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画说西藏(震撼诗魂的记忆)
内容
编辑推荐

朱林著的《画说西藏(震撼诗魂的记忆)》更多是用各种形式进入西藏的过程体验,而不是要宣称这种探究获得了盖棺论定的成果。而且,对于大多数文学阅读者来说,重要的正是体验,而不是严格的学术意义上的发现;重要的不是地理上的抵达,而是这个地理框架中的人的行动与感受。

内容推荐

朱林著的《画说西藏(震撼诗魂的记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西藏的神秘与美丽。《画说西藏(震撼诗魂的记忆)》内容包括“源自远古的彩色河流”、“红色袈裟的情与爱”、“经幡和佛塔”、“西藏的泥塑和灵性的石头”等。

目录

远方的代名词:西藏(代序)

引言:梦与诗歌的王国

第一章:魂牵梦绕的西藏

 1.一个姑娘的西藏梦

 2.触摸险峻与雄奇

 3.视线的定格:珠穆朗玛峰

 4.人与动物:永远讲不完的故事

第二章:神山与圣湖的魅力

 5.日月山:汉藏交往史的纪念碑

 6.艰险川藏路

 7.林芝:不是江南却胜过江南的地方

 8.梦中的纳木措

 9.圣湖羊卓雍措

 10.阿里:曾经的辉煌

第三章:朝圣部落的灵地

 11.八廓街风情

 12.色拉寺

 13.哲蚌寺展佛

 14.扎什伦布寺:历代班禅的驻锡地

 15.萨迦寺:西藏的“敦煌”

 16.苯教寺庙朗依寺

 17.铁棒喇嘛:寺庙的执法僧

第四章:岁月长河中的遗迹和传说

 18.古格:一段远古神秘的辉煌

 19.宗山遗址:英雄城市的象征

 20.白塔:无处不在的神祗

 21.土司官寨:一段浓缩的历史

第五章:雪域高原的风情画卷

 22.藏区民居

 23.藏刀:藏民一刻也离不开的宝贝

 24.哈达:吉祥的祝福

 25.经幡:藏民心灵的寄托

 26.风马旗:空中飞舞的寄语

 27.玛尼堆上的牦牛头

 28.语言:心灵的桥梁

 29.服饰:色彩与线条的舞蹈

第六章:生命的律动

 30.藏戏:神话与传说的摇篮

 31.歌舞:生命的存在方式

 32.岩画:远古的艺术与辉煌

 33.热贡艺术:藏区的宝库

 34.藏医与藏药:祖国医药中的瑰宝

第七章:归去来兮:大地的歌谣

 35.理塘:康巴人的家园

 36.金川:如诗如画的圣地

 37.牧区:结识香根活佛

 38.天葬:灵魂升天的方式

 39.“羌姆”:藏区法会的主角

试读章节

兴冲冲先去探路,在格尔底寺的大经堂主殿前空旷的坝子,我们竟然看到和拍到了喇嘛们羌姆正式表演前的排练。喇嘛的预演没有穿戴正式的服装和面具。见过排练的指挥彭措,一个30多岁的僧人,硬缠着要他给我们作一番有关羌姆的解释。他态度很好,说忙完之后再说。看他们的预演,喇嘛们个个认真,单腿的跳跃与旋转,一次又一次坚持很久。等到预演结束时,“跳舞”的喇嘛们已汗流满面。

通过彭措的介绍,懂得了一点羌姆的常识。他带我们看了置放在经堂里的面具。那些面具个个狰狞可怕,我说要是一个人走入大殿,突然间见到这些凶恶面具,肯定会被吓得半死。彭措却笑着说,各种面具的表演除了有驱邪求吉、辟旧迎新的作用还有让人了解死亡的必然及其景象。见我们一脸的不清楚,他便对我们说明天看了表演再说,说完放下手里的面具,出了殿门。随着嘎吱一声,那些可怕的面具被关在了门里。

后来回成都以后,从书摊上找了一本郭净写的《假面探秘》,知道了面具的意义。1 9 9 9年夏天,由台湾《大地》杂志社组织的一次组稿会,在成都近郊黄龙溪,我与郭净匆忙中见过一面,我把我的那套摄影文字作品集《打开的佛门》,送给了郭净和深圳来的杨延康。只可惜有公务在身,我当晚返回成都,错过向郭兄讨教的机会。

