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伏尔泰、尼采、叔本华、黑格尔、笛卡尔、苏格拉底、弗朗西斯·培根、卢梭、罗素……13个哲学派系、35位伟大哲学家的故事、211条哲学经典常识。对于没有哲学基础,又善于思考和学习,渴望了解哲学常识的读者来说,读王惠敏编著的这本《最全最全的哈佛哲学课》就够了。读完本书,彻底改变你看待世界的方式。
图书 | 最全最全的哈佛哲学课 |
内容 | 编辑推荐 柏拉图、伏尔泰、尼采、叔本华、黑格尔、笛卡尔、苏格拉底、弗朗西斯·培根、卢梭、罗素……13个哲学派系、35位伟大哲学家的故事、211条哲学经典常识。对于没有哲学基础,又善于思考和学习,渴望了解哲学常识的读者来说,读王惠敏编著的这本《最全最全的哈佛哲学课》就够了。读完本书,彻底改变你看待世界的方式。 内容推荐 身处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幸福感下降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与此相随的,还有其他诸多的人生难题:理想与现实的偏离、欲望与理智的博弈、道德底线的捍卫与重建、善与恶的甄别、爱与恨的纠结……人们在困境中孤独、迷茫,乃至麻木。 对此,马可奥勒留曾给出过明确的答案:“世上有什么能指引我们的人生?有一个且只有一个,那就是哲学。” 从表面上看,哲学貌似没什么用。但实际上,哲学对人生的意义重大。因为生活本身就是哲学,我们要怎么生活,要活出怎样的自己,这就是一种哲学。 王惠敏编著的这本《最全最全的哈佛哲学课》是来自哈佛大学哲学系的普及型常识书,几乎囊括了哲学的所有命题,堪称史上最全的哲学课。本书涉及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包括何为真正的成功、我们的生存价值又是什么、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真爱是付出还是索取……而且,本书还将告诉你如何处理这些重大问题,协助你解开关于人生、职场、恋爱等种种疑惑。 目录 第1章 哲学的开始 哲学的源头——为万物寻找本原 “哲学”的希腊语Philosophia——“有智慧”更是“爱智慧” 哲学家的标志和哲学的开端——thauma(惊奇) 人生有涯,而知无涯——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 世界是什么——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抽象——哲学的根本特点 哲学的任务——哲学是一剂良药 第2章 哲学的派系 米利都学派——用理性思维来解释世界 毕达哥拉斯学派——世界万物皆为数 爱利亚学派——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 爱非斯学派——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原子论者——一无所有的空间就是真空 智者学派——为了辩论而辩论 怀疑主义学派——除了怀疑,还是怀疑 快乐主义学派——快乐是最高的善 斯多亚学派——让理性而不是欲望统率自己 经院学派——注重经验和理性 新柏拉图主义——心灵因达到高境界而变得平静 逍遥学派——作为存在的存在 后现代主义——自我是关系中的自我 第3章 哲学家的故事 泰勒斯——水是万物的本源 阿那克西曼德——万物诞生之源也是其结束之因 巴门尼德——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芝诺——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 恩培多克勒——“爱”是结合、和谐、一致的力量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 柏拉图——理念论和理想国 卢克莱修——宇宙的无限性和无限多的世界 普罗提诺——物质是由灵魂创造出来的 圣·奥古斯丁——信仰第一,然后理解 爱留根纳——信仰应当服从理性 罗吉尔·培根——危险莫过于愚昧 邓斯·司各脱——完善的知识是个别的知识 威廉·奥卡姆——若无必要,勿增实体 蒙田——幸福意味着自我满足 弗朗西斯·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托马斯·霍布斯——自由与必然是相容的 笛卡儿——我思,故我在 洛克——新生儿的心灵就像白纸一样干净 乔治·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孟德斯鸠——自由就是做法律许可的事情 伏尔泰——人类最宝贵的财产是自由 休谟——习惯是人生伟大的指南 让-雅克·卢梭——每个人都享有自由的权利 伊曼努尔·康德——限制知识,为信仰留地盘 费希特——一切实在都建立在自我之上 黑格尔——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 叔本华——世界是我的表象 詹姆士——有一点儿用处就有一点儿意义 尼采——人就是自己人生的上帝 杜威——知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罗素——任何一种快乐都应得到珍视 弗洛姆——爱是一门艺术 萨特——人注定是自由的 第4章 哲学的问题 人的问题——我是谁? 