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老宅第/古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内容
编辑推荐

古风是一种风格,更是一种浓郁的岁月感、一种深厚的历史韵味、一种悠远的美、一种历尽沧桑而依然存在的文化精神。

《古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洋洋八大卷,照片数千帧。捧书在手,立即会感到这部图书采用分类分卷方法的好处。面对古建筑庞大纷繁的世界,我们不会感到困惑,选择其中任何感兴趣的一卷,都可以有条不紊地走进去,然后一卷又一卷分门别类地欣赏到门楼之庄重、楼阁之挺拔、牌坊之神圣、书院之典雅、祠堂之崇高、会馆之富丽、戏台之绚丽和宅第之安详。本书是丛书之一,带你走进老宅第。

内容推荐

《古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由20多位摄影师耗时两年多,寻访、拍摄了3000多张珍贵图片,并请中国建筑史家以散文笔法诠释。丛书共分《老牌坊》、《老戏台》、《老门楼》等八个分册,本书是丛书之一《老宅第》,彩色精印,图文互动、深入浅出、可读性强。它既是古建筑艺术鉴赏的普及读本,也是可供收藏的建筑文化遗存图典,又是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

目录

前言

壹 聚族而居传族脉

一 姓氏·家族·宗法

二 商读·人居

贰 礼乐秩序中为上

一 礼乐

二 天下观——守中

叁 森严壁垒说防卫

一 城·墙意识的延伸

三 城堡式宅第

三 客家用土楼

肆 咫尺山林话宅园

一 宅院

三 烟花三月下扬州

三 北言么家园

四 异花独秀岭南园

伍 天人合一相宅院

一 阴阳·五行·太极

二 吐故纳新·藏风聚气

三 天·地·人

陆 祈福求吉赏三雕

一 象征与比拟

二 鬼斧神工

柒 桃花源里古人家

一 东南邹鲁古徽州

二 水墨丹青画宏村

三 桃花源里人家——西递

捌 万贯家财晋中院

一 晋商

二 票号的老家

三 大红灯笼高高挂

四 又国保-丁村

玖 孔孟之乡齐鲁府

一 阙里圣人家

二 潇洒似江南

拾 小桥流水人家

一 水韵桥影江南情

二 周庄意浓

三 人杰地灵的古城绍兴

附录 宅第建筑 名词解释

中国老宅第之最

试读章节

天下观——守中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对“中”格外重视。就连自己国家的名字都称之为“中国”,中央之国,,

古代人活动范围不大,受交通条件和地域分割种种因素限制,总是认为自己的居住地就是中心。不仅仅是中国,其他国家民族同样都有这种相似的意识。历史和地理因素使中华民族中心意识尤其强烈,顽固的天朝情结贯穿中国历史数千年。

“中”首先是地理位:置的中心,以自己居住的地方为中,前为南,后为北,左称东,右是西。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记》中追述:“帝喾既执中而偏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夏禹治水定九州,已有明确的方位概念。商朝的人继承这种理念,认为自己是宇宙所在地,为天下的中心。东、南、西、北,加上自己居中五方,这个方位观形成了中国人天下观的基本要素。周公认为洛居天下之中,宜为王都,于是召公营建洛阳。周朝人继承商殷的另外一个重要概念,是由服制发展成为内外层次的观念,将王城与各诸侯国的关系分成甸、侯、宾、要、荒五服,后来转变成为一个以与周王城畿的距离,来确定职贡性质大小的层次社会结构。封地距王城越近官职越高,俸禄、贡金越巨。服五服的地域,都是东、西、南、北环绕着处于六合正中位置。“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庄子齐物论》)所谓六合,就是一个六面本卒间,前后、左右、上下,人在其中,“台”就是由外向内合,由四周向中心合。中国占人认为“天圆地方一,宇宙是无边无际的,足圆形的,而人所生存的空间,以人自身为中心,四面八方是方形的六合空间。这就形成了中国古人的天下观。

“中”其次的理念是文化。周朝时期,周边的民族都是一些没有声文教化、没有礼仪典章的化外之民。《礼记·王制》中说:“东方日夷,被发文与,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日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日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日狄,衣羽毛,穴居,百不粒食者矣。”这众多低文化发展的夷狄之族,如众星拱月,抄,卫着中原地带的华夏高文化区域。《礼记·明堂位》中所记载的周公明堂之应,就是这种天下观模式的现实化,自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是“世界帝国”的象征。“昔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天子负斧依南乡而立。三公中阶之前,北面东上。诸侯之位……明堂也者,明诸侯之尊卑也。”明堂礼仪的实质和五服制的目的是一佯的。天子位于中,然后随着尊卑、亲疏、贵贱而渐次向外周围罗列开来。夷、狄、蛮、戎非但不能加入明堂之位,更进不了明堂之门,只是站得远远的,甩到了大门之外。华夏人在征战攻伐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高文明中心民族,虽然屡屡受到周边民族的威胁,但四周没百强有力的对手,也很少有危及民族存亡的潜在危机,中心民族的地位坚不可摧。处于这样高发展念势下,“民族自我中心”就更加强烈,更加重了中国古人“守中”、“中为上”的意识。

