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的科大十年(增订版)/大学之道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香港科技大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百分之百由“海归派”华人留学生创办的大学,她在短短十年间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堪称中外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迹!

本书是作者参与创建香港科大的历史记录。从创建科大的历史机遇,创建科大的理念,到科大十年的工作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都在书中作了详细的记述。读者不仅可以从中了解到一所初创大学在短短十年间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了解到一大批教育精英为香港科大,为中国教育所做的杰出贡献,而且还可以了解到他们在创校过程中所经历的顺境与挫折、幸福与痛苦、欢乐与悲哀……

内容推荐

在撰写过程中,我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自己写这本书的历史性。从历史的角度看,创建香港科大的事迹,几乎样样都是史无前例:

在中国教育史上,从来没有这么一大批华人留学生,共同携手把世界主流大学的理念带回中国,把东西文化融合在一起,把东西科技的差距最大限度地缩减在一个校园里,把华人留学生爱国报国的梦想变成现实;

在中国教育史上,从来没有这么庞大的一笔资金(近20亿美元),投用在创建一所大学上;

在中国教育史上,也从来没有把这么大的自由度,交在创校人员的手里;

更不用说,在中国教育史上,从来没有一所大学在创校最初的十年就取得如此显著的成就!

我在香港科大整整工作了十年,我计划写这本书也整整花了十年!回首十年,不管是在工作上,还是在写书上,从头到尾,我都是坦坦荡荡。此生有幸,坦然地走了这么一回。

目录

前言 科大十年有成

第一章 创建科大的机遇

第一节 创建的历史

第二节 独得的机遇

第三节 独具的特色

第二章 创建科大的理念

第一节 创校的理念——着眼世界

第二节 创校的基石——以人为本

第三节 创校的支柱——游戏规则

第三章 科大十年的工作历程

第一节 1990-1991年——加盟科大的心路历程

第二节 1991-1992年——任职理学院院长阶段

第三节 1992-1995年——首任学术副校长阶段

第四节 1995-1998年——继任学术副校长阶段

第五节 1998-2001年——我在科大的最后三年

第四章 科大十年的心路历程

第一节 科大十年的风雨

第二节 内外压力与机遇

第三节 退休后的第二春

第五章 科大经验的总结

第一节 科大经验的启示

第二节 科大经验的特点

第三节 科大经验的运用

后记 坦然走一回

附录一 六十自述

附录二 我为什么要办临沂大学

附录三 中药现代化

作者中英文编著总目

试读章节

香港在过去150年殖民地的历史上,教育的发展是相当缓慢的,不够的,尤其是在高 等教育方面。第一所大学是“香港大学”,建立于1911年,先是以医为主,孙中山先生就是在那里习医毕业的。在所有殖民地政策上,都以发展医、农为主,人民的开门七件事重要,医药卫生重要。英国统治香港如此,日本统治台湾也是一样。只是在香港这个弹丸之地,农业无处发展,才没有农学院。世界上没有一个殖民政策不限制法律和政治学科的设置与发展,因为一有法律学科,人民就会争取平等;一有政治学科,人民就会争取自由。在这种气氛之下,自1911年一直到1963年,整整过了50多年,才有第二所大学成立,叫做“香港中文大学”。“中文大学”是把当时独立分别存在的三个书院,新亚、崇基和联合并在一起而成的,其间遇到了不少的阻力,是可以想像得到的。不过用“中文大学”为名,除了用中文授课之外,又与中文学科没有什么直接关系。这一点,后来不知费了多少口舌向外人解释。又过了几乎30年,到了1991年才应时代与经济进展的要求,创建了第三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这是从一大堆名字中选出来的(表1),选的是不错。但从“第三所大学”的称谓上,你可以推算到大学的为数之少。 能够数到第三,已经令人觉得知足满意。香港科技大学,顾名思义是以科技为主,但包括工商管理和人文社会科学。在每所大学之前都冠以“香港”两字,多多少少会让外来的人误解,以为都是属于香港大学的一个体系。

香港的经济起飞,首先是靠加工制造,如棉纱、成衣和玩具,因为有廉价劳动力,而晋升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以后的经济发展就要靠科技了。有识的香港当局是因应时代的要求而大胆地、正确地创办了香港科技大学。在有远见的已故港督尤德爵士(1982—1986年任职)和一些社会知名人士的共同努力下,1991年10月2日,“香港科技大学”呱呱坠地。

早在1985年9月,香港的行政局就达成了要增加高校的共识。在教资会的建议下,于次年的3月决定创立一所以理、工、商为主的大学,同时决定成立一个筹委会去筹划创立第三所大学的工作。该筹委会暂时称做“第三所大学筹备委员会”,也是在未有校名之前的权宜之计。两个月之后,港府就任命当时行政局的资深议员钟士元博士为筹备委员会的主席,当时的交通司长 IMacpherson先生为秘书长。再过三个月之后,即1986年的8月,筹委会成员的名单就发表了。由5位海外教育界的成员、6位本港教育界的成员和7位社会名流组成。筹委会在1986年的9月成立。