世界的问题——世界从何而来?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什么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内容? 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人与外部世界有什么联系? 精神的神奇与神秘——精神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身体与心灵的关系——思维为什么和存在同一? 认知的冲突——认知的和客观的一样吗?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变是万物恒久不变的规律 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我们如何解释事物中的变化过程 信仰与理性的关系——信仰需要理性吗? 生命的意义——“我”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第5章 哲学的思辨 水往低处流——自然界是客观的 是否真的有本体界叫作物自体?——现象不同于实在 从“问”开始——一切知识的起点和基础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为什么维克多·雨果被称为“作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没有矛盾的世界真的存在吗?——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 “给我你的手”和“你来拿我的手”——概念的同一关系 外延与外延的重合——概念的交叉关系 不是“生”即是“死”,不是“死”即是“生”——概念的矛盾关系 概念很有限——廓清概念才能准确适用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要金子还是学习淘金术——方法比对象更重要 真正的胜利是战败无知——要敢于质疑 掉多少根头发才算是秃头?——数学的神秘与美 没有肯定就没有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6章 哲学的语言 沟通的障碍——语言是不完善的工具 我就是我所说的东西——人在符号中存在 沉默没有错,一说就惹祸——语言是一口诱人的陷阱 侦探用郁金香巧妙破案——归纳和演绎 聪明的囚徒——逻辑悖论与二难推理 人真的是猿进化来的吗?——证明和逻辑 突破僵化的信条——证伪和证实 谁是说谎者?——反证 “瑜伽师死了”的结论为什么错了——选言推理 这真是“名家遗作”?——判断间的矛盾关系 不要想,要看——无法言说的事物 语境决定了使用语言的艺术——语境认知与误解 语言的突破——沟通的首要条件是尊重 第7章 物质与意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世界统一于物质 航行规则的确定——物质决定意识 用照相做比喻——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 从“震骨器”到自行车——认识的提高,智慧的创造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分析问题要避免想当然 自杀是人类的现象,与动物无关——意识是人类独有的精神现象 意识是一切行为的前导——意识主导身体 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对事物的看法,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性 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人为何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人类认识的局限性 第8章 宗教与科学 上帝被猿颠覆——人类是进化的产物 人为何受苦?——琐罗亚斯德教与罪恶的问题 上帝与人,你听谁的——有比较才有鉴别 何谓觉悟?——佛教与释迦牟尼 智能竞争的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可不可靠,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差异之前没有科学 信仰是人精神“自我”的栖居地——科技不反对信仰 从“万能神”到“科学头脑”——科学传播的最终目的 诡辩和幻想——伪科学与错误的科学 第9章 真理和虚妄 谬误移动一点就成真理——真理是谬误的邻居 指羊为狗,谎言成“真”——谎言重复千遍成真理 看不懂的故事——最简单的真理往往最难发现 实用主义的真理——有用即真理 人不能完全把握绝对真理——真理越辩越不清 “猿案”的审判——真理是不可战胜的 