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无墙的美术馆
内容
编辑推荐

“美术馆”的性质包含着对于文化的容量,对于历史的态度,以及对于开放的社会性的立场和方式。美术馆以它丰富而见证性的收藏体现着文化的丰厚内涵及发展脉络,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来反映和建构多元的文化,以及尊重和保护历史的见证,而更根本的是将这种体现、反映和建构与一个开放的社会体系联系起来,形成互动的关系,使静态的物成为动态的文化,成为当下社会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全书关注美术馆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文化主题,而每一个主题的展开又无不与现实生活丝丝入扣——既站在学术的最前沿来深刻反思中国的当代文化,又不务虚而与当代文化建设、个人生活等紧密相关。因此,它既是一本立意颇高的文化论集,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当代艺术理论佳作,也是一本面向国际前沿的思想时尚读本。

内容推荐

作为广东美术馆馆刊,《美术馆》杂志自2001年出版以来备受文化界关注。其基于美术馆研究体系的建立和拓展,以及大人文框架下美术馆文化的探讨,一方面试图着力于美术馆文化理论的研究探索,一方面又密切关注着广义美术空间及相关领域的前沿动态,努力推进当代文化建设。

本书精选篇目既探讨了当代文化中的美术馆的源流、现状、问题以及建设问题,又在大人文的视野下对作为公共领域的文化与艺术等诸多问题作了深刻独到的思考与解读,同时也对中国实验艺术十年历程作了十分深刻的总结与讨论。

全书关注美术馆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文化主题,而每一个主题的展开又无不与现实生活丝丝入扣——既站在学术的最前沿来深刻反思中国的当代文化,又不务虚而与当代文化建设、个人生活等紧密相关。因此,它既是一本立意颇高的文化论集,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当代艺术理论佳作,也是一本面向国际前沿的思想时尚读本。

目录

当代文化中的美术馆

当态度变为形式——关于展览

论公共领域中的艺术博物馆、

博物馆的起源与发展

博物馆:艺术经典的意义流变

全国美术馆工作座谈会专家发言节录

大规模扩建中的艺术博物馆 

开放的学科

福柯论权力和主体性

疯癫与艺术——兼论福柯的非理性主义艺术观

东洋、民族主义和大正民主:内藤湖南的《中国绘画史》

理解公共领域:文本与导读

艺术品修复:一种独特的文化焦点

回到未来:关于激浪派艺术

王国维与现代性的分裂

艺术史、艺术批评和解释

笔墨因缘:陈树人与日本美术的关系补正

策展与阅读

《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重新解读:中国实验艺术十年(1990-2000)》图集论文摘录

《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重新解读:中国实验艺术十年(1990-2000)》导论

图文展示与美术馆的知识功能

——以“世界美术大系图展”为例的阐释

现代中国艺术史研究的一次飞跃?

——中国与美国近年来的相关出版物

历史视域中的“红色经典”

——读《新中国美术图史(1949——1966)》

艺术通史的撰写范式:何谓“世界的”

——修·昂纳、约翰·弗莱明《世界艺术史》读后

附录:《美术馆》总第1期创刊辞,第2、3期卷首语

试读章节

论公共领域中的艺术博物馆

二析读豪泽尔、泽曼和哈贝马斯的有关理论

◎李行远

阿诺德‘豪泽尔、哈罗德‘泽曼和哈贝马斯(Juergen Habermas)三人分别在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看待艺术博物馆的功能、艺术博物馆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颇有启发意义。近20年来,中国美术界在艺术观念和艺术实践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对于艺术博物馆无论是作为一种中介体制或公共领域中的一部分、文化政策的一个方面所进行的研究远未做到深入与充分。本文试图通过对于豪泽尔、泽曼和哈贝马斯有关论述的析读,促进对这一研究领域的关注。

作为本文讨论对象的主要文本分别是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学》第四部分第17节、哈罗德‘泽曼《关于展览》、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第二章和第七章。

“博物馆的任务是在那些孤立的作品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第172页)。豪泽尔的这句话值得我们思考。如果机械地理解,博物馆的功能似乎有一种僭越的色彩,这种工作好像应该是由艺术史家和艺术评论家来承担的。我的理解是,它表明了“展示”本身的诠释性意义和功能——不是通过话语,而是通过行为:“集中”与“给人看”,从而改变作品原初的存在方式,使孤立状态变为交流、呼应状态;它还隐含地表明了对孤立状态的拒斥、对一切试图使事物处于孤立状态的用心的揭露。

当然,我的理解可能已经超出作者原意所隶属的语义范围,因为豪泽尔在这句话之后马上谈到博物馆不能单单收藏某一特殊流派或时期的作品,他似乎只是着眼于使“个体汇成了一个新的整体”。但我认为,从我们亲身经历过的思想文化空间的变迁的语境来看——这种角度和立场是具有正当性的,出版、讨论、展出、言说本身的最重大意义在于使“孤立的”有了联系,而且是有意义的——实际上是“意义”从中而产生。艺术博物馆的意义如果不应该从这种角度来理解,那么我们如何看待“展出”与“反展出”在建立自由的思想文化的公共空间的过程中的象征意义呢?

