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湘江之战/中国现代军事文学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军事题材的长篇小说。它借用真实历史资料,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国内革命战争中的湘江之战这场血雨腥风的战争场面。

然而,小说毕竟是小说,它并不是完全的历史事实,所以,勿请读者不要把它当历史史实来阅读。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纯粹意义上的小说。为了创作上的需要,书中借用了某些真实的材料。请读者勿认为现实生活中与这些真实材料有关的人便是小说人物形象的生活原型,并依次类推……

本书是中国现代军事文学丛书之一。

目录

第一章 1934年11月30日

 湘江西岸

 一 李德面对湘江想些什么?

 二 万分危急的态势,十万火急的命令

 三 博古与李德

 四 目前与过去

 五 战地午夜图

第二章 1934年11月30日

 湘江西岸阻击阵地

 一 奋战中的一军团

 二 兴国壮士

 三 战争的沉醉酣畅与疯狂

第三章 1934年11月30日·黄昏

 湘江东岸

 一 周恩来与毛泽东的短短数语

 二 在界首临时司令部里

 三 《马赛曲》

第四章 1934年12月1日

 湘江西岸一军团阻击阵地

 一 战地遐想

 二 生命的电光雷火

 三 一个值得千解万剖的典型?

第五章 1934年11月29日

 湘江东岸黄土崖高地

 一 湘江唤起他无尽情思

 二 历史列出的思考题

 三 遵义会议的预演一一毛泽东论兵

第六章 1934年12月1日

 湘江西岸界首

 一 最高三人团

 二 博古叫屈引起的回顾

 三 二、六军团的行踪

第七章 1934年11月·中旬

 南昌行营

 一 冯·赛克特给蒋介石带来的不只是堡垒主义

 二 统一中国的狂想曲

 三 西北之行

 四 病榻上的冯·赛克特

 五 函电交驰

 六 网的思辩

第八章 1934年12月2日

 新圩、文市之间无名高地

 一 即将陷落的阵地

 二 陈树湘之死

 三 突围而出的一群

第九章 1934年12月2日

 油榨坪资水河边

 一 血战后的思考

 二 博古与毛泽东

 三 博古与洛甫

 四 沙漠绿洲

第十章 1932年10月

 中央苏区宁都

 一 两个纯真的心灵,皆有难言之苦

 二 夜不能寐

 三 推磨

 四 浑元圈

第十一章 1932年10月

 江西宁都北郊李园村

 一 红色十字架

 二 前方与后方的严重分歧

 三 洪峰下的芦苇

 四 变通之法

第十二章 1934年9月·中旬

 于都竹沟村

 一 一座翻放的墓碑

 二 《周易》之奥

 三 谁是法?谁是天?是谁无法无天?

 四 为政之难

第十三章 :1934年12月4日

 越城岭山中

 一 老师也许并不了解学生

 二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三 毛泽东与贺子珍

第十四章 1934年12月6日

 越城岭山中

 一 披蓑衣的战士

 二 是战士,更是农民

 三 灵渠与战争

 四 未可预卜的前程

第十五章 1934年10月7日

 中央苏区瑞金

 一 安排与叮咛

 二 让安泰离开大地

第十六章 1934年12月——1935年1月

 宝界岭山中

 一 山林游击队的组成

 二 毒蕈

 三 何去何从

 四 一个向回走的人

第十七章 1934年10月28日

 于都河畔

 一 流水呜咽,夜风低泣

 二 儿子女婿随意挑

 三 陈毅与项英

第十八章 1934年11月10日

 于都竹沟村

 一 大屠杀

 二 中央给项英的最后一次指示

 三 在危险与希望中

 四 万世松终于见到了方丽珠

第十九章 1934年12月

 南昌行营

 一 梦的破灭

 二 临川之夜

 三 国事与家庭私人顾问端纳

 四 资料片——《七千俘虏》

 五 端纳在天主堂前的感悟与忏悔

第二十章 1934年12月11日

 湘南通道

 一 通道争议

 二 都是似定

 三 李德的痛苦

 四 《勒洛莱》

 五 历史应该是公正的

第二十一章 1978年lO月

 北京——宁都

 一 故居前的沉思

 二 在何文干的病床前

 三 何处是归程?

