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的人生笔记
内容
编辑推荐

叶永烈是一位求变的作家,他的笔触遍及科普、纪实文学、散文及杂文等诸多领域;他总在寻找新的突破,不论是题材还是叙事手法,他更是一位求新的作家,永远紧跟时代的步伐,是中国作家中第一批使用电脑的,又在新浪网以及博客中国网各开了一个博客。就连盗版商在冒用他的大名出版伪书时也称:“作家叶永烈总是在更弦改辙,在题材领域超越自我,向读者奉献有意思又有深度和广度的力作。相信读者读后不会失望,并惊奇叶永烈文风之善变。”本书就再现了他的创作人生路。书中所选散文或随笔有些是作者在报刊上发表过的,有些是从为发表过的,内容丰富,娓娓道来,相信会给读者许多有益的启示。

内容推荐

本书记述了作者传奇人生:11岁时发表诗作,19岁写出第一本书,20岁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至今《十万个为什么》总印数超过一亿册,而取名于《小灵通漫游未来》的“小灵通”手机用户也将近一亿,这两个“亿”是叶永烈丰富的精神财富。随着年岁的增长,作者从事中国当代重大政治题材的纪实文学的创作,在人生道路上又写下奇特而多彩的一页。

《我的人生笔记》不仅是叶永烈人生道路的缩影,而且也给广大读者以人生的诸多有益启示。

目录

代序:我的人生与创作/001

人生屐痕

细心/012

德国马克与我父亲的故事/015

英国医生为我缝好断了的舌头/017

“少将”照片吓走国民党特务/020

父亲给我文学的薰陶/022

母亲的“七、八、九”/024

《申江战焰图》的来历/029

西子湖畔寻家珍/034

蜘蛛的启示/044

启蒙情深/046

金鱼情缘/052

在九山湖畔的日子/057

十七岁中了“状元”/059

怀念北大三位老校长/064

在光谱仪旁度过的日子/068

《十万个为什么》的影响/073

北大图书馆的灯光/078

秉性也能移/082

我为毛泽东拍“内片”/084

从“冬眠”中苏醒/099

“考”上专业作家/101

日坐书城

人在书房/106

电子在我家中/112

清静的长假/114

口述历史——与历史对话/116

档案,是我的创作之翼/120

书海常客/124

淘书·买书·读书/127

电脑改变了我的生活/133

我的特殊展品/135

电脑依赖症/137

博客——一个人办的杂志/139

我的纪实摄影/156

数码相机我的最爱/160

创作手记

作家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164

贴近时代写好畅销书/169

追溯“四人帮”的兴亡/172

采访陈伯达的曲折过程/182

在中南海采访陈云夫人/195

茫茫罗布泊 追踪彭加木/198

为梁实秋编情书选/207

小兵新事/216

我写《傅雷画传》/219

七进全国书市/224

重返科幻/227

当“考生”的感觉真好/235

解读商品房/240

在发射“神舟五号”的时候/245

文坛侧影

头上一片蓝天/252

幽默的艾青/254

秦牧喜欢科学家的诗词/256

上海代表团成为焦点/258

陈村成了“新闻人物”261

我成了北大的“稀有元素”/264

在传记研讨会上发言/266

快人快语张抗抗/271

王蒙的讲话引起哄堂大笑/273

我从旧金山归来“单刀赴会”/275

中央首长与三千代表合影/280

老朋友·新朋友/285

北大·文学馆·卢沟桥/288

后记/293

试读章节

    细心

2004年春节,表兄曾衍霖教授来访前,在电话中说要送给我一件“最珍贵的礼物”。至于这礼物是什么,他“卖关子”,没说。

他来了,坐定之后,小心翼翼地从衣袋里取出一帧发黄的二寸照片。照片上的小男孩理着小分头,穿短袖白衬衫,居然系着一根小小的领带。他蹲在那里,跟前是一辆玩具轿车。背景是一个地球,上面写着“吾友摄影”。显然,这是在一家名叫“吾友”的照相馆里拍摄的。虽说照片年代久远,可是却很清晰。

