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国的邻居,现在的世界强国,你怎么看?!一直以来,这个国家,似乎处于中国的视野盲区,近在咫尺,却没看到它的变化。“甲午战争”犹如平地一声雷起,彻底推翻了我们过去营造的盛世世界。当我们把目光从远方拉回来的时候,这个曾经的默默无闻的小国,却成为我们近一个世纪的永殇……
图书 | 一口气读完日本史 |
内容 | 编辑推荐 日本,中国的邻居,现在的世界强国,你怎么看?!一直以来,这个国家,似乎处于中国的视野盲区,近在咫尺,却没看到它的变化。“甲午战争”犹如平地一声雷起,彻底推翻了我们过去营造的盛世世界。当我们把目光从远方拉回来的时候,这个曾经的默默无闻的小国,却成为我们近一个世纪的永殇…… 内容推荐 在本书中,作者力求从政治到经济,从军事到外交,从社会到文化,从民俗到宗教全方位为我们构建一个日本。在历史浩淼而又迷蒙的方方面面,读者应该抱着理智、客观的角度出发去去了解一下日本这个国家的成长历程。 目录 1.日本的起源/1 2.徐福的传说/7 3.邪马台国/11 4.大和国时代/16 5.推古改革/20 6.大化改新/23 7.律令社会/29 8.奈良时代/32 9.遣唐使/37 10.庄园兴起/44 11.摄关政治/49 12.院政时代/53 13.平氏政权/58 14.镰仓幕府/61 15.承久之乱/65 16.武士社会/69 17.元日之战/73 18.建武中兴/77 19.南北朝动乱/81 20.室町幕府/84 21.动乱之秋/88 22.战国时代/92 23.一代枭雄织田信长/96 24.丰臣秀吉/101 25.幕藩体制/106 26.武士道/111 27.锁国时代/115 28.经济发展/119 29.汉学的影响/122 30.幕政改革/126 31.思潮涌动的时代/132 32.佩里叩关/136 33.倒幕运动/141 34.明治维新/146 35.向外扩张/152 36.自由民权运动/156 37.甲午战争/161 38.日俄战争/165 39.战后震荡/170 40.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日本/174 41.一战后的日本/179 42.法西斯政权/183 43.侵华战争/187 44.偷袭珍珠港/194 45.侵占东南亚/199 46.日本投降/203 47.占领下的改革/210 48.战后经济/216 49.50年代的日本/221 50.60年代的日本/225 51.动荡的70年代/229 52.中曾根时代/234 53.利库路特事件/240 54.联合政府/244 55.桥本一小渊一森喜郎/249 56.小泉时代/253 日本国情简介/258 后记/261 试读章节 到1985年时,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对外净资产高达1298亿美元。而当时的美国,财政赤字越来越大,对外贸易逆差大幅增长。为了摆脱国际债务压力,提高美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从而改善美国的国际收支恶化状况,美国希望再次实现美元贬值。 1985年9月22日,在美国压力下,日本被迫与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在纽约广场饭店签订了“广场协议”(Plaza Accord),决定5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世界其它主要货币的比率在两年内贬值30%,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 “广场协议”签订后,上述5国开始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在国际外汇市场大量抛售美元。继而形成市场投资者的抛售狂潮,导致美元持续大幅度贬值。在美国政府强硬压力下,不到3年的时间里,美元对日元贬值了50%,也就是说,日元对美元升值了一倍。 日元急剧升值导致日货的国际市场价格大幅上扬,直接削弱其竞争力,出口企业及其配套企业的收益迅速恶化,日本陷入了“日元升值萧条”。为了维持汇率,阻止日元进一步升值,日本政府一方面降低银行利率。另一方面放出大量货币干预市场。致使大量资金流向获利快又高的地产和股票市场,结果导致房地产、股票的价格飚升,大大脱离了真实价值,产生了泡沫经济。 在日元升值的压力下。国内物价暴涨、劳动力成本急剧攀升,导致大批制造业企业纷纷迁往海外,谋求生存空间。发生了所谓的产业“空心化”现象。1988年,据美国《商业周刊》统计。当时世界排名前30位的跨国公司中,日本企业占了22家。说明日本企业已经大量跨出国门,实现了国际化生产。 这一时期,为了宣扬“政治大国论”,中曾根打出“战后总决算”旗号。煽动日本民族主义情绪和大国意识,借以软化反对扩充军备的国民态度。还通过参拜靖国神社来打破禁忌,肯定军国主义的所作所为,歪曲历史,模糊侵略战争的性质,淡化日本人的赎罪意识。 