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震撼与考验(美国的抉择)
内容
编辑推荐

“国际时事错综复杂,各市地多看来不相关的事其实都是有联系的。”熟悉凤凰卫视新闻节目的观众听到这句话,一定会想到凤凰首席时事政治评论员阮次山。 本书正是作者近10年来针对全球政局与美国关系所发表的文集。读者可以透过“大事记”的方式,从历史、政治的宏观角度去体会美国的立场和执政者处理问题的心态。

内容推荐

本书收集了作者近10年以来针对全球政局与美国关系所发表的分析专栏文章。由于这10多年来我追踪国际局势的工作始终步步跟进,对美国与世界大局的种种措施、策略的关注也一直未曾断过,因此,过去10多年来,美国与世界各地之间所发生的种种大事,几乎都在作者的分析文章之中。读者们可以透过“大事记”的方式,从历史、政治的宏观角度去体会美国的立场和执政者处理问题的心态。

目录

自序

鲍威尔称“一个中国”的政策有助于亚太地区的稳定

第一部分:总统大选与政坛较力

老友被判罪 克林顿难释怀

政敌变盟友 多尔挑肯普当竞选搭档

政治赛会

“第三党”在美国政澡中的地位

美国总统候选人的夫人

策士涉及性丑闻 克林顿头痛

美国共和党内讧 克林顿渔翁得利

多尔已成难以翻身的咸鱼

美国选民在彷徨中作出抉择

美国政治生态有所改变

小布什选切尼搭档是 利是弊?

美国总统选举进入网络时代

小布什能否造就“布什王朝”?

美国“第三党”沦为马戏班

导弹防御计划和美国大选

美国大选进入肉捕战阶段

美国今年大选可能创下宪政恶例

美国宪政上最丑陋的一页

美国大选计票陷入法律缠斗

布什的政治蜜月期将又苦又短

展望布什政府的外交格局

布什为何赢得连任

布什今后四年面临的内外挑战

第二部分:政治文化与社会问题

美国民主政治中的选票与钞票

金钱是政治的母奶

政治流弹伤及美国华裔

美华裔州长骆家辉中暗箭

小妇人卯上大总统

新的性丑闻震动白宫

报道克林顿绯闻案 美国传媒走小报路线

克林顿在愚人节收到的大礼

白宫保安署能否免受法律管辖?

克林顿正在钻法律空子

美国司法制度有缺陷吗?

“性”事困扰美国军队

雪城丹尼斯餐馆歧视案不容忽视

天理与人情的矛盾

格伦再上太空的意义

游说活动幕后主导美国

举枪杀同学只因年少轻狂?

美国校园暴力沉疴难治

美国大学生是不是迷失的一代?

震惊美国的得州种族仇杀案

美国新闻界何以糗事连连

开司法史的先河美政府告美政府

美烟草业全力向海外进军

“奔驰”买走了美国人的傲气

美国政府能否告倒财大气粗的微软公司?

第三部分:对伊战争与世界和平

恐怖活动震撼了美国社会的信心

美国国际声望面临严重考验

“9·11事件”对美国是历史性的震撼

布什面临的考验与抉择

美国报复行动的选择

美国是否“活该挨打”?

“9·11事件”对美国其实有积极的影响

与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包润石一席谈

从基本战略分析美伊冲突

伊拉克战争与各国利益

美国能否“征服”伊拉克?

一场“不老实”战争的真相

“美帝”毒打伊拉克后患无穷

美要如何对待伊战俘?

战争能有人道主义吗?

伊拉克战后全球经济何处去?

人类如何看待这场战争?

重建伊美何以疏远联合国?

美国为何和叙利亚过不去

美国在伊拉克当掉了国际正义

阮次山纵论伊拉克战争

试读章节

克林顿执政将近5年,政治学者和政坛人士常戏称,这位美国总统“内斗内行,外斗外行”,竟指克林顿拙于外交,长于在国内玩弄政治手段。

最近,他提名前马萨诸塞州州长——共和党人韦德出任美国驻墨西哥大使所引发的政治风波,就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克林顿高明的“内斗”手腕。

从1994年共和党在国会两院居多数党地位后,在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一向扮演“一霸”角色的赫尔姆斯参议员便接掌外交委员会,担任主席成为“独霸”。此后,在外交事务上居弱势的克林顿总统一直小心翼翼,不敢和赫尔姆斯“正对”;他提名的驻外使节,往往以曾任国会议员者为主,旨在能顺利闯过赫尔姆斯这关,如驻联合国大使李察逊就曾任过新墨西哥州众议员,他提名继孟岱尔之后出任驻日大使的福勒即曾为众议院议长。这次,克林顿提名几周前还是马萨诸塞州州长的共和党人韦德出任驻墨西哥大使,原先目的也希望以他共和党的身份,使赫尔姆斯高抬贵手。