这老照片上的小男孩是谁?连我也不认识。然而,看了照片背面用毛笔写的说明词,我一下子明白了。这是我熟悉的父亲的笔迹。他写道“永烈周岁纪念”。

原来,是我周岁时拍的照片!在这之前,我收藏的自己的最早的照片,是四岁时的照片。这一回,能够得到自己周岁时的照片,当然是“最珍贵的礼物”。

表兄说,前些日子在家中整理旧照片,发现此照。

表兄的母亲是我母亲的姐姐,这照片显然是我的父母当时送给我的姨父、姨母的。

表兄又说,倘若不是姨爹(也就是我的父亲)在照片背后写上“永烈周岁纪念”,他认不出这小男孩是谁。

我细看照片背面,见到上面还写着“三○、农七、二六、”,这“三○”是指民国三十年,亦即1941年。“农七、二六”是指农历七月二十六日,我的生日是农历七月二十七日,父亲选择“农七、二六”给我拍周岁照,真是连一天都不差!

我在感谢表兄之余,非常佩服父亲的细心。

最近,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的新著《每一个孩子都能写作》,书的第一页就印着我小学一年级的成绩报告单,作文不及格,只有四十分!我的这本书,就讲述我如何从作文不及格的孩子,成长为上海作家会的专业作家,借此说明“每一个孩子都能写作”。

我能够拿出我将近半个世纪前的小学一年级的成绩报告单,得益于亲的细心。父亲居然把我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的成绩报告单,全保存起来。如今,独生子女的父母,也未必能够把孩子成绩报告单全保存,何况我的父亲有着五个子女。

如今,在我的书橱里,用一个文件夹,依照顺序存放着我的全部成报告单。内中,就连期中考试的成绩单也在。阅读这些成绩单,仿佛检阅我的成长历程:我的级任(也就是班主任)评语,往往是说我“天资聪颖,惜懒肯用功”,所以成绩总是不稳定,时好时坏。进入高中,我的成绩稳定而优秀,特别是进入高三……

《每一个孩子都能写作》里,还印着我十一岁时投稿,收到平生的第一封信,信封上写着“叶永烈小朋友收”。这封编辑部给我的信,也是父亲替我保存着;当时发表我的作品的报纸,同样是父亲为我保存。如今,我能够把文学道路上的原始档案印在书上,多亏我有一位细心的父亲。

父亲这细心的品格,“遗传”给了我。我也还算细心。正因为这样,我的儿子、儿媳从国外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把护照以及重要的证件交给我保管。在他们看来,交到我手中,如同放进了保险箱。

其实,我的细心还是有限的。前些日子,我也整理旧照片,就发现诸多疏漏。比如,照片的拍摄日期至关重要,然而,早年的相机上没有“日期戳”,必须在照片背面写上拍摄日期。还算细心的我,在不少照片背面写上了拍摄日期,然而也遗漏了不少——主要是缺乏耐心,在每张照片背后都这么写,未免有点烦。然而,事隔多年,在整理旧照时,必须花费一番“考证”功夫,这才能够大致确定老照片的拍摄日期。同样,照片的拍摄地点、合影人的名字等等,在整理时也往往需要“考证”。其实,当时如果细心一点,随手在照片背面写上一笔,就省去了日后的诸多“考证”功夫。

细心永远是需要的。不光是日常生活中需要细心,干任何事业都需要细心。细心往往与耐心相随。有足够耐心的人,不怕烦的人,办事也就细心。

           P012-P014

序言

    代序:我的人生与创作

       ——答《中华读书报》记者舒晋瑜

舒晋瑜:作为叶永烈的忠实读者之一,我的目光跟随着他的笔触遍及科普、纪实文学、散文及杂文等诸多领域。他是一位求变的作家,总在寻找新的突破,不论是题材还是叙事手法,他更是一位求新的作家,永远紧跟时代的步伐,是中国作家中第一批使用电脑的,又在新浪网以及博客中国网各开了一个博客。就连盗版商在冒用他的大名出版伪书时也称:“作家叶永烈总是在更弦改辙,在题材领域超越自我,向读者奉献有意思又有深度和广度的力作。相信读者读后不会失望,并惊奇叶永烈文风之善变。”

