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外交十记(精)
内容
编辑推荐

钱其琛同志是国际政治舞台上深孚众望的外交家和国务活动家。他自上世纪中叶即投身中国外交事业,今年3月,他退出领导岗位以后,以半年时间把亲历的十件外交大事珍集成册,将所见所闻所感和盘推出……事件的背景、独家披露的内幕、鲜为人知的细节、平实白描的笔调,使读者在领略外交家风采的同时,尽可把握上述历史时期的中国外交进程。

内容推荐

从上世纪80年代始到新世纪初,这20多年的中国外交,确实经历了严峻的考验,走过了不平常的道路。作者作为参与者,回顾起来,往事历历在目,一些亲身经历的场景,犹如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在脑海中不断萦回。作者现在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些事件,平实白描地写下来,不求面面俱到,只求真实准确,非史非论,故称之为《外交十记》,其中的内容包括:中苏关系正常化、柬埔寨问题的巴黎会议、飞往巴格达、东京的“葬礼外交”、通往汉城、黑云压城城不摧、从苏联到俄罗斯、非洲情结、涉台外交的两次斗争、港澳回归。

目录

自序

中苏关系正常化

柬埔寨问题的巴黎会议

飞往巴格达

东京的“葬礼外交”

通往汉城

黑云压城城不摧

从苏联到俄罗斯

非洲情结

涉台外交的两次斗争

港澳回归

附录

 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五篇演讲

 经济全球化和其他

 谈谈国际关系研究

 当前国际形势的若干问题

 “9·11”之后的美国

 伊拉克战争与美国

 外国人名索引

后记

试读章节

重大决策

1982年5月,我出任外交部副部长,开始主管苏联、东欧事务。

当时,中苏两国正处于严重的对抗局面:苏联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和漫长的中苏边界线上陈兵百万;70年代末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又出兵入侵阿富汗。这对我国的国家安全形成了直接威胁的态势。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不计历史旧账,自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30年间,中苏两国经历了三个“十年”:1959~1969年可以说是十年论战;1969~1979年是十年对抗;1979~1989年是十年谈判。这期间,既有冷战又发生过热战。

但就在1982年初,出现了一些微妙的迹象,中苏关系开始酝酿某种变化。

事情要从那年的3月24日说起。

那天,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来到苏联的中亚地区,在乌兹别克共和国首府塔什干发表了长篇讲话,其中,虽然仍充满了对中国的攻击,但明确承认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强调了中国对台湾的主权,并表示愿意改善对华关系,建议双方磋商,采取一些两国都可以接受的措施,以改善中苏关系。

邓小平同志马上注意到勃列日涅夫塔什干讲话所传递的信息。当时,中美之间有关美国售台武器问题的会谈取得了进展,“8·17”公报——即中美之间三个公报中的第三个公报——即将签署。中美两国关系的新框架可以说基本确立,着手改善中苏关系的时机正在成熟。

我们当时的分析是,由于苏联入侵阿富汗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在全球范围内与美国的争夺日趋紧张,苏联已感到力不从心,不得不实行战略调整,而缓解对华关系正是其中的一个重大步骤。这在客观上为我们调整对苏联政策提供了机会。

小平同志打电话到外交部,指示立即对勃列日涅夫的讲话做出反应。那时,外交部还没有正式的新闻发布会制度。我仍在新闻司司长的任上,正在考虑设立新闻发言人,此事便成了立刻建立发言人制度的契机。

外交部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是一次没有座位的新闻发布会。那是3月26日,地点在当时外交部主楼门厅处。当时没有专门进行新闻发布的场地,七八十位中外记者受邀出席,大家就站在我周围。当时担任翻译的是现任外长李肇星。

作为外交部首位新闻发言人,我发布了一个只有三句话的简短声明:

“我们注意到了3月24日苏联勃列日涅夫主席在塔什干发表的关于中苏关系的讲话。我们坚决拒绝讲话中对中国的攻击。在中苏两国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我们重视的是苏联的实际行动。”

声明念完后,没有提问,也不回答问题。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就结束了。

这个没有先例的新闻发布会和三句话的简短声明,立即引起了在京的中外记者的极大关注。

出席发布会的苏联记者当场竖起大拇指,对我说:“奥庆哈拉素!”(很好!)他显然听出了声明中不同寻常的意思。

三句话中,重要的是两个词,一个是“注意”,一个是“重视”。实际上,就是“听其言,观其行”之意。其言可听,自然是说,你讲的话中间,有合理的成分。以前,中国对苏联所说的一切,只有全面批判,哪里会听,更说不上“观其行”了。现在要“观其行”,是要对方拿出实际行动来。

