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普洱茶记(修订版)
内容
编辑推荐

作者雷平阳先生有幸生长在普洱茶的故乡,也是茶的发源地云南省,普洱茶的陈香滋气成为了他们家族遗传基因之一。同时雷氏有着敏锐的觉察能力和明辨的推理能力,以十万言之文字,珍贵图片篇幅,对现代普洱茶做出客观透澈的比较、分析、诠译及说明。往往以一位实事求是的学者态度,以正面对待一件事情、一次因果以及一个问题,提供了正确且富有建树性的结语,对普洱茶有着最深远的贡献。作者在本书中,提出了许多前所未知的资料,也匡正了许多本以为真实的错觉。例如,对我们过去的时间与实证,又曾多次引述了本人拙作《普洱茶》一书之内容,都能予以正确地或褒或贬。褒之,给我本人莫大鼓励;贬之,则给了我许多反省学习的契机。

雷氏《普洱茶记》就是现代的阮氏《普洱茶记》,对现代普洱茶有比较全面性而正确的诠释和报导,是喜爱普洱茶或爱好喝茶者,或到云南地区旅游观光者的必读优良好书!

内容推荐

175年前有学者阮福,融会贯通以往存有的普洱茶文字,参照比较当时普洱茶状况,而撰写了600多字的《普洱茶记》,为后世普洱茶留下了非常珍贵的参考资料。使得原本极为匮乏历史文献的普洱茶风貌,有了一丝相承的脉络,也因而促成现在普洱茶市场热络的动力。今天,又有雷平阳先生的《普洱茶记》问世,的确有承接阮氏《普洱茶记》精神,而贯穿普洱茶继往开来的气势。

雷平阳先生有幸生长在普洱茶的故乡,也是茶的发源地云南省,普洱茶的陈香滋气成为了他们家族遗传基因之一。同时雷氏有着敏锐的觉察能力和明辨的推理能力,以十万言之文字,珍贵图片篇幅,对现代普洱茶做出客观透澈的比较、分析、诠译及说明。往往以一位实事求是的学者态度,以正面对待一件事情、一次因果以及一个问题,提供了正确且富有建树性的结语,对普洱茶有着最深远的贡献。在雷氏《普洱茶记》著作中,提出了许多前所未知的资料,也匡正了许多本以为真实的错觉。例如,对我们过去的时间与实证,又曾多次引述了本人拙作《普洱茶》一书之内容,都能予以正确地或褒或贬。褒之,给我本人莫大鼓励;贬之,则给了我许多反省学习的契机。

雷氏《普洱茶记》就是现代的阮氏《普洱茶记》,对现代普洱茶有比较全面性而正确的诠释和报导,是喜爱普洱茶或爱好喝茶者,或到云南地区旅游观光者的必读优良好书!

背雪的人走过,一批又一批。

驮茶的马远去,一匹又一匹。

一筐雪融化了,他们又背第二筐,

用雪泡茶?我们耗费了太多的命运。

深陷此道者,谁都知道这种活计的虚无

和寂静。融化的雪水淋湿过鞋帮,

累死的马匹堆满天庭,

向西、向北、向南、向东,

一条条道路也一度伸得很长,漫无边际。

但现在,除了这与光阴赛跑的茶

一切都变成了灰。哎,我根本不愿

提及轮回与消亡,可除了古老的悲伤,

不变的健忘。谁还能陪我,

度过这群峰之上的黄昏?

小雨下在眼前,远处暮色成堆。

一蓬草,在石缝中死去。

一根马骨,插在路上,

像根带血的笛子!