叶永烈给我的印象,永远都是热情洋溢,似乎永不知疲倦。在一次次的采访接触中,我对他的了解逐步增加,但每次都不重复,每次都有新的变化给我惊喜,正如他带给读者的作品一样,总不会让你的期望落空。

舒晋瑜:5年前我采访您的时候是在南京书市上,您的《小灵通三游未来》出版,媒体对您的报道是“搁笔科幻创作十五年后,叶水烈‘重操旧业’”。您是“双肩挑人物”,一头挑纪实文学,一头挑科普作品。在您的创作经历中,纪实文学和科普作品分别占多大的比例?您能给读者介绍一下您的作品类型吗?比如大致可分为几类,好让读者对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叶永烈:人们以为中国有同名同姓的“两个叶永烈”。一个是写纪实文学的叶永烈,一个是写科普作品的叶永烈。过去,我并不知道在我的创作中“纪实文学和科普作品分别占多大的比例”。在1999年的时候,要整理出版我的文集,这才弄清了大概的数字:纪实文学约十分之七,科普作品为十分之三。

我的文学作品中有小说(出版过中短篇小说选以及长篇小说),散文(出版过散文选集),诗(我是从写诗开始的),杂文(出版过多部杂文集。多篇杂文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童话(根据我的长篇童话《哭鼻子大王》改编的六集动画电影曾获1995年电影“华表奖”),寓言(各种版本的中国寓言选中常有我的作品),剧本,传记,相声(出版过相声选)……当然,主打作品是当代重大政治题材的长篇纪实文学。

我的科普作品主要有科幻小说,科学小品,科普读物。我二十岁时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二十一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至今, 《十万个为什么》总印数超过一亿册,而取名于《小灵通漫游未来》的“小灵通”手机用户也将近一亿,这两个“亿”是我丰富的精神财富。

舒晋瑜:我很佩服您的毅力和精力。您是一个多产的畅销书作家,但是能做到这两者兼顾很难得,尤其是那么多纪实文学,都要经过大量的采访。您的时间是怎么支配的?那么多大部头的文学作品,一般人几年都难以完成一部,您的创作速度也让人吃惊。

叶永烈:我把外出采访与案头写作,看做是不同工作状态的交替。

一年到头,我没有周末和星期日,也没有节假日。我也没有退休日。我一直处于工作状态。特别是放长假的时候,电话很少,而我又从不在长假外出旅游,使我能安安稳稳写作。这样,相对而言,我的创作时间就多一些。

我的体质好。除了1990年因写作过度导致视网膜脱落而住院动手术之外,至今没有住过医院,也无慢性病。

另外,我在长期的写作中,养成了思路通畅,一气呵成的习惯。我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一次性写成,很少有写了一半重新再来。即便是为《人民文学》写的小说,也是一次性写完。

我从1992年起就改用电脑写作,是第一批换笔的中国作家之一。惠脑写作,大大提高了写作效率,同时也减轻了写作的劳动强度。

舒晋瑜:您是从什么时候转向纪实文学创作的?为什么?

叶永烈:有一个交替的过程,大体上是在1983年之后,转轨纪实文学创作。原因有三:  一是随着年岁的增长,“四十而不惑”,更多地考虑国家的命运,时代的呼唤,觉得科普作品难以表达我的思想;

二是在1983年底我的长篇科幻小说《黑影》(连载于《羊城晚报》)遭到密集性的批判,被称为“科幻小说中的《苦恋》”。我决心离开科普界(《黑影》如今被选入二十世纪中国科幻小说佳作选)。

三是基于上述两点原因,原本担任上海市科协常委、上海市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的我,经过考核,成为上海作家协会首批专业作家。我从上海科协调往上海作协,意味着从“科”转“文”。

舒晋瑜:什么动力让您一直那么精力充沛地源源不断地写书?您根据什么确定传主?从确定到出版大概要多长时间?

