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融合中的创造(夏衍与中外文化)
内容
编辑推荐

夏衍的一生基本上经历了新文学发展变迁的各个历史阶段,故他的人生道路和文学活动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本书对于夏衍及其创作和理论批评进行了评析,其中涉及到话剧、电影、报告文学、杂文随笔散文、小说、自传等各个领域,作者较详细地论述其与中外文化的多方面的关系,分析其作品的美学构成因素及富有个性的风格特点,也探讨其缺陷和不足之处,并力图从中总结出一些可以借鉴的规律。

内容推荐

夏衍是在五四新文学发展的第二个十年之初正式登上文坛,开始其文学活动的。夏衍的一生基本上经历了新文学发展变迁的各个历史阶段,故他的人生道路和文学活动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因此,在中外文化的背景下,考察其思想发展、人格形成、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活动,梳理、探讨其内在的渊源关系,既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夏衍及其作品,明了其在文化上的创造、贡献及不足之处;又有助于我们通过这一个案,具体了解新文学的发展与中外文化的内在联系。

目录

引 言

第一章 人生观:文化碰撞中的抉择

一 与封建传统思想决裂

二 在革命实践中接受马克思主义

三 人格形成中的文化影响

第二章 文艺观:中外文化的构成因素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是核心

三 欧美进步文艺思潮的影响

四 日本进步文艺思潮的影响

五 俄苏文艺的浸染

第三章 话剧:在借鉴中自成一家

一 与中国古典戏曲和文学

二 与狄更斯

三 与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契诃夫

四 与高尔基

五 借鉴电影技巧

第四章 电影:在拿来中大胆创新

一 继承和发展了戏剧电影的传统

二 与苏联电影学派

三 与西方电影文化

第五章 报告文学:富有个性的创造

一 在创作实践中探索艺术规律

二 注重从域外吸取营养

三 《包身工》:里程碑式的作品

第六章 杂文随笔散文:独具风格的写作

一 杂文:针砭现实,匡正时弊

二 随笔:不拘一格,独抒性灵

三 散文:写人记事,情感深沉

第七章 小说:尝试中的探索

一 最初试笔的失败

二 《春寒》的探索与特色

第八章 自传:历史反思和人生总结

一 《懒寻旧梦录》:尊重历史,自我剖析

二 未能写完的人生总结

结语

后记

试读章节

在已经逝去的20世纪里,人类世界发生了许多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也出现了许多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这其中,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崛起,乃是20世纪最重要的变化和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由于中国属于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传统思想的枷锁尤为沉重;而早在19世纪末叶,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大炮轰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西学东渐之风日盛。因此,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崛起,是在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冲撞之下,是在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汇之中进行的。

正是这一过程,造就了一批新的知识分子,他们的思想历程和人生道路,较充分地体现了中华民族觉醒和崛起的历史发展方向及其全部丰富性与深刻性。夏衍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位。他诞生于1900年,逝世于1995年,一生几乎贯穿了整个20世纪,堪称世纪同龄人。“夏公与世纪并存的一生,都在回答世纪的召唤,从青年时代始,就紧紧追踪时代潮头,至耄耋之年而不稍懈。他的辉煌与挫折,他的欢欣和忧患,都是世纪坎坷历程的投影。”他既是历史变化的见证人,也是历史事件的参与者。

因此,剖析夏衍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他的思想发展历程中探讨其与中外文化的内在联系,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了解20世纪中华民族觉醒和崛起的历史及知识分子所走过的道路。一、与封建传统思想决裂

