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离上帝最近(女记者的中东故事)
内容
编辑推荐

惟一常驻加沙的国际记者周轶君成为"CCTV2004年度中国记者风云人物",其魅力究竟在哪呢?这本《离上帝最近》将为你揭开一个动魄人心的故事:女记者的中东故事,从而体现了一名记者最基本,也是最可贵的信念,也见证了中国与当地人民之间的友谊。

目录

阮次山      / 001

飞去母亲不知道的地方 / 001

第一章加沙地带 

欢迎来地狱    /002

活在鹰爪下    / 004

 "菲拉菲莱"的诱惑 /009

鞋子的颜色    /011

第一具尸体    /015

空袭过后(一)   /018

空袭过后(二)   /024

情义记者圈   /026

身为女人    /036

孩子们     /041

定居点内外   /054

倒叙亚辛    /066

一关难过    /097

好日子     /118

 第二章耶路撒冷

 活生生人的味道 /146

圣城笔记   /153

 离上帝最近的地方 /162

天堂里的一天天 /168

特种兵伊扎克  /174

丹尼特的恐惧  /178

打开老城的门  /18 2

一般味道    /186

流血冲突中的第一场雪 /192

第三章从耶路撒冷出发

淡写特拉维夫     /198

戈兰恩仇       /204

48年阿拉伯人    /208

路边的野酒      /209

"和平绿洲"     /212

亚伯拉罕与伊伯拉罕  /216

第四章约旦河西岸  

戒严下,生活在继续  /222

阿拉法特官邸"凤凰涅槃"/232

拉姆安拉背面      /237

见证阿拉法特生命中的最后两年/240

专访巴勒斯坦第一任总理阿巴斯/249

杰宁:我的女儿是人体炸弹/258

伯利恒:我的朝圣之旅  /271

伤痕累累的纳布卢斯   /282

三上隔离墙       /287

在中东的最后两个月   /297

附录          /305

后记          /309

试读章节

  虽然不知道等待我的将会是什么,但我坚信一切将会是令人振奋的。          --珍妮·古道尔

第一眼看到宁静美丽的耶路撒冷,我的心飞上了天空;一个多,J、时后,进入加沙地带那一刻,我的心跌进了万丈深渊。

街上没有一堵墙壁是空白,涂满了红红绿绿的阿拉伯语:"自杀爆炸好"、"圣战到底"、"血债血还"……甚至还画蓄公共汽车被炸开的样子。

马车、驴车与汽车并行,互不相让。在几处十字路口,四个方向的交通灯全都显示红色。眼前多次闪过倒提步枪、穿各色军装的巴勒斯坦人,有的黑布罩头,有的神色安然,还有的后腰别着手雷。记得美国记者托马斯·弗莱德曼这样描述加沙:"随处可见持枪军人,还有不穿军装、放冷枪的"自由职业者"……"

战乱频仍的加沙几乎没有工业,天空因此湛蓝,空气因此清新。但是你丝毫联想不到"清洁"二字,因为垃圾遍地,人声鼎沸,楼房分布杂乱。许多房子没有封顶,有的外墙上密布枪眼,还有的在以军轰炸中倒塌或扭作一团,裸露的钢筋直指天空。

满眼是人。加沙地带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一些地方达到平均一平方米居住6个人。年轻男子的打扮以T恤牛仔居多,上了年纪的长袍飘飘;妇女大多罩黑色或浅灰长袍、系头巾,西式打扮的女子极其罕见。下午4时左右放学,无数墨绿色校服的男女学生,春潮般涌向街头。女生校服是长袖连衣裙,但裙摆下面穿着黑色长裤。蒙白头巾的是女中学生,她们穿着浅灰色竖条连衣裙,裙摆下面还是长裤。

一路上,遭遇无数好奇的眼神,热烈的手掌拍打车窗,不断有人高叫:"看,中国人!"那些眼睛里有毫不掩饰的兴奋。

穿行在挤挤挨挨的人潮和车流中,再想到加沙地带150万人口处于以色列军队四面严密封锁之下,我有点喘不上气来。飞机上认识的以色列人撒拉形容加沙就两个字:"地狱"。

市中心欧麦尔·穆合塔尔大街被当地中国人戏称为"王府井",实际上最宽处不超过15米。一排耷拉着脑袋的棕榈树把大街隔成双向--除了这些棕榈树,加沙城几乎看不见绿色。一座公墓突兀地展现在市中心,石碑森然。加沙城三大公墓埋葬着巴以流血冲突中的死难者,另外两座墓地在城市边缘。

欧麦尔-穆合塔尔大街上最有名的"景观"是大幅阿拉法特画像,上书:"耶路撒冷啊,没有你,我的梦就不完全!"

