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古诗人抒情方式的演进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所要阐述的即是这八百年间诗歌发展在某一方面的历程,或谓某种意义上的中古诗歌史。此处所称的“中古”,始于汉,迄于唐前,是综合沿用了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王瑶《中古文学史论》、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的“中古”含义,或称为汉魏六朝,或称为汉魏晋南北朝。

本书题名为“中古诗人抒情方式的演进”,即以抒情方式为视角来审视中古诗歌发展史,这种审视是从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两方面来展开的;进而在对诗人、理论家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力图总结、概括出中古诗歌情感抒发及其方式的总体特征。

目录

序/曹道衡

绪言

 一 文学史的三大要素

 二 即将展开的以抒情方式为视角对中古文人诗歌发展历程的审视

第一章 汉代人对诗歌文体功能的认识

 一 汉代人论诗的习气

 二 “诗言志”与“知人论世”

 三 社会功能对文体功能的要求

第二章 五言诗的兴起与文人的尝试

 一 汉代人作诗的习气

 二 文人五言诗的兴起

 三 诗人在寻求第一人称抒情方式:“苏李诗”为代言体辨

 四 诗人以群体生活为基点的抒情:《古诗十九首》

 五 《古诗十九首》无题辨

 六 从“无题”到“杂诗”

 七 从“杂诗”到“咏怀”

第三章 为诗歌的抒情吹响号角:《典论论文》的时代意义

 一 “诗赋欲丽”的提出:诗取得与赋平等的地位

 二 具有榜样效应的赋的抒情

 三 赋的抒情探因

 四 “丽”与“情”

 五 “气”与“情”

第四章 建安诗人改制乐府民歌与曹植创造出新型人物形象

 一 文人乐府中的抒情之作

 二 乐府民歌的特点与文人改制的起点

 三 建安诗人改制乐府民歌的逻辑步骤

 四 曹植创造出似我非我、非我似我的新型人物形象

 五 在诗歌中展开心理刻画

第五章 “得意忘象”与阮籍诗歌对深层情感抒发的追求

 一 玄学的兴起与玄学思想方法

 二 阮诗运用玄学思想方法的总原则

 三 阮诗运用玄学思想方法的三大标志

 四 诗歌对抒发深层情感的追求

第六章 “兴”与嵇康诗歌对言外之旨的追求

 一 “峻切”是嵇康五言诗的风格

 二 嵇康四言诗所抒发的情感

 三 清竣玄远:嵇康四言诗的风格定位

 四 四言诗的文体意味与“兴”

 五 “兴”与清峻玄远

第七章“诗缘情”的提出:陆机《文赋》与张华的贡献

 一 “诗缘情”的提出及时代意义

 二 “诗缘情”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

 三 “诗缘情”是在张华影响下提出的

 四 张华论“诗缘情”

第八章 陆机诗歌情感矛盾的对立统一

 一 行旅诗是陆机的代表作

 二 情感抒发的两种趋向

 三 “世网”

 四 行旅诗的空间时间与人生旅途意味

第九章 左思《咏史》:个体抒情在时间上的扩张

 一 中古咏史诗形态分析

 二 咏史与典故的区别

 三 组诗的魅力

 四 多种多样的对比

 五 不重事迹而强调境遇

 六 个体抒情在时间上的扩张

第十章 西晋诗人的逆反式抒情

 一 何谓“逆反式抒情”

 二 傅玄、张华、左思、张协、潘岳诸人的逆反式抒情

 三 根由探寻

第十一章 郭璞《游仙》:个体抒情在空间上的扩张

 一 对郭璞《游仙》的不同评价

 二 场景与视点

 三 诗歌主人公摆脱了巫觋身份

 四 是欢愉还是悲伤

 五 从怀疑求仙到愤激人生

 六 殉物者与遗世者的双重性格

第十二章 东晋诗人情感抒发闯入误区

 一 什么叫玄言诗

 二 玄学思想方法入诗

 三 玄言诗的魅力

 四 玄言诗的魅力如何实现

 五 诗歌在进一步趋向内心生活时闯入误区

第十三章 陶渊明诗歌情感抒发的对立两极

 一 陶渊明其人其诗之“真”

