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西藏建筑的历史文化/藏学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藏区文物普查和考古工作的纵深开展,一些在藏、汉典籍中曾经涉及和未曾涉及到的被历史的尘土所淹没的藏族古代建筑遗迹逐渐开始较为清晰地展现出来。无论是至今依然较为完整保存下来的古建筑,还是通过对建筑古遗址的考古发掘所证实的,都无不折射出这些古建筑所建时期的历史面目。如果将其认真梳理和串联起来,便构成一条藏族历史文化的长廊。

本书为“藏学文库”中的一本,包含吐蕃王朝以前的藏族建筑、吐蕃王朝及其分裂时期的藏族建筑、元代及元代以后的藏族建筑等内容。全书内容丰富,设计新颖,图文并茂,值得一读。

内容推荐

本书上篇三章在参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部分实地田野调查,深入浅出地展示了藏族建筑的发展历程。首次对藏族建筑的历史分期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析,同时还介绍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建筑。下篇四章分别对藏族建筑的基本类型、藏族建筑的技术与工艺、藏族建筑与自然环境、外来建筑文化对藏族建筑的影响及藏族建筑文化在国内的传播等专题进行了探讨。其中从建筑的社会功能来认识,对藏族建筑的基本类型作了排列,也是一次尝试性的探索。

目录

《藏学文库)总序/1

导言/1

上篇

吐蕃王朝以前的藏族建筑/1

①藏族建筑的原始时期/3

②藏族建筑的萌芽时期/6

③藏族建筑的雏形时期/14

吐蕃王朝及其分裂时期的藏族建筑/29

①以拉萨为中心的都市建设时期/32

②以桑耶寺建筑为典范的佛教寺庙建设时期/43

③吐蕃王朝分裂时期的藏族建筑/61

④藏传佛教教派形成时期的主要寺庙建筑/70

元代及元代以后的藏族建筑/77

①萨迦地方政权时期的重要建筑/80

②帕竹地方政权时期的重要建筑/86

③噶丹颇章地方政权时期的重要建筑/104

下篇

藏族建筑的基本类型/121

①宫殿建筑/123

②寺庙建筑/129

③民居建筑/139

④宗堡建筑/155

⑤园林建筑/156

⑥桥梁建筑/161

藏族建筑的技术与工艺/167

①主体结构建造技术/169

②金工装饰工艺/177

③绘画装饰工艺/179

藏族建筑与自然环境/185

①青藏高原特殊的自然环境/187

②藏族建筑与青藏高原特殊的自然环境/191

外来建筑文化对藏族建筑的影响及藏族建筑文化在国内的传播/201

①外来建筑文化对藏族建筑的影响/203

②藏族建筑文化在国内的传播/211

附录/221

①附录一 参考文献/223

②附录二 藏族建筑中著名藏传佛教寺庙、佛塔、宫殿、

     宗堡、印经院、庄园、园林、石窟、高碉一览表/230

试读章节

从雅砻王统第九代赞普布德贡杰时起至第十五代赞普意肖烈时止,在雅砻河谷的青城(今山南地区琼结县)的青瓦达孜山上,曾先后兴建了达孜、桂孜、扬孜、赤孜、孜母琼结、赤孜邦都六座王宫,其中达孜宫(即青瓦达孜宫)在六宫中最负盛名,在许多藏文典籍中都有记载。它是雅砻王统时期继雍布拉宫之后的第二大王宫。上述多座王宫,很可能是雅砻王统时期历代赞普的行宫,同时、也是赞普举行苯教祭祀等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这些王宫一直还保持着早期小邦时期堡寨的建筑形式,而雍布拉宫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应当是王统的正宫。

其理由有三点:一是上述引文中均将这些宫殿称之为城堡;二是均称之为苯教城堡,并写明了当时苯教神师的姓名;三是据史载,到雅砻王统第二十八代赞普拉脱脱日聂赞也是住在雍布拉宫的。其时从“雍布拉宫的屋顶上面,从空中降下来《百拜补证忏悔经》、《金塔》、《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心要六字真言》、《枳达嘛呢法门》(心宝法门)等。”被认为是印度佛教最初在西藏的缘起。