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历史特别漫长的国家,因而封建主义的传统思想尤为根深蒂固,它像一条又长又粗的魔绳,紧紧束缚着中国民众的思想。为此,挣脱这一魔绳的束缚,解放思想,努力赶上世界进步的历史潮流,则成为近代中国民众、特别是先进知识分子的首要任务。轰轰烈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首先对封建主义的传统思想和文化进行了有力冲击。当时提出了两个鲜明的口号:一是科学和民主,二是打倒孔家店。而后者的内涵,即是指打倒受儒家思想支配的旧文化、旧道德。显然,这两个口号的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真正接受科学和民主的思想,才能打倒旧文化和旧道德;反之,只有彻底清除封建主义的土壤,才能使科学和民主的思想得到普及。经过五四运动的冲击,封建主义的旧文化和旧道德虽然有所收敛,但并未绝迹,其影响和危害仍然存在;一遇适当的气候,则大肆泛滥。故而,打倒封建主义,与传统思想决裂,实际上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正如夏衍在1979年为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而撰写的文章《“五四”杂忆》中所说:“从五四运动到现在,已经过了一个‘花甲’。然而当时提出的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却依然是我们要为之奋斗的目标。当时以为不难推倒的封建主义,它的经济基础今天已经摧毁,但它那长达两千年之久的思想意识到现在还极其顽固,阻碍着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治。”①这种认识既来自于夏衍对历史变革的正确概括,也来自于他对自己人生经历和思想发展的深刻总结。

P1-2

序言

中国作为一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应该肯定,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曾对中国各族人民的生存和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同时,它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过显著贡献。尤其是它的内在精神已渗透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其影响十分深远。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毕竟是与中国的封建制度相适应的产物,其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与守旧的传统观念形成了尖锐的对照,这就决定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必须进行辩证分析和有所取舍,要取其精华,舍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并以此来建设新的文化。

我们也应该看到,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世界各民族文化历来是在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中得到发展和提高的。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之关系,也同样是如此。近代以来,西学东渐,“西方文化的冲击和输入,直接刺激了中国新的文化系统的形成,并激化了新的文化系统同原先文化系统的对立与冲突,使中国文化二元化的进程常常同中西两种文化的互相撞击纠缠在一起。”①百年来,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建设始终伴随着新文化与旧文化的冲突,以及中西两种文化的撞击。

正是在这样的文化发展背景中回眸20世纪中国文学艺术的进程,可以清晰地发现它是一个开放型的运动过程:一方面,它跟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遗产保持着承续的关系,批判地吸收其精华;另一方面,它又不断受到域外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从中学习借鉴有益的成分。正是在中外文化的交汇互渗过程中,一代又一代的作家、艺术家依据其接受主体的不同特点和所处的特定环境与氛围,在文化接受上作出了不同的选择。他们在为我所用的“拿来”之基础上,在融会贯通中形成了各自的创作特色和艺术风格,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艺术的内容和色彩,而且为其不断拓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夏衍是在五四新文学发展的第二个十年之初正式登上文坛,开始其文学活动的。与鲁迅、郭沫若、叶圣陶、沈雁冰、郁达夫、冰心等新文学的最初的开拓者相比,他从事文学活动的时间并不算最早。然而,由于他亲身经历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直接接受过五四新思想的熏陶和新文化的影响;且又赴日本留学多年,吸收了大量域外文化的营养,拓展了视野,提高了素质,使其文化知识结构更趋完善;而回国后又一直奋战在民族、民主斗争的第一线,与时代生活和人民群众保持着紧密联系;这就使他在学识、修养、阅历等方面与五四新文学最早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们相仿,均有较丰富的积累和坚实的基础。因此,他在此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活动中,既能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在艺术地表现生活和概括历史中开掘文化内涵;又能注重兼收并蓄,努力将中外文化的精髓有机融会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风格和艺术个性,终于在话剧、电影、报告文学、杂文随笔、翻译和理论批评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卓然成为新文学之大家。

众所周知,任何作家、艺术家的创作都是一种文化生产活动,而文化生产就其本质而言,则是一种文化特质的创造过程。这种创造显然不是凭空进行的,而是在总结人类社会文化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在学习借鉴前人已有文化成果的基础上,从已有的文化特质、要素中进行的一种再创造。因而,当我们论及任何作家、艺术家时,都应把其创作活动,即文化生产活动放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审视,弄清其与中外文化传统的关系及所受到的影响,这样才能看出在他的再创造中有哪些新鲜、独特的东西,及其为文化积累和发展作出了多少贡献。本书对于夏衍及其创作和理论批评的评析,即注重从这一角度入手。

