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宗璞作品中学生读本/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青少经典
内容
试读章节

农历二月十二日,是百花出世的日子,为花朝节。节后十日,即农历二月二十二日,从一八九四年起,是先母任载坤先生的诞辰。迄今已九十九年。

外祖父任芝铭公是光绪年间举人。早年为同盟会员,奔走革命,晚年倾向于马克思主义。他思想开明,主张女子不缠足,要识字。母亲在民国初年进当时的女子最高学府北京女子师范学校读书。一九一八年毕业。同年,和我的父亲冯友兰先生在开封结婚。

家里有一个旧印章,刻着“叔明归于冯氏”几个字。叔明是母亲的字。以前看着不觉得怎样,父母都去世后,深深感到这印章的意义。它标志着一个家族的繁衍,一代又一代来到世上扮演各种角色,为社会做一点努力,留下了各种不同色彩的记忆。

在我们家里,母亲是至高无上的守护神。日常生活全是母亲料理。三餐茶饭,四季衣裳,孩子的教养,亲友的联系,需要多少精神!我自幼多病,常在和病魔做斗争。能够不断战胜疾病的主要原因是我有母亲。如果没有母亲,很难想象我会活下来。在昆明时严重贫血,上纪念周站着站着就晕倒。后来甚至染上肺结核休学在家。当时的治法是一天吃五个鸡蛋,晒太阳半小时。母亲特地把我的床安排到有阳光的地方,不论多忙,这半小时必在我身边,一分钟不能少。我曾由于各种原因多次发高烧,除延医服药外,母亲费尽精神护理。用小匙喂水,用凉手巾敷在额上。有一次高烧昏迷中,觉得像是在一个狭窄的洞中穿行,挤不过去,我以为自己就要死了,一抓到母亲的手,立刻知道我是在家里,我是平安的。后来我经历名目繁多的手术,人赠雅号“挨千刀的”。在挨千刀的过程中,也是母亲,一次又一次陪我奔走医院。医院的人总以为是我陪母亲,其实是母亲陪我。我过了四十岁,还是觉得睡在母亲身边最心安。

母亲的爱护,许多细微曲折处是说不完、也无法全捕捉到的。也就是有这些细微曲折才形成一个家。这个家处处都是活的,每一寸墙壁,每一寸窗帘都是活的。小学时曾以“我的家庭”为题作文。我写出这样的警句:“一个家,没有母亲是不行的。母亲是春天,是太阳。至于有没有父亲,不很重要。”作业在开家长会时展览,父亲去看了。回来向母亲描述,对自己的地位似并不在意,以后也并不努力增加自己的重要性,只顾沉浸在他的哲学世界中。

希腊文明是在奴隶制时兴起的,原因是有了奴隶,可以让自由人充分开展精神活动。我常说父亲和母亲的分工有点儿像古希腊。在父母那时代,先生专心做学问,太太操劳家务,使无后顾之忧,是常见的。不过父母亲特别典型。他们真像一个人分成两半,一半主做学问,一半主理家事,左右合契,毫发无间。应该说,他们完成了上帝的愿望。

母亲对父亲的关心真是无微不至,父亲对母亲的依赖也是到了极点。我们的堂姑父张岱年先生说:“冯先生做学问的条件没有人比得上。冯先生一辈子没有买过菜。”细想起来,在昆明乡下时,有一阵子母亲身体不好,父亲带我们去赶过街子,不过次数有限。他的生活基本上是水来湿手,饭来张口。古人形容夫妇和谐用“举案齐眉”几个字,实际上就是孟光给梁鸿端饭吃,若问“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应该是做好饭以后。

旧时有一副对联:“自古庖厨君子远,从来中馈淑人宜。”放在我家正合适。母亲为一家人真操碎了心。在没有什么东西的情况下,变着法子让大家吃好。她向同院的外国邻居的厨师学烤面包,用土豆作引子,土豆发酵后力量很大,能“嘭”的一声,顶开瓶塞,声震屋瓦。在昆明时一次父亲患斑疹伤寒,这是当时西南联大一位校医郑大夫经常诊断出的病,治法是不吃饭,只喝流质,每小时一次,几天后改食半流质。母亲用里脊肉和猪肝做汤,自己擀面条,擀薄切细,下在汤里。有人见了说,就是吃冯太太做的饭,病也会好。