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假象 谬误是片面和主观的孪生兄弟——片面产生主观 真理不能理解,只能信仰——真理永远寻找不到 万变不离其宗——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人类的创造离不开批判——批判精神 究竟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辩证逻辑的圈套 伽利略登斜塔是否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作家莫泊桑找挨踢的感觉——实践能使主观客观统一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错误是通向真理的必由之路 实现梦想是可能的——创新需要勇气 第10章 观念与行为 观念来源于经验——旧行为得到旧结果 观念左右行动——给自己一个客观的评价 自己主动才是主动——外因与内因 千万不要以貌取人——表象代表不了真实 理想与现实不一样——主观与客观之别 什么样的行为是对的,什么样的行为是错的?——制度决定行为 改变自己比改变别人容易——用付出解决积怨 互相帮助,共同发展——相互依存 6000万日元的玩笑——失度必然失误 观念受主体状况的影响——不同认识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也不同 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立场不同,结论不同 物没错,有错的是人自己——人活在自我的理解中 第11章 思想与思维 哲学来自对生活的反思——在反思中走向成功 “红灯停,绿灯行”——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最大的问题,是认为自己没有问题——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为什么“有得必有失”——矛盾的对立统一性 从花花公子到科学巨匠——矛盾的转化原理 海鸟的坟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引狼入室”的美国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不一定是直线——单靠理性的害处 变不可能为可能的奇迹——灵感的显现与迸发 卓别林和希特勒的分别——感性和理性的矛盾 一只蝴蝶搅起一阵龙卷风——孤立的事物不存在 “领头羊”的启示——做事要分清主次,明确主攻方向 凡事“一刀切”是错误的?——事物的两重性 启迪智慧的思想酵母——直觉思维 你的看法在左右你的结果——“科学思维方法”与“科学的思维方法” 盲人走进暗室——优势与劣势的相互转化 给鸡戴眼镜,为羊镶牙——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斜式口袋的发明——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灵魂 下雨是好事,还是坏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牺牲局部,保全整体——局部服从全局 面对困难比逃避困难要容易——理性思考与非理性思考 第12章 自然与社会 全军覆没的根本原因——团体迷思 一般中有特殊,共性中有个性——并非非白即黑 我们为何不能理性地对待他人的评价——不和的金苹果 交往和独处——孤独对于心理健康的价值 没有不需要外部滋养的意识——个人意识只有在集体意识中才能生根 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求同存异,求异存同 为什么“群体”先于“个体”?——个人离不开社会 相互依赖的大自然——社会离不开人,人反作用于社会 石柱法——社会需要规范与制裁 第13章 生命与人生 死亡的恐惧——死意味着什么 死亡离我们很近——死亡的概念 面对生命的态度——保持开放的心态,征服死亡的恐惧 我们应该如何活着?——实现和创造自我的价值 妥协与抗争——打败自己的不是环境,而是自己 人到中年——是“中年变化”,而非“中年危机” 人世间最伟大的爱——母爱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过程即价值 人生的苦恼——不犹豫与不后悔 第14章 知识与道德 欲望——人性中的黑子 天使与恶魔的厮杀——向善抑或向恶 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路西法效应 我们为什么会成为谣言的传播者——每个人都会无中生有 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是是非非说金钱 什么使你成为你——忒修斯之船 第15章 幸福与快乐 生命需要追寻真正的美好——快乐是幸福生活的起点和终点 为什么我们会感到不幸?