“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荀子·大略篇》)“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吕氏春秋》)择中、守中、中为上的意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强烈。在民间,人们不会也不敢有位天下之中的妄想,“择中”的观念转化为“向心一。也就是以某一个东西为中心,可能是祭祖的伺堂,可能是祖山,也可能是古树。这个中心不一定真正是地理位置的中心点,但往往是精神的寄托、理念的追求。于是环绕这个“中”生长、支展、繁衍,代代相传,世世相承。一个古村落、一座老宅第,虽然鳞次栉比、参差变化,但总感觉到有一种无形的向心力笼罩着建筑群,处置安然、井然有序的群落关系忠实地体现着“中”的统治怍用。由单体到院、到进,而逐渐形成庞大的群本,而宅第、而村落,以至于城市,百条不紊地紧紧围绕着“中”,秩序性地发展着。东方圣城曲阜,就是以孔子故宅阙里为“中”,而孔府、而孔庙、而孔林……而曲阜。万法不离其“中”,择中、守中、中为上起着极为关继的秩序功能。

P032-034

序言

一个时代或一代人离去,它们把自己最大的创造 一建筑留在世上。然而,这些建筑不仅仅是先人留下的可供使用的房子,还是历史的空间。许多重要的驻足于历史的事件发生于此,许多建筑的细节清晰而确凿地记忆着历史的细节。先人说过的话、脚步声、喜怒哀乐,以及呼吸的气息,全都散布在这些空间里。别以为它们只是空空的昔时的遗物,一种特定的历史生命还在其间。是啊,它们还是先人的创造呢,那一代代人的审美被这些建筑鲜明地强调在自己的形态上。也许当时人们不以为然,以为那些美只是一时的崇尚,但在今天看来,却是过住不复的一种特异而迷人的历史气质了。

于是,便有了这部丛书的书名:古风。

古风是一种风格,更是一种浓郁的岁月感、一种深厚的历史韵味、一种悠远的美、一种历尽沧桑而依然存在的文化精神。于此,我们不仅可以触及到远去的历史,也可以找到自己的由来。

它具有我们中国人精神文化上传承的价值。

可是,在漫长的历史的更迭与变乱中,这些古建筑已经所剩无多;在当今全球化冲击和现代化狂潮中,更是支离零落。故而,几位具有文化眼光的图书编辑家和摄影家自愿地承担这一时代陛的使命。他们身背沉重的照相器材,离开城市,走入田野,奔波四方,去收寻散落于世却并不被人们珍视的建筑遗存,一件件精心摄入他们的底片上。此时,正值我着力推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启动之时。我知道他们的宗旨,为他们的文化良知与奉献精神而感动,又担心他们人单力薄,难以胜任如此浩大的工作。我国的古建筑遗存过于庞博。纵向而论,历史久远,跨越朝代很多,不同时代的遗存错综地沉积在一起;横向而论,民族与地域众多,建筑的样式因地而异,很难搜罗尽致。而我们过去只是对制造精工的经典建筑略有了解,对于各地区各民族风格各异的古村落与古乡镇从未做过普查。心无底数,工作将如何入手?

他们邀集了一些阅历宽广的建筑学者参与进来,所制定的方案既科学又实际。他们别出心裁和创造性地将古建筑分门别类,设定了八个专项,即牌坊、戏台、门楼、楼阁、祠堂、会馆、宅第和书院,然后由摄影家奔波全国,采访拍摄,并且一边拍摄,一边整理,根据需要提出补拍的内容,逐步完善和加强。这样做,很系统,目的性强,又避免各方面的浪费,遂使这一千头万绪的工怍做得井然有序,畅如流水。

原以为这一大型的举动至少用时数年,不想只是两年多,人民美术出版社便寄来方方正正一大包裹,重重的如一包粮食。打开来,竟是已然完成和即将付梓的《古风》的书稿。

洋洋八大卷,照片数千帧。捧书在手,立即会感到这部图书采用分类分卷方法的好处。面对古建筑庞大纷繁的世界,我们不会感到困惑,选择其中任何感兴趣的一卷,都可以有条不紊地走进去,然后一卷又一卷分门别类地欣赏到门楼之庄重、楼阁之挺拔、牌坊之神圣、书院之典雅、祠堂之崇高、会馆之富丽、戏台之绚丽和宅第之安详。本书还注意展示地域的多元、历史的多变、人文的多样,匠人与艺人手法与技术的不同,以及文化的差异造就的审美的缤纷,从而使读者感受到中国建筑文化浩无际涯的宽度。

