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穿越红水河(红水河流域民族文化考察札记)/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西部田野书系》中的一册,作者以一个民族学者的视角来审视养育了自己的这条河流,通过对红水河流域民族文化艺术所进行的田野考察,运用生动的文笔和精美的图片,描述了红水河流域各族人民的生存空间和历史传说,记录了考察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和感受,揭示了红水河流域各民族所创造的师公文化、铜鼓文化、歌谣文化、图腾文化以及“歌圩”、“求花”、“不落户家”、“落浴”等丰富多彩的民族习俗。

内容推荐

本书采用随笔的写法,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传达来自田野的文化信息。在注重细节真实和情节生动的同时讲求文字简洁流畅;对图片的处理,力求用有形的设计来表现无形的语言,使图片和文字有机地结合,相得益彰,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统一。本书讲述的是在田野考察中发生的故事与感受,记录的是在田野考察中采访的人和事。其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让田野中的人与物活起来,让田野中的景和情动起来,读者听到的不仅是调查者个人的独白,还能听到来自访谈对象的声音;读者了解到的不仅是调查者考察的结果,而且能看到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在考察中的互动与交流,并带给读者许许多多来自田野的文化信息以及强烈的心灵共鸣,从而使读者能够跟随作者一起行走在文化的田野上。

目录

总序

一 神奇的红水河

二 九狮共一室

三 一个女孩的哀伤

四 两只金鸡对面啼

五 走进长寿村

六 “裸浴”与“不落夫家”

七 “求花”习俗中的生命精神

八 现代化的忧虑

九 山●里的将军之乡

十 葫芦崇拜的秘密

十一 旷野中的铜鼓声

十二 蚂?节与蚂?婆

十三 白裤瑶啊白裤瑶

十四 结语

试读章节

铜鼓文化是红水河流域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出土的鼓面直径超过110厘米的大铜鼓都出自壮族先民居住的地区,其中世界最大的“铜鼓王”的鼓面直径长达165厘米,高达67.5厘米,胸径149厘米,腰径139厘米,重300公斤。

广西区博物馆目前共收藏有铜鼓500多面,是世界上收藏铅鼓最多的博物馆。

东兰一向有铜鼓之乡之称,全县在民间共收藏有500多面铜鼓。

实际上,铜鼓不但是在东兰有,在红水河流域均有分布,且源远流长,一身集乐器、神器和重器等文化功能,与一个部族或一个村寨以及一个家庭的生死存亡相联系。如《隋书’地理志》就有这样的记载:“自岭以南,二十余郡……诸獠皆然,并铸铜为大鼓。初成,悬于庭中,置酒以招同类。来者有富豪子女,则以金银为大钗,执以叩鼓。竟,乃留遗主人,名为铜鼓钗。俗好相杀,多构仇怨,欲相攻,则鸣此鼓,到者如云。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推服。”《明史·刘显传》也有这样的记载:“阿大泣日:‘(铜)声宏者为上,可易千牛;次者七八百。得鼓二三,便可僭号称王,击鼓山颠,群蛮毕集,今已矣!’……鼓失,则蛮运终矣。”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铜鼓与北方华夏民族所使用的铜鼎、铜尊在文化功能上有相同之处。然而,北方的铜鼎、铜尊早已失去了活力而成为了文物,南方的铜鼓虽然不再制作,至今却依然在壮、瑶、苗、布依、水等民族中使用。也就是说,铜鼓至今仍然在南方各民族的文化中“活”着,继续发挥着其所特有的文化功能。

因此,到了东兰县,除了正常的考察,铜鼓自然成为我们关注的又一重点。

在县城,我们拜访了以收藏铜鼓闻名于东兰的韦万义老人。

韦老深谙铜鼓音律,原先在县政府的有关部门工作,曾在全国第四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担任铜鼓表演的总指挥,现已退休在家,主要从事铜鼓的收藏与研究。

在韦老家中,我们看到了他所收藏的十几面不同类型的铜鼓。其中,有一面似乎是被摔烂的铜鼓引起了我的注意。一问,方知道这面铜鼓果然是被人摔烂的。

我知道,铜鼓在红水河流域一带被视为村寨或是家庭的珍宝,这面铜鼓的主人为什么要把他摔烂呢?P78-79

序言

行走在文化的田野上

相信每一个人都可以回答出“田野”的含义,但学术界所常用的“田野研究”却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田地、荒野”研究,而更充满着独特的文化意蕴,正如台湾著名人类学家李亦园先生所指出的:“广义而言,所有的实地研究工作都可称为‘田野研究’,包括社会调查访问、各种问卷测验的施行、考古学实地发掘、民族学调查考察等都属之。”因此,所谓的“文化田野”,主要指的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环境以及在这样的环境中生产、生活的过程和结果。