这简短的声明,第二天发表在《人民日报》头版的中间位置,表明消息虽短但很重要。声明在国际上也立即引起了广泛注意。西方五大通讯社和其他外国媒体纷纷报道,并发表评论。有外电指出,这一谨慎而含蓄的声明,预示着对抗了30多年的中苏关系,有可能发生变化,并使世界局势为之改观。

这是我以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身份,主持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也是最后一次。外交部的新闻发布会从此成了惯例,每周举行。不过,不再是站着举行了,而是移到了国际俱乐部,记者可以坐下来了。后来,外交部建了新楼,有了专门的新闻发布厅。

这年盛夏的一天,小平同志邀集几位中央领导同志和外交部主要领导到他家开会,研究中苏关系问题。陈云、李先念等老同志在场,我作为外交部主管苏联、东欧事务的副部长也列席参加了。

小平同志提出,要采取一个大的行动,向苏联传递信息,争取中苏关系有一个大的改善,但中苏关系的改善必须是有原则的,条件是苏联得做点事情才行。这就提出了要苏联主动解决“三大障碍”,即从中苏边境地区和蒙古人民共和国撤军;从阿富汗撤军;劝说越南从柬埔寨撤军。

大家一致同意小平同志的意见。

中苏两国长期论战,一直在争论谁对谁错,我们说苏联是修正主义,苏联说我们是“教条主义”,双方的调门越来越高。这次,小平同志提出的中苏关系改善的条件,却将现实问题的解决置于首位,重点由意识形态的争论转向了国家利益的考虑,显示出日后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趋向。P3-6

序言

2003年3月18日,全国人大换届大会闭幕,我从领导岗位退了下来。新老交替,符合自然规律——而且是有利于国家发展、社会前进的规律。老干部退下来本身,就可以看做是对革命事业的一种贡献。

我已经75岁,超期服役,退下来只想有时间,看些以前想看而没时间看的书,做些以前想做而没时间做的事。

今春,兴之所至,曾做五言诗述怀,其中有这样两句:“有情叙往事,无官开新卷。”

所谓“开新卷”,不一定只是读新出版的书,只要是没有读过的书,对我都算是新书。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希腊先贤,广场辩论;文、史、哲、传记、回忆录,都是人类智慧。像英国科学家霍金《时间简史》这样的“天书”,虽然难懂,读了也启发思想。人们常说要改造世界观,看来,还要改造宇宙观。宇宙之大,无边无尽,万物自有规律,人不应被自己的经验和思想所束缚。

再说“叙往事”。我从不记日记,这是年轻时七年地下党工作养成的习惯,不留片纸只字,一切只凭记忆。

从上世纪80年代始到新世纪初,这20多年的中国外交,确实经历了严峻的考验,走过了不平常的道路。作为参与者,回顾起来,往事历历在目,一些亲身经历的场景,犹如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在脑海中不断萦回。现在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些事件,平实白描地写下来,不求面面俱到,只求真实准确,非史非论,故称之为《外交十记》。

是为序。

2003年7月30日

后记

《外交十记》历时5个月,终于问世了。

从上世纪80年代到2 1世纪初,国际风云变幻难测,外交斗争纷繁复杂,其间还发生了四次战争。《外交十记》只是从几个侧面,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做些记述而已。搁笔沉思,感到人类社会的急剧变化和突发事变,有时就如自然界的地震、海啸、火山爆发一样,似乎连人类自己也难以预测和控制。

书成之时,我首先要感谢外交部领导李肇星、戴秉国、王毅各位的鼓励和关心,以及外交部各部门主管的支持。许多同志协助查寻资料,核实正误,提供了帮助。

杨成绪、黄舍骄、张庭延、赵稷华、刘新生、傅全章六位老大使和詹永新、何向东、郭宪纲、宋荣华、李星等年轻新秀共同参与了写作。没有他们的参与,此书难以在短期内完成。

最后,还要感谢我的爱妻周寒琼和儿子钱宁。他们是书稿的最早读者,提出过许多有益的建议。

2003年8月15日

于北戴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外交十记(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钱其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221318
开本 16开
页数 450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03-10-01
首版时间 2003-10-01
印刷时间 2003-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图书小类
重量 0.7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829
丛书名
印张 2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55
3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3:5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