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新世纪的曙光(下1912年至1928年的中国故事民国1)/话说中国
内容
编辑推荐

《话说中国》是一部以当前历史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为底蕴,采用人们最喜闻乐见的故事方式,配以大量精美文物照片编辑而成的新体裁中国通史类读物。在每一页上,与图文相配,插有一则历史文化百科知识卡片和中外历史大事记、历史知识的考题,组成为一部信息量巨大的百科全书式的历史通俗读物。

本书是廖大伟等编著的分册《新世纪的曙光(下1912年至1928年的中国故事民国1)》,以1912-1828年间发生的众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背景,以丰富的历史事实,从新的视角,展现历史的必然走向,给人们以新的认识和启迪。

内容推荐

《话说中国》是一部具有多种便捷实用的检索功能的中国历史百科全书。全书两千则景点故事,全面展示中国历史悠久亘长而又风云变幻的生动轨迹,八千余幅细腻反映社会生活的生动图片,立体凸显光辉灿烂的中华五千年社会文明成果。

享誉海内外的史学界顶尖学者李学勤教授担任本书总顾问,中国韬奋出版奖获得者何承伟担任本书总策划。

杨善群、刘精诚、顾承甫、程念祺等3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第一线历史学者撰写全书文字,将个人长年学术精华融于书中,倾力奉献经典而又精彩的篇章。本书是廖大伟等编著的分册《新世纪的曙光(下1912年至1928年的中国故事民国1)》,描述了1912-1828年的中国民国历史。

民国前十七年的历史在军阀混战、革命与反动的争斗中匆匆画上了句号。中国的前途依然不甚明朗,然而闪耀在古老东方上空的一缕新世纪的曙光,激励着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民族辉煌的未来继续奋斗……

目录

出版说明

《话说中国》翻开现代史新篇章

一位从事出版工作三十余年的资深编辑对出版创新的领悟和尝试

总序

一个风云变幻的大变动时代

中国近现代史专家经典解析民国时期的风云变幻

现代中国三十八年

知名学者纵论现代史三十八年

专家导言

民国史专家谈其对民国前十七年历史的最具心得的研究精华

把中国历史的秀美景致尽收眼底

本书导读示意图

前言

公元1912年至公元1928年

激变创新而动荡不堪的时代一一民国初年

 ○五三 国民党一大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五四 黄埔军校

 革命的黄埔,将军的摇篮

 ○五五 火柴大王刘鸿生

 小火柴成就大事业

 ○五六 徐志摩与泰戈尔

 诗人眼里的诗人

 ○五七 北京改变

 城头变幻大王旗

 ○五八 溥仪出宫

 紫禁城里没了皇帝

 ○五九 孙中山逝世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六○ 梅县县长叶剑英

 一柱天南,始见端倪

 ○六一 东征惠州

 为民伐罪,所向无敌

 ○六二 清华国学研究院

 学人精英,精英学人

 ○六三 模特儿事件

 艺术是不能钦定的

 ○六四 许地山在牛津

 学者型作家,作家型学者,方为全才

 ○六五 吴蕴初发明味精

 聪明人往往能抓住机遇

 ○六六 五卅运动

 城市就是这样染红的

 ○六七 省港大罢工

 狂飙急雨落香江,始信神州不陆沉

 ○六八 廖仲恺被刺

 能受天妒真好汉,不遭人忌是庸才

 ○六九 郭松龄倒戈

 时来不运转,成败在—人

 ○七○ “三一八”惨案

 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七一 中山舰事件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七二 名记邵飘萍