大街尽头看见了海,地中海。海滩上开满帐篷,妇女裹在长袍头巾里下水,她们大多只在浅滩泡泡。长袍遇水,涨成一朵一朵大蘑菇。

孩子们放风筝。风筝是纸片糊的巴勒斯坦四色国旗,线是拽直了的磁带芯子。男人们穿着长可及膝的裤子,有人撒网捕鱼,有人躺着抽水烟,彩色玻璃制成的大烟壶"咕嘟咕嘟"冒泡。我和同事们走在沙滩上,一个少年抄起棍子愣愣地跟了一路,更小一些的孩子则在背后和前面跳跃欢呼,或朝我们身上掷黄沙。

迎接我的是记者王昊,他已经在这里守了三个月,我的到来宣告他终于可以回家。原本整洁干净的小伙子,一头乱发飘逸,脸色黢黑。公寓门上贴着字条:"欢迎来加沙"。

序言

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近半个世纪的的冲突中,尤其是39年前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LO领袖阿拉法特从突尼斯发动建国运动,以武装起义的方式反抗以色列,而以色列又对此进行"以暴易暴"打击之后,以巴双方社会每天都生活在血腥的气氛中。

因此,在以巴地区采访的新闻同道每天也都经历血淋淋的场面,有许多来自全球各地的新闻工作者在采访过程中不幸牺牲,成为以巴冲突历史中的一个逗点,一块历史痕迹。

新华社记者周轶君在巴勒斯坦血腥味最弥漫的加沙地带驻访两年,她踩踏过炸弹爆炸现场,踩踏过以色列导弹袭击后的血迹,她曾目睹各种战争场面。我也曾亲眼目睹她披上伊斯兰传统妇女的头巾,奔波于巴勒斯坦各地,如拉姆安拉,周旋于巴勒斯坦人民和官员群中,写出极生动的报道。

周轶君曾经陪我去采访现任巴勒斯坦权力机构主席、刚在2(J05年1月14日上任的阿巴斯、已故的阿拉法特和后来遭到以色列"定点清除"的激进派别哈马斯头目兰提西。在两三天的相处中,我发现在那种兵荒马乱的环境里,这位女记者不但以她流利的阿拉伯语与当地人沟通,而且哪儿有枪声,哪里发生流血事件,她就不顾危险、立即奔往现场。

由于她的努力和充沛的人脉关系,她的报道中真的说得上是有血、有泪、有激情,再加上她对当地情况的深入了解,这些报道中也有深刻的分析和现场体会。我看过她的很多报道,每篇都脱出框框,让读者们对巴勒斯坦这片苦难大地上的民众,有了感同身受的了解。

不只如此,周轶君又是个极出色的摄影记者。她本来就酷爱摄影,她所拍摄到的战地画面不但真实,而且极具灵性和感情。

如今,周轶君把她在巴勒斯坦两年采访的经历和所拍到的相片,收集成册,出版成书,我为读者们感到高兴。她出色的新闻触觉为读者们带来了文字和照片画面的双重报道,读者们也会从这种双重感受中,体会出战争是多么残酷的事实,没有实际经历过战争的人,无法体会出这种感觉。周轶君的书会带领大家去体会一个遥远国度的人民所面临的苦难和辛酸。

如今,阿拉法特已远赴天乡,新的巴勒斯坦领导层是否能迈入新的历史进程,迈向建国之途,谁也说不准。望读者们看完周轶君这本书,至少可以体会出身在和平安定的祖国大地,咱们中国人真的很幸福。