一九六四年父亲患静脉血栓,在北京医院卧床两个月。母亲每天去送饭,有时从城里我的住处,有时从北大,都总是第一个到。我想要帮忙,却没有母亲的手艺。父亲暮年,常想吃手擀的面,我学做过几次,总不成功,也就不想努力了。

母亲把一切都给了这个家。其实母亲的才能绝不只限于持家。母亲结业于当时的女子最高学府,曾任河南女子师范学校预科算术教员。她有一双外科医生的巧手,还有很高的办事能力。外科医生的工作没有实践过,但从日常生活中,从母亲缝补、修理的功夫可以想见。办事能力倒是有一些发挥。

五十年代初至一九六六年,母亲做居民委员会工作,任北大燕南、燕东、燕农、镜春、朗润、蔚秀、承泽、中关八大园的主任。曾为家庭妇女们办起装订社、缝纫社等。母亲不畏辛劳,经常坐着三轮车来往于八大园间。这是在家庭以外为社会服务,她觉得很神圣,总是全心全意去做。居委会成员常在我家学习。最初贺麟夫人刘自芳、何其芳夫人牟决鸣等都是成员。后来她们迁往城内,又有吴组缃夫人沈淑园等参加。五十年代有一次选举区人民代表,不记得是哪一位曾对我说:“任大姐呼声最高。”这是真正来自居民的声音。

我心中有几幅图像,愈久愈清晰。P13-15

书评(媒体评论)

正是有了宗璞这样的前辈,我们的文坛总是会散发出寂静而悠久的芬芳。这是我们文学财富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文化财富的一部分。这种芬芳让我们这些文学晚辈情感愉悦、内心平安。

——铁凝

目录

第一辑 人

 那青草覆盖的地方

 三松堂断忆

 花朝节的纪念

 哭小弟

 仙踪何处

 在曹禺墓前

 霞落燕园

 人老燕园

 三幅画

第二辑 事

 心的嘱托

 三松堂岁暮二三事

 风庐茶事

 风庐乐忆

 告别阅读

 星期三的晚餐

 烟斗上小人儿的话

 梦回蒙自

 小东城角的井

 董师傅游湖

 变迁

第三辑 物

 紫藤萝瀑布

 丁香结

 松侣

 好一朵木槿花

 猫冢

 京西小巷槐树街

 那祥云缭绕的地方

第四辑 游

 孟庄小记

 潘彼得的启示

 三千里地九霄云

 奔落的雪原

 在黄水仙的故乡

 没有名字的墓碑

 他的心在荒原

 写故事人的故事

 看不见的光

第五辑 景

 秋韵

 送春

 报秋

 二十四番花信

 我爱燕园

 燕园石寻

 燕园树寻

 燕园碑寻

 西湖漫笔

 湖光塔影

 废墟的召唤

第六辑 情

 萤火

 柳信

 水仙辞

 绿衣人

 促织,促织!

 药杯里的莫扎特

 彩虹曲社

第七辑 理

 恨书

 卖书

 乐书

 读书断想

 书当快意

 从“粥疗”说起

第八辑 读书谈

 耳读《苏东坡传》

 耳读《朱自清日记》

 感谢高鹗

第九辑 写作谈

 小说和我

 拾沙花朝小辑

序言

人民日报出版社中小学生读物编辑中心,有意组编一套著名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丛书,以为学生读者提供高品质的文学阅读经典文本。这个出版策划创意,与我的一些想法不谋而合,于是就有了我忝列策划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青少经典”丛书。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网络科技的快速崛起,媒体文化的强势发展,社会文化生活在多样与多元的总体态势中,在文学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分离与分化,使当代文学发生了结构性的巨大变化。我曾在许多文章中谈到当今的文坛,已出现“三分天下”的新格局。这便是:以文学期刊为主导的传统型严肃文学,以商业出版为依托的市场化大众文学,以网络媒介为平台的类型化网络文学。这也就是说,传统型严肃文学,市场化大众文学,类型化网络文学,作为不同的文学主体与文学版块,共同承担着演练写作才艺、满足阅读需求的职能与责任。但这也带来了显而易见的问题,那就是不同的文学观念相互碰撞,不同的文学写作同台竞技,它们相互覆盖,彼此遮蔽,什么是更为重要的,什么是更有价值的,什么是更为核心的,却又不突出、不分明、不彰显了。