          ——雷平阳

目录

序一 [张正明]

序二 陈年普洱茶时间的重量[阮殿蓉]

序三 《普洱茶记》[台湾版序][邓时海]

真想回到清朝去[修订版自序]

序篇 岁月的茶香

第一篇 关于普洱茶

第二篇 勐海一一云南茶都

第三篇 朝拜茶王

第四篇 茶人访谈录

第五篇 勐海茶厂记

第六篇 普洱茶珍品

第七篇 茶热起来人淡下去

附 雷平阳访谈

试读章节

以前读过阮福此文的摘句,一直以为他走遍了版纳、思茅等膏沃之地,细读,乃知他也是个“官僚主义者”,所谓“福来滇”,顶多也就到了昆明。查了些资料,看了一下贡茶案册,便以昔日典籍之言所言,完全没有一点田野考察之风,更谈不上深入基层与茶农同吃同住同劳动。但重要的是,此文把普洱茶作为“贡茶”的记忆非常可信地记录了下来。

阮福说普洱茶是贡茶,意外的是,在庄晚芳教授《中国茶史散论》之清代贡茶附录中,却找不到普洱茶的身影。陆羽列茶,未列普洱茶,是遗漏,庄晚芳教授也遗漏了普洱茶?奸在同为今人的邓时海先生所著《普洱茶》一书中,却有这么一段文字:“东晋《华阳国志》记载。周朝时,云南茶叶已有进贡朝廷了,但其中有哪些品种,前后延续了多少时间,不得而知。唐宋以来,云南茶叶销往西域与日俱增,开拓了茶马市场,影响了东西贸易形态,受到全国重视。尤其到了清朝,普洱茶的声誉远播,也引起了清朝宫廷的注意及好感。雍正皇帝于公元1726年,指派满族心腹大臣鄂尔泰出任云南总督,推行‘改土归流’的统治政策。:年后设置‘普洱府治’,控制普洱茶的购销权利,同时推行‘岁进上用茶芽制’,选最好的普洱茶进贡北京,以图博得皇帝的欢心,并曾经得到皇帝多次赐匾,目前仍留有‘瑞贡天朝’一块。”邓时海先生之言是事实。鄂尔泰入主云南,曾设“普洱贡茶茶厂”,地址就在今宁洱镇,即今普洱茶厂,专门生产贡茶,生产贡茶之所需,如阮福如言;“动支银一千两”。生产贡茶的时间,据考证,从1729年至1908年,达189年。1908年即光绪三十年之所以中止贡茶生产,原因是云南民间盗匪猖撅,将当年运往京师的贡茶,拦劫于昆明附近,当时朝廷动荡,国运式微,朝廷不追究,就不了了之了,且从此中断。清朝廷喜爱普洱茶,就像末代皇帝溥仪对作家老舍所言:“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宠物,拥有普洱茶是皇室成员显贵的标志”,还说,皇室成员的饮茶习惯,一般是“夏喝龙井,冬喝普洱”。皇室成员之所以宠爱普洱茶,一因普洱茶解油腻助消化,而满族的祖先乃游牧民族,以肉食为主,入主北京后,珍馐摄人多多,遂要以普洱茶解之;二因普洱茶独特的陈香味。据说,年事已高的慈禧太后最喜普洱茶。

P39

在进贡京师的普洱茶中,极品名叫“金瓜贡茶”,现在杭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还有实物,已被视为“国宝”。它之所以能幸存至今,还是因了北京故宫的一些老专家的保护。l963年,故宫清理清宫贡茶,获两吨多,其中就有一些保存完好最长时间达150年以上的普洱茶,可时值当时全国茶叶减产,便被打碎并入其他普洱茶中,流向了市场。所幸一些专家把较大的一两个金瓜贡茶留了下来。并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交由农科院茶研所研究和保存。

普洱贡茶茶厂设在普洱,这也是现今“普洱茶原产地之争”的一个焦点。l988年7月,由云南省民族理论学会思茅分会普洱小组撰写的《再论普洱茶的光辉历史》一书中称:“普洱的贡山茶为数不多,产于普洱县西门山,质地精致,为历代贡奉京师之首茶,已被历代皇帝视为异珍,称为诸茶之首、众茶之冠。此茶是产于普洱府内,谁还能用更超于贡山茶的历史雄辩来阐明普茶不是产于普洱呢?……普洱勐先小板山的茶王树威镇海内外,普洱茶自身的味道气性,质量方面早巳盖于六人茶山之茶。”