P1-3

序言

从书中收集的这些创校期间的历史照片来看,你就知道我写这本书的动机不会是偶然的。在人的一生中,能有机会和一大群从事教研又志同道合的人,由世界高等教育主流的北美大学院校,回到自己出生或成长的故土,来创办一所完全独立自主的大学,是多么难得!在人的一生中,能有机会和一大群同辈同行的佼佼者,从东方文化圈迈向西方文化圈,东西结合之后,再回到东方来创办一所凭借切身经验设计的现代大学,是多么的“理想主义”!

我一开头就意识到了这一历史时机的难得和可贵。因此,我一开头就想写下我个人将要经历的这项难得和可贵的际遇。本书开头第一章挑明的便是“创建科大的机遇”。这个机遇,从个人,从科大,从香港,从海峡两岸来说都是千载难逢的。这个难逢的机遇,吸引了遍布全球有归心的中国留学生,回到香港,同心协力,创建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全由华人留学生所创办的大学。单单这一创举,就值得大书特书。

由这项独特的机遇和创举,带来了许多独具的特色,烘托出了“创建科大的理念”,本书的第二章就阐述了这一理念。这个理念就是顺着世界大学理念的主流往前走。这个主流的形成自有其渊源,先是源自英国,其大学理念是“教学的机构”。接着就是德国,在他们的理念中,大学是“研究的中心”。美国所具有的包容和兼并精神,是把这两个分支合并为一主流。毫无疑问,美国今日的大学理念代表着当前世界大学理念的主流。一方面是继承了德国大学重视研究之传统,另一方面也继承了英国大学着重教学之传统。所以,我说创建科大的理念是放眼世界,就是要正步跨入世界主流。现代世界上研究型的大学,多有三个功能:教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为此,科大要求所有的教员既要是教学的良好教师,又要是研究的优秀学者,也要是对香港乃至中国南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贡献的好公民。三者合而为一,缺一不成。

很自然的,美国大学的主流理念,就成了创办科技大学的理念。大学从精神上,没有国界,没有洲界,只有世界,一个世界。

要实现这项理念,必须“事在人为”,就是“以人为本”。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要有公平的“游戏规则”。在把各项游戏规则建立之后,科大就照着这个普世的规则,到全球去请人,其实是“求才”。“求才”的精神是“Recruit the best people and keep them happy”(延聘一流人才,并使得他们快乐),这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说科大今天是十年有成,依靠的基石就是这种不容易做但努力去做到的精神。

当我把创建科大的机遇和理念交代清楚之后,才开始叙述“我在科大十年的工作历程”,便是第三章,也是这本书的主体。在这一章里,我首先解说了加盟科大的心路历程,是从一条人生必须走的路,转上了一条自己选择并且喜欢走的路。当然其中过程没有像说的这么容易。接着就一步步留下了在理学院院长任期内奔走的足迹,像踏在初雪上的足迹一样,每一步都是新的。

在创校的十年当中,我在学术副校长的跑道上,整整地长跑了七年,不敢说容易。我深深地相信,科大要有成就,一定要靠着人。创建科大,必须“以人为本”;找对了人,就会创造出研究的环境。有了研究的风气,成果就源源而来,有了成果,产、学、研都可兼顾。于是我把全部精力投入在“人”上,也就是在“求才”上。 说到底,“人”好找,而“才”难求。也别忘了,“求才”难,“留才”更难。我的工作,都是围绕在这一连串的难上,不管是直接或间接的,很多时候是难上加难。这便是为什么在这本书里,我用了很多篇幅去描述“人才难求”和“人才难留”。我举了三个例子,一位是张立纲,一位是杨祥发,另一位是丁邦新。他们三位都是台湾“中央研究院”的院士,而且前两位又都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士。这三位都是名家大师,在科大求才的过程中,这三位的例子最具代表性。他们都是我自己经手,都是曲曲折折,也多多少少有些戏剧性,都曾经出现过“山穷水尽”的危急,到头来又都是“柳暗花明”,每次我都会说“上天不负有心人”。

另外,我也提及了从工作中知道的许多位对科大很有贡献的人。还有更多有贡献的人,我不知道,也就没有细说。科大十年有成,靠的是科大的每一位同事,不只是一两位,或三四位。我写这本书,也只是从某一个角度写,别人若是从另一个角度写,一定会写得和我不同。况且,我的人生体验又不寻常:虽没有读过万卷书,却走了何止万里路;睡过街头也睡过总统套房;没读完中小学,却当过大学副校长;在纱厂做过小工,也在中南海做过座上客;几十年来走遍世界各地,看过不同肤色的面孔,也听到过不同言语的声音;再因生活的折磨和煎迫,贫困和歧视,使我把眼光放大,知道个人能力有限。这些经历都影响我在写这本书时的着眼点与着墨处。我抓住我认为重要的点之后,就细致地去叙述。但是我没有忘记在结论上不要近视、斜视,要大开眼界。