有时候,我们必须承认,人们对一个展览的评价并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展出本身。人们会习惯地用鄙夷的口吻说某某展览是“为了展出而展出”,我认为有时候这并没有什么不对和不好。

但是,马上又出现了一种悖论。豪泽尔举出了瓦勒里(Paul Valery)的理论:他认为艺术作品一旦放在博物馆中就失去了它们最初的实际意义、它们的即时性、独特性、内在性和自律性。豪泽尔虽然也认为艺术作品进入博物馆后会失去它原来在生活中的意义:与现实的原始联系,但他没有完全同意瓦勒里的观点。他以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的观点说明艺术品在博物馆中可以恢复自己的现实功能,而且他更进一步指出:艺术作品不仅仅为了适应变化着的需要,而且同时受到客观原则的制约,受到具有同一性的结构的逻辑的制约。在这里,豪泽尔显示出他作为一个欧洲公认的马克思主义艺术史家的立场和方法。我不认为瓦勒里的观点在用于今人的艺术作品上是正确的,他的忧虑只是针对古代文化遗物时才具有某种正确性:它们原来与现场的关系是血肉般的联系。

哈罗德·泽曼在他的概括性文章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展览会不仅应该展示“作品”,并且应该展示“过程”。这是在60年代末的时候提出来的。因为“当今艺术的主要特征不再是空间的阐释,而是一种人的活动,所以艺术家的活动成了决定性的主题和内容”。他提醒我们应该这样来理解他所谈论的《当态度成为形式的时候》这个展览的标题,也就是说,“态度”成为了作品的“形式”而被展览出来。

展览的是态度!这是一个很有意味的命题。在这里又由于我们所熟悉的历史语境而获得了一种认同的角度——这种角度是泽曼所想像不出来的。在“文革”中有所谓的“态度罪”,即先不管你是否有错、有罪,只要你被认为“态度”不好,本身就是莫大的罪名。从逻辑上看这当然是荒唐无比的。但是现在回想起来,“态度”本身所代表的倾向性和话语内涵的确不是无关重要的。态度就是对于一种过程的体验和表现。对于艺术而言,谁能说体验是不重要的呢?进而言之,为什么不可以尽力把在“态度”这个概念下所包含的过程和体验展览出来呢?

泽曼说,本次展览中的艺术家不再是“作品”的制造者,他们追求的是从“作品”中解脱出来,并以这种解脱来深化作品的含义,揭示出“作品”以外的意义。我认为,这种理论在艺术作品的本体论层面上会有很多值得讨论的地方,但是作为对于艺术博物馆的开放性与实验性的要求与期盼,则是充分合理的。

艺术家怎么想和怎么做,有他们自己的自由;做艺术博物馆的展览专家(现在似乎应该细分为策展人和馆方两部分专家)为什么不可以拥有自己的自由和开放的态度呢?那么,接着的问题是,自由和开放到什么程度呢?差不多一个世纪前,马塞尔·杜尚问:“人们是否可以创作出不是作品的‘艺术’作品?”我们是否可以这样问:人们是否可以举办不是“展览”的艺术展览?

哈贝马斯指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早期机制起源于从宫廷中分离出来的贵族社会,组成这个社会的公众与剧院、博物馆和音乐会有密切联系。在他对于“公众”和“公共社会”的发生学研究中,充满了社会学与历史学的方法,关于与艺术博物馆有关的论述同样也具有这种特色。虽然我们也有足够的理由责备他对艺术博物馆的重视尚未足够。

他看到,在18世纪,艺术展览的经常性“使得关于艺术的业余判断机制化”。于是产生艺术批评家以及艺术与文化批评杂志。他提醒我们注意“公众”这个概念在17世纪的法国指的是作为文学艺术的接受者、消费者和批评者的人们。

现在我们的艺术博物馆则要努力在公众与自己之间建立稳固的联系,因为我们的公众是从政治化的“群众”中脱胎而来的,他们摇摆于政治生活与物质生活之间,于是才有意识形态观念消融、物质享乐主义盛行这样的二元对立模式。在这两种模式中,带有文化与精神建设意义的公共领域是无法建立起来的。正因为我们缺乏公共领域的“前史”,包括缺乏作为公共领域起源地之一的艺术博物馆的历史基因,因此包括艺术博物馆在内的公共文化机构只能作为由政府垄断的社会资源而存在。

所以,把当下正红极中国的哈贝马斯放在这个似乎是片褊狭的领域中来讨论,目的是要引起对于艺术博物馆的公共性的足够关注。本来这是不言而喻的,难道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艺术博物馆不是公共的反而是私人的吗?但是事实上它的公共性远不是那么首要、那么不容置疑的,有很多的东西仍在妨碍公共性的真实实现。

P15-18

序言

由广东美术馆主办的《美术馆》从2001年7月开始创办,至今已出版四期。由于种种原因,前面的三期在发行上不得不受到限制,难以在更广大的读者群中发生影响。在另一方面,经常有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朋友和不相识的读者来信相询。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今年4月我们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联系,双方决定共同编辑出版《美术馆》。今年9月,《美术馆》2003年A辑正式出版,马上在读书界产生了良好的反应,其学术化、人文化、专业化的特色赢得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好评。

为了使广大读者能够对前三期的重点内容有所了解,现特从前三期中挑选出学术分量较重的文章组成精粹文集出版。

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对当代艺术研究的关注与支持,尤其是对于郑纳新先生的学术眼光和专业精神深表敬佩;同时也很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谢茂松先生的热情引荐。

我们衷心期待着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能对我们的工作给予指导和批评。

广东美术馆

2003年11月1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无墙的美术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璜生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3339006
开本 16开
页数 36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4
出版时间 2004-01-01
首版时间 2004-01-01
印刷时间 200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5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1
丛书名
印张 22.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30
166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7:3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