文化乃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世界虽然成为一个“地球村”,但文化上的隔膜却依然存在。因此,文化的多样性和各民族文化之间所存在的碰撞和整合,使得对于文化特别是底层文化的关注。跨文化生存和跨文化思考成为当代社会最为重要的主题。不少学人多年来一直坚持进行以文化为主题的田野考察研究,并希望能有机会把自己在田野考察研究过程中的文化思考和生命感悟表达出来,恰好广西人民出版社亦有同样的出版意向,于是,经过交流和讨论,一套《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就得以问世了。

《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采用随笔的写法,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传达来自田野的文化信息。在注重细节真实和情节生动的同时讲求文字简洁流畅;对图片的处理,力求用有形的设计来表现无形的语言,使图片和文字有机地结合,相得益彰,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统一。本丛书讲述的是在田野考察中发生的故事与感受,记录的是在田野考察中采访的人和事。其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让田野中的人与物活起来,让田野中的景和情动起来,读者听到的不仅是调查者个人的独白,还能听到来自访谈对象的声音;读者了解到的不仅是调查者考察的结果,而且能看到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在考察中的互动与交流,并带给读者许许多多来自田野的文化信息以及强烈的心灵共鸣,从而使读者能够跟随作者一起行走在文化的田野上。 鉴于内容的丰富多彩,根据丛书的具体情况,我们把其分为国内及海外两大部分,其中,国内部分又分为“东部”和“西部”,这样,就形成了相互呼应的《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西部田野书系》、《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东部田野书系》和《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海外镜像书系》。

用我的脚你的眼,用你的心我的心,走进田野,感触文化。(廖明君)

后记

很小很小的时候,红水河在我的心中就已经充满了神秘和神奇,长大后,为了求学深造,我不但在地理上一步一步逐渐远离了红水河,孩提时代红水河文化在心中所打下的烙印,也慢慢被“他文化”所遮蔽。直到研究生毕业后,由于种种原因,我重新选择了以民族文化艺术作为考察研究的对象,红水河及其所蕴涵的文化才再次出现在我的视野之中。

这期间,我所进行的民族文化艺术研究如《壮族生殖崇拜文化》、《壮族自然崇拜文化》以及《中华生殖崇拜文化》等,虽然尚未是专题性的红水河文化研究,但均或多或少地涉及红水河。再后来,我参与承担了国家文化部的科研课题《西部开发与红水河民族文化艺术考察研究》,独自负责国家课题《壮族艺术的人类学研究》,应邀参加了“红水河文化考察专家组”以及“中国南丹白裤瑶国际学术研讨会”,从而有机会多次到红水河流域各民族地区进行比较系统的文化考察,还得以对红水河的民族文化艺术进行比较深入的专题性研究。可以说,直到这个时候,红水河文化才又重新“活”在我的心中。当然,这个时候,这“看”到的红水河文化,除了其原有的神秘性和神奇性,还具有了更多的文化意义和理论价值。比如,在我的思考中,红水河文化除了体现出该流域各民族的生存状况,还以其所蕴藏着的原生性、古朴性以及所体现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而为当代人类提供更多的思想资源和人生启迪。

因此,在对红水河文化进行田野考察和理性分析的过程中,我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借助于一种更易为大众接受的形式来叙述红水河诸多的文化事象,讲述自己在考察研究红水河文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理性思考和生命感悟,以帮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红水河,帮助更多的人认知、感受红水河文化的神秘性、神奇性、多样性和独特性。

“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的编撰出版,使我获得了一个借助于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广大读者介绍红水河文化的机会。希望通过这一本小书,会有更多的人去关注、关心红水河。

2003年5月于南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穿越红水河(红水河流域民族文化考察札记)/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廖明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9047279
开本 24开
页数 13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04-01-01
首版时间 2004-01-01
印刷时间 200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03
丛书名 西部田野书系
印张 6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12
179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9:3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