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叔本华美学随笔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次走近大师的心灵之旅,或许会改变你的一生。

书中的文章取自德国著名哲学家阿图尔·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的巨著《附录与补遗》和《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衡量一部作品的价值,不取决其产生的年代,从某一个永恒的古典意义上来看,叔本华的作品从未由于时代久远而褪色,而是以它的魅力,影响后代无数的心灵。本书从叔本华的《附录与补遗》和《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2卷中选出了12篇文章,力求给读者提供一个了解叔本华主要思想的精华读本,让读者洞悉叔本华“历久弥新”的寓意。

目录

论思考

论阅读和书籍

论历史

论文学

论写作和文体

论语言和语言学习

论判断、批评和名声

比喻和寓言

论学者和博学

论音乐

论大自然的美

论死亡

编辑后记

试读章节

             7

 

文字作品跟生活别无两样:在生活中我们随便都会碰见不可救药的粗鄙之人,到处都充斥着他们的身影——就像夏天那些玷污一切的苍蝇;同样,数目庞大的坏书、劣书源源不断、层出不穷——这些文字作品中的杂草夺走了麦苗的养分并使之窒息。也就是说,这些坏书、劣书抢夺了读者大众的时间、金钱和注意力,而所有这些本应理所当然地投入到优秀的书籍及其高贵的目标中去。不少人写作就是为了获得金钱或者谋取职位。所以,这样写出来的东西不仅毫无用处,而且是绝对有害的。我们当今十分之九的文字作品除了蒙骗读者,从其口袋中抠出几个铜子以外,再没有别的其他目的。为此共同的目的,作者、出版商、评论家绝对是沆瀣一气、狼狈为奸。

那些多产的写作匠、为面包而挥舞笔杆子的人所成功使用的一个招数相当狡猾和低级,但却效果显著,时代的良好趣味和真正的文化修养也难与之匹敌。也就是说,他们像玩弄木偶般地牵引着有一定趣味的有闲公众,训练他们养成与出版物同步的阅读习惯,让他们都阅读同一样的,亦即最新、最近出版的东西,以获得茶余饭后在自己圈子里的谈资。那些出自一些曾经享有一定文名的作者,例如,斯宾德勒、布尔瓦、欧仁·苏等的劣质小说和差不多性质的文章也都是服务于同样的目的。既然文学艺术的读者群总是以阅读那些最新的作品为己任——这些粗制滥造的东西是极为平庸的头脑为了赚钱而作,也正是这一原因,这一类作品可是多如牛毛——而作为代价,这些读者对于历史上各个国家曾经有过的出色和稀有的思想著作也就只知其名而已,那么,还有比这更加悲惨的命运吗?!尤其是那些文艺杂志和日报就更是别有用心地抢夺了爱好审美的读者的时间——而这些时间本应投入到真正优美作品中去,以修养和熏陶自己,而不是消磨在平庸之人每天都在推出的拙劣作品上面。

因为人们总是阅读最新的,而不是所有时代中最好的作品,所以,作家们就局限于时髦和流行观念的狭窄圈子里,而这个时代也就越发陷入自己的泥潭之中。因此,在挑选阅读物的时候,掌握识别什么不应该读的艺术就成了至为重要的事情。这一艺术就在于别碰那些无论何时刚好吸引住最多读者注意的读物——原因恰恰就是大多数人都在捧读它们,不管这些是宣扬政治、文学主张的小册,抑或是小说、诗歌等。这些东西轰动一时,甚至在其寿命的第一年同时也是最后的一年竟然可以多次印刷。并且,我们必须牢记这一点:那些写给傻瓜看的东西总能找到大群的读者;而我们则应该把始终是相当有限的阅读时间专门用于阅读历史上各个国家和民族所曾有过的伟大著作——写出这些著作的可是出类拔萃的人,他们所享有的后世名声就已表明了这一点。只有这些人的著作才能给我们以熏陶和教益。

坏的东西无论如何少读也嫌太多,而好的作品无论怎样多读也嫌太少。劣书是损害我们精神思想的毒药。

阅读好书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不要读坏书,因为生命是短暂的,时间和精力都极其有限。8

