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老北京那些事儿(2)
内容
编辑推荐

刘辉编著的《老北京那些事儿2》用妙趣横生的京韵京味语言,讲述老北京独具特色的儿时玩趣、食之旧事、那时风俗、旧京行当、胡同生活;从诗、文、画三个视角,复原老北京独特的历史文化符号。美诗、美图、美文,耐读、耐品、耐看,带你品味老北京岁月痕迹和历史烙印的心灵、视觉盛宴。

内容推荐

老北京已然成为历史。许许多多带有浓郁地域特点的风土人情,随着老城墙的破坏和旧胡同的没落,面临着失去依托的窘境……夕阳下的老北京人如何留住那过往记忆的沧桑?新一代北京人将如何触摸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城市文化根基?憧憬中华文明古国故都文化的中外游客如何能够寻觅到老北京的魅力?

《老北京那些事儿2》旨在为正在失去的老北京留下鲜活记忆:旧城楼、旧土城,承载着老人?正在失去的老北京的那份情感:老商店、老粮店,记录了稚童的细腻观察与尽情参与;街头的炒肝、豆腐脑、卤煮火烧、炸酱面,细致入微的叙述,足以让人“享受”一次难得的精神大餐。大杂院、小胡同、老槐树,逗蛐蛐、逮蚂蚱、遛鹩哥.逛书市、拍洋画、捉迷藏……每一个细节都展示了老北京曾经辉煌的市井文化,再现了老北京难以复原的精神遗产。

《老北京那些事儿2》由刘辉编著。

目录

第一篇 儿时玩趣

抚摸城墙——城楼上的童年印痕

厮杀无痕——“拍洋画”的那些事儿

嬉戏冰车——数九寒天的玩法儿

戏“油葫芦”——斗蟋蟀的儿时把戏

巷间“枪”战——儿时的武装生涯

耍“猴栗子”——街头上演傀儡戏

洋画上镜——街头电影“拉洋片”

第二篇 食之旧事

饺饵藏福——经久不衰的食俗习惯

粮垛米斗——昔日的国营粮店

唇齿留香——副食商店的闲闻趣事

菘菜当家——大白菜食俗的变故

肠肥肝寡——连煮带熬的炒肝生意

核桃肠鲜——闲话卤煮火烧

面面俱到——面茶面面观

小碗干炸——好吃的还是炸酱面

荤素“脑”自——豆腐脑挑子

烧饼铺子——年四季的买卖

有功夫——包子铺的今与昔

第三篇 那时风俗

“联”通四邻——过节贴对联

“碎”岁平安一快乐总会找理由

奇“庙”大观——旧京的庙会印象

恭拜“玉兔”——兔儿爷:曾经的偶像

宜忌通书——卖黄历的巷间陈事儿

“炮”打枝头——三元时辰爆竹响

第四篇 旧京行当

“幡”云覆雨——耍中幡的古往今来

“掏”净万家——掏粪工的今非昔比

“槌”舞声起——摇大鼓的小生意

车步蹒跚一用人力车丈量岁月

捕“光”捉影——街头照相的买卖

待价而“估”——蹊跷的估衣行当

水虫鱼食——挣悠闲人的钱儿

脑精嘴灵——旧货生意的买与卖

足下生风——有话闲说修脚匠

“颈”上添花——“窝脖儿”的辛酸路

马到成功——街头的马轿车

第五篇 胡同生活

院里院外——大杂院的春华秋实

棋逢对手——象棋盘上的纸上谈兵

徜徉书海——书香自有人捧场

鸟语啁啾——提笼架鸟有乐子

青竹垂帘——竹与竹帘的絮叨

饮水思“茶”——经久不衰的雅与俗

驿站·客栈——闲话京城暂歇处

后记

试读章节

抚摸城墙——城楼上的童年印痕

好些儿时记忆,经不住岁月磨损,失落久远,渐渐淡忘。有时,刻意苦思冥想,也未必能理出个头绪。比方说:家旁的中药铺子老板姓甚名谁;原先胡同口卖油盐酱醋的副食店的那些老人儿;街边儿的煤铺子坐落在现在什么地方;走街串巷手拿“惊闺叶”的磨刀师傅现在可安好。诸如此类,竭尽其所有回忆“计谋”,儿时经历,如同散落无序的碎片,再也难拼接完整。

