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心中之旅/跟随余秋雨的脚步
内容
编辑推荐

15年前,余秋雨先生因困惑于“书斋著述与实际发生的文化现象严重脱节”而走出书房。在旅行了大半个中国后,踏足亚欧大陆,叩访两河流域、埃及、以色列、阿拉伯半岛、希腊、罗马、伊朗、印度等古文明发祥地以及众多国家。在行走中洞察,在触摸中感悟,在跨越中思索,在烛照中叙述……现在,就请你跟随余秋雨先生的脚步,身临其境、尽览风华。

内容推荐

《跟随余秋雨的脚步》系列丛书是国内首套彩色图文版余秋雨旅行散文集,一共包含《中国之旅》、《欧洲之旅》、《非亚之旅》和《心中之旅》四部独立作品。

15年前,余秋雨先生因困惑于“书斋著述与实际发生的文化现象严重脱节”而走出书房。在旅行了大半个中国后,踏足亚欧大陆,叩访两河流域、埃及、以色列、阿拉伯半岛、希腊、罗马、伊朗、印度等古文明发祥地以及众多欧洲国家。在行走中洞察,在触摸中感悟,在跨越中思索,在烛照中叙述……从而交织形成了一系列以独特人文情怀,“导游”人类文明大空间大历史的睿智而优美的文字,由此开了“文化大散文”之先河。

本系列在呈献上述作品的同时,配插了一千多幅精美图片,目的是为使读者在追随余秋雨先生的脚步时,能有身临其境、风华尽览之感。

目录

故乡

拿姚桥头镇

余姚桥头镇车头村

吴石岭

上林湖

杨梅

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着实又使家乡风光顿生

那些在湖面上跳跃奔跑的碎片

历史故事压缩在泥土层的尺寸之间

老屋

我摩到了窗台

楼上南间,是我出生的房间

兜眼是一排银亮的雪岭

这么多女教师一起来到山那边

竟然开起了学生运动会

我踏雪找到了他的小店

乡间牌坊

村外的尼姑庵

花圃占了整个尼姑庵的四分之一

布包里有一叠绣品

老师是愿意吃杨梅的

老师们为什么不结婚呢

庙字

佛号浩荡而悠扬

庙里只有两个和尚,一胖一瘦

金仙寺和五磊寺传来的晨钟暮鼓,堂皇而又沉着

“现代”莽莽撞撞地闯到了庙门跟前

奉化锦屏山

奉化大桥镇锦屏山的半山老楼

中正图书馆久已无人问津

80多岁的沈老先生算是一名保管员

我全身心地钻到那些旧书里去了

奉化是一个不断被“望乡”的地方

山下那个食堂门口有一个阋报栏

只要钻进去,里边就不枯燥了

那天走得很匆忙

宁波天一阁

天一阁对于我,有一种奇怪的阻隔

一种极端艰难悲怆的文化奇迹

天一阁以一种怪异的力度屹立着

藏书家遇到的真正麻烦大多在身后

黄宗羲先生长衣布鞋,悄然登楼了

家族性的收藏变成了一种行政性的播扬

古老的藏书楼开始了新的历险

文化良知在现代并没有完全失去光亮

余姚人物

王阳明的故乡,了不得

黄宗羲和朱舜水都可称为满腹经纶的血性汉子

叉一头撞在余姚人的手下

我真正的故乡在哪儿呢

四明山上的状元后裔

逻辑救国论者

张先生酒量大增,猜拳的本事无人能敌

张先生惊恐地看了一下黑板

他惟一可写的,只是墓碑

三个坟,状元、张老先生和他的安然并列

信客

最困苦的远行者

老信客最后的嘱咐是扬了扬扎伤的手

信客一回村,他家里总是人头济济

邮箱挂出,从此信客赋闲在家

信客教地理绘声绘色,效果奇佳

南方永乡

深夜,笃笃笃的声音从河畔传来

船老大总是背着那支大橹

张岱显然是夜航船中的常客

橹声欺乃,山村流动起来了

我终于坐了一次夜航船

他乡

大江大河

长江

黑龙江

自己一生是来寻找河流的

山西·走西口

迷惘的目光投向家乡之外的辽阔天地

山西人付出了极其昂贵的人生代价

山西商人的商业人格

商业实务上的成功者没能成为历史意志的觉悟者

连续不断的激进主义的暴力冲撞摧毁了山西商人

新疆喀什

为了摆脱拥挤,我们来到旷野

有情的贾平凹

发生在旷野的故事

人类是宇宙间无家可归的流浪者

湖北武汉·黄鹤楼

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

李白:不知何处是他乡

艾芜:《南行记》

冰心:《我的家在哪里》

江苏太湖

吴江松陵镇不是我们旅程的终点

终于来到了太湖身边

帐子里的秘密

最有诱惑力的是游泳

她真正成了太湖的女儿

上海

摆脱故乡的第一步是摆脱方言

到上海读初中时,我11岁

高中我换了一所离家更近的学校

16岁,我高中毕业

我的竞争对手还有巴金的女儿

我被推进了上海戏剧学院

我的母校:上海培进中学

四小撮阶级敌人

李卜克内西

天地间最大的人情失衡

做你们院长的学生不必如此炫耀

我的母校:上海戏剧学院·不懂恨的张可

这是你们自己写的?

张可老师是个传奇性的人物

随口几句也带给我一个文雅的世界

你还应该再用功一点

好好照顾自己

到故乡休养去了

震撼和惶恐促使我向古代欧洲走去

余秋雨死了没有?