 二 陶诗“静穆”的表现形式:充分肯定当前的自我行为

 三 陶诗之“真”并非“静穆”一途

 四 陶诗“豪放”的表现形式:与当前自我有距离的吟咏

 五 “静穆”与“豪放”是相互作用着的

 六 陶诗情感抒发一元论

 七 特殊的隐士风度与心态

第十四章 谢灵运山水诗的情和景与内心矛盾

 一 游览观赏自然山水景物与山水文学创造

 二 游览观赏自然山水景物与谢灵运山水诗

 三 对谢诗情感抒发的两种对立的评价

 四 谢诗中的四季景物及其文化意味

 五 谢灵运身世与其诗中的四季景物

 六 谢诗的矛盾形态展示出诗人的矛盾心态

第十五章 鲍照诗歌情感抒发在风格表现中的力量

 一 “俊逸”辨

 二 出人常想的立意

 三 豪迈深沉的气势

 四 奇异万状的形象

 五 直书胸臆的笔法

 六 奔放流畅的语言

 七 情感抒发对风格的巨大影响力

 八 情感抒发对选择体裁的影响力

第十六章 谢□山水诗的多端化情感抒发

 一 享有盛名的谢□山水诗

 二 山水诗从深山老林走出来

 三 谢□山水诗的多端化抒情

 四 山水诗中自然景物的多种作用

第十七章 江淹摹拟之作再现前辈诗人的风采与辉煌

 一 沿袭旧题是乐府诗的传统

 二 标明所拟作品的“拟古”之作

 三 未标明所拟作品的“拟古”之作

 四 标明所拟作者的摹拟之作

 五 《杂体诗三十首》抒情方式分析

 六 《效阮公诗十五首》抒情方式分析

 七 再现与再创

第十八章 南朝诗人对情感抒发的期望与焦虑

 一 “宫体”的确立

 二 鲍照诸人以“拟古”相标榜写女性

 三 谢眺诸人以咏物带出对女性的吟咏

 四 沈约诸人咏物中对女性的吟咏由附属到主导

 五 萧纲诸人由咏女色到咏内人

 六 陈后主倡导淫靡的曲调与放浪的吟咏方式

 七 宫体诗的失误

第十九章 南朝文论家对“诗缘情”理论的拓展

 一 “诗缘情”笼罩下的南朝文论

 二 音律缘情说

 三 滋味缘情说

 四 情志合一说

 五 体物缘情说

 六 “诗缘情”的被误解

第二十章 北朝诗人对金戈铁马的情感追求

 一 汉魏晋诗的写边塞写战争

 二 南朝纪实性边塞诗

 三 鲍照扩大了边塞诗的内涵

 四 吴均扩大了边塞诗的外延

 五 向北朝民歌学习的梁陈边塞诗

 六 北朝诗人虚拟性边塞诗的抒情方式

 七 北朝诗人纪实性边塞诗的抒情方式

第二十一章 庾信《拟咏怀》抒情主人公的双重身份

 一 对庾信的两种不同的评价

 二 《拟咏怀》抒情主人公的双重身份

 三 抒情主人公双重身份的表现形式(上)

 四 抒情主人公双重身份的表现形式(下)

 五 抒情主人公的心理历程

 六 作为诗人的庾信的心态分析

综论

 一 中古诗歌发展的两大突出阶段

 二 悲慨:中古诗人情感抒发的基调

 三 情感抒发在个体化与社会化之间追寻契合点

 四 情感抒发在描摹外在场景与物象中探求内心化的深度

主要引用书目与参考文献

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古诗人抒情方式的演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胡大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038149
开本 32开
页数 3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9
出版时间 2003-06-01
首版时间 2003-06-01
印刷时间 2003-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1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3
14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4: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