人们写出了评论古代的这一位或者那一位伟大思想家的文章、书籍,读者大众就跟随着捧读这些东西,而不是那个思想家的著作。原因在于大众只愿意阅读最新印刷的东西,并且,“相同羽毛的鸟聚在一起。”这样,对于读者大众来说,当今的某一乏味、肤浅的头脑所写出的沉闷、唠叨的废话比伟大思想家的思想更加亲切也更有吸引力。我很感激自己的好运,因为在年轻的时候我就有幸看到施莱格尔的这一优美格言——从那以后,这一格言就成了我的座右铭:

认真阅读真正的古老作品,  今人对它们的评论并没有太多的意义。

啊,各个平凡庸常的头脑是多么的千篇一律!他们的思想简直就是出自同一个模子!同一样的场合让他们产生的只是同一样的想法!除此之外,还有他们那些卑微、渺小的目的和打算。这些小人物不管唠叨些什么毫无价值的无聊闲话,只要是新鲜印刷出版,傻乎乎的读者大众就会追捧它们,而那些伟大思想家的巨作却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无人问津。

读者大众的愚蠢和反常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因为他们把各个时代、各个民族保存下来的至为高贵和稀罕的各种思想作品放着不读,一门心思地偏要拿起每天都在涌现的、出自平庸头脑的胡编乱造,纯粹只是因为这些文字是今天才印刷的,油墨还没干透。从这些作品诞生的第一天起,我们就要鄙视和无视它们,而用不了几年的时间,这些劣作就会永远招来其他人同样的对待。它们只为人们嘲弄逝去的荒唐年代提供了笑料和话题。P.18-21

序言

《叔本华美学随笔》的文章取自德国著名哲学家阿图尔·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的巨著《附录与补遗》和《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叔本华早在25岁就发表了认识论名篇《论充足理性原则的四重根》,并在30岁出版了他的不朽名著《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一卷,内容涵括大自然物理世界的各种现象和人的精神现象。在三十不到的年纪,就完成了这一透彻解释了世事人生的思想巨著。这无论古今都可称得上是绝无仅有的奇迹。在这之后,叔本华继续写出《论自然界的意欲》、《论意欲的自由》、《论道德的基础》等著作。虽然如此,直到叔本华60多岁以后,世人才发现“一个新的思想大厦就好像在一夜之间耸立了起来”(《论判断、批评和名声》,下同),叔本华才“幸运”地亲眼目睹自己获得了应有的评价,亦即得到了赫赫名声。当然,对于叔本华来说,重要的不是名声这些外部显示,重要的是因为获得了赫赫名声,自己毕生劳动的成果就可以利用这名声更好保存下来,更有机会发挥出作用。这才是让一辈子都在追求真理、对自己思想的价值深信不疑的叔本华如释重负、老怀安慰的原因。另一方面,在其作品终于得到承认以后,这位老智者所表现出来的小孩子气的兴高采烈,却是让人感慨叹息。这是对人们的判断力的一个多么严厉的指责。在这之前的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他的著作无人问津,无人提起,无人批评,更加无人赞扬。但叔本华的整个遭遇,据他认为,非但不是异乎寻常,其实可以说是一个伟大思想者所必然碰到的“教科书”式(典型)的遭遇——除非“凭藉好得不能再好的运气,在这个人(思想者)的成就领域里,某些公正和有能力的评判者与这个人同时诞生”。叔本华的遭遇完全印证了他在成名前所写的《论判断、批评和名声》里所描述的情形(他的著作都是在成名前完成)。这是因为“艺术家和文学家比思想家有更多表现的机会,因为他们拥有比思想家百倍之多的观众和读者群”,而“创作出伟大作品的人却是(……)长时间生活在默默无闻之中,但以此换来的却是晚年的赫赫名声”。思想家的这种说怪不怪的悲惨遭遇根本上就在于正确的“判断力就像凤凰一样的稀有,要等上五百年才得一见”,同时,“哲学家的著作给读者带来的不是娱乐,而只是教诲;要理解这些著作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并且,这类著作也要求读者在阅读时付出相当的劳动”——当然,渴望获得思想和教诲的人会把理解和赞叹伟大天才的思想视为至乐,而不只是“娱乐”,但这些毕竟只是少数的情形。甚至时至今日,在叔本华作为思想家早已奠定了权威的情况下,在其著作久已获得了“必读书”的名声以后,人们对待这位思想家的作品的态度也没有多大的改变。人们仍然就像叔本华所说的,“总是阅读‘最新的’,而不是所有时代中最好的”(《论阅读和书籍》)。对于像叔本华这样的伟大思想家、这一“不折不扣的天才”(托尔斯泰的赞语),人们又真正知之多少?诚然,为数不多的人可能听说过或者读过介绍,透过“简明”、“扼要”的哲学史知道还有这么一位“悲观主义论者”、“消极的哲学家”。但又有多少人是分享过这位以发现真理为毕生己任的严肃哲学家奉献给我们人类的宝贵思想?有多少人是真正读过他所留下的名副其实的必读书?毋庸讳言,我所谓的必读书,只是对那些还有一点点兴趣了解自己、了解人类、了解这大自然的人而言。并且,我们不要忘记,叔本华很多作品所讨论的是日常、普遍的素材(他甚至从最平常、最实用的角度写作了《人生的智慧》)、所用的语言又都平实得不能再平实。叔本华说过,“人的可怜本性虽然在每一代人中都改换一下面目,但在各个时代仍然是相同、一样的”,所以,“高于自己世纪的思想者也就已经是高于其他的世纪,(……)高于人类”——结合叔本华的著作在当今无论何处仍备受冷落的实际情形,他的上述话语到底是否属于夸张?也正因为叔本华这里所指出的原因,我们就不会惊讶于为何他的文章在一个多世纪以后的今天,读来仍然是那样切中时弊,就好像他是为当今时代而写。他的著作向我们揭示了“历久弥新”这句成语的含意。