与此观点相对立的,自然就是历朝历代的典籍了,无论是书典,还是民国时期的官方文案,均称“普洱不产茶”。更有说服力的是,1963年故宫遗留下来的“金瓜贡茶”,即普洱茶中的极品。在走访过“普洱贡茶茶厂”且在茶厂门前留影纪念的普洱茶研究家邓时海先生所著的《普洱茶》一书中,仍注明:“金瓜贡茶”乃是采用西双版纳倚邦茶山之茶所制。普洱的“贡山茶”仍未在事实上敌过版纳茶。邓时海先生称:“普洱贡茶的茶菁,是来自云南省最南境的六大茶山,由马帮走过了两三百里的石块古茶道,运送到普洱府宁洱县县城的普洱茶厂,再加工精制成各类型普洱贡茶。”

贡茶制度,初始于西周,形成于唐朝,随清代结束而结束。普洱茶成“贡茶”始于努尔哈赤,每年上贡3300公斤。历史沧桑,时光变迁,茶品的式样嬗变不止,却只有普洱茶至今仍保留唐宋风韵,或若满月,或如春泥。舒玉杰先生编著的《中国茶文化今古大观》一书称,清康熙年间地方各省进贡茶叶计13900余斤,若普洱茶进贡3300公斤属实,则占清官用茶的四分之一了,普洱茶在当时的地位,自然也就不需赘言了。

P40

序言

唐人樊绰在其《云南志》一书中说:“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据著名历史学家尤中先生所著《云南民族史》载,银生城即在今西双版纳一带。而“诸山”,茶学界也已形成公论,即旧时西双版纳的六大茶山:攸乐山、莽芝山、革登山、倚邦山、慢撒山(今易武山)和蛮砖山。

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而云南的西双版纳一带又是茶的源头,据方国瑜、林超民等教授研究发现,作为西双版纳的原住民,傣族、哈尼族煖尼人和拉枯族,在语言上均称茶为“La”,而与其毗邻的彝族撒尼方言亦称茶为“Ia”,纳西族则称茶为“Le”,贵州苗族称茶为“chula”,长期饮用云南茶叶的藏族亦称茶为“ja”……从语言学的角度,我们不难看出: 茶始于西双版纳,而后逐渐散射四周各民族,进而沿长江向整个中原地区传播,并通过诸多渠道传播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形成了底蕴丰厚、灿烂辉煌的中华茶学史和中华茶文化史。

作为追本溯源的不朽的典证,茶叶工作者们曾在云南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的南糯山上发现了一株树龄长达800余年的栽培型“茶王树”,同时,又在该县巴达乡发现了一株树龄长达1700余年的野生“茶王树”。这些惊人的发现,不仅否决了原流行于世的“茶生于印度”的虚妄之说,而且还让一批批来自世界各地的茶的信徒,络绎不绝地涌向了勐海,“朝拜茶王”也因此成了西双版纳的又一文化景观。

茶树,在植物学上属茶科,共约23属380余种,其中云南就占了260余种,并且主要就集中在西双版纳一带。为什么会形成这一现象呢?原因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在第四纪冰川扫虏地球植物的几次大灾难中,云南南部很多地方幸免于难,而西双版纳就是其一;第二,西双版纳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气候属北热带和南亚热带型,有着丰富的热量和充沛的雨水,且无严寒酷暑,无霜,全年多雾,相对湿度大,光、热、水、土的综合效应,为茶树的繁衍生长提供了十分优越的自然条件。基于此,西双版纳得以成为中国茶叶生产的一大重镇,而产于此的“普洱茶”,也因此成了中华茶品大家庭中的一朵奇葩!