——目标与幸福是一个不等式 人为什么会有不幸——幸福是若干快乐的集合 幸福就是要生活得好并做得好——德行就是幸福,有德就有福 我们究竟想要怎样的生活——在现实和期待中找到平衡 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人人都存在缺陷 让自己愉悦——心理自我主义 肉欲的享受不妨碍心灵的救赎——幸福是合理地满足欲望 第16章 公平与公正 更多的平等,更多的利益——绝对公正的乌托邦 人生为何不同——物竞天择的结果 精英者的公正——差异让我们生活得更好 过度和不及都是恶——在竞争和合作之间找到平衡 人的尊严在于思想——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第17章 自由与意志 人不自由,却始终惦记着自由——自由的悖论 布利丹的驴子为什么会饿死?——自由的困惑 谁动了我们的自由?——自由总是有局限的 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压力也是一种促进力——意志与痛苦 失败可以当口香糖来嚼——痛并快乐着 只要找到了路,就不怕路远——尽心竭力而为 试读章节 从“震骨器”到自行车——认识的提高,智慧的创造 你给我物质和运动,我就给你构造出世界来。 ——笛卡儿 人类的历史在不断地向前发展。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认识事物的本领也会愈来愈大。许多事情,在某个时期弄不清楚,以后总可以逐步地认识清楚——世界上绝没有永远不能认识的东西。 自行车,又称“脚踏车”“单车”,是一种以人力驱动的双轮交通工具,这是现在的样子。 然而,在世界上第一辆自行车诞生时,其实其外形是十分粗劣的,而且车架和轮子都是木头做的,也没有轮胎。骑着它人会十分费劲,还颠簸得十分厉害。因此,当时人们都讥讽这种自行车是“震骨器”。 把原始的自行车叫作“震骨器”,这个名字中就充满了讽刺之意。但之后经过人们一次又一次改进,自行车逐步完善起来。此时,很多人做出了贡献: 1817年,德国德莱斯发明了车把,这让车主骑车时可以自由控制方向,减少了转弯时上下车的不便。 1839年,英国麦克米伦用钢结构的两轮替换了木马轮,并且让前轮小,后轮大。不仅如此,麦克米伦还发明了脚蹬板,通过曲柄连杆机构转动后轮,让车子前进,这样在行驶时就不用用脚蹬地了,大大提高了行驶速度。 1861年,法国米肖父子又把自行车做成前轮大、后轮小的两轮车,并将曲蹬安装在前轮上,以转动前轮驱车前进。 1874年,英国劳森发明了链条。在这时就形成了现代自行车的基本式样。 直到1887年,英国医生邓禄普发明了充气轮胎,至此,自行车才完全进入了定型阶段一最初的现代自行车样式。 说起邓禄普发明充气轮胎,其中还有一段小插曲: 一天,邓禄普正在诊所看病。这时,门外跌跌撞撞跑进来一个头破血流的年轻人,当他仔细一看才大吃一惊,伤者竟然是他的儿子。 邓禄普忙为儿子检查伤口,边包扎边责怪道:“这么大的人了,怎么还像个淘气包。” 儿子痛得大叫道:“全怪那震骨器!”原来,他所在的学区决定举行一次中学生自行车竞赛运动会。儿子作为学校的参赛选手即将前去参加比赛。为了在自行车比赛中获胜,他努力地练习骑自行车。 对于邓禄普来说,这种车子自己是从不敢骑的。但瞧着儿子的狼狈相,他还是决定为儿子改进一下自行车。 就在这段时间的一天,邓禄普正用橡胶水管在花园里给花浇水,他发现当水经过橡胶管时,由于水的压力使得水管胀得鼓鼓的。于是,他下意识地握紧,松开,又握紧,又松开。 这种弹性忽地使他心中一动:“如果把这种橡胶管安到自行车车轮上,不就能使自行车车轮有了弹性,不就可以减轻自行车行驶时的颠簸了吗?” 于是,他把橡皮管按自行车轮子的大小弯成了圆环形态,并把两端用密封胶带粘在了一起,并把粘好的橡皮管打足了气,然后绑在自行车的车轮上。做好以后,他试着骑了一圈,果然自行车变得非常轻快了。 到了比赛的那一天,儿子便骑着父亲给他改装的带有轮胎的自行车登场了。裁判员一声令下,选手们一起出发。由于儿子的自行车又轻又快,所以一路遥遥领先,取得了最后的比赛冠军。 从此以后,再出现的自行车上便都装上了这样的充气轮胎。 对于现代自行车来说,尽管已经比那些原始的早期的自行车完善了,但人们对它的改进仍然没有停止,比如充气的轮胎往往会被路上尖硬的东西刺破漏气,这就给人们带来不少的麻烦。所以,现在人们又研制出一种灌有化学混合液的轮胎,这种轮胎一旦被刺破,化学混合液就会流出来把裂口密封住。这就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从自行车发明到不断完善,这其中就让我们看到,任何新生事物都有一个逐渐完善的发展过程,都具有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因此,这些新式的自行车就变成了一种新的、同客观规律相适应的事物,就具有了广阔的发展前途和强大的生命力。 智慧是人类认识事物和运用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这一切是从先天获得还是后天培养的悟性、技能和才思,都可归结为智慧之果。所以,人类正是运用这种智慧和对智慧的不懈追求,才成为了大干世界的万物之灵。 学哲学,就是为了有一个自觉的、系统的、正确的世界观,克服那些不正确的世界观。因此,只有用哲学的看法来指导我们的思想、学习和工作,才有可能得到正确的思想方法、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我们的事情才可以做得更好。