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物种战争之逐鹿中原/防控外来物种入侵生态道德教育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改变主活的一条鱼

不知道时间过去多久了,老吴觉得有些累了,看看自己放在河里钓竿上的浮漂也没有动静,就摇轮收竿,收拾钓鱼的行头,慢慢从河里提出装鱼的网兜。看着刚刚露出水面就不停挣扎、蹦跳的鱼,都是罗非鱼,老吴忽然有种莫名的冲动,他提起网兜,一股脑儿地又把鱼倒回了河中。他喜欢吃鱼、喜欢钓鱼,自己还养鱼。他家几十个大网箱养的都是罗非鱼,但闲时他会走到僻静的河湾去钓鱼。他专门钓河里的野生鱼,兴趣盎然,多数时候或钓到一些鲫鱼,或者一些小的杂鱼,拿回家做一个清汤鱼,吃起来香甜、鲜嫩。他偶尔也会钓到黑鱼,就多放点姜蒜、酱汁,红烧,肉质筋道、瓷实。这几年不一样了,他想要的鱼几乎不见踪影,总是时不时地钓起来几条罗非鱼。天天吃罗非鱼,不咸不淡的,没了滋味,想想觉得越来越没有兴致,所以今天就提着空鱼兜回家了。

老吴从小就在这条河边、这个小小的村镇长大、生活。这里人均耕地很少,没有什么工业、矿藏等等,所以生活都比较贫困。就这么一条河,流过方圆几百里的山区,有这么一个稍大的平地,就成为散落在山里的小村的中心,成为一个镇。与村落不同的是,镇里有个卫生所、有个镇政府、有所中学,还有5天一次的集市,山村里的人可以来这里买点油盐酱醋。老吴有时候会把河里钓的鱼在集市上卖掉,补贴家用。他原来以为自己一辈子就是种地、卖菜,过着勤劳、平实、缓慢、有点清苦的日子。但就短短的20年左右,这个小镇发生了天大的变化:到处都是楼房,扩展了的街道上汽车、摩托车来回穿梭,孩子们玩着他从来没有见过的玩具……就是他自己也过上了从来没有想过的富裕生活,他家就不止一栋楼、不止一辆车,连手中的钓竿都是孩子从国外买来的名牌钓竿。谁也不会想到,他家的生活会因为一条鱼而改变。

这一切还得从20世纪80年代说起。

老吴所在的村子,是80年代中期开始养殖罗非鱼的,由水产站的技术员来村里进行指导,他家是最早的养殖户之一。那时候老吴勤劳能干,但在当时的环境下他无力改变家里的经济条件,因此当村里推广养罗非鱼的时候,老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家里多挣些收入,就成为了第一批参与的养殖户。技术员对罗非鱼的养殖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虽然说得很好,但老吴毕竟是第一次养鱼,还是担心这鱼万一养不好怎么办,养好了卖不出去又怎么办,所以他只承包了一个鱼塘,并且不放弃原有的菜地,坚持种菜。

罗非鱼养殖条件要求不高,田边的小水塘略加扩大、改造,就变成了养鱼的池塘。鱼塘紧邻河边,缺水的时候,用个水泵,把河里的水抽过来就可以补水了。技术员指导他们给鱼塘消毒、放人鱼苗,喂养过程中观察鱼的生长状况,调整

饲料的用量,等等。养殖技术简单、容易操作,养殖户们很快就掌握了。从5月份把不到50克的鱼苗放进鱼塘,开始养鱼,至10月大约500克的成鱼出售,养殖、销售都很顺利。罗非鱼在当时还是比较稀罕的外国鱼,其肉质比较细嫩,没有细刺,家常的清蒸、烧烤等烹饪方式都很鲜美、可口,价格还跟普通的鲤鱼、草鱼一样,很受百姓欢迎。

第一次牛刀小试,不到半年时间收入翻番,老吴和其他的养殖户都非常高兴。这次养鱼的尝试,让老吴认识到养罗非鱼是一个改变自己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办法,这坚定了他养鱼的信心和决心。他改变了思路,不再种菜,开始承包更多的鱼塘,养的罗非鱼不仅卖到镇里、县里,还卖到了周边的城市。

