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满眼风物入卜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根据作者的博士论文改编而成。全书共分五章:绪论、《易经》物象探微、《易经》人物形象探微、《易经》语言形象探微、摄象明理总论。书中作者深入浅出地探讨了相关问题。作者认为:在摄象明理方式的催动下,《易经》文本中的物象呈现三个流动方向:基于直觉认知的形象思维流向原朴的审美思维、跃动的巫理神韵演变为原初的艺术哲学、生动的表述方式幻化出各种文学意象。相信此书能对您解读《易经》有很大的帮助!

内容推荐

本文所说的风物,指风景、物象。在前言中,讨论了风景物象的外延、语言形象的层次以及本文形象探微的取材范围,并认为:卜书《易经》的摄象明理手段本质上是文学的。全文共分五章:绪论、《易经》物象探微、《易经》人物形象探微、《易经》语言形象探微、摄象明理总论。  在第一章绪论中,首先讨论了文本层次问题。在《易经》文本的形成方面采用通说,认为《易传》文本的形成:《彖》、《象》形成于孔子之前;《说卦》形成于战国之前;《系辞》形成于司马迁之前;《序卦》、《杂卦》入《周易》文本于西汉宣、元之前。与此同时,还重点讨论了《文言》文本的形成过程。在第二节文献论中,讨论了文献定位的意义以及《周易》文本中《易传》的层次,本文对《左传》、《国语》与帛本《周易》乃至帛书之后汉唐易学成果、宋明易学成果、清易学成果的采用,并论及近代易学的四个流派及其变形,史学与美学视角的现代易学研究,文学视角的现代易学研究。同时简略述评了台湾与日本易学成果的文献价值。在第三节形象论中,于厘定风物内涵的基础上,讨论了易传对《易经》摄象方式方法的论述及其在褐橥《易经》形象中的作用。同时讨论了形象在原朴文学中的地位,并涉及了《易经》中各种明理方式与摄象明理手段的关系。在第四节价值论中,讨论了《易经》的美学价值与文学价值,认为它们主要表现在形象号隋感的融溶方面。本章的最后一节,将《文心雕龙》对《易经》的文学观照进行了评论式梳理。  在第二、三两章,首先将摄人《易经》的物象分为五大类--动物形象、植物形象、日用器物形象、概念化形象与意象、自然景象与法象,并进行了寻幽探微式分析论述。继而对《易经》中的人物形象,从易传对《易经》的重要体悟、自然人与社会人、社会人的社会价值取向与社会心理定势等角度进行了分析。最后,从社会人的群体形象与社会表象视角切入,对被摄人《易经》中的民俗风情进行了分析评述。  在第四章中,对《易经》的语言形象进行了梳理分析。认为:对文本语言形象探微的基础,是《易经》在书写中使用着成熟的语言,整体上具备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文中从存在于《易经》中的具有形象性的叙述语言出发,总结出该卜书通过描述物象流动过程、描摹意象统领的物象、用暗喻的手法将某种观念形象化、通过故事情节的拆分来驱动叙述语言等四种方法来展现巫理的叙述语言使用规律,并且对闪现于《易经》中的成型成语、衍生成语、格言与衍生格言进行了具体分析,探讨了这些成语格言的使用及其衍生方式。本章的最后,对充溢《易经》中的语音、情感形象--韵文;繇谚、民歌、诗歌断句;准诗歌(本文认为在《易经》文本中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诗歌)的价值进行了意在正本清源的讨论式梳理,并尝试对反映在文本中的韵文多于繇谚民歌、诗歌断句多于准诗歌的现象给予了简单剖析。  本文的第五章摄象明理总论中认为,如果推敲《易经》文本摄象明理的方式方法以及其中的物象之动态存续方式,可以发现:《易经》当中形象与理念(巫理与哲理之融合)的弥合与形象思维之文学特质重合、形象的流动过程与文学作品中形象的辗转推移同构。对这一观点,本文从三个角度进行了论证。第一,本文对《易经》摄象明理的方式进行了梳理评论,认为其中起码存在六种方式:1.广泛地摄取人们生活中的各种物象来说明巫理,2.在上述广泛性的基础上又立足于针对性,3.在头脑中对所摄物象的多方处置,均合乎占筮对象纷纭繁杂的要求,4.在物象的处置方面符合民族心理定势并浸润社会公众的价值观念、民俗民风、民族性格因子,5.在物象的处置方面秉持类似后代的模糊概念形成双重或者多重心象,成就了巫卜与审美的影像重叠乃至意象融合,6.对物象的处置程式基本与先民认知世界的过程重合。在这六种摄象方式中,前两种属于对物象的摄取方式范畴,后四种属于对物象的处置方式范畴。第二,讨论了《易经》文本中摄取形象的三个主要方法,这就是相物选象、连缀生象、比像造象,作为这三种摄象方法的结果,便是物象、意象、法象。第三,论述了易学领域对《易经》摄象明理方式方法的三个主要观照角度--从巫卜、哲学、文学角度对《易经》文本形象表述特点的观照,并结合《易经》文本特点的分析,对中国的上古巫术没有发展为本土宗教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起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值得关注:先民的惯常思维方式,文本传承转换期的社会思潮,表述方式的形象特点。  作为全文的结论,本文认为:在摄象明理方式的催动下,《易经》文本中的物象呈现三个流动方向:基于直觉认知的形象思维流向原朴的审美思维、跃动的巫理神韵演变为原初的艺术哲学、生动的表述方式幻化出各种文学意象。