叶永烈:写作,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在我看来,作品是“凝固的时间”、“凝固的生命”。生命对于人来说,只有一次。我愿把我的有限的生命凝固在作品之中,奉献给时代,奉献给广大读者。

作家写作,是要有一定的金钱作为物质上的保证。但是如果仅仅为金钱而写作,这样的写作不会持久的。对于我来说,已经度过了两次“金钱”的考验:一是在十年“文革”,出书没有一分钱稿费,我出了十本书,而且还有好多本书在当时已写成了,在“文革”之后出版;二是现在。两个儿子都事业有成,我即使不写一个字,也可以过着不错的生活。但我仍天天写作。

我选择传主,有三原则:一是知名度高而透明度差;二是能够折射一段中国当代重要的历史;三是没人写过(或者即使有人写过,写得浅或者写得不好)。

还有一个条件是能够采访传主本人。如果传主去世或者传主无法采访,但是能够采访深知传主的人。我不写那种根据资料拼拼凑凑的作品。我强调作者必须掌握笫一手资料。我不写“复述”式的作品,强调作品的原创性——尽管这么一来就得四处奔走,四处采访。

至于“从确定到出版”的时间,没有定数。另外,我的作品往往因涉及敏感领域而必须报审,人称“报审专业户”。报审常常花费漫长的时间。我的《陈云之路》报审前后达四年之久才终于通过!

舒晋瑜:您的报告文学中的人物,有的是科普名人如华罗庚、苏步青等,也有篮球名将、文化名人,更多的是政治人物,读者当然更希望读到这些传记,但是您的采访是否难度很大?您本人的身份给您的采访是否带来一些便利,采访时是否不太被拒绝?

叶永烈:采访科学名人、体育明星、文化名人,一般都不难。政治人物的采访,尤其是政治敏感人物的采访,相当艰难。正因为艰难,我才以为更值得采访。我主要以作家的诚信、以充分妁尊重,获得对方的认可。当然,我的“品牌”也起一定作用。其实这“品牌”也是多年以自己的诚信建立起来的。

舒晋瑜: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的“叶永烈目击世界纪实摄影”系列丛书《叶永烈目击美国》、《叶永烈目击俄罗斯》、《叶永烈目击欧洲》)在什么情况下创作出来的?同类的摄影作品也有一些,您认为自己的作品有什么独特之处吗?

叶永烈:除了你提到的“叶永烈目击世界纪实摄影”系列丛书之外,还有《叶永烈目击历史》、《叶永烈目击台湾》以及《飞天梦——目击中国载人航天秘史》。我的这一系列摄影作品丛书,都有“目击”两字,强调了笫一手,强调了现场感。

跟摄影师们的摄影作品集相比,就摄影水平而言,我不如他们。但是,我是以一个纪实文学作家锐利的目光看世界,善于捕捉细节,善于用特殊的视角观察政治、历史、人生,这是摄影家们所欠缺的。比如,摄影家们去台湾,不会去拍台湾的车牌。我却拍了那些印着“台湾省”的车牌,因为在我看来,那一个“省”字,就是以生动的细节去反映“一个中国”的政治原则。

舒晋瑜:几乎每年的书市您都有力作推出,今年的天津书市您拿出了《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写的是中国有了共产党,《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写的是中共有了领袖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写的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打败了蒋介石。这些作品都涉及重大题材,您是做到“史料准确,立论正确”的吗?