不想,那天彭蕾来电说是要送我本书,并说我肯定喜欢,这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女孩子,下此定论,还用多说什么。是什么书?却猜不出。书送到时,我果然爱不释手,那是郭净的有关面具的新书《幻面》。我在那一刻真有些弄不清是面具吸引我,还是郭净的作品吸引我。郭净曾援藏和驻扎桑耶寺。他优美灵性的文笔把面具“羌姆”来龙去脉讲了个清楚。我已在包里找郭净的电话号码,想说一番激动万分时才能说的话。  很显然是郭净的两本有关面具的书帮助我认识面具的意义,这也是郭净写书的目的。

让我们的话题再回到阿坝格尔底寺。看了喇嘛预演的第二天,我一大早就去了庙里。藏民们去得更早,经堂前昨天还十分空荡的大坝四周,已坐满了朝圣的人们。我想钻进大殿经堂。门口两名铁棒喇嘛拦住我,经彭措一番交涉,才准予放行。

大殿里准备参加羌姆表演的喇嘛们正在忙碌。大殿的光线比昨天明亮了许多,加之殿内的人也多了,喇嘛们手里的面具也就显得不太可怕。

时间到了,架设在大殿外的长号和短号齐声奏响,紧接着锣、鼓、钹齐鸣。铁棒喇嘛手握铁棒走出经殿,站到两旁。此时,戴黄色面具的僧人开始逗两头白狮,让到它们跳跃翻滚,狮子是释迦牟尼宝座的护持神兽,此时代表佛祖给众生带来祝福。之后便是一些戏剧性的表演,有猎人追杀鹿儿,经圣者米拉目巴劝说,改邪归正,皈依佛教的故事。接着是四位尸陀林主“多处达破”抬着一个黑色三角盒来,里面装着一个叫“灵嘎’’的红色面人。然后由黑帽咒师向盒子作攻击状,随后跑出一头小鹿,用犄角挑去蒙住三角盒的黑布,把丑陋的面偶挑成碎片,再由修行者将碎片抛向围观的人群。这个表演过程,是在向人们讲述人的投胎转世。

彭措说有一天折的藏族小孩,明天要送到庙里来,喇嘛们将为他念经超度。

昨天是喇嘛们戴着面具,对假想的替身的处理过程,是一种对亡灵替代物超度的表演,而今天喇嘛们齐齐地坐在昨天坐着的大殿台阶上,为亡灵起咒。寺庙主持带领一个年轻的僧人,面上套着一个赭红色的布块,年轻僧人手里拿着桑枝,走下台阶,径直走到空坝的边上。

空坝边有一金属条圈成的石台。那是专门放尸体的地方。  那个夭折的小孩约莫两岁,被毛巾包裹着的身体,黑色的卷发下是五官端正的小脸,他像睡着了似的。

喇嘛们念的是“颇瓦”法,引导灵魂开启,早日转世。

年轻僧人走上前去,将手里的桑枝向尸体挥舞拂动,从另一支手里拿出的瓶子口倒出少许清水,象征洗涤小孩身上的尘埃,让他……

P215-216

序言

曾经用文字,用双脚漫游西藏。

所以,几位朋友写了几本试图从不同的方向进入西藏,理解西藏并且言说西藏的书,就要我来写一段开场的文字。应承下来,心里却有些不安。因为西藏这个话题总是过于宏大,谈论宏大的话题有很高的风险:流于空泛和似是而非的风险。

在人尚未站立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因为两块大陆的冲撞而隆起的青藏高原便被覆着冰雪,高峻地耸峙很久很久了。公元六、七世纪以降,青藏高原上的人群不断争战、汇聚和交融,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统一文化。藏语典籍称自己的居住地域在“雪山栅栏”中间,称这些创造,或者认同了藏文化的人们为“黑头藏民”。从此,青藏高原这高旷峻奇之地,便以独具的文化特性吸引了世界的关注。只不过,因为这块高地如此远离海洋,如此关山阻隔,这种关注,更多是一些猜测,一些想像。