目录

引  言……………………………………………………(1)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文本论………………………………………(1)

 第二节文献论………………………………………(15)

 第三节形象论………………………………………(27)

 第四节价值论………………………………………(42)

 第五节《周易》与《文心雕龙》………………………(59)

第二章《易经》物象探微…………………………………(76)

 第一节《易经》中的动物形象………………………(77)

 第二节《易经》中的植物形象………………………(94)

 第三节《易经》中的日用器物形象…………………(109)

 第四节《易经》中的概念化物象与意象……………(125)

 第五节《易经》中的自然景象与法象………………(142)

第三章《易经》人物形象探微……………………………(159)

 第一节易传对《易经》的重要体悟--易与人……(159)

 第二节自然人与社会人--浸润巫理的个体形象…………………(174)

 第三节社会价值取向--充溢感性的理性思维…………………(190)

1.圆滑内向与谦逊………………………………(191)

 2.忧患意识………………………………………(192)

 3.得民位安--民本思想的源头………………(194)

 4.保守中和--知进退与中正节度……………(196)

 5.扬""比"抑"师"不尚武…………………………(200)

 6.防范小人任用贤人……………………………(204)

 第四节社会心理定势--充满理性的情感走向…………………(205)

 1.方位与吉凶……………………………………(206)

 2.不喜争讼厌恶口舌……………………………(210)

 3.自残求安隐忍苟活……………………………(217)

 第五节民俗风情探微--群体形象与社会表象…………………(220)

 1.《易经》中属于原始遗留的民俗风情…………(222)

 2.《易经》产生时代的民俗风情…………………(226)

 3.后代对《易经》中所反映民俗风情的误读……(232)

第四章《易经》语言形象探微……………………………(237)

 第一节《易经》中叙述语言的形象性………………(239)

 第二节《易经》中的成语(一)--成型成语………(255)

 第三节《易经》中的成语(二)--衍生成语………(270)

 1.意境濡染的衍生方式…………………………(271)

 2.掌故警示的衍生方式………………………(276)

 3.精辟词语的衍生方式…………………………(282)

 第四节《易经》中的格言与衍生格言………………(285)

 1.哲理型格言……………………………………(287)

 2.警诫型格言……………………………………(291)

3.经验型格言……………………………………(296)

4.易传中的衍生格言……………………………(299)

 第五节《易经》中的语音、情感形象--从韵语到准诗歌………………………(302)

第五章摄象明理总论……………………………………(318)

 第一节 同归而殊涂--摄象明理方式论…………(319)

 第二节拟诸其形容--摄象明理方法论…………(333)

 1.相物选象………………………………………(333)

 2.连缀生象………………………………………(339)

 3.比像造象……………………………………(344)

 第三节正位居体美在其中--摄象明理关照角度论…………………(348)

结 论……………………………………………………(365)

参考文献……………………………………………………(367)

后 记……………………………………………………(373)

试读章节

1.《易经》中属于原始遗留的民俗风情

从《易经》文本看,很多民俗应当属于前代遗留下来的,比如抢婚的婚俗与对私有财产的不尊重,都不应当是那个时代的社会秩序所允许的,然而这些在文本中却经常表现出来。

在《屯》卦中,详细描写了一个抢婚的场面:"屯如遭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六二爻辞)、"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六四爻辞)、"乘马班如,泣血涟如"(上六爻辞)。从引文看,来求婚的这一群人女方肯定不认识,否则不会将他们误认为寇盗,说不定是周边部族来劫掠人口的。所以女子被劫掠的过程中"泣血涟如",伤心至极,以至于多年不肯和强盗般的所谓新郎过夫妻生活,因而没有生育子女。但是这被劫掠的女子最后还是屈服于抢婚者,十年之后终于为他生了孩子。