 豪气走京津,文章传千秋

 ○七三 铁军北伐

 狭路相逢,勇者胜

 ○七四 炮轰万县

 乱世民国,雪上加霜

 ○七五 围城八月

 功满三秦,怨满三秦

 ○七六 中国旅行社

 冲冠一怒,发现商机

 ○七七 “四—二”政变

 共患难易,同享福难

 ○七八 江浙财团

 钱能通神,钱能害身

 ○七九 李大钊就义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八○ 营救陈延年

 龙华桃花遍地红,英雄何处埋忠魂

 ○八一 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证新军,从此革命始有军

 ○八二 贺龙在瑞金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英雄

 ○八三 三河坝

 沧海横流,长河奔腾

 ○八四 龙潭战役

 好战者亡,忘战者危

 ○八五 秋收起义

 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

 ○八六 涿州围城战

 一将功成万骨枯

 ○八七 蒋宋联姻

 20世纪最有魅力的政治姻缘

 ○八八 主仆倩奔

 儿女情长,感情远胜理智

 ○八九 木兰山

 山山相连,绵延人胜

 ○九○ 广州起义

 碧血长同天地参

 ○九一 陶行知和晓庄师范

 创办学校的人关闭监狱

 ○九二 宜章梭镖营

 涓涓之水,汇成大海

 ○九三 井冈山会师

 此情此景,可传千秋

 ○九四 贺龙到洪湖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九五 济南惨案

 中华豪气铸英烈

 ○九六 混世魔王张宗昌

 不是盗匪,胜似盗匪

 ○九七 皇姑屯事件

 与虎谋皮,虎怒食人

 ○九八 东陵盗宝

 军阀之贪婪,无不用其极

 ○九九 平江起义

 金石为铸,落地有声

 一○○ 黄洋界炮声隆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一○一 张学良东北易帜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

 聚焦:1912年至1928年的中国

试读章节

1923年岁末,一封又一封电报从广州发往浙江奉化的一个小镇——溪口,催促正在故乡为母亲王采玉做六十冥寿的蒋介石,让他早早动身前来广州。

蒋介石幼时,跟小伙伴们玩打仗游戏,便喜欢自封大将军,登台指挥,颇有点“草头将军”的派头。

蒋介石得以出人头地,成为真正的“大将军”,在他的人生道路上,有着三次关键性的机遇,而且这三次机遇是连环式的,即前一次为后一次留下了伏线。

第一次是1906年,19岁的蒋介石在奉化龙津中学学习时,得以东渡日本,学习军事。在日本,他结识了正在警监学校学习的陈其美,并由陈其美介绍,于1908年,加入同盟会。他与陈其美、黄郛三人结为异姓兄弟。

第二次是在1922年。1914年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前身)成立,孙中山任总理,陈其美为总务部长。两年后,陈其美在沪被刺身死,蒋介石投奔孙中山。1918年舂,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虽说蒋介石曾一度因没有实权而向孙中山辞职,回到上海醉心于做证券交易,但1921年底他还是应孙中山之召赴桂林,参与筹备北伐。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突然反叛,率部炮轰广州孙中山总统府。蒋介石赶到广州,登上孙中山座舰永丰舰,协助孙中山反击陈炯明。蒋介石侍立孙中山左右,与他共患难,同生死,并于8月10日护送孙中山离粤返沪。蒋介石被孙中山任命为大本营参谋长。

第三次便是此时此刻,孙中山给正在溪口的他发来了电报,命他速赴广州’筹建黄埔军校。这第三次机遇,正是永丰舰上那难忘的日日夜夜,使孙中山产生了对蒋介石的信任感。

蒋介石掼起乌纱帽

1924年1月16日,当蒋介石到达广州,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将在广州召开。但是会议代表中居然没有蒋介石!

最使蒋介石不悦的是,由孙中山指定的浙江代表杭幸斋,名列浙江六名代表之首,他因病缺席,宁可空其席位,也未让蒋介石替补!