清人阮福在《普洱茶记》一文中称:“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这说明,经过长时期的工艺发展和品质沉淀,在清朝时期,普洱茶曾迎来了自己的巅峰时期,它的陈香味,它独特的药用功效,它茶道梵境中令人着迷的“茶禅一心”,它让雅逸之士醉心的品味过程中的水路变化为整个中华茶文化史开辟出的是又一片令人赏心悦目的灿烂晴空。普洱茶之所以越陈越香,屡屡因时间的流失而成为绝品,比如堪称国宝的现存于中国茶科所的“金瓜贡茶”,据笔者了解,皆因此茶成为成品后,尚有一个“后发酵”的过程。旧时的西双版纳乃“瘴疠之区”,瘟疫流行,夏秋之季,外人均不敢涉足,产下的茶品,往往要到冬春之交,方可运出。因此在其囤积期间,难免受湿气浸淫。再加之外运路途遥遥,最终形成了“后发酵”。有人将普洱茶的产销过程,形象地称之为“祖父做茶,孙子卖出”,应该说,这概括非常准确。由于“后发酵”,普洱茶也就具备了滋味醇厚、后味甘长、香高味美、越陈越香的特殊品质。

另外一点,在中国的茶叶史上,唐、宋、元三代,据史料载,均产“团茶”,从明代始,方以散茶为主,惟独普洱茶一直延续其“团茶”特征,这其中是否意味着只有普洱茶因其产地远在边地而继承了古代茶品的衣钵?记得台湾茶界品茗高手邓时海先生在一篇探讨普洱茶的文章中曾如此写道:“唐宋辉煌的荣事,随着陆羽的茶经,跨越了千百年的时空之后,倘若今天得以藉着普洱越陈越香而再度发扬,陆羽先生地下有灵,他老人家必会一则喜,一则憾。喜的是他一手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已干矣。现在总算有人起之、饮之,越陈越香之;遗憾的是他一手写的茶经,撰述了全国十一省产茶地,惟独漏列了最能继承他衣钵的云南普洱茶……”  云南普洱茶,长期以来在国际市场上,特别是在中国港、澳、台地区,东南亚地区以及日本、韩国等地广受推崇,这因了产茶地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同时也因了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代代茶人的艰辛努力,我希望今天的普洱茶人,秉承古老的传统工艺,汲取先进的科学手段,励精图治,勇于探索,力争在2l世纪重塑普洱茶辉煌,再展普洱茶风采,把最优秀的普洱茶敬献给天下每个热爱茶品的人。

作为普洱茶的一份研究史料,亦作为弘扬普洱茶文化的一本新颖之书,我认为《普洱茶记》的价值值得肯定。在茶叶界,这样的书,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感谢作者的真诚之邀,以此为序,挂一漏万,还请方家指正!

后记

本意是想写一本关于普洱茶的田野考察之书,并力求避开典籍和旁说,但置身于普洱茶世界,又被其间浮沉着的诸多需要證明的个案所激动,遂翻了原意,立了新愿,成了现在这本陈说之书。

编著此书,我的原则是:让事实说话,拒绝充耳盈市的虚妄之辞。或许也正是因此个人原则,可能会导致本书中的一些观点与一些学者、专家的观点相背离,这不是我有意的,敬望谅解。因为还消费者以知情权,是普洱茶之大幸,亦是消费者的大幸,也是众多研究普洱茶的人们所渴求的。

本书得到阮殿蓉女士大力协助,且欣然为之作序,不胜感激。同时,对所列引用的典籍著作人,在此,我深表谢意。

最后想说的一句话是:勐海普洱茶,愿它地久天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普洱茶记(修订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雷平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云南美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953174
开本 16开
页数 2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5-12-01
首版时间 2005-12-01
印刷时间 2006-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图书小类
重量 0.4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S272.5
丛书名
印张 13.125
印次 1
出版地 云南
251
17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3:0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