直到今天,很多人去过了西藏,开放的西藏也期待着外界各个方面的不同程度的介入与了解,这种介入与了解也正日益深入,但是,整个西藏文化的面貌,不管是从研究的层面,还是传播的层面上,都还是一个巨大而且神秘的存在。当我们对某一一方面有所了解时,就会发现,这种了解,往往只是揭示了一个更加广泛而神秘的存在。它的宗教、它的政治、它的经济、它的风习、它的地理、它的历史、它的人群,都还是一个巨大的静默。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们急切地希望明白,这种有些深刻的静默到底意味着什么。

西藏的存在有时像一个标本的存在,与别一民族今天的生活相比照,让人明白,在文明进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并进一步思考,这种得到与失去,对于人类文明来说意味了什么?当然,这是学术层面的思考。

而对大多数传说着西藏,从书本上阅读着西藏,用旅游的方式进入又离开了西藏的个体来说,西藏的意义,便就有着无数的别解了。而西藏宽广的地理,西藏遥远的人群一一那些在河谷里种植青稞,在草原上放牧牛羊的藏族人仍然沉默着。这种沉默里有着听天由命的味道,甚至有点轻蔑的味道。这两种味道混合起来,让很多知道敬畏的进入者怀疑自己:我真的进入了吗?这种沉默让所有试图对西藏某一方面有所诠释,有所抒发的人,不由得对自己的努力感到几丝疑虑。

我曾经写过一篇短文,叫做《西藏是形容词》。其中有两段话可以抄录在这里:

“西藏就是一个形容词化了的存在。对于没有去过西藏的人来说,西藏是…种神秘,对于去过西藏的人来说,为什么西藏还是一种神秘的似是而非的存在呢?你去过了一些神山圣湖,去过了一些有名无名的寺院,旅程结束,回到自己栖身的城市,翻检影集,除了回忆起一些艰险,一些自然给予的难以言明的内心震荡,你会发现,你根本没有走进西藏。因为走进西藏,首先要走进的是西藏的人群,走进西藏的日常生活。但是,当你带着一种颇有优越感的好奇的目光四处打量时,是绝对无法走进西藏的。强势的文化以自己的方式想要突破弱势文化的n,l候,它便对你实行驼鸟政策,用一种蚌壳闭合的方式对你说:不。

“西藏所以这样形容词化,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许许多多的进入者并不打算扮演一个文化人类学者的角色。他刻了意要进入的就是一个形容词,因为日常状态下,他太多的时候就生活在太多的名词中间,缺失了诗意,所以,必须要进入西藏这样一个巨大的形容词,接上诗意的氧气袋贪婪地呼吸。”

有一位科学家说:一株树无法像人一样对所处的环境感到好奇。换句话说,人这种动物却总是对自身的环境存有强烈的好奇心。现代文明的特征之一,便是使与己相关的环境不断扩展。如今,我们说到环境,不再是指一个村落,一个城市,而是所有的远方。既然这些远方都在地球的大气圈中,那么,这些远方也就是我们的整个环境了。于是,很多时候,在中国许多具有浪漫情怀人的心目中,西藏便成了这个远方的代名词。而远方本身又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指称:比如,神秘;比如,不可能中的可能。

是的,这就是西藏,被渲染着还将被继续渲染的西藏。

是的,这就是西藏,被诠释过后,仍让人觉得从未被诠释的西藏。

这个西藏,便是抵达以后才觉得难以企及与深入的地方。

好在,现代人更看重过程中的体验,而不太斤斤计较于结果。我想,这套丛书,更多也是用各种形式进入西藏的过程体验,而不是要宣称这种探究获得了盖棺论定的成果。而且,对于大多数文学阅读者来说,重要的正是体验,而不是严格的学术意义上的发现;重要的不是地理上的抵达,而是这个地理框架中的人的行动与感受。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当大多数人说起西藏,并不是指行政上的西藏自治区,是文化意义上的西藏,这便是地理学意义上的整个青藏高原。写下这套丛书的几位朋友,所曾涉足与涉笔的,便是地理学意义上的西藏。阅读之后,读者也许觉得就此切近了一些这片雄奇的高原。也许,阅读之后,读者觉得西藏一下被推到了比原来更远的远方。如果出现这样的结果,读者也不要失望,因为,言说西藏也是与进入西藏一样,是一种刺激的冒险。

西藏成为一个巨大诱惑的原因,便正在这个地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画说西藏(震撼诗魂的记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西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3013833
开本 32开
页数 21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01-11-01
首版时间 2001-11-01
印刷时间 2002-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39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2
出版地 西藏
210
15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5: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