由于"屯蹇"这一固定词组的语言暗示影响,人们历来认为《屯》卦是一个坎坷艰难的卦象。从卦象看,此卦震下坎上,有"动乎险中"(该卦彖辞)即身临险境或者"云雷屯"(该卦大象)即暴风雨即将来临的样子。但是从《卦辞》看,《屯》卦又基本上是一个好卦:"元亨,利贞。勿用有所往。利建侯。"《左传》记载占卜中两次遇到《屯》卦,都是犹疑冰释皆大欢喜的结果(闵元、昭七)。该卦《彖辞》对卦象的解说自相矛盾摇摆不定:既说"刚柔始交而难生",又说"动乎险中,大亨贞",不知道是难还是亨;而大《象》在摆出卦象之后干脆交了白卷。倒是《杂卦》说出了该卦的真蕴:"《屯》,见(现也)而不失其居",不管是"盈也"也好,还是"物之始生也"(序卦)也好,都是物象显现(见),那《彖辞》的"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昧"也是物象显现,在显现的时候不要离开从而失去居住的根据地,便是《卦辞》的"勿用有所往"。女子也是如此,在这个卦象出现的时候是不能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娘家的,故而不宜出嫁。这样,抢婚的场景被摄人《易经》的原因就清楚了:在女子都不肯出嫁的屯遭环境中就像后代所谓的白马年那样,文化心理结构不同因而不相信这一套的周边部族要想"子克家",就只有一个法子可想,那便是抢婚。因此,在遇到阻力比如"女子贞不字"或者哭哭啼啼破坏婚嫁气氛的时候,"乘马班如"即盘桓犹疑且不说,就是在"往吉,无不利"的情况下,照样"乘马班如"犹疑徘徊没有信心,也是可以理解的了。如此看来,这抢婚的闹剧还有一个包含巫卜意绪的大环境在起作用。这样,《贲·六四》的"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便是另一种心情了--因为在《贲》卦中没有不宜婚嫁的巫卜氛围对男方构成心理压力。但是无论如何,在"大君有命,开国承家"的卦爻辞文明时代,是不应当有抢婚现象出现的。这里有一个对该文本摄取物象动因的理解问题。巫师们在这里不是要写故事或者记历史,而是在用物象说明卦象进而显现巫理。上举的该卦六二爻在下卦震的中央,《说卦》云:"其(震)于马也,为异足,为作足",跟马蹄有很大关系,所以有乘马的卦象。而六四、上六正好是上卦坎的两个阴爻,《说卦》说:"其(坎)于人也,为加忧,为心病,为耳痛,为血卦,为赤;其于马也……为下首,为薄蹄,为曳;其于舆也,为多眚……;(坎)为盗。"女子泣血涟如,便是加忧与心病、耳痛、血卦的结合;那马的盘桓屯遭,是因为卦象里有低头不进即下首、马蹄磨损劳顿伤痛即薄蹄、拖拖拉拉劳累不堪即曳(拖蹄为曳)等情形蕴含;怀疑抢婚的是强盗,是因为坎有盗贼之象即为盗。仔细比照着看看,抢婚的物象都在这《说卦》的列举中了。巫师的智慧就表现在这里,将这些物象编排在一起莫若这抢婚的场景最合适了。至于这抢婚的习俗是当今盛行的还是遥远的玫瑰色回忆,当时的人们自然会明白,不似我们后人还需要考订。P.222-224

序言

差不多七十年前,我从清华大学社会人类学专业毕业,准备去英国留学。在导师吴文澡和史禄国的帮助下,我和新婚不久的妻子王同惠决定先到广西做调查,这几乎可以说是中国社会人类学的第一次田野工作。我们在大瑶山里走村串寨,同惠做社会人类学的访谈,我做体质人类学的测量。大瑶山的生活很艰苦,我们却感觉非常快乐。同惠当时说:"我们出去了会追慕现在的生活的"。

天有不测风云。一九三五年十二月十六日,我误陷虎阱,负了重伤,动弹不得,同惠外出觅援,一去不归,七天后才于山涧找到她的遗体。大瑶山的调查,一死一伤,同惠永远留在了广西。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广西和瑶山都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回忆。我和同惠合著了《花蓝瑶社会组织》,成为中国社会人类学的第一部田野调查报告,也把我和广西永远联系在一起。

