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近代日本的中国艺术品流转与鉴赏(精)/中日文化研究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极具学术价值的研究中日文化交流的著作。本书全面阐述了中国文物在近代日本的流转背景、形成原因及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流畅的文字表达,再配以精美的图片,使中国文化的精要跃然纸上。书中对中国古陶瓷、青铜器等艺术品的描述,使我们不禁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明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目录

总序 王勇/l

序章 本书的目的/1

(一)文物于近代的流出

--展现全貌的中国历代王朝的正统美术/l

(二)抹茶和煎茶的明治维新/5

(三)近代中国美术鉴赏的成立/8

(四)本书研究的构架/ll

第一章 中国文物于近代流出的背景/l

第一节 义和团事件--掠夺的黑暗/2

(一)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掠夺的概况/3

(二)无止境的掠夺/5

第二节 文物流出/28

(一)流出的途径/29

(二)掠夺品向日本的流入/35

(三)秘籍《永乐大典》的流入/39

第三节 辛亥革命后的文物流出--以清室为中心/46

(一)流出的背景/47

(二)流出的形态/5l

小结/62

第二章 中国文物向世界的流出--通过贸易资料/67

第一节 通过贸易资料看文物流出的状况/67

(一)对各项目的说明/70

(二)对各项目的分析及其意义/71

第二节 天津港的状况/72

(一)贸易的推移/72

(二)向各国的出口额/73

第三节 上海港的状况/76

(一)贸易的推移/76

(二)向各国的出口额/76

小结/78

第三章 中国文物向日本的流入--日本古董商的动向/81

第一节 茧山龙泉堂/8l

(一)明治期日本古董商在大陆的进出/82

(二)大正期日本古董商向海外的发展/84

(三)茧山龙泉堂的创业和发展/87

小结/99

第二节 山中商会--以分析展览目录为主/100

I 世界篇/103

(一)定次郎略传及山中商会/103

(二)所藏拍卖、展览目录的内容和特征

--通过海外目录看它向世界的发展/105

(三)拍卖及展览的举办状况/107

(四)举办规模及营业规模/116

(五)中国文物拍卖、展览的实例/125

(六)山中商会的崩溃/134

小结/135

Ⅱ 日本篇/136

(一)展览销售方式的成立及发展/137

(二)中国文物展览/展品数量/147

(三)展览的经济规模/162

(四)展品质量/180

(五)山中展览的历史意义/193

小结/202

第四章 中国古陶瓷器收藏于近代日本的形成

  --以大正期为中心/211

第一节 中国古陶瓷器收藏的形成和特征/215

(一)东京美术学校/215

(二)新海竹太郎/220

(三)大仓集古馆/226

(四)东京帝室博物馆/230

第二节 带入的情况及鉴赏--学术研究的黎明/245

(一)汉六朝明器、陶俑的带入/246

(二)宋瓷的带入/256

(三)对美术的影响/259

小结/264

第五章 中国青铜器收藏于近代日本的形成

--以住友泉屋博古馆为中心/272

第一节 煎茶道对中国文物的接受/273

第二节 中国青铜器收藏的形成/280

(一)东京美术学校/280

(二)大仓集古馆/289

(三)住友泉屋博古馆/291

小结/306

终章 中国美术鉴赏于近代日本的形成及其意义/313

第一节 从日本主义转向中国正统美术/313

(一)从东方近世"民"的美术转向东亚文明的本源/313

(二)住友泉屋博古馆《泉屋清赏》引起的世界反响/321

(三)欧美的中国文物收藏的形成--青铜器/325

第二节 中国美术鉴赏的形成/330

(一)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330

(二)掠夺的逆说/335

试读章节

  日本传统美术,因明治维新进入了受难的时代。风靡于世的欧化主义和"废佛毁释"之风,使很多传统工艺美术品都毫无顾惜地被抛弃了。尤其是佛像和铠甲兵器,受害最深;抹茶用具同样也深受其害。江户时代,抹茶道从将军家和大名家获得茶职,地位较高,可安享于宗家制度。随着明治维新的到来,抹茶道失去了其经济来源的俸禄,直至明治中期急剧衰退。明治中后期至大正,益田钝翁和高桥帚庵等近代财阀风流人士,不因循宗家流派作法,而是通过大茶人的登场,使抹茶道步入了复兴之途。当时,经日清、日俄战争,国粹主义的强烈倾向及第一次大战前后的景气,对其复兴起了促进作用。大正期,茶道用具价格出现了异常高涨的现象,抹茶道进入了鼎盛期。