唯有在老北墙、老城门楼子、老元大都土城的嬉戏玩耍,久久留在我不泯思念的“历史胶片”中。

现在的歌儿,有唱北京立交桥的,就是没有唱老城墙的。数十年,一瞬间的事儿啊!见证几百年兴衰更迭的老城墙、老城门楼子,随着城市外延的发展进程早已灰飞烟灭。仅能见到的,不过是凤毛麟角或者是用水泥堆砌而成。再不,侥幸躲过几个历史“激流”、“蜕变”的坎儿。等都明白过来了,只是残存几处遗迹而己。

儿时,家住城根儿边。“扶”着城墙,长大会走路,出来进去,“摸”着城墙侧身儿。大杂院几?口平民人家,围着大枣树,四边儿里住满了大叔、二姨儿、三伯伯。低头不见抬头见,邻里间大事小情相互照料、相互支应着。老城墙:听着、看着,都真真楚楚。

我天生“多动”症,院儿里的孩子们自然也是一伙儿的“同病相怜”。踩着略显凹凸不平的城墙,几个小子就敢向上爬,看谁能耐大。北屋二虎大几岁,自然是头儿,回回第一,后来都听他“呼风唤雨”。

城墙里有什么?蚂蚁穴、蛐蛐窝、蝈蝈洞、老鼠糗着的地儿更多。再高一点儿,二虎显了神通,麻雀窝儿都去“掏”净了几回,要说多淘有多淘。转过城外脸儿,墙根处:杂草丛丛,整个儿是昆虫世界。尽兴玩儿,趁着课余,玩到天昏地暗。

有一次,二虎突发“奇想”:几百年战争状态,围城攻城没闲着,一准儿有弓箭头“挤”进墙缝儿。于是,高高矮矮的外墙,找寻箭头成了我们的“课外活动”。凭着二虎力大、眼尖、爬功技高一筹,还真找着几个。谁知是明末的?还是清朝年间的?反正是绿锈斑斑无法辨认。头儿大方,人手一箭,多了几个“白来”的挖洞工具。解着气儿说,看你们这些小家伙往那儿钻?

那时,“逛”城门楼子可没人管,登安定门可没少长见识。听鸽哨儿、放屁帘儿、逮活虫儿,那叫一个“美”字煽呼不够的!登得高看得远:北边儿西边儿山连着山;近处金銮宝殿放着耀眼的光儿;棋盘式的格局散落着大屋小院;空中人字大雁群疾逝而过,就跟书上说的一样守“纪律”。我喜欢快下雨的时候,雨燕低处徘徊,好像伸手就可以抓到。蜻蜓围着你转圈儿,也不嫌累的慌。雨燕肯定抓不着,蜻蜓往往成了“替补”俘虏。顾不得逮惊慌失措的活虫了,见着黑云卷来,立马下城楼奔家呗!

登城门楼子,我可没少去。老听大人讲,楼子里只要留心,能捡着铜钱儿呐!我也净低头抠敕了,没遇着一回。八成早让大人捡完了,或许守城人就没有几个是趁钱的。再说了,穷了那么多年月,就是有几个小钱也留不到今儿啊! 几个小伙伴儿打小就有“郊游”资本。去哪?北土城呗!跟老家儿扯谎:老师组织的。又是二虎带队,出了门楼子,过了北护城河,除了星星点点的民宅,就是空场儿。再往北边啦,就是菜地粮田:萝卜地、黄瓜架、西红柿秧,玉米叶子青翠,小麦已近收获。杨柳成片,渠水潺潺,顶着要晒脱了皮的烈日,农民大叔没闲着。趁着人家“老虎打盹儿”,我们钻了玉米地,“瞄”上了旁边的胡萝卜。瞅着没人瞅见,每人拔了几个就颠儿。走远了,拿出一根儿,就着渠水洗吧洗吧进嘴了。再没人了,敢摘黄瓜、西红柿。

北土城:原来的元大都,现在的遗址公园。那时,就是荒郊野地的坟圈子。我喜欢这地儿那是有吃的、有玩的,有城里见不着的虫虫鸟鸟。先有榆树钱儿,足摘足吃。毛桃子、山杏子,往往进嘴里酸倒牙。再后有小酸枣、野葡萄,吃得美不说,还要给弟弟妹妹带点儿回去。

