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陈丹燕十多年旅行集萃中的一本,书中介绍了作者游历过的数十个国家的咖啡馆:有巴黎的“两个丑八怪咖啡馆”,那是塞纳河岸出了名的作家咖啡馆;有柏林西的雄鹰咖啡馆,它是离柏林墙最近的一家咖啡馆…… 本书里,品味着的不仅是咖啡,更多啜饮着的是异域的文化和风情,作者以自己深厚的文化积淀,用细腻深透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一座座小店的渊源、一排排座椅的情调,还有一位位饮客的神貌,再配以一幅幅层次丰富的图片介绍,和匠心独俱的细节装饰,使整个图书弥漫着如咖啡般浓稠的文化醇香。
图书 | 咖啡苦不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是陈丹燕十多年旅行集萃中的一本,书中介绍了作者游历过的数十个国家的咖啡馆:有巴黎的“两个丑八怪咖啡馆”,那是塞纳河岸出了名的作家咖啡馆;有柏林西的雄鹰咖啡馆,它是离柏林墙最近的一家咖啡馆…… 本书里,品味着的不仅是咖啡,更多啜饮着的是异域的文化和风情,作者以自己深厚的文化积淀,用细腻深透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一座座小店的渊源、一排排座椅的情调,还有一位位饮客的神貌,再配以一幅幅层次丰富的图片介绍,和匠心独俱的细节装饰,使整个图书弥漫着如咖啡般浓稠的文化醇香。 内容推荐 甜若爱情,苦若生命,黑若死亡……这就是咖啡,这就是人生,本书是作家陈丹燕欧洲文化旅行随笔中的一册,是她从11年旅欧生活中过滤出来的文字,介绍了世界各地有名的无名的各色咖啡馆。图文并茂,赏心悦目。闲暇时读一册如斯美文,如同捧着一杯“甜若爱情,苦若生命,黑若死亡”的咖啡,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目录 旅行 巴黎:“双偶”咖啡馆 维特咖啡馆 索伦托:河畔咖啡馆 蒙马特:红玫瑰咖啡馆 魁北克老城:丁香园咖啡馆 马德里:希洪咖啡馆 圣彼得堡:无名咖啡馆 莫斯科:作家俱乐部咖啡馆 长崎:异人咖啡馆 咖啡馆的时间 康斯坦丁咖啡馆 露天咖啡座 波尔图:中年人营地咖啡馆 胡迪尼咖啡馆 纽约:格林威治村咖啡馆 柏林西:雄鹰咖啡馆 罗马:希腊咖啡馆 巴斯克:无名咖啡馆 新泽两:小石镇咖啡馆 维也纳:施瓦茨伯格咖啡馆 罗马:纳沃娜广场露天咖啡座 柏林西:澜德维尔运河咖啡馆 洛伊特维尔咖啡馆 柏林西:鲁卡斯咖啡馆 柏林东:血羊咖啡馆 柏林东:黑泵咖啡馆 波尔图:老酒店咖啡馆 跋 试读章节 波尔图:老酒店咖啡馆 一个上海的夏天,中午的时候,我到和平饭店下面等人。到了饭店,才想起来这里有好几个咖啡座,我们只说了在咖啡座里见,却没说是哪一个,于是就去找。那天大堂没几个人,外面阳光像亮晃晃的刀一样劈下来,里面却是幽暗的,开着灯,老黄的灯光从黑色铸铁的灯罩里向上射去,照亮了高高的天花板,窗幔低垂。我突然就想起了葡萄牙的一个老酒店咖啡馆,在波尔图,欧洲的最边上,它们真的非常相像。 这时候,我突然就对我身边的老饭店睁开了眼睛。 它的天花板也是高大而幽暗的,和波尔图的那家咖啡馆一样。葡萄牙是欧洲的穷国,不像德国那样常常将酒店的咖啡馆修得殷实富裕,尚留有老欧洲的幽暗和颓唐。我去的那天,是个早上,外面的太阳升起来,照亮了拥挤的大街和大街上的水洼。大街也是车水马龙,可带着穷国杂乱无序的气氛。可在被灯光照亮的天花板下,褐色的桌椅显得那么小,那么偏安于一方,没落而舒适地想着心事,与世隔离。 建筑里用的黑色铸铁也是清秀地曲卷着。那是欧洲世纪初曾经大大流行过的青年艺术风格,在德国可以看到许多,在法国也可以看到许多,然后到西班牙也不少,可它们都被精心,或者比较精心地修理过,显得很新。