这就是哲学的巨大作用。 课堂收获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都经历过去、现在和未来,所以,我们观察一个事物要预测它的未来,而不是只了解它的过去,观察它的现状,只有弄清事物的全部,我们的思想才会符合不断变化着的客观实际,适应发展中的形势需要。所以,我们不要害怕变化,应积极地去改变不合理的事物,让事物更符合人类的生活和发展要求,这样人类才会一直进步,才会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P148-150 序言 哲学—真正的智慧之学 什么是哲学?哲学研究的是什么?哲学和具体科学是什么关系?哲学和我们的生活是什么关系?了解了这些问题,就可以使我们走进哲学,自觉地追求智慧,创造更美的人生。 哲学是时代的制动,每当社会危机重重时,哲学家便会应运而生。尽管人们不大愿意接受哲学,但我们努力以种种通俗易懂的事例让哲学变得易于理解,使人读后顿感轻松和明白。 自然界变化万千,社会错综复杂,有时会使人感到像走在一片茂密的森林之中,浮云遮望眼,云深不知处,正确的路在何方?这时我们就需要照亮前进方向的理性和智慧的明灯,而哲学就是这样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哲学作为智慧之学,能够指导我们更好地去思考我们与自身、他人、自然的关系,促使我们认真地思考自身以及周边的情和物。可以说,正是哲学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人生和生活。 哲学不是高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只要我们留心思考就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具有一定哲学知识的人,就能够更好地认识和处理自身同生活和世界的关系,为认识生活和改变生活提供更明智的指导。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就是神灵。”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避免不了与他人交往。要与他人建立联系,我们就应学会“做人做事”的哲学,这里面就包括了如何沟通的学问以及如何学会尊重。学会“做人做事”的哲学,沟通和交流就会变得容易。 哲学来自人们的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地都可找到哲学的踪迹,只是因为我们对现实生活太习惯了,因此便觉得不是哲学了。就像有人说,我不喜欢哲学,所以不学哲学、不研究哲学,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哲学。 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智慧,而哲学就具有这种智慧。哲学可以预言,可以怀旧,更可作为一面映照文化的镜子。如果我们认为一个苹果可以切成两半、1+1=2这是常识的话,那么,由此进而探索一分为二或合二为一是宇宙的普遍原理,这便是哲学了。 哲学就是这样一门教人智慧的学问,更是正确的学问。它所提供的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一个富有智慧的头脑。可以说,从哲学的角度去思考我们与自身、他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点亮这盏指引生活的明灯,将会使我们生活得更睿智。 哲学的本义就是爱智慧,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学好哲学,就会使我们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更睿智!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最全最全的哈佛哲学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惠敏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5023747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3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00 |
出版时间 | 2014-12-01 |
首版时间 | 2014-12-01 |
印刷时间 | 2014-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58 |
CIP核字 | 2014218845 |
中图分类号 | B821-49 |
丛书名 | |
印张 | 21.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50 |
宽 | 180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