没想到,作为共和党保守派大将的赫尔姆斯对于其党内这名“自由派”党员向来极不满;乃以韦德在毒品上的立场不坚定,曾同意以大麻合法化为由,认为其不适合派去毒品问题十分严重的墨西哥当大使,因此,赫尔姆斯甚至运用其外交委员会主席的特权把韦德的听证排出议程。过去,在克里斯托弗担任国务卿时代,赫尔姆斯曾以类似手法或延迟听证的手法,阻挠克林顿的外交官员任命,最高记录曾积压了400人,曾使国务院面临管理上的困境。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赫尔姆斯也曾故意积压了近50名外交人员的任命,直到最近,在各方批评之下,他才逐渐松手。尤其这两星期,当他刚拒绝为韦德案安排听证,引发两党议员多人众口指责后;在7月31日国会休会之前,他一口气通过19名外交官员的任命案,以示他并非完全“冥顽不灵”,试图减少外界批评。

其实,对韦德的任命案,不管个人意见如何,照理必须安排听证,由外交委员会委员作出表决,再交由参院全体院会公决;因此,听证会并不表示韦德一定获得任命。赫尔姆斯以一夫当关姿态,独断地阻挠韦德接受听证的权利,未免过于专横;难怪纽约时报在7月30日社论中称他的行为是“帝王式”的且“偏颇”。

由于韦德是共和党内新英格兰区宿将,他在共和党内当然有足够的人脉关系,赫尔姆斯利用职权,连“听证”机会都不给他,当然也引发共和党内部的不满。

8月4日,参院外交委员会第二把交椅人物,印第安纳州共和党老将卢加尔参议员即发难;他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的访谈时宣布,如赫尔姆斯不安排韦德的听证会,身为农业委员会主席的卢加尔将在9月的有关烟草业听证会中,给烟草业苦头吃,而赫尔姆斯所属的北卡罗莱纳州是全美国生产烟草最多的一个州。卢加尔说:“当全美国人民、参院院会、参院外交委员会都想就韦德的任命案有所表决时,一个委员会主席不能霸道地单方面阻挠此事。”

除了不满赫尔姆斯的独裁作风,卢加尔和赫尔姆斯也有“宿仇”。卢加尔一直对外交事务感兴趣,他本人也是共和党参议员中公认的外交事务专家。可是,1986年里根执政时代,中期大选中共和党在参议院夺回多数席次,外交委员会主席一职本为卢加尔的囊中物;但是,赫尔姆斯却以资历比卢加尔深的身份,硬从卢加尔手中夺去外交委员会主席职位,而让卢加尔出任农业委员会主席之职,两人从此结怨。1994年,共和党重夺多数席次后,赫尔姆斯顺理成章又霸住外交委员会主席一职,卢加尔也只好重回农业委员会。

根据美国参议院议事规则,若外交委员会主席不安排听证会,该委员会若经半数以上委员同意,可以强行要主席举行听证会。目前参院外交委员会18名成员中有10人是共和党籍,8名是民主党参议员;如今卢加尔出面表态后,局面即变成“五五波”,而且很容易再拉到一名共和党参议员参与“强行听证”的行列。

问题是,即使赫尔姆斯被迫举行听证会,韦德的任命案还是会面临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一、赫尔姆斯还是可以用主席特权安排听证但不安排表决日期,使听证无限期拖延;二、若参院100名议员有51人以上要求外交委员会必须表决,赫尔姆斯虽然得遵命,但此举将使多数党——共和党领袖洛特参议员冒着党分裂的危机;三、若韦德听证案进入全院讨论程序,赫尔姆斯或其他反对韦德的人可以运用“无休止发言”手段,又无限期拖延。因此,除非赫尔姆斯妥协,或韦德知难而退,否则他的任命案僵局很难打破。

卢加尔公然向赫尔姆斯挑战的做法,在共和党内立即掀起轩然大波。虽然今年9月美国国会复会时,参院农业委员会就要针对美国烟草界与40个州达成的3685亿美元的和解案举行听证;但由于卢加尔所属的印第安纳州也出产烟草,因此一般认为,卢加尔还不至于要专为韦德而在此案的听证会中,做出太多惊人之举。

P52-54

序言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已成为全球的主导力量。在冷战时代,美国是西方世界的盟主,统领全球半壁以上的江山,试图以政治、外交和经济发展的方式围困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集团。

从某种角度,尤其是经济发展的角度去分析,美国赢了这场冷战。因为西方集团在美国的主导下,在近半个世纪之内,经济发展远远超过东方集团,等到1991年冷战结束时,西方集团和东方集团已俨然是一富一贫的世界。

后冷战时代从美国总统克林顿开始,美国这个超级大国独领风骚,全球只有崛起中的中国还可以在国际舞台与其抗衡,但是,从国力而言,这个位居第二的中国,还远远落后于美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的阵营。因此,从20世纪中期开始,全球人士都希望知道,在美国的主导下,全球要发展出什么样的世界新秩序,这种历史性的责任落在克林顿身上。