孙中山急急催蒋介石来粤,不是要他出席国民党“一全”大会,而是另有任职: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宣布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以蒋介石为委员长。28日,孙中山指示,在广州东郊、珠江黄埔长洲岛上创办陆军军官学校——由于位于黄埔,从此亦称黄埔军校。

在孙中山眼中,蒋介石原本在日本学军事,是一位将才,因此只在军事上倚重蒋介石,并未把他作为一位政治活动家——正因为这样,在遴选“一全”大会代表时,“忽略”了蒋介石。

蒋介石不屑于区区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长一职(此时他尚未意识到这一职务对于掌握军权的重要),掼纱帽了口同年2月21日,蒋介石向孙中山及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递交了辞呈。未等批复,他就打道回乡,到老家溪口去了口

蒋介石回到老家溪口后一星期,便接到孙中山发来的电报:

“沪执行部转介石兄:军官学校,以兄担任,故遂开办。现在筹备既着手进行,经费亦有着落。军官及学生远方来者逾数百人,多为慕兄主持校务,不应使热诚倾向者失望而去。且兄在职,辞呈未准,何得拂然而行。希即返,勿延误!”

孙中山的电报,使蒋介石在失落之中得到鼓舞。于是,他在3月2日回复孙中山,陈明自己“拂然而行”的缘由:“受人妒忌排挤,积成嫌隙,由来者渐,非一朝一夕之故也。”[32-34

序言

为最广大读者编一部具有现代意识的历史百科全书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又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泱决大国。中华民族早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前赴后继,绵延百代。

作为中国人,最为祖国灿烂的过去与崛起的今天感到骄傲。

作为中国的出版人,应义不容辞地以宏大的气魄为广大热爱中国历史的读者,承担起传播这一先进文化的责任:努力使中国历史文化出版物,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过去相适应,与当代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现实相适应,与世界渴望了解中国的需求相适应。

人民创造了历史,历史又将通过我们的出版物回赠给人民,使中华民族数千年积累起来的灿烂文化成为当今中国人取之不尽的思想宝库,让更多的读者感悟我巍巍中华五千年光辉历史进程和整个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成果。

为此,我们作了大胆的探索:以出版形态的创新为抓手,大力提高这套中国历史读物的现代意识的含量,使图书能够真正地“传真”历史;以读者需求为本位,关注现代人求知方式与阅读趣味的变化,把高品位的编辑方针和大众传播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独辟蹊径,创造一种以介于高端读物与普及读物的独特的图书形态,努力使先进的文化为最广大的读者所接受。

经过多年的努力,这套融故事体的文本阅读、精彩细腻的图片鉴赏、便捷实用的检索功能于一体的中国历史百科全书——《话说中国》终于将陆续与读者见面。这套书计15卷,卷名分别为:《创世在东方》、《诗经里的世界》、《春秋巨人》、《列国争雄》、《大风一曲振河山》、《漫漫中兴路》、《群英荟萃》、《空前的融合》、《大唐气象》、《变幻中的乾坤》、《文采与悲怆的交响》、《金戈铁马》、《集权与裂变》、《落日余晖》和《枪炮轰鸣下的尊严》。

在《话说中国》这部书里,你将看到以故事体文本为主体的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现代人对历史的感悟,最能产生共鸣、最能感到激动的文学样式是什么,是故事。是蕴涵在故事里的或欣喜或悲切或高亢或低回的场面。这些经典场面令人感慨唏嘘,荡气回肠。记住了一个故事,也就记住了一段历史。故事是一个民族深沉的集体记忆,容易走进读者的心灵世界,它使读者在随着故事里主人公的命运起伏跌宕之时,不知不觉地与中国历史文化进行了“亲密接触”,从而让历史文化的精华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净化着我们的心灵。因此,《话说中国》以故事体的文本作为书的主体。同时,它还突破了传统历史读物注重叙述王朝兴衰的框架,以世界眼光、一流专家学者的史识来探寻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与规律,以密集的信息,弥补故事叙述中知识点不足的局限,从而使故事的感性冲击力与历史知识的理性总结达成高度的统一。它让读者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既享受了故事所带来的审美快感,同时又能寻绎历史的大智慧。