叶永烈:屈指算来,我已经七次参加全国书市。每一次,都在全国书市推出新书,并在开幕那天举行签名售书。

一百五十万字的《红色三部曲》是写了多年的书。为了写这“三部曲”。我从上海到嘉兴南湖、井冈山、瑞金、南昌、遵义、延安、西柏坡直至北京,沿着这红色之路采访。另外还去南京、西安、重庆这些在当时发生重大历史事件的地方采访。当然,去得最多的是北京,采访了众多的历史老人。

写这“三部曲”遇到许多“麻烦”的问题,例如如何评价陈独秀、张国焘在创建中国共产党时的作用,如何评价蒋介石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等等。我坚持用事实说话,摒弃那些“左”的历史观。

舒晋瑜:在对您的多次采访中,我对您的了解也逐渐增多,感觉您是一位兴趣广泛又勤奋、能吃苦的作家,不然写不出那么多好看又耐读的作品。您的《商品房白皮书》(作家出版社)就体现了这一点。这是您第一次涉及经济题材的纪实作品吗?为什么您有那么多的兴趣去了解对您来说完全陌生的领域,并有信心写好?

叶永烈:我喜欢探索。我尝试写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也尝试写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正如一个演员,总是喜欢尝试饰演不同类型的角色。尝试,也就是创新。每一次尝试,都是新的体验,也是新的收获。当中国实行住房改革,商品房成为亿万人民关注的焦点,房价的涨跌牵动着成千上万颗心,我作为纪实文学作家,理所当然把笔伸进了这一领域。

舒晋瑜:最近新中国首次评选“当代优秀传记文学作家”,您名列其中,先向您表示祝贺,当然也不觉得意外。您能评价一下当代传记文学作品吗?普遍存在什么特点或者问题?

叶永烈:能够获得新中国首次“当代优秀传记文学作家”的荣誉,我十分高兴。从中原古城郑州捧回沉甸甸的“当代优秀传记文学作家”的青铜奖杯,不仅使我意识到传记文学作家使命的沉重感,同时也表明,冰雕艺术虽然璀璨哗众却只华丽于一时,朴实严肃的青铜艺术将留传于千秋,而青铜艺术正是传记文学的象征。传记文学用文学记录人生,折射历史。真实是传记文学的生命线。我的传记文学作品,用事实锐话。众多生动、形象的细节,是传记文学的“细胞”。我注重第一手材料。我从事传记文学创作,往往“七分跑、三分写”。我把广泛、深入而艰难的采访,视为确保真实性以及“捕捉”丰富细节的不可或缺的创作途径。传记文学写的是人。名人是人类的精英。一部又一部名人传记,把一个又一个“人”汇聚成“众”。“众”就是历史,所以传记文学是历史与文学的联姻。

中国当代传记文学创作相当活跃,出了许多好作品。不过,在我看来,组织专门的传记组、花费大量人力写出的厚厚的一些传记,往往过于刻板,缺乏可读性。另外,为尊者讳,仍是中国传记文学常见的通病。

舒晋瑜:除了纪实文学和科普作品,您的小说、散文、寓言、杂文也相当不错。能为我们介绍一下您的新作品吗?

叶永烈:我正在编选三十万字的童话选。我强调童话要“逗”,要有童趣。我的两部长篇童话都是以刘宝瑞的单口相声的口气写的。前面提到的《哭鼻子大王》,我特意在书前写明:看本书的时候必须准备一粒止痛片,以免笑痛肚皮!我首创“科幻童话”一词,并尝试创作了许多这样的童话。所谓“科幻童话”,是指把科学幻想融入童话。

寓言选也在编选之中。我的寓言有两点与传统寓言不同:一是大都带知识性,称之为“科学寓言”;二是走出狮子、狐狸为主角的传统写法,把机器人、电脑、电视、万吨轮写入寓言,我称之为“现代化寓言”。我最早提出“科学寓言”这一名词,并出版了第一本科学寓言集《侦探与小偷》。如今,“科学寓言”这一新概念得到了中国寓言界的认可,已经有多本《中国科学寓言选》问世。我也因此被选为中国寓言学会理事。