几个伙伴几分成八路军一队,日本鬼子一队,二虎又是当然的八路首长,我不情愿也得充当“龟田”大佐。结果不言而喻,八路登得高、跑得快,潜伏得深、胳膊根硬,我带的“虾兵蟹将”老是被收拾喽!尽兴时,爬树掏鸟窝、摸鸟蛋。年龄小点儿的,猫着身,草坷垃里找活虫。

天刚擦黑儿,小风渐起,冥钱儿、树叶儿不时地拍打在脸上。谁要是“鬼来了,快跑!”一嗓子,能把人吓丢了魂儿。二虎招呼集合,大家赶忙收拾“战利品”,小跑似的,行走在乡间的田埂地上。二虎忘不了借着农民大叔歇息之机,随手摘一些黄瓜、西红柿分给大伙儿添肚子。

心里残留幼时顽皮的痕迹,我们都已长大,各奔了东西。城墙、城楼,在一片机器的轰鸣中,渐渐淡出了老北京人的视野。公路、地铁缩短了城乡距离;住宅、楼群丰富了现代生活;粮田、菜地远离了目所能及。修饰过的城墙,巍峨得不敢再近距离亲近。重建的门楼,怎么看也就是一种似有似无的城市记号。半坡半水的土城成了魅力无比的新城项链,“大元盛世”时的高头大马,忽必烈进城时的耀武扬威,文武大臣的顶礼膜拜,雕刻似真。一细想,这也就是现代人对旧年轮的追忆幻觉。原始、荒凉,冥钱、坟丘,毛桃、山杏,小酸枣、野葡萄,今天,已与北土城无关。

去年夏,北二环路边儿,我偶然遇见坐在轮椅上的二虎,大小子推着。从混浊的眼框里似乎读出他仍霸气不减,但已言语不清。看他自信的眼神,我能感觉的到:此地就是老城根儿,就是他的家。我与他连说带比划,相约秋天气爽时节,“北土城”见,一丝顽皮的坏笑,滑过二虎的已经褶皱的脸颊。他,点了点头。

收获季节。北土城,二虎发号施令的老地方,我一直在等。二虎失约没来,大侄子来了,还没说话眼泪先下来了。我安慰过了,再多说一句话儿,略显多余。

转身,我独自缓缓地走在“城脊”上。一个高坡有些坡度,几棵浓郁似盖的苍松挡在我眼前。我又听见“举起手来,缴枪不杀!”一个迅即不及掩耳,分明是矫捷的二虎身影。恍惚听着二虎哥几十年前的得意“虎啸”,我手不由自主举了起来。不是缴枪,更不是畏惧,仅算作对逝者最后的敬礼吧1

P2-5

序言

为老北京留点念想儿——对《老北京那些事儿2》想说的话

由刘辉著、王永潮绘的《老北京那些事儿2》就要出版了。可贺之余,两位作者非要约咱写序。作为多年的老哥们儿,还真没理由推辞。想了想,还是就事论事,说点儿咱想说的话吧!

去年底,刘辉欣喜地把《老北京那些事儿》送到咱手里。庆贺的酒桌上,刘辉说要考考老哥们儿。问:扉页上题的“亦庄亦谐蘸笔墨”、“亦真亦幻著文章”,什么意思?这算是问着了。这几年玩命儿健身,哥儿几个相约:打球打到60岁!根据地:亦庄。“一碗老酒把盏,傲视天下英雄”, “朋哥友弟,笑靥参透此生”。羽毛球场,我们哥儿几个拼得你死我活,谁也不服谁。小酒桌上,哥们儿间嬉笑怒骂纵论天下。每一次的亦庄相逢,都是一次谐趣横生的驿站约会。

亦庄亦谐见证了我们的体魄日渐康健,见证了我们的友谊始终如一,见证了我们的探讨卓有成效,见证了我们的心态张弛有度。借此,延续着老友间常态的交流。

作者好学。刘辉比我们年长几岁,天性率直。写文、做事,倘若遇着磕绊,他可环论大小,照直了跟咱请教、絮叨、掰扯。寻起源、找论据、抠字眼,凡涉及北京的事儿,他可一板一眼的,谁打马虎眼可不成。刘辉的一些文章都与咱聊过:构思、情节、人物、结局。甚至一些“年久失修”的京城土话都要抬出来,抖落抖落,咱为他的博学而暗生敬佩,为他的执着而由衷感动。不得不叹一声:人如其文,文如其人啊!