明治初期至中期,当日本美术陷入了苦境时,中国美术是如何受到瞩目的呢?此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潮流形成了,这就是与抹茶形成了鲜明对比的煎茶。煎茶最初是由隐元和尚将明代的煎茶法带人日本的,依其来源,煎茶标榜中国的教养和文人趣味。文人墨客聚于书斋,不拘格式地饮茶,赏玩器具和书画,赋诗作词,极尽文房清玩之趣。江户后期至末期,煎茶脱离了这种本旨,形成了重视煎茶用具和茶道礼法的煎茶道。逐渐地,煎茶开始游艺化,并扩大了其民众基础,这是不可避免的潮流。不过煎茶由此反倒得以破明治维新的激浪,明治以后也不衰弱,进而步入了隆盛期。大的茶会记以及反复举办的大型茶会,如实地显示了当时的盛况对此我们稍作补充说明。

明治期出现了大型茶会(茗宴),会上设有十至数十个会场茶宴。茶席上装饰着各种各样的煎茶用具,真可谓意趣横生;茶外还按主题分别设置了鉴赏用的展览席。初期仅展览一些书画渐渐地展览内容扩展到了古铜器、陶瓷器、盆栽等。质及量不断高,鉴赏性显著增强。茶席和展览席的这种装饰状况和展出用的细目,被记录于木板印刷的《茗宴图录》。最早的图录是明治期的《青湾茗宴图志》、《青湾茗宴书画展观录》和《圆山胜会图录》等,以后仅主要的就有六十多种。明治十年代、二十年代为鼎期,发行截止于大正末。煎茶恰似与步入隆盛的抹茶进行交替,它于大正末、昭和初期急速衰亡了。这是因为对用具的沉溺,乖违了文人清雅的本旨,助长了古董趣味和投机性的收集。可以说,这是受了器具商的商业主义的摆布。

即使如此,煎茶人的中国趣味也不同一般。他们脱离了繁琐的规格意识,相对来说较为自由,他们憧憬向往中国明清那潇洒考究的文人趣味。在实用的同时,他们深深凝视用具本身所具有的美,从而确立了崭新的方向--鉴赏。他们在壁龛中挂起山水画,将文人想象的去俗清风的理想乡展示于眼前。他们用清冽的白玉、青瓷香炉来焚香净身,以文人趣味用鲜明强烈的清朝单色瓷器花瓶来插花。他们在窗明几净的书斋里,摆上各种各样精致的文房四宝等桌上小物,以此装饰,并清玩于其中。在茗宴的展览席上,他们还展出许多明清书画和殷周古铜器,甚至还有一部分的清朝官窑瓷器等。从江户、明治到大正,他们既是中国美术的最强劲的信奉者、需求者,也是隐约开始呈现轮廓的中国正统美术的最早的鉴赏者。

的确在抹茶道上,中国文物具有极高的地位。可是,中国器物趣味,毕竟还是拘泥抹茶道的传统信条,在用途、器物、尺寸等上,都有严格繁琐的规格意识。更重要的是,抹茶以实用为主,它生存于"用",在"用"中探究美。对抹茶来说,"用"才是美,这正是抹茶与追求鉴赏的煎茶之间的分水岭。抹茶道喜用宋元的单色古陶瓷器,以及明末的民间青花瓷器、五彩瓷器等。在幽邃静谧的天目茶器和龙泉窑青瓷上,存在着南宋的美,这种美与基本仅遗存于日本牧溪的抒情水墨画的画风,是一脉相通的。这种选择也正是基于喜好抒情性的日本人的美感。抹茶道喜用的器物,无论与不存空白、浓厚无比的北宋水墨画相比,还是与锐利严肃的北宋文物相比,都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其差异一目了然。此外,明末瓷器体现出世态的混乱,脱离了正规齐整的风格,洋溢着一种奔放感。尤其是意图打破对称美、笔致飘逸的明末景德镇民间青花瓷器等,作 为茶人的定制品,其构思和手感等,都如实地反映了他们的美感。