此后这个村养殖罗非鱼的人越来越多,村里的鱼塘、水库的网箱都养着罗非鱼,村里的养殖户都依靠罗非鱼富裕起来。

老吴所在的这个地区,人均耕地少,仅仅依靠农作物的种植,勉强能够维持温饱。工业、商业也不太适合发展,但有一条大河流经这里,年平均气温23℃左右,适于罗非鱼生长,因此政府把罗非鱼养殖当作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大力扶持。经过政府的推动,老吴所在的镇和周边地区连成一片,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的产业链,不仅在国内占有一定市场,而且在国际罗非鱼的销售市场上,销量也是逐年增长,大大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这个地区不再是20年前的贫困山区,而是国际上都小有名气的罗非鱼养殖、生产加工的基地。

在养殖过程中,老吴深深地体会到科学技术对他这个事业的帮助,他希望他的鱼养得更多、更好。他的孩子就是在他的鼓励下,考进了大学,学习水产养殖。现在他的孩子回到镇里,也把最新的技术、最新的市场信息带到镇里。这些拥有现代科学知识的年轻人,不仅推动了罗非鱼养殖的发展,也改变了山区的生活和观念。

老吴所在的村里发生的变化,只是养殖罗非鱼的地区的一个缩影,很多这样的养殖户都因为这一条并不起眼的、餐座上的鱼,走出了贫困、落后、闭塞的山区。

P2-4

目录

尼罗罗非鱼

曼陀罗

美洲大蠊

圆叶牵牛

小家鼠

苘麻

子陵吻鰕虎鱼

意大利苍耳

悬铃木方翅网蝽

牛蛙

序言

没有硝烟的战场

——《物种战争》序

谈起物种战争,人们既熟悉又陌生,它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当你出国通过海关时,倍受关注的就是带没带生物和未曾加工的食品,如水果、鲜肉……。因为许多细菌、病毒、害虫……说不定就是通过生物和食品的带出带人而传播的,一旦传播,将酿成大祸,所以,在国际旅行中是不能随便带生物和食品的。

除了人为的传播,在自然界也存在着一条“看不见的战线”,战争的参与者或许是一株平凡得让人视而不见的草木,或许是轻而易举随风飘浮的昆虫,以及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它们一旦翻山越岭、远涉重洋在异地他乡集结起来,就会向当地的土著生物、生态系统甚至人类发动进攻,虽然没有硝烟,没有枪声,却无异于一场激烈的战争,同样能造成损伤和死亡,给生物界和人类以致命的打击。正因如此,北京自然博物馆科研人员创作的这套丛书之名便由此而就《物种战争》,既有“地道战”“化学武器”“时空战”“潜伏”“反客为主”“围追堵截”“逐鹿中原”,又有“双刃剑”“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可见,物种战争的诸多特点展示得淋漓尽致。

我不是学生物的,但从事地质工作,几乎让我走遍世界,没少和生物打交道,没少受到这无影无形物种战争的侵袭:在长白山森林里被“草爬子”咬一次,几年还有后遗症;在大兴安岭,不知被什么虫子叮一下,手臂上红肿长个包,又痛又痒,流水化脓,上什么药也不管用,后来,多亏上海军医大一位搞微生物病理的教授献医,用一种给动物治病的药把我这块脓包治好了。有了这些经历,我深深感到生物侵袭的厉害,更不用说“非典”“埃博拉”……是多么让人恐怖了!越是来自远方的物种,侵袭越强。

我虽深知物种侵袭的厉害,但对物种战争却知之甚少。起初,作者让我作序,我是不敢接受的。后经朋友鼎力推荐,我想,何不先睹为快呢,既要科普别人,先科普一下自己。不过,我担心自己能不能读懂?能不能感兴趣?打开书稿之后,这种忧虑荡然无存,很快被书的内容和写作形式所吸引。这套丛书不同于一般图书的说教,创作人员并没有把科学知识一股脑地灌输给读者,而是从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中的身边事说起,很自然地引出每个外来入侵物种的入侵事件,并以此为主线,条分缕析,用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将这些外来物种的起源与分布、主要生物学特征、传播与扩散途径、对土著物种的威胁、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以及人类对其进行防控的策略和方法等科学知识娓娓道来。同时,还将公众应对外来物种入侵所应具备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生态道德融入其中,使公众既能站在高处看待问题,又能实际操作解决问题。对于一些比较难懂的学术概念和名词,则采用“知识点”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予以注释,使丛书的可读性更强。