试读章节

倔强僵硬而又孤傲的日尔曼人的典型性格。使他获得过成功,也付出过高昂的代价。

当他与三名随从人员踏过摇摆不定的浮桥,登上湘江西岸的碎石沙滩时,两架意大利式的轰炸机背着滴血的夕阳直直地向他们扑过来,他望了一眼,一脸严峻,沉稳地向着一棵千年老樟快步走去。

天空立即塞满了骇人的怪啸声。几乎就在同时,在百米外的界首村头,拔地腾起了几团烟火,接着是震耳欲聋的爆炸声。

他,李德,久历战场。对惨烈的搏斗处之泰然。1919年的4月至5月间,为了保卫革命的巴伐利亚共和国。他英勇地战斗过,在他的故乡——慕尼黑的街垒战中。表现出临危不惧的英雄式的本色。那时,有一只被敌方炮弹炸碎的战友的手,打在他的脸上,他抹了一把粘稠的血,说了一句俏皮话:“同志别发火,我会指挥得更好一些!”那年,他才十九岁。

在长达两个月的街垒战中,他并不是一个赳赳武夫,也不是只顾死拚硬打的鲁莽之人。在与政府军的力量过分悬殊的战斗中,表现出他的超常的胆略和意志力量。他被斯大林和米夫所重视。除对第三国际的方针路线无限忠贞和革命的坚定性外,实战经验与伏龙芝军事学院的优异成绩,便是被共产国际选派到中国来的基本原因。

自古不以对错成败论英雄,不像后来的人,为了政治原因,总把犯错误的人搞倒批臭,谁不犯错误呢?

如果李德的品格真像后人所说,除了粗暴、专横、恶劣、不接受正确意见之外一无所长,他这个二级顾问(真正的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是在上海的曼弗里德·斯特恩,他是奥托·布劳恩也就是李德的上级)在中央苏区据有“太上皇”的权威是困难的。即使博古要把他推上去也是要掉下来的。因为军革委主席朱德、红军总政委周恩来,还有彭德怀、林彪这些军团长以及刘伯承叶剑英等卓越的军事家们,也绝不是俯首帖耳不分是非不顾革命利益仅仅是惟命是从的羔羊。

天边很红,把山岳和森林映衬成黛色的剪影。

背着阳光,又来了两批敌机,在界首与渡口问俯冲、拉升、再俯冲、再拉升,轮番轰炸扫射,李德可以清晰地听到炸弹刚刚开始脱钩后的沙沙声,随着重力的迅速增大,变成了尖利的使人惶悚的怒啸,把死亡的恐怖尖锥似地刺进人们的心灵。他觉得整个大地发出火山爆发似的轰隆声。

江上的浮桥颤抖着,摇摇欲折,桥上拥挤着不顾一切冲向两岸的灰色人群:布满沙滩的伤员在血染尘埃中痛苦地扭曲抽搐。

李德,仿佛在莫斯科的影剧院里,看一部战争巨片,他对眼前的惨烈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陌生的遥远感。仿佛这是很久以前的事。连那浮桥碎裂,人群纷纷落进血红的江水里时的呼唤,都没有使他动心!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在奥、意前线上当列兵时总有过这种感觉。子弹对他迎丽飞来时,他竞忘了弯腰。这种短暂的麻木状态,称作战争休克。

这时,那含山的落日,蹲踞在越城岭高达2142米的苗儿山头,闪射出灿烂的光辉,悠然地瞪视着人间惨剧,就像威严狞恶的战神借用它的斑斓包彩,在中国大地这块古老的画布上,匆匆地抹了一笔。

李德心头渐渐生起被嘲弄的怒火,狡黠的历史欺骗了他。

纷乱的灰色人群,拥向正在燃烧的界首,那嘈杂的呼叫在远远近近的枪炮声的伴奏下,象一个声音嘶哑的解说员,对着壮阔的战争画面,不厌其烦地作着说明。

大约有十几个人,向着李德藉以隐蔽的那棵千年老樟跑来。

突然,他们一个个碰上无形绊脚石似地纷纷栽倒。呼啸的飞机子弹旋风似地在沙滩打出一片土花!李德感到硝烟从浓密的墨绿色的树叶问飘洒下来。他看到一个机关干部举着驳壳枪无望地向飞机射击,他猝然栽倒下去,而后血迹满身地爬起,直向樟树奔来,可是又被旋回来的飞机打中了,伤者的手捂着前胸,身体佝偻着剧烈地前倾,痉挛不止,仍然直奔他而来,似有话向他报告,他终于认出这是司令部的作战参谋。他正下意识地跑过去迎接他。就在两步远的距离内,那个作战参谋的头颅咕咚一声触到地上,整个躯体紧缩成一团,那已经破成网状的灰布军衣立即浸满了血迹。