特别是"寂茶",从这种边境和日常的杂器上,可以看出一种不做作的美。从书院茶,经利休的寂茶的成立,各种各样的中国文物被积蓄下来,它们是历代茶人通过日本人各个时代的感性及知性的美感中严格挑选出来,并经考验积蓄下来的"茶器"。尽管类型多样,但这些基本为民窑制品。在美感、用途、种类等上,适合其范畴、嗜好的器物,基本被接受;其余皆被称为"废物"而被淘汰。抹茶的这种美感,与明朝盛期凝重的官窑青花瓷器,以及清朝的技巧繁杂的官窑制品等,完全不相容。而在中国,正是这些官窑制品,形成了特色端正、精致、严峻的正统美的主流。

中日两国在美感上,有着很大的隔阂,即使是日本历代积蓄下的中国文物,也是日本人依其传统美感选择的"一部分"的"中国文物"。日本人喜好的"中国文物",与中国的正统文物相差甚远。夸张地说,有时甚至是互相背反的。

序言

展呈在您面前的这本著作,是"中国文化研究文库"中的一种。这套文库诞生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每部著作都凝聚着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同时寄托着对未来的憧憬。我们期盼在国际化进程日新月异的今天,这些著作会给您带来知识的愉悦和人生的启迪,希望您长久地喜欢她:呵护她。

中日两国的交往,就正史而言,始见于《汉书·地理志》,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长期以来,日本以汉字为媒介,如饥似渴地汲取中华文明,由此积淀而形成自己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构成人本传统文化之基调,直到今天依然生生不息,如此持续而密切的中日文化关系,涉及到人文社科领域的方方面面,虽然前人对此进行过辛勤的耕耘,然而还有大片处女地有待开垦。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日本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涌现出一批根基扎实、视野开阔的学者,尤其在中日关系史领域,整体上已处在国际学术界的前沿。将这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时公诸干世,是本套文库的宗旨。  日本文化的生成变迁,既有外部的原因,也有内部的因素就外部原因而言,除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之外,还涉及到朝鲜、西域乃至欧美诸国。事实上,7世纪以前,日本主要通过朝鲜半岛摄取中国文化,整个东亚构成一个以中国为核心的文明环流圈.16世纪以后,先是葡萄牙、荷兰等,继而美国、英国等自西徂东,将日本卷入东西文明交汇的漩涡之中。有鉴于此,包含日本在内的东亚文化及东西文化关系的研究,亦纳入本套文库之主题。

这套文库从2000年7月开始筹划,计划出版40-50种。为了确保文库的学术权威性,我们聘请专家学者组成学术委员会,负责审查鉴定申请资助的书稿。有关具体的申请事宜,可向"深见东州中日文化研究出版基金"运营委员会索取资料。

我们感谢世界艺术文化振兴协会(ne International Foundationfor Arts and Culture)会长深见东州先生慷慨解囊,为本文库设立出版基金。深见东州先生本名半田晴久,是一位成功的实业家、著名的国际慈善家、多才多艺的艺术家。深见先生酷爱中国文化。从他的数十部著作中可以看出,他对儒学和佛学均有相当造诣。

1998年,我应邀赴日本早稻田大学从事遣唐使研究,经畏友梅田善美先生介绍与深见先生相识,此后在学术会议上多次见面晤谈。当他得知q-国的一些优秀的日本文化研究著作因经费等原因而无法出版时,主动提出设立基金以光大学术。对他的这种"中国情结"和对学术研究的理解,我们除了表示感谢和敬意之外,唯有把这项事业做好,以不负国际友人的初衷和国内学者的厚望。

上海古籍出版社毅然接受这套文库的出版;副总编张晓敏先生亲自参与策划,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近代日本的中国艺术品流转与鉴赏(精)/中日文化研究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日)富田升
译者 赵秀敏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539444
开本 32开
页数 337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72
出版时间 2005-04-01
首版时间 2005-04-01
印刷时间 200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45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052
丛书名
印张 11.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6: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