碉式建筑的发展不仅仅于雅砻地区,在今四川的甘孜、阿坝藏区,在唐朝时期为吐蕃所并之前,其建碉技术就已十分发达。秦汉时期,四川甘孜、阿坝藏区是一个部落林立、“君长以什数”的地区,在汉文史书中,均以西夷或西南夷统称。对于该地区(包括阿坝羌族聚居区在内)的建筑的记载最早见于《后汉书》,《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载:“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十余丈,为邛笼。”《北史·氐传》载:“附国近川谷,傍山险,欲将复仇,故垒石为石巢,为备其患。其□高至十余丈,下至五六丈,每级以木隔之。基方三四步,石巢上方二三步,状似浮图。”李贤在《后汉书》中注云:“邛笼,今彼土夷呼为‘雕’也。”两《唐书》中称之为“鯛”。邛笼、浮图、□、鯛、雕其实就是现在人们所称的“碉”。意大利著名藏学家G·杜齐在其所著的《西藏考古》中将这类建筑称之为“塔”,他在对雍布拉宫和青瓦六宫的描述中这样写道:“遗址十分雄伟壮观,塔与高墙护卫着宫殿。它们都是由粗糙加工的石料及砖坯修造的……在这些地区,干旱的气候为这种建筑物的坚固和持久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为防御的目的而设计,在战争时期作为瞭望台或烽火台使用的塔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时代。早期的汉文资料曾有过记载,这样的塔遍布各地。塔与塔之间仅相隔十里……在各地,特别是在山顶和山口都可以看到这些遗址。它们控制了小路的人口或整个峡谷。塔有圆形的塔,更多的是呈方形的。”在西藏小邦时期和雅砻王统时期的堡寨、城堡以及四川甘孜、阿坝藏区秦汉部落时期的山寨建筑中,应当说,碉(塔)建筑并非这时建筑的主体,但是它却代表了当时建筑的最高水准,较为集中地体现了藏式建筑传统碉房的建筑风貌。但这种建筑物最初应当来源于居于主体地位的民居,应当说,如若没有当时相对聚居的各邦和山寨的民众,以及所建的相对集中的聚邑,也就不可能产生出碉这类建筑物来。类似雅砻王统时期雍布拉宫堡寨式宫殿在当时的象雄和苏毗地区的邦国也比比皆是。“在藏北的文部穷宗一带曾发现一古代宫殿遗址,据当地群众传说为一古代象雄王国之宫殿遗址;又据汉文史料记载,古代雅鲁藏布江流域的苏毗国,其国多重层而居,王居九层之上,似说明活跃于娘地的苏毗女国的宫堡建筑的发达;一些资料表明,雅砻王朝后来的宫殿建筑在其格式、形制上都曾不同程度地受到古代象雄文明和苏毗文明的影响。”

          P17-P18

序言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建筑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活四大要素之一,始终与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进程结伴而行,从远古的原始发端一直到信息时代的今天。人类为了有一个温暖而舒适的家园,有一个温馨而优美的生活环境,不惜以辛劳和汗水,不惜以聪明才智倾注于它,孜孜不倦地苦心经营着、创造着,从而给自身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留下了深刻而又耐人寻味、多姿多彩的历史印记。

“人们在建筑实践中对建筑实用性功能的不断追求,必然会最终导致建筑荚(包括建筑艺术荚)的诞生。比如,为求其实用,不能不注重建筑形体,诸如比例、均衡、材料质地、牢固程度以及重量等等问题,结果却意外地迎来了建筑形式的美感。”

建筑形式的美仅仅是建筑荚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则是强烈的思想性和艺术意蕴。18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谢林曾经把建筑比拟为“凝固的音乐”;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经说过:“中国园林就是一幅幅立体的中国山水画,这就是中国园林最基本的特点”;法国建筑师列杜指出:“建筑之于营造,就像诗之于文字一样,它同戏剧的狂热一个手法,人们谈论它时不能不心情昂奋。”“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画”、“无声的诗”,都是对建筑荚的强烈感染力的极好注脚。建筑的音乐情感、美术情感、诗歌情感是人们所赋予的、创造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筑是充满人性的。同时也是人们的爱美之心和对美的执著追求的具体表现。从广义的文化视野来审视,建筑不仅仅是人类物质生产的产品,而且是精神生产的结晶,从而使建筑成为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直观载体。