作为20世纪的同龄人,夏衍的一生基本上经历了新文学发展变迁的各个历史阶段,故他的人生道路和文学活动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因此,在中外文化的背景下,考察其思想发展、人格形成、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活动,梳理、探讨其内在的渊源关系,既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夏衍及其作品,明了其在文化上的创造、贡献及不足之处;又有助于我们通过这一个案,具体了解新文学的发展与中外文化的内在联系。

由于夏衍是多面手,其创作和理论批评涉及到话剧、电影、报告文学、杂文随笔散文、小说、自传等各个领域,故具体而言,笔者将在这些领域里结合其创作成果,较详细地论述其与中外文化的多方面的关系,分析其作品的美学构成因素及富有个性的风格特点,也探讨其缺陷和不足之处,并力图从中总结出一些可以借鉴的规律。

在此之前,将首先对夏衍的人生观和文艺观形成过程中所受到的中外文化影响作一些论析。

后记

在夏衍研究方面,这是我出版的第三部专著,与前两部著作――《夏衍传略》(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和《夏衍剧作艺术论》(学林出版社,1997)相比较,该书论述的侧重点不同。如果说《夏衍传略》着重描述了夏衍的人生道路和创作历程,而《夏衍剧作艺术论》则评述了夏衍在话剧创作方面的成就、特色和缺陷的话,那么该书则注重从夏衍与中外文化的联系来论述其思想发展和创作特色,即在20世纪中外文化碰撞、互补和会通的历史背景下,剖析夏衍的人生观、文艺观和他所涉及到的各类文学样式的创作与中外文化传统的关系及所受到的影响,并探讨其创作为民族文化积累和发展提供了哪些新鲜独特的东西。这也是该书与一般的作家论有所不同之处。

显然,社会环境和文化条件的差异,会对作家的创作产生不同的影响;而文化观念、文化心态、文化底蕴和文化视野的差异,也会使作家的创作呈现出不同的美学风貌;至于任何作家富有个性的创作,均会给文化积累增添新的内容。因而,从这一角度来分析探讨作家的创作,是有意义的,也是有价值的。

夏衍这一代作家,或曾亲历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或曾直接受到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为探求民族文化新生之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或东渡日本,或游学欧美,或去过苏俄,受到过异域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他们回国后创作最旺盛的阶段,又恰巧是民族民主革命最尖锐激烈,民族文化发生剧烈变革的时代,他们的创作无不打上这一时代的烙印;新中国成立后,在新的时代环境和文化条件下,他们的创作又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化;所以,他们的成功和失败,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后来者均具有借鉴的意义和价值,实有必要进行认真总结探讨,以利于推动民族文化的建设和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

该书从夏衍与中外文化关系的角度对其思想和创作所作的评述,仅是一种个案分析;能否达到预期之目的,能否由此举一反三,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实无多大把握,尚有待于专家学者和读者朋友的评定。

近几年来,由于岗位转换,笔者以主要精力从事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用在教学和科研上的时间十分有限。该书的写作除了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外,其他时间则无暇顾及。这样写写停停、停停写写,一本书竟然断断续续写了好几年才完成,实是无奈。如今终于了却了一桩心事,确有如释重负之感。

付梓之前,重阅一遍稿件,对某些章节作了部分修改补充,但仍不能尽如人意,浅陋之处在所难免,很难臻于完善。如有不妥之处,请专家学者和读者朋友不吝赐教。

该书的出版得到了复旦大学出版社贺圣遂社长的大力支持,责任编辑孙晶也付出了许多辛劳,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周 斌

2002年8月于兰花教师公寓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融合中的创造(夏衍与中外文化)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9034349
开本 32开
页数 29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3
出版时间 2003-02-01
首版时间 2003-02-01
印刷时间 2003-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6
丛书名
印张 9.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2
14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7:5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