同时,本书又非常精心于照片的拍摄。摄影师们着力从景象中摄取内在的意境,又刻意用细节放大历史的辉煌,使读者了解到中国建筑艺术极致般的高度。而精练的文字阐述,进而发掘出建筑文化的深度,于是,一部中国古建筑大观就这样立体地赏心悦目地摆在眼前。

这部丛书的可贵之处,是将普及视为己任。从分类分卷的创意到图文相生的手法,以及知识性的表述,都试图将大众读者与自己的文化遗产拉近,予以美的冲击和文化的感染,以期引起强烈的挚爱之情。编者和作者都深知,唤起民众的文化自爱与自珍乃是文化保护最关键的前提。为此,希望更多读者喜欢这部沉甸甸又精美的图书。倘能如是则不负他们用心之良苦、着力之辛苦,因为落入泥土的汗水所祈望的是从中开花和结果。

2003.5.1于大树书馆

后记

古代建筑是中国历史文化和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散落在祖国城乡各地的无价珍宝。随着大规模的城镇改造,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精华在中华大地上迅速减少、湮没,我们心中顿时升起一种“诀别感”、“紧迫感”(冯骥才先生在《旧城遗韵》一书中语)。当年梁思成先生曾为挽救古城垣而不遗余力地奔走呼号,而今天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出版上做一点“抢救”工作。

平心而论,几十一年来,我们的建筑史家,出版家,在编辑出版有关宫殿、寺庙、园林,以及民居建筑等书籍方面做了不少令人敬佩的工作,不过,对一些“民间”的“公共建筑”,还无暇顾及。例如,散落于广大城乡而极富文化内涵的牌坊、传承戏剧艺术的驿站~古戏台、集中呈现历代各地建筑艺术精华的古老门楼、见证历史沧桑变迁的古阁名楼、体现封建社会森严宗法制度的祠堂、新兴商贾士绅精心建造的宏大会殖,等等,据知至今未能深入发掘集中编辑出版过图书。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把上述这些古建筑现存的形态留在书里,展示给世人,我们策划、编辑、出版了这套丛书。身处喧嚣都市,但打开这书,会感受到一股千年未泯的纯朴古风,所以我们定这套书名为《古风》。

今天,关心古代建筑珍贵遗产的人们,已不仅仅局限于建筑界、史学界,众多文学、美术、摄影、民俗工作者和爱好者以及影视界、文艺界、旅游业人士,也都日益关注。为了使更多的人接受并喜欢这套丛书,我们决定不要过深地陷入建筑科学技术方面,而是更多从社会功能、民俗文化、艺术赏析角度切入,注重它的通俗性、可读性。同时,我们也力图脱离老面孔建筑画册的窠臼,创新体例,走图文互动的路子,请建筑史专家、建筑文化研究人士以散文笔法来深入浅出地诠释中国民间建筑文化。同时书中附有建筑图例、名词解释、“全国之最”一览表等,使本书的信息量、附加值有所提升。

为了出版好这套书,我们请东南大学建筑史方面的专家查找大量资料拟出了庞大的图片提纲。我们组织了20多位富有敬业精神的摄影师进行为时近两年的寻访拍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汇集图片近万张,我们在丛书中精选编用了3000多张。我们还请了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建工学院的8位建筑史家、建筑美学教授承担文字撰写,并由对保护古建筑遗存富有使命感的冯骥才先生担任主编。我们调集力量设立专门工作室进行了浩繁的后期工作,从2000年策划起,迄于今日,可谓砥砺4年,终于成书。这期间,经历了景点众多、史载不详、地区偏远、拍摄艰苦、图文编辑工作量浩大等种种困难。例如,我们寻访到许多戏台、祠堂、会馆,虽然非常古老,装修亦精美,但因后世曾屡屡改作它用,现己衰朽颓圮无人过问,访问当地村民,都不得要领,考察费尽周折;再如有些不开放的古建筑,光线黑暗,禁绝电源,灯具禁用,结果只能靠手电简照明拍摄……不一而足。

在此书的寻访拍摄过程中,我们发现全国各地尚未开发、研究、保护的民间古建筑数量之多,令我们既震撼、惊喜又充满忧患,我们所拍的少数古建筑,墙上已经用白灰水写上了大大的“拆”字……于是,我们将《古风》的出版视作“与时间赛跑”。也许,这就是一些古风遗存的最后留影了。

在此书即将出版之际,我们要衷心感谢曾为我们的工作提供无私帮助的众多友人,如杨永生先生、王明贤先生、郑光复先生、胡石先生、晏炳森先生等,也感谢为此书的编写、拍摄付出了艰辛劳动的建筑史家们和摄影家们,谢谢大家的合作。

《古风》编委会

2003年3月1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老宅第/古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润武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02029207
开本 16开
页数 2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3-12-01
首版时间 2003-12-01
印刷时间 2003-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4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60
18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7:4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