上海一家出版社要出我的杂文选。我的杂文,不是“带刺的玫瑰”,而是正面说理。我喜欢在一篇杂文中,融入许多个生动的事例,以有趣的故事说理。我的杂文《首先要做马》、《文与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等,被先后选入全国中学统编语文课本。我首创“科学杂文”一词,也得到杂文界的认可。《杂文界》还曾就“科学杂文”发表关于我的专访。

我在20世纪80年代初,在《人民文学》、《收获》、《上海文学》、《小说界》、《春风》发表过许多中短篇纯文学小说。后来忙于写纪实文学,许久未写小说。两年前在美国的时候,在非常安静的气氛中写出三十万字的黑色幽默长篇小说,迅即出版了香港版与台湾版。美国一位编剧非常喜欢,进行改编,写出英文电影剧本。这部长篇小说是我的三部曲的第一部。我将完成第二部与第三部,每部都是三十万字。我打算全部完成这三部曲之后,安排在中国內地出版。

舒晋瑜:您的科普作品进入了中国内地及香港的教科书,同时也被翻译到国外,进入了日本的教科书。您认为怎样才能让更多的读者了解科普?

叶永烈:语文课本应当选入一定比例的科普作品,使中小学生从小就对科学产生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从小对科学产生兴趣,会使他们一辈子热爱科学。

当然,语文课本在选入科普作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科学知识的准确。比如,那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悲壮的两小时》,多处存在明显的科学错误,我曾经就此事发表过谈话,希望语文课本编好之后,那些科普作品最好请科学家看一下,以免贻误下一代。

舒晋瑜:“神六”上天,您的《飞天梦——目击中国航天秘史》也再次为读者关注。这部您根据20世纪70年代担任《载人航天》影片编导时的采访完成的作品,对今天的航天文学和航天事业有什么意义?

叶永烈:1979年在钱学森的帮助下,我得以率摄制组进入神秘的航天员训练基地,拍摄了电影《载人航天》。在杨利伟上太空的时候,我推出了《飞天梦——目击中国航天秘史》。这本书引起广泛的关注,是因为很多人并不知道中国载人航天往日的历史,就连我拿着书稿去北京载人航天领导部门报审时,审查者竟然问:“那时候中国就开始训练航天员?”《飞天梦——目击中国航天秘史》不仅有文字,而且有大量独家的从未披露的照片,使这本书拥有“揭秘”的重要价值。我很荣幸成为中国载人航天历史的目击者。正因为这样,当“神五”、“神六”发射时,我都早早赶到上海东方卫视,在那里担任现场直播的嘉宾。

舒晋瑜:您平时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我记得您说过是“三地跑”,这样紧张的生活,您的写作怎么安排?还有自己的业余爱好吗?

叶永烈:我的家,是“两制三地”之家。我的长子一家在台北,次子一家在美国。这样,“中国内地、台湾、美国”成为我生活的“三度空间。我的一本尚未出版新书就叫《三度空间》,记述我的特殊生活。

我深切感到,只有实行改革开放,我才能在“三度空间”游走,使我的视角更宽,思想更加活跃。

我总是随身带着手提电脑,走到哪里,写到哪里,“十指打天下”。

我也总是随身带着数码相机。摄影是我的爱好。去一趟美国,总是要拍几千幅照片。这些照片成为我的新书的插图,也成为我的摄影选集的作品。

舒晋瑜:您平时看什么书吗?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最初的创作有没有受谁的影响?现在您是著作等身的名作家,还关注同类作品吗?  叶永烈:我家有一个三十多平方米的藏书室,安放了近三十个书柜,摆放了五万册藏书。“坐拥书城”,读书是我最大的快乐。