叔本华作为哲学家有他的一整套统一、完备的世界观。据叔本华认为,意欲(Wille)是我们人乃至这世界其他一切事物的核心,是“自在之物”;我们所看到的大自然的有形物质(包括人、动物、植物、无机体)都是基本生命力、自然力的载体,亦即意欲的载体;丰富多样的现象世界是意欲在各个级别客体化的结果。我们人类则是意欲最高级别的现象。意欲是第一,智力(认识力)则是第二,是派生的、为意欲服务(对此问题的论述参见本书《论死亡》)。叔本华的形而上学、认识论、美学和伦理学就都建筑在上述的框架之上。所讨论的事物一旦放置在这深邃、宽阔的远景之中,经过叔本华透过现象的审视,事物的本质以及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就让人一目了然。例如,在本书的《论音乐》里,音乐中的四个声部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与大自然的无机体、植物、动物和人其实有着一种平行的关系;音乐中的不和、和解,与我们意欲的不满足、满足原来还有我们不曾清楚意识到的关联。再有就是,叔本华用以阐释道理的精确比喻顺手拈来,把错综复杂事物之中的同一性(普遍性)也附带多方表现出来。确实,没有某种深邃的形而上学以提供更高一级的角度,那我们看到的永远只是事物表面现象之间最直接、最狭窄的关系,而无法深入一点解释哪怕是最简单的事情。正因为叔本华有着与生俱来的天才认识力和采用更高的考察角度,他对事物的看法才处处与常人有别,耐人寻味。对叔本华的音乐理论大为折服并深受其影响的德国著名音乐家瓦格纳,在无意中发现叔本华的著作以后,在一年之内把叔本华的《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上下两卷1 000多页,从头到尾读了四遍。然后,他说出了这样的话:“叔本华的哲学让我得以判断在这之前我还只是直觉上有所感觉的东西。”(瓦格纳,《我的一生》)

这本书里的文章独立成篇,讨论各种不同的话题,阅读、思考、语言学习、文学、历史、艺术、学问、音乐、大自然的美,等等,压轴的就是最触动人心、最引起人们关注的死亡问题。叔本华所讨论的这些话题,其素材都可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因此大众读者都可以与这位哲学家从所熟悉的事物一起出发,“尽力登上云外的高处”(叔本华语),领略从这位思想家的角度获得的视野。本书的文章并没有以生僻的题材让无缘涉足这些题材的读者难以分享和判断。正如叔本华在本书《论写作和文体》所说的,“如果(作者所处理的)题材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接触得到甚至是相当熟悉,(……)那就只有具出色头脑的作者才可以写出值得人们一读的东西。”“作者越不需要借助其题材的帮助,(……)那这一作者所作出的成绩就越大。”叔本华的这些话至为恰当地适用于本书的文章。