可惜的是,精于美国政治手段、缺乏全球视野的克林顿,在他3年的任期中,未能挟冷战结束的势头,为全球新秩序带来新方句,反而促成了全球区域性战火不断。美国领导地位因为各地区不再需要美国提供的保护而衰落,各国对身为全球盟主的美国已不再那么依顺。以西欧国家为例,法、德两国明显的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连美国主导的北约组织(NATO)也因为欧洲防务今非昔比而地位逐渐为人忽视。

2002年发生的“9·11事件”,从全球战略的眼光去看,等于是使美国经由灾难教训中得到一个主导全球地位的机会。经由反恐行动,美国再度主导全球,布什总统在2002年9月14日(“9·11事件”后第4天)发表谈话,扬言:“在反恐行动中你们若不跟我们走,就跟他们(指恐怖份子)走。”这就是“布什主义”的开端,此后,布什更以“先发制人”的策略态度,对付伊拉克,同时也把伊拉克、伊朗、朝鲜列为“邪恶轴心”国家,扬言要以“先发制人”的政策对待全球邪恶国家,这种被全球称为“单边主义”的外交政策似乎已成为美国为全球新秩序所定下的方向和调子。但是,由于“打恐行动”,布什政府同时也种下两种文明——基督教文明和回教文明冲突的种子。

“9·1l事件”为美国带来领导全球的新方向。另一方面,在了解美国外交政策方向的同时,我们别忘了一句千古名言:“外交是内政的延伸”。由于“9·11事件”的冲击,美国民众的国家认同观念重新整合,经过二战、韩战、越战直到“9·11事件”前的美国社会,本来对国家认同的观念淡薄;由于“9·11事件”一夕之间振作起来,全美国各地民众自发性悬挂国旗,民众住宅、汽车、社区,甚至于购物中心,处处旗海飘扬。据统计,在2002年9月1日以后的一年内,60%左右的民众在住宅前挂国旗,50%左右的汽车也悬有国旗,中国民众所熟悉的美国“沃尔玛”市场在9月11日这天售出了11.6万面美国国旗,9月12日售出了25万面国旗。制造基地在中国大陆的“沃尔玛”市场立即赶紧在中国制造美国国旗。这次借悬挂国旗而掀起的美国民众国家认同风潮也因而间接支持了美国总统布什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带动了“布什主义”在全球活动的势头。

2004年11月3日,布什当选连任,由于他获得51%的选民的支持,这届美国总统大选又标示一个新的势头:美国民众在投票前清楚知道布什在外交政策上所持的“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政策的立场,知道他打伊拉克并非那么理直气壮,如今仍有过半数的民众支持他连任,这是否传出一个信息,即“单边主义”的全球政策已为美国民众认同,可以走下去?

2004年11月中旬,在大选刚结束,美国即在伊拉克的费卢杰市发动大规模的攻击,试图收回对该市的控制权。美国当然成功了,但是,此役是否真正消灭了伊拉克反对力量,仍然是个未知数,但此役已让全球知道,布什已认为他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是美国民众所认同的方向。因此,他让主张温和外交政策的鲍威尔辞职,把和他交情深、对他忠心耿耿的赖斯升任国务卿,这些发展等于告诉全球:今后4年,美国对全球政策不会改其“布什主义”的单边路线。

因此,全球各国也仍然会继续怀疑:布什这种“单边主义”政策会行得通吗?他究竟要把全球秩序引到什么方向?

《震撼与考验——美国的抉择》一书收集了我近10年以来针对全球政局与美国关系所发表的分析专栏文章。由于这10多年来我追踪国际局势的工作始终步步跟进,对美国与世界大局的种种措施、策略也一直未曾断过,因此,过去10多年来,美国与世界各地之间所发生的种种大事,几乎都在我的关注和分析文章之中,读者们可以透过“大事记”的方式,从历史、政治的宏观角度去体会美国的立场和执政者处理问题的心态。同时,这也是“阮次山看天下”系列的第三本书。

在此书出版之际,我照例要感谢几位对此书的出版做出贡献的人,没有他们全心全力的协助,此书难以付梓出版问世。

首先我必需表扬北京君道文化交流有限公司的编辑张洪国,他在“阮次山看天下”的系列乃至我那本《风云对话》中,一直默默埋首编辑工作,既辛苦,又细心。这位年轻人成熟又有潜力,我把稿子交给他之后,根本不必再操心,一切编辑工作,他都办得专业又周全,值得我深深一鞠躬。

北京君道文化交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张连山先生和九州出版社总编辑王杰先生也是促成此书出版的灵魂人物,由于他们的努力和坚持,本书得以在2004年这个多事之秋收尾之前出版,我当然要向他们道谢。

最后,我的妻子黎琼月女士也得分享一份我的谢忱,我每一本书的稿子都是她从厚达数百尺的旧材料、剪板中细心整理,然后从美国的住宅千里迢迢带到香港,她常戏说,我得付给她两倍于秘书的薪水。当然,她值得的不是金钱所能表达,因此,我对她所付出的是我最真挚的爱。

2004年11月17日于香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震撼与考验(美国的抉择)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阮次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952080
开本 16开
页数 3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04-12-01
首版时间 2004-12-01
印刷时间 200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4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771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4: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