军事顾问正要弯下一米八五的身躯,把他抱到老樟树下,没想到作战参谋忽然从血泊中跃立起来,滴血的脸上双眼突凸,对他怒声直喊:

“他妈的!这仗是怎么打的!”

李德听不懂他吼叫的是什么,却感到迎面扑来一种凄厉可怖的怨忿之情,那喷火似的目光深深地灼痛了他,在他悚然而怔的时候,那鲜血淋漓的参谋奋然向上一挺,猛然向后仰倒下去。瞬间气绝身亡,他的两脚岔开,麻质的草鞋上沾满鲜血浸泡的黑色稀泥。

四批敌机轮番轰炸,大地在五百磅的炸弹撞击下发疟疾似地颤抖,爆炸声汇成连续的轰鸣,弹坑里冲出一股股热浪,把四周的人象草捆似地冲走!耳膜“嗡嗡”发响,每个细胞都紧紧绷起。

透过慢慢散落的烟尘,看到大树伏倒,驮马狂奔,被炸者肢体枪支鞋帽行装一起飞进……

有两个机关干部被半埋在土中,他们从中抬起脸来,这是两张可怕的脸,鲜血和着尘砂从鼻子、耳朵里流出。

渡口边的河滩上,布满马匹和人体的残骸和两米多深的弹坑。坑中还冒着黑烟,那是死神的呼吸。在弹坑近旁的倾倒的树枝上挂着被扯烂的带血的布条碎片。一个弹坑四周,竟躺着三十多具尸体。

焦糊、血腥和辛辣的气味直刺鼻腔。渡江的人群个个脸色发灰乃到发黑,衣服全都失去了原色。许多人绑着血迹斑斑的肮脏的绷带,穿着沾满泥尘的破烂的便衣或军装,有的戴着帽子,有的光着头。

有许多人疲倦到极点,一登上江岸便倒卧在沙滩上喘息。

黝黑的沙滩,在鲜血的浸润下,瑟瑟发抖,森林飒飒低吟,这是唱给不屈者们的安魂曲,悲壮、苍凉、雄浑、沉闷,充溢天地之间,欲把死者唤醒。

李德用抑郁的眼睛看着这一切。他那碧蓝的眸子里,昔日洋溢飞扬的热情冲采已经熄灭了,忧心忡忡。

在这种时候,1799年苏沃洛夫元帅在阿尔卑斯山中最困难最危险然而最终取得了胜利的进军的情景,出现在他的眼前,他对这段传奇性的战史作过深刻的研究,反复地推敲了当时的每个细节。

当红军主力离开中央苏区踏上征程时,他就预想漫漫征途上会出现类似的威武雄壮的进军。

绝艰奇险中,方能表现出雄才大略和英雄本色。

那时,苏沃洛夫率领全军,业已通过阿尔卑斯山的圣戈达隘口,进入瑞士,来到敌军背后,但因作战计划泄露,功败垂成,反被拿破仑的大将玛塞纳包围于崇山峡谷之中,处境极其危险。由于俄国军队表现了罕见的英雄主义,在前卫战王卜、后卫战斗、巧妙迂回敌军阵地、战术合围和全歼被围之敌等方面,作出了化险为夷、出奇制胜的举世公认的范冽。

恩格斯曾称赞说:这是“到当时为止所进行的一切阿尔卑斯山行军中最为出色的一次。”

当苏沃洛夫处在危境之时,有的将领绝望了,萨逊诺夫向同僚们散布悲观情绪说:

……

P2-3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湘江之战/中国现代军事文学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黎汝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大众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712981
开本 32开
页数 461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372
出版时间 2003-05-01
首版时间 2003-05-01
印刷时间 2003-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
丛书名
印张 14.87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4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