这种繁而不荣、多而不精的现象,给文学阅读带来的问题,似乎更为严峻。每年出版的纸质图书多达四五十万种,网上流传的作品更以几千万种的总量难以胜计。选择什么,阅读什么,真是一个天大的难题。而对于学生读者来说,由于既具好奇心,又缺乏辨识力,更愿意选择和接近那些青春文学和网络文学的作者与作品,从而在文学阅读上既显得芜杂,又趋于浅俗。近年来的一些文学阅读抽样调查一再表明,在“最喜爱的作家作品”选项中,青少年读者的喜好是格外混杂的,基本没有高下之分与雅俗之别,这种颇显混乱的文学趣味,正是文学阅读不够纯正、不够经典的必然结果与典型反映。更有甚者,二○一三年广西师大出版社在网上举行的“来说说‘死活读不下的书’”的投票,经由近三干位网友的票选,最终,《红楼梦》《百年孤独》《三国演义》《追忆似水年华》《瓦尔登湖》《水浒传》《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尤利西斯》,名列“死活读不下去的书”的前十位。尽管这次参与投票的网民主要集中在“九○后”和“○○后”,但他们所显示出来的对经典文学的厌弃与排斥倾向,却不能不说是惊人的。

阅读的问题,不是简单的读书不读书、多读书还是少读书的问题,它所反映出来的,是整个社会文化教育的层次与水准的大问题。社会的文化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包括家庭教育、传媒教育。我觉得我们一些本该起教育作用的部门与领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因而没有形成以正能量为主的积极的社会文化风尚。对一般读者和受众影响更大的,是那些流行文化、娱乐文化、消遣文化。这些东西不能没有,但不能成为主流。事实上这些东西所起的作用,往往是消解性的,也即从反向起作用。阅读本就不多,还有这些东西来消解,问题就更加严重了。

因此,文学阅读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是语文教学、素质培育上的一个基础工程,必须高度重视,慎重对待。这个工程的要务之一,就是从众多的当代作家中,遴选出高品质和有影响的优秀作家,把那些具有较高文学品位,又适合学生阅读的作品挑选出来,为他们提供具有精神营养与文化底蕴的文学范本,以使他们的阅读更为纯正、更有深度,写作也更有标杆、更有高度。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套“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青少经典”丛书,既适逢其时,又别具意义。从已经确定的选题来看,无论是第一季中的宗璞、刘心武、贾平凹、迟子建,还是以后要推出的第二季、第三季的相关作家,都是中国当代文学作家中成果卓著又风格独具的佼佼者。他们在以文学的方式观察现实、反思历史和审视人性、思考人生上,都以个性化的艺术追求成为当代文学当之无愧的代表性作家。在他们的大量作品中,选出适合学生读者阅读的作品,并以“人”“事”“物”“游”“景”“情”“理”等题材类别,予以精选细编,这对于学生读者来说,无论是品味名家的描人述事、抒情状物的看家技艺,还是学习名家的察人观世、运思用笔的独门功夫,都极为适用,大有裨益。文学写作,需要良师;文学阅读,需要益友。这套“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青少经典”丛书,对于广大的学生读者来说,就是他们的文学生活中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

我相信这套“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青少经典”丛书,一定会在学生读者的文学阅读与写作演练中,释放其正面能量,发挥其积极作用。也希望学生文学爱好者,由此高点起步,构筑起自己丰富又高雅的文学库存,并以此助长自己的文学理想,滋润自己的青春人生。

二○一四年五月三十日于北京朝内

(作者为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

内容推荐

宗璞是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也是广大中学生所熟知的文学大家,她的文章或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或多次成为中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阅读文本;《宗璞作品中学生读本》精选作者的经典散文作品,紧扣青少年的阅读需求和写作实际,按写人、记事、状物、记游、写景、抒情、说理、写作谈、读书谈等主题分为九辑,旨在使广大中学生轻松快捷地阅读经典,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写作技巧、积累写作素材、提高素养、陶冶性情。

编辑推荐

《宗璞作品中学生读本》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青少经典”书系中的一本,为作者散文经典作品的合集。按写人、记事、状物、记游、写景、抒情、说理、写作谈、读书谈等主题分为九辑,让在学生读者的文学阅读与写作演练中,释放其正面能量,发挥其积极作用。也希望学生文学爱好者,由此高点起步,构筑起自己丰富又高雅的文学库存,并以此助长自己的文学理想,滋润自己的青春人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宗璞作品中学生读本/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青少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宗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526540
开本 16开
页数 2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4-07-01
首版时间 2014-07-01
印刷时间 2014-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456
CIP核字 2014112762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1: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