史等等。

图片的表现形式极其丰富。这套书充分顾及现代读者的读图口味,借助现代化手段尽量以多种面貌出现,汇集了文物照片、历史遗址复原图、历史地图与示意图、透视图以及科学考古发掘现场照片在内的3000余幅图片。既有精炼简洁的故事,又有多元化的图像,读者得到的是图与文赋予的双重收获。

创造了一种新的读图方式。书中的图片形象丰富,一目了然,具有“直指人心”的震撼力,但在阅读过程中,尤其是在欣赏历史文化的图片中,这种震撼力很难使读者感悟到。原来他们是凭自己的文化底蕴和生活积累在品味和理解书中的图片。两者一旦产生矛盾,就不可能碰撞出火花。本书作为面向大众的出版物创造了一种全新的阅读环境:改造我们传统的图片的文字说明,揭示图片背后的信息,让读者在读完这些文字后,会产生一个飞跃,对第一眼所看到的图片有一种新的发现和新的认识。

在《话说中国》这部书里,你将看到一个充满数字化魅力的历史百科知识体系。

数字化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许多崭新的变化,作为文化产品的创新也不例外。为此,我们在这套信息密集型的中国历史百科全书里,大量运用了在电脑网络上广泛使用的关键词检索方式,以关键词揭示故事内核,由此来检索和使用我们的故事体文本与相关知识性信息。这套书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但有自强不息的过去时,前进中的现在时,而且还有充满希望的将来时。

一则故事,一幅图片,一个关键词,都是某个有代表性的“点”,然而这个点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一个有意义的叙事单位。它是中华民族的文明亮点,折射了我们民族的文化性格。把这些亮点连接起来,就会构成一条历史之“线”,而“线”与“线”之间的经纬交织,也就绘成了历史神圣的殿堂。点、线、面三维一体,共同建构着上下五千年的民族大厦。

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曾说:“中国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我们知道,印刷是中国引以为骄傲的四大发明之一,中国出版在世界出版史中,曾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灿烂篇章。然而近代中国出版落后了,以至于到今天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在出版技艺上,还是在出版理念上,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我们在本书的出版过程中善于学习、消化与借鉴,“洋为中用”,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努力把世界同行在几十年中创造的经验,学习、运用到这套书的编辑过程中,以弥补两者之间的差距。事实证明,只要我们努力了,只要我们心中有了读者,我们一样可以后来者居上。

中国编辑中的一位长者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没有显赫的地位,却有穿越时空的翰墨芬芳;我们没有殷实的财富,却有寄托心灵的文化殿堂。”

在编辑这套书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中国历史文化太伟大了,无论你怎样赞美,都不为过;中国历史文化又太神奇了,无论你以何种方式播种,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今天,我们所撷取的,只不过是其中的一朵小花,还有更多更美的天地需要人们进一步去开拓。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新世纪的曙光(上1912年至1928年的中国故事民国1)/话说中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廖大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212822
开本 16开
页数 16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3-12-01
首版时间 2013-12-01
印刷时间 2014-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64
CIP核字 2013062586
中图分类号 K260.9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2
出版地 上海
240
171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6: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