我从事科普写作,最初受苏联作家伊林很大的影响。那时候,我也很喜欢高士其的作品。

我现在仍大量读书。

我每天接受新信息的渠道是:第一,清早六时半,钟控收音机响了。自动播出新闻节目;第二,早饭之后,打开电脑,浏览网上新闻;第三,上午,报纸来了,杂志来了,在空闲时翻阅;第四,晚间必看七时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第五,插空当看书。

舒晋瑜:您的身体状况好吗?这样大的体力和脑力劳动,总让关心您的读者有点隐隐的担心,我们特别希望能看到您更多的好作品,所以也希望您保重身体。

叶永烈:我的身体很不错。现在越来越忙,比如,最近一周之內,我分别在上海图书馆、东方讲坛以及上海科协,要作三次主题完全不同的讲座。不久前,我在南宁图书馆以及东莞图书馆新馆落成时,又都应邀作了讲座。我的讲座稿选集《写给历史与未来》已经定稿,准备出版。每一次讲座,我都准备一张相关的光盘,以便讲座时作为“背投”图片。

电视台摄制组的频频光临,也花费我不少时间。最近香港凤凰卫视“鲁豫有约”播出了上、下集专访《叶永烈·写作的滋味》,河北卫视、天津卫视也拍摄了专访。不久前,香港凤凰卫视的“样板戏”组、《清宫秘史》组、《武训传》组、《海瑞罢官》组相继前来采访,我不得不就一个个专题进行讲述。

另外,我还在新浪网以及博客中国网,各开了一个博客,常常要更新。

舒晋瑜:最后一个问题,希望您透露下一步的计划。

叶永烈:2005年是我的丰收年。我在推出上、下卷《用事实说话——我的采访手记》、《红色三部曲》、《我的台湾之旅》、《傅雷画传》、新版《陈云之路》、新版《毛泽东的秘书们》、散文新作《重温春梦》以及《写给“小叶永烈”》之外,还出版了六卷《叶永烈科幻小说选集》和五卷本《叶永烈趣味科学丛书》。我在香港出版了关于“文革”的新的专著。

2006年是“文革”四十年祭,粉碎“四人帮”三十年庆。我正集中力量把《“四人帮”全传》四本书合并成一部一百五十万字的上、中、下三卷《“四人帮”兴亡》。在这部长卷中,“四人帮”不是分开一个个写,而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写,写他们的兴起,写他们的灭亡。

            (原载2005年11月30日《中华读书报》)

后记

自从1987年起,我就成为时代文艺出版社的作者。在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尽管时代文艺出版社的编辑换了一批又一批,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我与时代文艺出版社的合作一直在持续之中。

最近,年轻的张四季先生出任时代文艺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与编辑赵岩小姐一起从千里之外的长春前来上海向我组稿,很令我感动。

这本《我的人生笔记》是应时代文艺出版社之约,从我众多的散文、随笔中选取关于人生的内容,编选而成。其中许多文章是我平时随手敲进电脑的,从未发表过。也有的文章在报刊发表过,收入本书时大都作了修改和补充。

另外,时代文艺出版社还同时推出“叶永烈游记选”,分为两集:一本是《我的私人生活》,一本是《叶永烈海外游记》。

《我的私人生活》是指中国内地、台湾和美国。我的家庭是一个特殊的“两制三地之家”。我和妻住在上海,长子一家在台北,次子一家在旧金山。我“游走”于“三度空间”,使我视野变得开阔,思想变得活跃,写下了诸多观感,收入《我的私人生活》一书。

《叶永烈海外游记》则是我在许多国家“走透透”的时候,所写下的游记。毕竟我是纪实文学作家,我的这些散文并不是单纯的游记,而是以我特殊的视角,以丰富的细节和生动的故事,记述不同国度的风情,记述人民的生活、幸福和苦难。

               叶永烈

             2006年3月13日于上海“沉思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的人生笔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叶永烈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时代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8721119
开本 16开
页数 29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6-07-01
首版时间 2006-07-01
印刷时间 2006-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8.75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25
156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3: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