保存得最新最周正的,是在瑞士的一座青年艺术风格的教堂里,你会觉得它们很适合安分的中产阶级。可到了波尔图的咖啡馆,则开始不同。它与和平饭店一样,是被精心地保存着,但没有翻新,大概是因为没有能力做得像德国那样精致的翻新。在那里还看得见岁月的沉沙,常用的地方有磨损,带着手工业时代的某种抒情而背时的风格,就像那个渐渐淡去的老欧洲。富有的欧洲城市,像慕尼黑,将自己维修得周周正正,可惜抹去了多少老欧洲的风情。波尔图是因为没有钱那么大修理,而和平饭店是因为远在东亚吧,它们无意中留下了从前的欧洲。 它们甚至保留着式样相同的笨重圈椅,包着褐色的皮革。皮子老了,上面有些裂纹。小桌子上稳重地压着一块玻璃。坐下来,觉得宽大。暧暧的熏风从褐色的地面上拂过脚面,墙角上有一排用黑色铸铁围起来的墙洞,里面是从前的暖气片,用烧锅炉加热的。现在有了中央空调系统,它们已经废弃不用了,像个印记。要是你在这里喝果汁,握在手里的是老式的玻璃杯,玻璃厚厚的,泛出了黄色。 坐在那里,望着一条长长的吧台,里面的酒保,头发靠发蜡梳得一丝不差,可黑领结束在一件领子发毛了的白衬衣上。他不像现代化大酒店里的酒保那样光鲜殷勤,也不会和客人多说二句话。他在清静的咖啡座里有点懒散地照顾着不多的几个客人,脸上带着点牢骚气地擦亮洗干净的玻璃酒杯。 它们真像。 所以海外娱乐团要两度把狂欢夜放在和平饭店,他们怀旧,所以在葡萄牙的旅游书里,要向游客特别指出,到了波尔图,应该到它的咖啡馆里去坐坐。书上说,在那里你可以感到从前的欧洲。 在波尔图的那天,我在那里吃了早饭。南欧的人不吃早饭,就喝咖啡,吃一小块面包。咖啡馆里有老人在看报纸,还有一个女人在本子上写着什么,剩下来的,就是一脸新鲜气的旅游者。那天正好是波尔图市的旅游节,每个到旅游者办公室去拿地图的人都额外得到了礼物,男人得到一小瓶波尔图酒,女人得到一枝红玫瑰。老酒店咖啡馆里,几张桌子上放着一样长短的玫瑰,像接头暗号一样。 大家找了桌子坐下,慢慢地进入到幽暗而没落的气氛里去,转着手里的红玫瑰。 在和平饭店的那天,我找到了朋友。在她身后的一张小桌子上,有一对年迈的欧洲老人在桌子上握着手,静静地看着四周。幽暗像幕布一样在他们周围起合。他们是从哪里知道的,在这里也可以找到以前的欧洲?P181-183 序言 旅行 在我开始去旅行的时候,绝没想到有一天我会为我这十六年里断断续续的旅行写书。一个人,在大半年辛苦工作以后,带着来自海外的版税,背上照相机和晕动药,远走他乡,没有旅伴,没有导游,有时甚至连自助旅行的书都没有,凭着一张地图,或住朋友家,或住鸡毛小店,直到将可以用的版税用光,然后回家,再开始新一年像江南的水牛那样辛苦地工作。实在是因为沉迷,如同独自一路沉到深深海底的那种孤独,紧张,窒息,恍惚和极端的自在。 一个人,背着沉重的包,走在异乡的街道上。全凭命运的指引,去看到那些静静注视的眼睛,是的,我还带着它们在我脸上和身上留下的重量;那些充满往事痕迹的博物馆,那些充满未知阴影的教堂,是的,它们的确总让我想到子宫温暖的内部,但这个感受的确是来自于别人的暗示。那些阳光遍地的,有时回荡着钟声又有时回荡着歌声的广场。那些懒洋洋,无须整个吃饭的过程都挺直后背的小饭馆。那些咖啡馆靠窗的桌子,是的,我还记得那些桌子上别人撒下的窸窣作响的砂糖,那是种无意的甜蜜,尽可以想象那是茨威格留下的,或者弗洛伊德的病人,或者刚从东柏林成功逃亡的诗人,或者将被生活碾成碎末的画家。咖啡馆桌子上的砂糖末,可以是一部完整的欧洲心得。还有充满了孜然香的阿拉伯碎肉饼摊子,十八世纪伦敦老房子里充满耗子尿气味的旧书店。 无数的旅行片段,并不只为将来的回忆,它们更像圣诞节美国小城里各家在门口点燃的烛光之路,一点一滴地引导我走向前方。