本书文章除了讨论我们精神生活中最普遍的话题(当然,浑浑噩噩、没有精神需求的人并不这样认为)以外,叔本华的语言也是非常朴素和简单。叔本华这位“语言艺术家,,(卡夫卡的赞语)就是他所倡导的文体的实践者。在《论写作和文体》里,他说,“没有什么事情比写出无人能懂的东西更加容易,而以人人都可以明白的方式表达出重要、深奥的思想则是最困难不过的”;“简朴不仅始终是真理、而且也是天才的标志。文体是因思想而变得优美”;“朴实的风格始终是为天才准备的礼服,正如赤裸是美丽身体的特权一样”。读过叔本华著作的读者不管是否同意叔本华的观点,但对这一点却起码不会有异议:叔本华的文章言之有物,观点鲜明、清晰。这样,叔本华深邃、丰富的思想就清晰客观地摆在了读者的面前,然后,读者就尽可以根据各自的思想能力而相应地理解或误解、赞叹或批评。

叔本华在《论阅读和书籍》里抨击过这样的现象:“人们写出了评论古代(……)伟大思想家的文章、书籍,读者大众就跟随着捧读这些东西,而不是那个思想家的著作。”我的介绍也就到此为止了,事不宜迟,就让叔本华在这本书里直接向我们说话吧。就像侍者端上了一盘热气腾腾、精美绝伦的食物以后,除了说上一句“请慢用”,该做的也已经做完。叔本华在本书的这两句金石名言,可以作为我们思想大餐前的开胃小吃,“坏的东西无论如何少读也嫌太多,而好的作品无论怎样多读也嫌太少”;“阅读好书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不要读坏书,因为生命是短暂的,时间和精力都极其有限(《论阅读和书籍》)”。

韦启昌

2004年3月于澳大利亚悉尼

后记

韦启昌先生翻译的《叔本华美学随笔》是继《人生的智慧》、《叔本华思想随笔》之后的第三部译著。翻译这部译著时,韦先生已经移居国外,在为生活奔波的同时,工作之余,全力翻译叔本华的著作。随着韦先生对叔本华著作的不断研读,他对叔本华的思想的理解也愈接近本意,译文愈加准确、流畅。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思想随笔》出版后,我们和韦先生收到了一些读者来信、来电,韦先生对我说:“这使我感到欣慰,因为我的工作使一些人受益;同时又让我感到遗憾:这些书仅仅因为销路问题而发行得太少,说不定还有不少类似的读者没有机会得到这些好书。另一让人遗憾的事情就是我无法把我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这意义巨大的工作中去。”

尤其让我们和韦先生感动的是,一位姓江的读者在来信中写道:“我有一个愿望,坦白地告诉你。我希望你能回中国来,专心致志地翻译叔本华的作品,在你有生之年,把所有叔本华的作品全部翻译成中文。我的工作是很稳定的,平均每个月的收入大约为人民币2500元,不久以后,可以增加到每个月3000元。我可以每个月给你1000元作为生活费用。钱虽然是少了点,但假如你能够把所有叔本华的作品翻译成中文,这个意义与价值是非常非常高的。只要你愿意回来,我十分乐意,十分诚恳地持之以恒地支持你的翻译工作,直到你的这项事业圆满结束为止。我诚心诚意地请求你,不要把你的时间和精力花在物质生活上,这实在是一件太令人遗憾的事情了。”

在《叔本华美学随笔》即将与读者见面之际,作为连接译者和读者的责任编辑,我想对翻译此书的韦先生和热爱叔本华的读者说一句:“谢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叔本华美学随笔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国)叔本华著//韦启昌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051362
开本 32开
页数 26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5
出版时间 2004-07-01
首版时间 2004-07-01
印刷时间 2005-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516
丛书名
印张 8.75
印次 2
出版地 上海
202
141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7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9: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