不同的民族,都有其自身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特质,建筑既然是一种文化,就不可避免地打上民族的烙印,并形成与不同民族的社会背景、生存环境、经济生活、文化与心理特征相协调、相映衬的建筑风格,这就是民族建筑。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大家庭,这个“一体多元”的国度在文化上又呈现出“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对于建筑来说也自然无一例外。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并按照自己的文化特点和内涵构建了多姿多彩的、风格各异的建筑体系,支撑着中华建筑文化大观园中不朽的脊梁和花团锦簇。

在我国西部,有一片高高隆起的大地,这就是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在雪山巍峨、大江磅礴、林海莽莽、草原广袤的大高原上,勤劳、刚毅、智慧、质朴、世世代代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藏民族,以其非凡的才能和执著的追求精神,开拓了这片令人望而生畏的苍茫大地,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灿烂文化。

藏族建筑在藏族文化宝库中是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长期以来,藏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在建筑学领域中不断探索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使其不仅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就是在世界建筑史上也写下了不朽的篇章,作为藏族建筑光辉典范的拉萨布达拉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就是最强有力的佐证。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藏区文物普查和考古工作的纵深开展,一些在藏、汉典籍中曾经涉及和未曾涉及到的被历史的尘土所淹没的藏族古代建筑遗迹逐渐开始较为清晰地展现出来。无论是至今依然较为完整保存下来妁古建筑,还是通过对建筑古遗址的考古发掘所证实的,都无不折射出这些古建筑所建时期的历史面目。如果将其认真梳理和串联起来,便构成一条藏族历史文化的长廊。

关于藏族建筑的历史分期问题,目前学术界还没有认真开展这方面的讨论,我们根据藏族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根据藏族建筑从原始走向成熟的过程,参照《中国古代建筑史》及其有关资料,将其划分为原始时期、萌芽时期、雏形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成熟时期这样5个时段。关于藏族建筑的类型问题,我们既尊重了建筑学中按结构进行分类的原则,更主要地则是按照社会学的观点,按照建筑物的社会功能进行了分类,它们分别是宫殿建筑、寺庙建筑、宗堡建筑、园林建筑、民居建筑、桥梁建筑和特殊建筑7大类型。藏族建筑的历史分期与类型问题是研究藏族建筑的两大基本问题,我们的尝试不外乎两个目的,一是让人们较为明晰地从历史的纵向和横向类型去了解藏族建筑;二是为今后的深入研究作一点铺垫。

建筑学属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结合体。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出发,建筑的营造方式,包括建筑技术、结构布局技术以及装饰工艺则属于科技的范畴。如果离开了这些,对于建筑这门学科就无从谈起。不仅研究藏族建筑是如此,研究任何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建筑亦是如此。

任何时期的任何建筑都不是孤立的,它必然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当时的社会发展程度、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对內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等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藏族历史上,自佛教分别从印度和内地传入西藏后,逐渐本土化并形成藏区特色的藏传佛教。由于藏传佛教的强烈作用,历代封建中央王朝对藏传佛教的扶持,以及历代西藏地方政权的政治需要,“政教合一”体制在藏区延续数百年期间,宗教文化在藏族文化中不仅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影响到整个藏族社会的方方面面。藏族建筑也就自然受到宗教文化的熏陶,从普通的民居直到规模巨制的藏传佛教寺庙,从建筑物的选址动工直到新居落成乔迁,都无不流露出宗教的身影。“佛教艺术是属于宗教的,又是属于人民的;是人性的异化,又是现实的确证;是鸠酒,又是悲歌。总之,它以历史存在的合理性,成为一个民族的不朽和伟大的艺术。”余乃昌先生在《布达拉宫建筑的美学思想》中还指出:“宗教的一切形象创造物,在非宗教的眼睛里,就不再是宗教而是艺术了……虔诚的信仰,天国的号召,宗教的狂热,是宗教艺术的推动力量;而直接创造宗教艺术的却是劳动人民。人民总是以世俗的态度,把现实的感受、渴望和追求凝结在他们的物质创造中。”当然,一本小册子是断难将藏族数千年来的建筑史和建筑精神、建筑风格和盘托出的。我们深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佳作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西藏建筑的历史文化/藏学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嘉铭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青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5022413
开本 16开
页数 23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03-10-01
首版时间 2003-10-01
印刷时间 2003-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3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U
丛书名
印张 15.25
印次 1
出版地 青海
229
153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3:4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