从1978年以来,我已经数次访问广西和大瑶山,一直关注着那里的变化。最近,民族出版社的黄显辟先生,请我为广西民族学院老师们的学术丛书《思者文库》作序。我身体欠安,封笔已久,因为我和广西的特殊感情,更希望看到一批有才华的少数民族学者的成长和新世纪民族学术研究的发展,因而难以推却。我没有精力细看这套书的内容,听编辑部的同志介绍,这是一批被广西文坛称之为"相思湖作家群"的力作和广西民族学院推荐的学术专著,水平不低。 《思者文库》重在一个"思"字,鼓励思想的独创性。这套书主张"读有所思,思而后说,说之有理",我是赞同这一提法的。还应加上一条,就是要密切关注广西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现状,从现实的生活中汲取营养。记得当年我从北京到达大瑶山,路上用了两个来月时间,然后就靠两条腿跋山涉水。对比今天的变化,恍如隔世。现在的学者做调查研究工作,条件便利多了,要做得更加扎实。广西是西部地区,也是少数民族地区,它的现状和未来都值得学人们关注和思考。

后生可喜,我鼓励他们在思考中创新,在创新中进步!

费孝通

2004年9月20日

后记

作为大学十年寒窗(本四硕三博三)的收获,莫过于博士学位论文的公开出版了。莘莘学子的孜孜以求,竟然实现于意想不到之中,则是我本人的幸运。  记得去年刚毕业,为谋职与中文学院原院长(现党总支书记)黄炳生先生接触时,黄院长就提到由二级学院资助我学位论文出版的问题,当时认为交浅言深,过后遇到班子换届,便没有对此事过于上心--对于天上掉馅饼(《易经》叫做"以杞包瓜,含章,有陨自天")档次的好事,太认真了往往以失落告终,这似乎是人之常情。没想到新任院长陆卓宁教授对这个前任院长的承诺如此上心,还经过努力提高了出版社的档次。加盟民族教育之始,两位民族院校的学者型领导的厚重,自然激活了我"适彼乐土,爰得我所"的情愫。  导师李炳海先生得知我学位论文即将出版的消息,在电话里说了一句毫无修饰的话"这么快呀!"听惯了先生威而不怒教诲、金玉其声教导的我,对这句话很是玩味了几天,于是才真正理解了不假思索与不假修饰之表里山河真谛--先生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先生的学问和他的为人一直是我仰慕的旌表:我读本科时,先生是我们聚焦的、系里仅有的三个硕士生之一(他又是惟一掴掉父母官乌纱来读硕士的学问求索者)。我读硕士时,先生是万人大学母校中万人引领的、仅有的八个博士生之一;我读博士时,先生已经是拥有多种学术名衔的、全校仅有的两个省级特聘教授之一。都说名师出高徒,翻检先生在批阅我学位论文时为我誉录的引文卡片(而不是指出某书某章某节某页自己去找),总觉得我实在算不上什么高徒,充其量算一个比较善于"干师之蛊"的机灵虫。记得这篇论文答辩时导师已经就职中国人民大学,那天上午他在林园寓所自斟自饮消磨难挨的等待时光,当答辩顺利通过从师兄的电话中知道先生的这种状态后,我们几个都掉下了眼泪,这其中的原因,虽然牵扯到培养我们的母校的种种瓜葛,不足为外人道,但我愿意在我的第一本著作中留下这刻骨铭心的记忆。而当时的复杂心情,都凝聚在当晚夜不成寐时写下的这首小诗中:  毕业惜别兼为贺恩师乔迁京师作  体俪扶桑枝连理,  白山泓泉沃祖根。  青羊青莲钟秀气,  义山易安铸才魂。  影动未名飞双燕,  形聚火精烛九阴。一朝乘槎浮日边,方知夫子是唐人。  因了导师学术名望与交游,参与我这篇论文开题、背评、答辩的自然都是名牌大学的大牌学者,我愿意在心中铭记他们的鼓励与教诲,而觉得不应当将他们的名字列在书后自我抬扬。  更何况,由于种种原因,我除了宝藏他们对我论文的褒奖之外,实在是没有认真按他们的要求修改他们认为"美中不足"乃至可以"更好"的地方;更有甚者,连《帛本易经》的一处引文也认为无关宏旨而没有订正,并且在这次出版定稿时将导师删去而我自以为得意的内容(当然不多)悄悄补上,目的是让其他同仁也知道我曾经有过荒唐想法,哪怕挨骂也自以为乐在其中。这些都是要由我自己负责的。因此,本书中存在的荒谬浅陋之处,还请方家批评指正。  承蒙民族出版社欣然与学院合作,本书终于得以付梓;而文章内容事涉上古,文字多有艰涩。在这里请接受我本人对出版社各方面朋友的真挚谢忱。  吕书宝  2004年5月8日于相思湖畔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满眼风物入卜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吕书宝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05067664
开本 32开
页数 37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8
出版时间 2005-02-01
首版时间 2005-02-01
印刷时间 2005-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1.5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8
147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6: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