在《话说中国》这部书里,你将看到互为表里的图与文的精彩组合。

当今社会已进入“读图时代”,这一说法尽管片面,但也反映了读者的需求。在这套书里的图片与通常以鉴赏为主的图片有很大不同:

图片内容涵盖面广。这些图片能够深入再现历史现实,立体凸现每一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发展变化。透过生动的“图片里面的故事”,可以体味其中蕴涵着的深刻内容,堪称是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它们与故事体文本相关联,或是文本内容的画面直观反映和延伸,或是文本内容的背景补充,图与文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同时,纵观整套书的图片又分别构成了一个个独立的专门图史,如服饰图史、医药图史、书籍图史、风俗图史、军事图史、体育图史、科技图史等等。

图片的表现形式极其丰富。这套书充分顾及现代读者的读图口味,借助现代化手段尽量以多种面貌出现,汇集了文物照片、历史遗址复原图、历史地图与示意图、透视图以及科学考古发掘现场照片在内的3000余幅图片。既有精炼简洁的故事,又有多元化的图像,读者得到的是图与文赋予的双重收获。

创造了一种新的读图方式。书中的图片形象丰富,一目了然,具有“直指人心”的震撼力,但在阅读过程中,尤其是在欣赏历史文化的图片中,这种震撼力很难使读者感悟到。原来他们是凭自己的文化底蕴和生活积累在品味和理解书中的图片。两者一旦产生矛盾,就不可能碰撞出火花。本书作为面向大众的出版物创造了一种全新的阅读环境:改造我们传统的图片的文字说明,揭示图片背后的信息,让读者在读完这些文字后,会产生一个飞跃,对第一眼所看到的图片有一种新的发现和新的认识。

在《话说中国》这部书里,你将看到一个充满数字化魅力的历史百科知识体系。

数字化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许多崭新的变化,作为文化产品的创新也不例外。为此,我们在这套信息密集型的中国历史百科全书里,大量运用了在电脑网络上广泛使用的关键词检索方式,以关键词揭示故事内核,由此来检索和使用我们的故事体文本与相关知识性信息。这套书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但有自强不息的过去时,前进中的现在时,而且还有充满希望的将来时。

一则故事,一幅图片,一个关键词,都是某个有代表性的“点”,然而这个点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一个有意义的叙事单位。它是中华民族的文明亮点,折射了我们民族的文化性格。把这些亮点连接起来,就会构成一条历史之“线”,而“线”与“线”之间的经纬交织,也就绘成了历史神圣的殿堂。点、线、面三维一体,共同建构着上下五千年的民族大厦。

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曾说:“中国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我们知道,印刷是中国引以为骄傲的四大发明之一,中国出版在世界出版史中,曾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灿烂篇章。然而近代中国出版落后了,以至于到今天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在出版技艺上,还是在出版理念上,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我们在本书的出版过程中善于学习、消化与借鉴,“洋为中用”,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努力把世界同行在几十年中创造的经验,学习、运用到这套书的编辑过程中,以弥补两者之间的差距。事实证明,只要我们努力了,只要我们心中有了读者,我们一样可以后来者居上。

中国编辑中的一位长者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没有显赫的地位,却有穿越时空的翰墨芬芳;我们没有殷实的财富,却有寄托心灵的文化殿堂。”

在编辑这套书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中国历史文化太伟大了,无论你怎样赞美,都不为过;中国历史文化又太神奇了,无论你以何种方式播种,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今天,我们所撷取的,只不过是其中的一朵小花,还有更多更美的天地需要人们进一步去开拓。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新世纪的曙光(下1912年至1928年的中国故事民国1)/话说中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廖大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212839
开本 16开
页数 16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3-12-01
首版时间 2013-12-01
印刷时间 2014-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62
CIP核字 2013062592
中图分类号 K260.9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2
出版地 上海
240
172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0:3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