就像夜晚晴空的星星,在那样晴朗的星空下,找到了北斗,就想要找到大熊星座,然后又想找到射手座一一它那样热爱自由,受不得约束,又执着于自己,不肯迁就——那是我的星座。从长崎,到了慕尼黑,然后是柏林、罗马和巴黎,还有萨拉曼卡以及波尔图、圣彼得堡和克拉科夫,当然还有维也纳和托斯卡纳。它们是我自己天空上的星星,我的一小段生命在那里闪烁着自己的光芒。 那是属于我自己的。有时我要长风万里,有时我要归于内心,有时我要抹去自己身上所有身份的痕迹,就渴望当一个透明的人,有时万里、十万里之外,竟然回到的是自己的内心,看到那里这些年来,从美国中部柔软的平原,渐渐成为马来西亚缤纷的热带雨林。有一天,在美国的东海岸,路过康州的纽黑文,看到一片大海,开车的人说:“那是大西洋呢。”这时候突然想起来,有一年的一个黄昏在葡萄牙的海边,冰凉的暮色里看到太阳从正中落到大海里,那是因为我处在正西方的缘故。我惊醒,原来这样一年不知下一年的旅行,慢慢地,从大西洋这一头的大陆走到了那一一头的大陆。又有一天,再路过康州的纽黑文,再看到一片大海,我指着那里对人说:“看那是大西洋呢,记不记得我们曾经在波尔图的海边看到过?”那人说,“是的,在一九九三年的夏天。”那却已是二00四年的秋天了。 虽然算命的人说过我有十一年的驿马运,若不在驿马上,便不得安宁。可它如今已经十六年了,还没停止。即使是这样,我还是从来没有想到过可以走得这么远,也没有想到过,可以用这么多的时间。每一次,都以为这是最后一次,最后一个城市。漫长的旅行,那些萍水相逢的人和事,在那一年大西洋灰色的波涛中一一涌现出来。我也从没有想到过,竟然有那么多留在我的心里,几乎伸手可及,但却早已永别。而以为一定是永别,却总有机会再次造访。我第一次到维也纳的哈维卡咖啡馆,是一九九二年的舂天,第六次去那里,是二00五年的夏天。哈维卡夫人在那年春天安详善终,我却仍在那里喝了从前的米朗其咖啡,并怀疑如今这杯咖啡是否地道。那一年,我已经多少知道了一点我自己,作为一个喜爱别人东西的人,驿马便是宿命。 后记 这本书,是我在旅行十年以后,首先着手写的。想到旅行,总是最先在眼前浮现出一杯咖啡,然后回忆起它尖锐的香气,放了糖以后,那香气刹那问微微发酸了。然后就是旅行时的心情,带着一点惆怅的欢快和放任。为什么是这样的?我不知道。也许旅行中最温暖的所在,就是与那些咖啡馆有关吧。这本书完成于一九九九年,但此前的数年,已断断续续地开始写了。细心的读者也许可以发现,这本书里的文字不那么平均,我想这是断续写成的原因。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咖啡苦不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陈丹燕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2737543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8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70 |
出版时间 | 2006-05-01 |
首版时间 | 2006-05-01 |
印刷时间 | 2006-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3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67.4 |
丛书名 | |
印张 | 6.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10 |
宽 | 145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