我当然乐意为周轶君出版的这本书写序,这是一本好书。

后记

离开加沙两个月后的一天,穿上了裙子。耶路撒冷街头,商店镜子里看到自己,有点怪异。  两年来第一次穿裙子。开始怀念加沙那个黑衣黑裤黑包黑相机的我。习惯了黑,没有想过要逃离,在黑色中沉淀下来,安静而木然。  穿上裙子的这一天,突然有些什么青藤一般爬上心头。朋友在电话里说,那是正常生活的呼唤。  "你终归要走的!"这是我对自己,也是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经常对我说的话。记者总是从别人身上榨取故事,然后走掉。我总有穿上裙子、看到正常生活在彼岸的一天,他们呢?  刚刚回到国内的时候,眼前还总有中东生活的影子突然闪过。日子久了,想找回当时的感觉都很难。琐碎生活的力量就是这么大。而那一个世界里的人,还继续着他们的冲突,他们的故事。回头看照片,我无法坦然面对他仃1的眼神。  牵肠挂肚。本以为这两年只是生命中的一段拼打,很快过去,还有"正常"的日子要继续;许多人,本以为是过客,却已经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没有日子不着痕迹。  无论从职业角度,还是人生经历,我都是幸运的。初次驻外,就到了全世界新闻的焦点;还算年轻的时候,就直接面对"生与死"的核心问题。两年时间,收获了成长。鲜血与死亡,在我的意料当中,尽管触目时仍然惊心。没有料到的是,人心竟可以变得如此麻木,仇恨竟如此简单而深入骨髓。年复一年的贫穷、绝望和动荡中,生命不再得到尊重。    两年间,生活在加沙、往返巴以间的经历,给了我深入体验的可能。常常感慨,在修建隔离墙之前,巴以间早就有了一道墙,墙两边彼此不了解对方的生活状态,所以可能轻信"妖魔化"对方的言论。沟通,才有理解,乃至宽容。"冲突激烈的时候,没有人用西蒙·佩雷斯(以色列前总理,主张通过和谈解决问题)的语言讲话"。美好的意愿在暴力循环面前,总是脆弱无力。  本书初稿完成时,再次遇到以色列圣经博物馆"亚伯拉罕与伊伯拉罕"活动负责人犹达(见《亚伯拉罕与伊伯拉罕)))。那天,正是一期交流活动闭幕,阿拉伯学生与犹太学生举行晚会庆祝。我问致力于促进两个民族沟通的犹达:"活动成功吗?"他想了想回答:"我很高兴。"他说,知道自己所有的努力不过是"大海里的一滴水"。  突然间,我对犹达以及他的阿拉伯同事哈利利充满敬意。明知杯水车薪,仍然不弃不离。有人问我,作为记者,能为巴以人民做什么呢?记者能做的也很少,我会努力把仅有的这一小部分做好。  "地球上有一个人受苦,全世界就要哀痛。"  在加沙一间被导弹打烂的工厂废墟上,曾经遇到三名同龄的日本青年。他们都是普通的公司职员,结伴出来看世界。其中一个叫真司的告诉我,他们没有选择舒适的西方国家,只想亲眼看看电视里的"巴以"。他们说,选择苦难之地旅行,在日本青年中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  我由衷敬佩他们的国际意识。  写书的过程,是一个在沉默中回忆的过程。曾经在公开场合讲述其中的故事,但我更愿意用文字和图片,这种无声的方式,寄托心头沉甸甸的情怀。  感谢新华社,给了我这样一个平台。获准赴任的那一刻,我的人生突然有了意义。感谢我的朋友和同事,你们的鼓励,是我翅膀下面的风,你们的批评给了我更加努力的理由。感谢两名雇员阿马德、沙乌德,还有所有帮助过我的人,没有你们,许多事情不可能完成。深深祝福仍然在中东工作的同事们.  还有我的父亲母亲。两年间,最受折磨的是你们。幸好,一切代价还在我们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感谢你们始终给予我选择"飞向何处"的自由。  因为所有人,我感恩,我继续。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中东问题特使主世杰:  一名千练机敏的记者,一名在危险环境下坚守的记者,周轶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她见  证了巴以冲突的风风雨雨,也见证了中国与当地人民之间的友谊。 凤凰卫视苜席评论员阮次山:  她踩踏过炸弹爆炸现场,踩踏过以色列导弹袭击后的血迹,她曾目睹各种战争场面…… 她出色的新闻触觉为读者们带来了文字和照片画面的双重报道,读者们也会从这种双重感受 中,体会出战争是多么残酷的事实……这是一本好书中央电视台2004国记者风云榜推介词:  因为她的坚守,让每一个需要的地方都发出了中国人的声音;这一坚守,体现了一名记 者最基本,也是最可贵的信念。《兰联生活周刊》:  周轶君的让足不出户的国人听到了阿拉法特、亚辛和阿巴斯真实的声音,更让博客传 达出商业报道以外更多有血有肉的感觉。《南方周末》:  中东,这片世界上最敏感的土地,不仅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国际媒体竟逐的赛场生命与信仰在这里遭遇了血与火的洗礼,传媒的操守与素养在这里面临最严峻的考验……周轶君驻守在最敏感的国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离上帝最近(女记者的中东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轶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768020
开本 16开
页数 3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0
出版时间 2005-04-01
首版时间 2005-04-01
印刷时间 200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3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2:3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