P236-237 序言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前的1000多年里,日本几乎不在中国人的视野里;1895年之后的100多年里,这个昔日在中国人看起来不起眼的边陲小国似乎是突然跳进了中国人的视野。 让我们渐渐地推开那一道道分割日本各个时代的重重门户……让我们回顾那一幕幕纷乱繁杂的历史画面……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前的1000多年里,日本几乎不在中国人的视野里:1895年之后的100多年里,这个昔日在中国人看起来并不起眼的边陲小国似乎是突然跳进了中国人的视野。 我们熟悉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甚至中东和非洲,但是,我们不熟悉日本,仅有的了解也往往是零散破碎的。 其实,撇开历史的怨仇憾恨,我们应该心中有数:改革开放以来的这二十多年里,中国一直以开放的胸襟向日本学习,中日经贸文化往来日见密切,双方都从中受益良多。 对待日本,正如我国学者金熙德教授所说,中国真正需要的是“强国心态”、“大国心态”。我们应该以开阔的心胸去“知己知彼”,没必要在“思想上闭关自守”。 实际上,二战后的日本已经远不是当年侵华时的日本。如今,日本是世界一流的经济、金融、工业及科技大国,拥有尖端技术,世界知名的跨国企业集团比比皆是;日本也是世界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拥有很多著名的高等学府,比如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等。 后记 对我来说,完成这本书是个学习的过程,是开阔眼界的过程。在国内外学者的著述中、在诸多关于日本的文献中,我渐渐地推开那一道道分割日本各个时代的重重门户。那一幕幕纷乱繁杂的历史画面,也常常令我目不暇接、惊讶困惑。从政治到经济,从军事到外交,从社会到文化,从民俗到宗教,这方方面面的历史浩淼而又迷蒙,要想轻松驾驭谈何容易,我常感力不从心。 为了在这有限的尺牍之间,把我所看到的、了解的和我所认识的日本国发展的历程呈现给读者,有时不得不厚此薄彼,对那多姿多彩的文化和充满异国风情的民俗民风一笔带过,每每心生挂一漏万之憾。 一笔笔写来,跋涉千载历史,其中辛苦不足与道。然而,一路走来,摘菁集粹,总有些个人想法却是不吐不快。搁在这里,与大家探讨。 我们应该理智、客观地去了解一下日本这个国家的成长历程。正如戴季陶所言,我们要知道“他们的思想怎么样?他们国家和社会的基础在哪里?他们的生活根据在哪里?要晓得他的过去如何,方才晓得他的现在是从哪里来的。无论是怎样反对他、攻击他,总而言之,非晓得他不可。” 历史是过去的事实,无论它是什么样子,我们还是要实事求是。不论我们承认与否,日本已经是实际上的经济大国、技术大国和隐形的军事大国,并且正在努力成为未来的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对于中日两国来说,彼此都是不容忽视的强邻,和则两利,冲突则两相伤害。在中日之间应该有更加祥和、现实而又智慧的双赢之路。 2005年4月23日,胡锦涛主席就发展中日关系问题提出了“五点主张”。其中特别指出。要切实坚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要切实坚持通过对话,平等协商,妥善处理中日之间的分歧:要进一步扩大双方在广泛领域中的交流和合作。 历史在当代人的脚下延伸,我们希望看到更加美好、和平、繁荣的未来。 在此,我要感谢人民网日文版负责人潘健先生,感谢他不厌其烦地解答我所疑惑的诸多问题。还要感谢我的爱人杨会军,是他给了我足够的勇气和有力的支持,让我能够顺利地完成这本书。同时,我更要感谢广大读者,在百忙之中同我一起进行了这次日本历史之旅。再次感谢您! 孙秀玲 2006年4月于北京长阳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一口气读完日本史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孙秀玲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724117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6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0 |
出版时间 | 2006-05-01 |
首版时间 | 2006-05-01 |
印刷时间 | 2007-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0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313 |
丛书名 | |
印张 | 17 |
印次 | 5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21 |
宽 | 161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