张可老师的身影越来越鲜明

上海龙华

龙华成了一个殡仪馆的代名词

龙华是一位年迈、寥落而昧于自己生平的历史学家

朋友们走了,我还在

庐山夜雨

在夜雨中想象最好是对窗而立

夜雨是行旅的大敌

夜雨中,人生和历史都在蹒跚

庐山夜雨

试读章节

我所离开的是一个非常贫困的村落。贫困到哪家晚饭时孩子小小心打破一个粗瓷碗就会引来父母疯狂的追打,而左邻右舍都觉得这种追打理所当然。这儿没有正儿八经坐在桌边吃饭的习惯,至多在门口泥地上搁上一张歪斜的木几,家人在那里盛了饭再拨一点菜,托着碗东蹲西站、晃晃悠悠地往嘴里扒,因此孩子打破碗的机会很多。粗黑的手掌在孩子身上急风暴雨般地抡过,然后小心翼翼地捡起碎碗片拼合着,几天后挑着担子的补碗师傅来了,花费很长的时间把破碗补好。补过和没补过的粗瓷碗里很少能够盛出一碗白米饭,尽管此地盛产稻米。偶尔哪家吃白米饭了,饭镬里通常还蒸着一碗霉干菜,于是双重香味在还没有揭开镬盖时已经飘洒全村,而这双重香味直到今天我还认为是一种经典搭配。雪白晶莹的米饭顶戴着一撮乌黑发亮的霉干菜,色彩的组合也是既沉着又强烈。

旧屋所在,是地道的农村,惟一的热闹去处是一华里之外的桥头镇,但那只是一截临河的窄街,一座普通的石侨,几家小小的店铺,每天清晨有一点买卖农产品的集市,走几步就完了。

越是无处可去,屋子对人就越是重要。

我家屋子不是独立的,是一排长楼中的一户。这排长楼小知是余家哪一代祖先建造的,在我出生之时早已破旧。长楼朝南,分七个单元,东边三个,西边三个,中间一个是公共活动场所,叫“堂前”,我想最早应该是安置祖宗牌位和祭祀的地方。我家是紧挨“堂前”的西边第一家,进出的门户要通过“堂前”。从格局看,应该是这排楼中最重要的一个单元,估计在建楼之初,我家祖先属于长子、大房。

从“堂前”进门便是“前间”,中间摆了一张八仙桌,一看便知,这是我家待客、供香、摆酒、祭祖的礼仪场所,尽管在我记忆中,它是那样的狭窄和简陋。

在全村,这间屋子最热闹,夜间经常坐满了人。因此,在西墙前面排着很多长凳,来人多了,就把长凳拉开搁在四周。一条长凳上挤四个人,前前后后又站着很多人。从后面看去,这些坐着、站着的人都黑森森地看不清面目,又都显得十分高大。影子塞满了四边墙壁,有几个头影还映到天花板上去了。

光源在八仙桌上,是一个小油碟,上面斜搁着一根灯草。火苗像一粒拉长了的黄豆,一抖一抖。火苗映着一个短发女子的脸。她才20出头,眸子安静,脸带羞涩,正在埋头书写。她,就是我妈妈。

妈妈是全村惟一有文化的人,因此无论白天、夜晚,她都要给全村乡亲读信、写信、记账、算账。

村民不管隐私不隐私的,全村基本上又都算本家,一家有信全村听,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无上的消遣。

夜夜拥挤,还有一个很琐小的原因,那就是当时村里很少有人家舍得点一盏油灯。除了这间屋子,全村早已沉入黑暗的大海,深不可测。

P11-12

序言

人的生命由时间和空间组成。时间再怎么长,也就百来岁吧,延长余地不大,但空间就不一样了,伸缩的范围可以非常悬珠。因此,生命质量的落差,很大程度上与空间相关。

在交通艰难的古代,很多学人走不了太远,但他们心中的天地却很辽阔。这种辽阔,是一些无畏的旅行家给予的,用他们的脚步,用他们的记述。这样的旅行家不仅提升了自身生命的质量,而且也提升了整个文明的质量。

正由于此,当我钻研书库多年之后,越来越钦佩古住今来那些用生命历险未阅读空间大书、写作空间大书的人。终于,我成了他们中的一员。

感谢广大读者一年又一年地关注着我,追随着我,使我的旅程哪怕再艰告、再危险也不寂寞。如果说,我的文化知识大半来自书房,那么,我的文化感悟则大半来自旅途。在半路客栈中把新获得的文化感悟匆匆写下来与广大读者分享,是我的一欠幸福。

我开始出行时事事困乏,连照相机也没有,因此对于所见景象只能靠文宇来描绘。这当然也有好处,使文字承担起了更完整的责能,具有一种可以舍弃图像的独立性。我的很多读者也习惯了这种不带图像的文字,后来看到我在书中印了一些照片还来信提意见,认为是画蛇添足之举。但是我的旅行方式半竟发生了越来越大的变化,最后甚至成了与电视台的紧密合作,已经很难离开图像了。

广州市文化传播事务所拥有庞大的图片库,他们计划从我的旅行文字中选摘一些出来配上足够的图片编一套书,交由希望出版社出版。提出过类似要求的人不少,有的还真编了书,让我上当受骗,但我这次看他们每一步都做得扎实有序、诚信可靠,也就答应了。

编这套书,我没做什么事,若有功劳,全应算在编排者和出版者身上。我希望这套书能鼓励更多年轻读者踏上更开阔、也更文化的人生旅程,也希望更多由于事务繁忙或年迈不便如此出行的读者能由这套书而弥补人生缺憾。

是为序。

2004年8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心中之旅/跟随余秋雨的脚步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余秋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希望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7933896
开本 24开
页数 236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4-09-01
首版时间 2004-09-01
印刷时间 2007-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2
出版地 山西
214
174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广州公元传播有限公司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5: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