诗作,是刘辉一大喜好。多年啦,发个短信都是文绉绉的。赶上逢年过节,更是诗兴大发,不是七律就是七绝,要不来段长短句。健康的、励志的;时事的、时髦的;藏头的、掐尾的;只要是乐段子,都能顺口、顺手编出来。所以,今个儿拿手里见着刘辉又是一文一诗,毫不怀疑他作诗的能耐。按他说:有想法了,几分钟一首诗就可“出笼”。诗文如何?还得众人评说,咱是不懂。

2007年,赶着鸭子上架,刘辉愣是自学了电脑。老实说,也就是打打字而已。没觉得,他在当年就开了几个博客,自己做圈主炒起了“文学杂烩”。从他嘴里说出来,咱还真感觉诧异。

在原先,刘辉信“笔”由缰,笔头子挺硬,出手快。散文、杂文、诗歌、通讯、报告文学,常在报刊发表。自打跟电脑结缘,他便开阔了视野,其文章也如虎添翼了。笔名“文军”的作品,时常搁在“新浪”等网站的博客首页。

2008年,刘辉、王永潮说:写书,出书,我们的一生愿望。起初,我们只当听乐儿。谁承想,2009年,他们大功就已告成!不能不佩服他们的天分与勤奋,不能不佩服他们的顽强与执着。儿时的文学之梦旅,终于在中年扬起了即将远行的风帆。终身的职业错位,没能淹没住他们哥俩儿坚强的固守。我们真诚祝愿他们的文学旅程走得更远!

《老北京那些事儿2》,我看了稿子。说是图文并茂,相得益彰,一点儿不夸张。刘辉的诗与文、王永潮的绘画,堪为写画释解老北京的上乘精品。

应该说,刘辉把全部生活积累与文字的积存,都毫无保留地倾注在这里。书中的“我”——纯粹的北京爷们儿。小淘气、小聪明、小计谋,作者把地道的小胡同小平民的喜怒哀乐娓娓道来。我分明能触摸到刘辉炙热的胸怀:在旧城楼、在旧土城、在老胡同、在老院落,嬉笑打闹中流连着抚摸着回味着曾经的历史痕迹。老商店、老粮店,流露出无瑕稚童的细腻观察与刻骨参与。街头的炒肝、豆腐脑、牛头肉、卤煮火烧、炸酱面,细致入微的展开叙述,足以让人们“享受”一次难得的精神会餐。或许,北京名吃为此会“蹭”到流行的巅峰。

亦庄亦谐,定位很准。北京人说话特有的幽默调侃、诙谐趣味;做事特有的玩世不恭、不吝秧子;为人特有的侠气仗义、不计得失;字里行间经意不经意之中时隐时现。“挠”到痒痒儿处,不得不悄悄地会心一笑。画作的真实感与谐趣性,足以让读者细细把味。

亦真亦幻,正是刘辉的写作略显高明之处。北京往事,浩浩渺渺。写起来,难得不挂一漏十;难得不顾此失彼;难得不删繁就简。有些事儿点到为止,有的事情捌根儿未必说准喽!于是,在忠实于“那些事儿”的同时,很有情调地编织些围绕脉络走向的小情节,缓解了“那些事儿”本来的枯燥。就我所知:到目前为止,就这么个写法,好像还没有人涉足。有理由相信:正因为刘辉京味儿散文、京味儿杂文独树一帜的有益尝试,从而积淀并凸显了此书的文学价值。

绘画者王永潮,为人忠厚、办事牢靠、画风严谨。他的画感极强,钢笔画画得尤其地道。聊天的时候,我了解到他曾有不平凡的人生感悟。王永潮提起当初当兵上前线的经历,总是深情地怀念枪炮下失去生命的战友;每每说起猫耳洞下的摄录、画作,还是青春时的激情燃烧。生命的珍贵,生命的瞬间转换,他理解的尤为透彻。永潮的画作曾是战场上血与火的记录;曾是战友引以自豪的史料资本。他当年为邮政部门设计的战地首日封、纪念封更成了全国集邮爱好者难得的稀有藏品。