为了保证丛书的科学性,创作者们没有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专业知识以及所查阅的科学文献,而是深入实际,奔赴全国各地,进行实地考察,向从事防控外来物种入侵第一线的专家、学者和科技人员学习、请教,深入了解外来物种的入侵状况,造成的危害,以及人们采取的防控措施,从实践中获得真知。

这套丛书的另一个特点是图片、插图非常丰富,其篇幅超过了全书的1/2,且绝大多数是创作者实地拍摄或亲手制作的。这些图片与行文关系密切,相互依存,相互映照,生动有趣,画龙点睛,真正做到了图文并茂,让读者能够在轻松愉悦中长知识,潜移默化地受教育。

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外来物种入侵问题日益加剧,严重威胁世界各国的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人类生命健康;我国更是遭受外来物种入侵非常严重的国家,由外来物种入侵引发的灾难性后果已经屡见不鲜,且呈现出传人的种类和数量增多、频率加快、蔓延范围扩大、发生危害加剧、经,济损失加重的趋势。这就要求人们从自身做起,将个人行为与全社会的公众生态利益结合起来,加强公共生态道德教育,提高全社会的防范意识和警觉性,将入侵物种堵截在国门之外。

如今,物种战争已经打响,《孙子兵法》说:“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愿广大民众掌握《物种战争》所赋予的科学武器,赢得抵御外来物种侵袭战争的胜利。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 刘嘉麒

2014年10月于北京

内容推荐

《物种战争之逐鹿中原》由杨静、倪永明、张昌盛、徐景先、毕海燕等编著。

“逐鹿中原”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鹿,常用来比喻帝位、政权;中原,古代指黄河 中下游一带,现泛指整个中国。逐鹿中原的原意是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而数目繁多的外来入侵物种与本地物种竞争时,像极了乱世时的群雄逐鹿。

原产于非洲的罗非鱼,现在已遍布我国南方的大小河流,完全把中国当成了自己的乐土;常在武侠小说中出现的神秘、奋幻的毒药曼陀罗也从印度来到了中国,在田间、道旁欣欣然摆动枝条,眉宇间却透露出舍我其谁的霸气;如瀑布般从篱笆、围墙倾泻下来的圆叶牵牛,绿叶油亮:紫色的喇叭花耀眼灿烂,远远看去,一派热情似火的主人翁架势,哪像是远涉重洋而来的美洲客人啊……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以为是土生土长的家庭害兽、害虫——俗称耗子的小家鼠和俗称蟑螂的美洲大蠊,前者原产于欧洲,后者则是来自于南美洲。这些外来入侵物种把战火烧到了中国,似乎都成了一方霸主。但随着人类的觉醒和环境的变化,各种生物还会在这个战圈中重新竞争。且看鹿死谁手。

编辑推荐

杨静、倪永明、张昌盛、徐景先、毕海燕等编著的《物种战争之逐鹿中原》从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中的身边事说起,很自然地引出尼罗罗非鱼、曼陀罗、美洲大蠊、圆叶牵牛、小家鼠、苘麻、子陵吻鰕虎鱼、意大利苍耳、悬铃木方翅网蝽、牛蛙的入侵事件,并以此为主线,条分缕析,用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将这些外来物种的起源与分布、主要生物学特征、传播与扩散途径、对土著物种的威胁、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以及人类对其进行防控的策略和方法等科学知识娓娓道来。同时,还将公众应对外来物种入侵所应具备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生态道德融入其中,使公众既能站在高处看待问题,又能实际操作解决问题。对于一些比较难懂的学术概念和名词,则采用“知识点”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予以注释,使本书的可读性更强。

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图片、插图非常丰富,其篇幅超过了全书的1/2,且绝大多数是创作者实地拍摄或亲手制作的。这些图片与行文关系密切,相互依存,相互映照,生动有趣,画龙点睛,真正做到了图文并茂,让读者能够在轻松愉悦中长知识,潜移默化地受教育。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物种战争之逐鹿中原/防控外来物种入侵生态道德教育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静//倪永明//张昌盛//徐景先//毕海燕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749143
开本 16开
页数 18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5-06-01
首版时间 2015-06-01
印刷时间 201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64
CIP核字 2014292066
中图分类号 Q16-49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2
17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7: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