无可讳言,写人最不容易,写人最生是非,所以在我计划写这本书的当初,担心自己不够小心,朋友们也担心我会不够小心,其他的人就担心我的用心,连三联书店都在担心。可是在执笔之后,我的心情开朗得好像是淡云轻风,一切都是凭借着一笔在手时的天地良心。我的良心没有要我去违心地褒任何人,更没有要我去违心地贬任何人。“直话直说”和“快人快语”是笔者的良心,也是原则。

从写人的观点来说,占篇幅最多的就是科大的创校校长吴家玮。这也很自然,他当了我七年多的顶头上司,他让我吃尽苦头,也给我享尽乐趣,他鞭策过我,也鼓励过我,他有时把我打入冷宫,到头来还是重用我。所以在我写科大的时候,笔头上处处都有他。可是在我描述他的时候,因为情节不同,有的地方写脸,有的地方写脚,介乎脸与脚之间的部位也写过,统统凑在一起,就是我所知道的吴家玮。于公于私,我会给他打满高的总分。请读者不要只看到他的一只手或只看到他的一只脚的时候就下定论。

聪明的读者可以看得出来,我和吴校长最大的差别是,我做事用理,他做事用法。很明显的是他宜于从事,我宜于为人。这也许就是有人说我和吴校长的合作是一加一居然会大于二的原因。  这本书的第三章既是主题,占有绝大部分的篇幅,而且记的又都是在我的岗位上和从我的观点上如何开荒和如何求才。在撰写过程中,我就很忠实的依着回忆去记录值得记录下来的事迹,但求千万不要沦为一笔流水账或恩仇记。好像近年来在台湾流行的回忆录,成了名副其实的恩仇记——有人写了好几本书专骂一个人,也有人写了一本书去骂好几个人。你写书骂人,大家看你沉沦。这种歪风,实在要不得。施明德先生说得对,写书不能“只有情绪,没有是非”,也不能“只有利害,没有原则”,否则就会“带坏社会”。

我在第四章里坦诚地写出了“我在科大十年的心路历程”。在我写完许多在科大的代表性的人物和他们对科大、对香港、对中国和对世界的贡献之外,我也写了自己,一个锲而不舍、屡逢知遇、好运高照的人。我在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中加盟科大,又在科大十年有成的时刻自科大退休,真是何其有幸! 更有幸的是在两位绝顶聪明能干的学术副校长钱致榕和张立纲教授之间接棒交棒长跑了七年,今生以来最充实最有经验也是最宝贵的七年。退休之后,我将回到我出生的山东沂蒙山区帮助地方创办一所“临沂大学”,从此完成我一生要做三件事的心愿。在美国做完了第一件我必须做的事,在香港做完了第二件我喜欢做的事,回到山东老家去做第三件我应该做的事——教育家乡的后代,使他们能和我一样受益于教育,有机会出人头地,对社会做更多的贡献。

香港科技大学是在1991年10月2日开学的,到了2001年的10月2日整整十年。在此创校十周年之际,我谨以创校队伍一员的身份,献上这本书作为庆生礼物。在这份礼物中,用作庆祝十周年的献辞则只有四个字,那就是“十年有成”。

十年以前,大家都说科大不知天高地厚,雄心太大,壮志太高,气焰太盛,怎么能梦想和世界巅峰比高。十年以后,大家都知道,科大的纳米研究成果,被中国科学院院士们评为2000年世界十大科技成就之一。大家也都知道,科大的工商管理硕士课程被英国《金融时报》列入全世界的前50名(亚洲第一)。在十年内就有此成就,不是“十年有成”又是什么? 当然,我对有人称科大的成就为“奇迹”也无异议。只是希望,这样的成就在今后会更多,不足为奇。

我描述了科大创校十年有成之路,想起鲁迅曾经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十年以来,科大的人,从早到晚,同心齐步,用两只脚,一步一步,在山水之间,走出了一条自己之路。

从我工作的角度上看,路是怎么走的,走出来的又是什么样的路,都写在这本书里,用笔,更是用心血写出来的。能写成这本书,要谢谢所有帮助我的朋友和同事,尤其是张立纲和丁学良教授,还有我的内人傅静珍、理学院秘书陈东娜小姐和香港三联书店的蔡嘉苹小姐。

2001年10月2日

于香港九龙清水湾

海天之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的科大十年(增订版)/大学之道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孔宪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071892
开本 16开
页数 2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4
出版时间 2004-09-01
首版时间 2004-09-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49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3
出版地 北京
230
15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1: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