王永潮为本书作画儿,笔法表现得特别细腻。可以肯定地说:他的运笔方式,颠覆了以往任何记录北京旧事的笔触。所有画作,以国画为基础,以素描为手段,一笔一划、色调分明,彰显其功力之娴熟。每一幅画,既勾勒出世态浮华与炎凉的市井大观;又寻觅着人生蹉跎与无常的细微轨迹。大杂院、小胡同,老槐树、古城楼,逗蛐蛐、逮蚂蚱,逛书市、拍洋画,遛鹩哥、捉迷藏……每一张为《老北京那些事儿2》量身定做的画卷,都展示了老北京曾经辉煌的市井文化,再现了老北京难以复原的精神遗产。

王永潮画画的认真劲儿,刻苦劲儿,估计难有人比。白天上班,干着与绘画无关的工作。只有晚上属于自己。就着寂静的夜色,任思绪驰骋,任画笔龙飞。在画稿上合理安排每个画面人物的关系,找准位置、形态、动作。长期熬夜,是个铁人也会透支,何况王永潮身上还有战场“赠与”的伤痕。在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凸显了他执着而坚韧的品质。

有缘才能相会。刘辉、王永潮因文因画,更因老北京的情结而促成默契创作的好哥们儿。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叙述老北京的尘烟往事,定能勾起人们的难忘追忆。

咱认真浏览了诗、文、画,总体有这样的比较感觉:比第一本书文笔细致,信息涵盖量更高一些;画作比之前一册更像是有艺术价值的收藏品;文字朴实而不失调侃奚落,结构严谨而不失洒脱无羁;时而张扬时而深藏不露,要的是一种恰当的个性张扬与委婉曲回。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刘辉、王永潮用自己的创作性劳动得到社会认可。以此验证:平日留点儿心,办事定能成。他们所做的事,现在看来仍微不足道。唯有时间,才能考量。

记录真实的、即将逝去的,叙说那段令人恻隐、令人徘徊、令人怀想的人文历史,需要勇气,需要寂寞,需要执着,需要坚持。这本书所蕴涵的京味儿厚度,所能彰显的社会价值,我猜测,可能无法估量。但愿,我的结论不是痴人说梦。

絮叨半天,兴许还没说到点子上。奈何朋友盛情,自叹学疏才浅,惭愧以此陋文权当为序。

张军 李月山

2011年3月8日

后记

经过大半年的努力,《老北京那些事儿2》终于告成。我与王永潮在创作《老北京那些事儿》的默契与友好,使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达到编辑部的要求。为此,我尤感欣慰。

纵观这本书,应该比前册有几大特点。语言运用得更加精到、活泛,不拘于简单的叙述与细节构思。时间上有灵巧的跨度,包括点滴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所亲身经历。叙述方面讲究合理铺陈、心理活动、时空跨越,任读者在欣赏中徜徉,在阅读中回味。信息含量加大,叙述夹杂着评议,平和中不乏调侃,为读者留下遐想空间。

《老北京那些事儿2》延续了上一册的风格。读者可以注意到:书中所有绘画插图有了质的突破。笔法运用的精巧,细节的着墨凸显了画作者的独到。大处着眼、小处精雕,正是画作者力求篇篇打造精品的责任所致。为逝去或即将逝去的老北京作画,本身就承负着一种压力。正源于这种压力,不随意落笔,成为画作者精工细作的最大原则。

对老北京的历史负责,这正是本书的创作宗旨。无论对史料的查证与揣摩,还是分析传说的真伪,本书都以严肃谨慎的态度处之。打造高雅与通俗共赏的精品,绝对是我们的理想追求。我相信:此书上市,必将引起广泛的关注。因为我们在用一种新的诗、文、画方式,轻松而精巧地释解与描述曾经的北京旧事。

我与永潮弟再一次以诚挚的心情感谢乔平编审。有他负责把关,才保证了本书质量。有他的挑剔眼光,才使我们得以交出合格的答卷。

刘 辉

2011年1月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老北京那些事儿(2)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辉
译者
编者
绘者 王永潮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709615
开本 16开
页数 1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3
出版时间 2011-04-01
首版时间 2011-04-01
印刷时间 2011-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3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92.41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4: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