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学生中外名著导读/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丛书之一,共分六个部分,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学科领域的138部古今中外名著的详细介绍和精彩点评,客观、准确地展现了原著的思想精华和风貌,又不失自己的独到眼光和评价尺度,从当代学术思想文化的制高点上,对原著作了富有新意的解读和阐释,读者可以从中获得与思想和文化伟人交流与对话,并开启一扇嘹望人类思想文化成果的窗口。

内容推荐

全书按学科和类别分目,精心选择了古今中外各学科领域的138部名著,一一进行了详细而又精彩的介绍和评点,其中既包括堪称经典的中外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名著,也包括脍炙人口的中外文学艺术名作。导读者既忠实于原著,客观、准确地展现了原著的思想精华和风貌,又不失自己的独到眼光和评价尺度,从当代学术思想文化的制高点上,对原著作了富有新意的解读和阐释。可以说,这本书就像是开启了一扇嘹望人类思想文化成果的窗口,透过这扇窗口,我们既可看到构成数千年来人类思想文化史的那一道道最为壮美的风景,也可感悟到解说这些风景的导读者们的深长用心。相信每一位青年朋友,都会从中获得新知,获得教益,获得与思想和文化伟人交流与对话而带来的无尽精神愉悦。

目录

第一编 哲  学

卡尔·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论》

孔丘:《论语》

孟轲:《孟子》

《老子》

庄周:《庄子》

孙武:《孙子兵法》

荀况:《苟子》

《周易》

慧能:《坛经》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柏拉图:《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

奥古斯丁:《忏悔录》

笛卡尔:《方法谈》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康德:《判断力批判》

黑格尔:《小逻辑》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

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

罗素:《西方哲学史》

宗白华:《美学散步》

第二编 经济学

马克思:《资本论》

列宁:《帝国主义论》

孙中山:《建国方略》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加尔布雷斯:《经济学和公共目标》

琼·罗宾逊:《现代经济学导论》

萨缪尔森:《经济学》

库兹涅茨:《各国经济增长》

里昂惕夫:《投入产出经济学》

弗里德曼:《最优货币数量和其他论文》

施蒂格勒:《产业组织》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马寅初:《新人口论》

孙冶方:《社会主义经济论稿》

弗雷德里克·w·泰罗:《科学管理原理》

亨利·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乔治·埃尔顿·梅奥:《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

切斯特·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

第三编 政治学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列宁:《国家与革命》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韩非:《韩非子》

柏拉图:《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莫尔:《乌托邦》

霍布斯:《利维坦》

马基雅弗利:《君主论》

洛克:《政府论》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杰弗逊:《独立宣言》

斯宾塞:《社会学原理》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摩根索:《国家间政治:争取权力与和平的斗争》

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尼克松:《超越和平》

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

第四编 历史学

司马迁:《史记》

班固:《汉书》

司马光:《资治通鉴》

钱穆:《国史大纲》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希罗多德:《历史》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

佛朗索瓦·米涅:《法国革命史》

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乔治·皮博迪·古奇:《19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

赫·乔·韦尔斯:《世界史纲》

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

费尔南·布罗代尔:《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第五编 文学艺术

《毛泽东论文艺》

《诗经》

《楚辞》

《唐诗三百首》

《宋词选》

王实甫:《西厢记》

曹雪芹:《红楼梦》

鲁迅:《呐喊》

郭沫若:《女神》

茅盾:《子夜》

曹禺:《雷雨》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歌德:《浮士德》

雨果:《巴黎圣母院》

巴尔扎克:《高老头》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易卜生:《玩偶之家》

艾略特:《荒原》

海明威:《老人与海》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刘勰:《文心雕龙》

钟嵘:《诗品》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王国维:《人间词话》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亚里士多德:《诗学》

黑格尔:《美学》

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刘熙载:《艺概》

潘天寿:《中国绘画史》

达·芬奇:《芬奇论绘画》

莱辛:《拉奥孔》

丹纳:《艺术哲学》

罗丹:《罗丹艺术论》

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

保罗·亨利·郎格:《十九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史》

斯坦利·梭罗门:《电影的观念》

第六编 自然科学

欧几里得:《几何原本》

达尔文:《物种起源》

哥白尼:《天体运行论》

阿·魏根纳:《大陆和海洋的形成》

诺伯特·维纳:《控制论(或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

佚名:《九章算术》

沈括:《梦溪笔谈》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

J.D.沃森:《基因分子生物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

尼尔斯·玻尔:《原子论和自然的描述》

试读章节

《论语》,孔子言行的汇编,由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而成。全书采用的主要是语录体和问答体。今本计一万二千七百余字,共20篇,每篇取篇首二字或三字为名。其篇次如下:《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日》。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古时尊称为尼父,春秋末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因乱避居鲁地,遂为鲁人。孔子少“贫且贱”,及长,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理畜牧)等事。年五十,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仅三个月。后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终不见用。晚年回到鲁国,致力于整理古代文献,删削诗书,修订礼乐,编撰《春秋》。兴办私学,广招学生,其弟子前后有三千人,著名者有七十余人。

《论语》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择其要,可概括如下:

1.“仁”的思想。仁是孔子哲学的核心观念。书中论仁处很多,其意蕴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加以理解,但要旨是表示人的德性。首先,仁以“爱人”为根本内容,“樊迟问仁。子日:‘爱人’”。“爱人”为同情他人的一种道德情感,这是仁德的情感基础。“爱人”首先表现为爱亲,即孝悌之情,孔子视之为仁德的根本:“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其次,孔子强调由己及彼,由亲及疏,把爱心推出去,行忠恕之道。能行忠恕,便是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三,仁以人的情感为基础,但人的情感是多层的,若任情而使之流荡,则可能陷入邪慝,故孔子又以礼释仁,把符合礼之规范的情感视作仁:“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2.“礼”的思想。书中提及礼处也不少,故学界也有人认为礼是孔子的核心思想。礼是表示政治人伦关系的客观性范畴,既是对政治原则的规定,又是对道德个体行为的规定。从前者看,孔子崇尚周礼,“周监于三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礼完美无缺,故孔子一生理想在复兴周礼。礼的基本功能是调适人际关系,使社会整体实现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据此,孔子主张“齐之以礼”,“为国以礼”,把礼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原则。从后者看,孔子要求人的行为循礼,符合礼的规范,“立于礼”,“不知礼,无以立”。礼作为人的行为准则不能流于形式,“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礼必须以人的真实情感为根基,故孔子又以仁充实礼,“人而不仁如礼何”。

3.“君子”的思想。君子是孔子推崇的道德人格,它是仁与礼的统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是真性情,关涉于仁;文是对人后天的加工,指礼的一面。仁为内,礼为外,内外结合起来,便是君子。孔子更为重视仁,把具仁德的人称为“仁人”,或直日“君子”,“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实现仁德,不是外在力量的强制,而是内在德性的自觉要求,“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人不仅具德于内,而且还要推及于外,“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能如此,即是圣人。圣人是仁人人格发展之极至,是最高的理想人格。

4.精神境界的思想。仁不仅是完美的人格,而且是理想境界。孔子评判其弟子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仁境极高,颜渊只能保持三个月的仁境,其余的人只能偶尔达到此境。孔子自述自己提升心境的过程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对仁德的完全觉解,亦是对宇宙人生真理的完全觉解。人达此境,即可获得自由,有永恒的快乐。孔子多言“乐”,此乐即指心境之乐。  5.义利之辨的思想。义利关系是《论语》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孔子尚义,主张“以义为上”。义与利比较,义高于、重于利的价值。因此,孔子提倡“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并且把重义还是重利看作是区别道德高低的标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不否认利的合理性,但强调在义利发生冲突的时候,要把义放在首位,“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甚至主张舍弃自己的生命去维护道义的价值,“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是义之所在,应当无条件地维护之。在这个问题上,集中地体现着儒学的道德责任感和使命感。 

6.天人关系的思想。在《论语》中,“天”主要含两层意蕴。一为自然之天,“天何言哉I 1211时行焉,百物生焉”。二有神学之天的意味,“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予所否者,天厌之l天厌之l”在此层,孔子实际是把天看作是人事的超越性根据,i11此,他笃信“命”或“天命”,认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并提出“三畏”之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他对鬼神持怀疑的立场,但表现出重人事、重现实的精神,“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把“敬鬼神而远之”看作是最明智的态度。

7.教育方面的思想。孔子是教育家,有关教育的论述比较多,并历来为人所重。孔子虽然承认有“生而知之者”,但重视“学而知之”,并认为自己“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因此,他很强调“学”,“学则不固”,“学而时习之”,“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主张学习要虚心,“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创办私学,向一切人开放,主张“有教无类”,“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对于教与学的态度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学与思的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提倡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此外,还要求对知识采取老老实实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多闻阙疑,慎言其余”。

《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及孔门思想的重要著作,在儒学史乃至整个中国哲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它被奉为经典。到宋代,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编,称为“四书”,其地位甚至在“五经”之上。明代以后,“四书”被规定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论语》所阐述的思想,渗透到哲学、文化、文学、教育、伦理、历史、政治等领域,并沉积到民族的心底,因而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

历代有关《论语》的著述是汗牛充栋,较为重要的有魏何晏注、宋邢■疏《论语注疏》,宋朱熹《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今人杨伯峻《论语译注》等。P13-16

序言

世纪交替之际,人类社会正处于一个巨大变革的时期。正当我们满怀激情憧憬着21世纪发展前景的时候,一个新的知识经济的时代已快速向我们走来。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患的生产、传输与合作之上的经济形态,而知识与信息的快速增长与代谢则成为知识经济赖以形成的基础,-也将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标志性特征。这样一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时代性境遇,为人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需要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能力,以适应和满足社会生活的剧烈竞争和多样化发展对人才提出的多方面的需求,也需要具有更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便推动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建设和文化教育事业向更高阶段发展。为此,现代教育必须转向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这在当前已成为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的共识。

然而,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在教育观念、教育体制和育才模式上的相对滞后,从小学到大学,至今仍未完全从片面的应试教育的窠臼中走出来。包括高等教育在内,我们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只熟悉本专业的知识,而对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则知之不多,搞社会科学的不懂自然科学,搞自然科学的不了解社会科学。更有甚者,知识结构的单一还往往造成人格结构上的缺陷,专业的科技工作者往往欠缺人文精神的滋养,人文科学工作者又往往欠缺科学教育,致使许多人的精神生活和心灵世界显得极为贫乏和单调。这种状况与时代的发展、人才的现实需求越来越不适应,也与社会和人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理想相背离。因而自90年代以来,社会各界要求实施素质教育的呼声愈益高涨,党和政府也适时调整了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于去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历史任务。江泽民同志也在《决定》颁布后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从以往片面的知识教育、应试教育转向全面的德智体美并重的素质教育,是教育观念上的一个重大转变,这种转变和改革,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其实,不仅在我国,在世界其他各国,素质教育问题也已引起广泛的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展望21世纪的教育时认为:“21世纪不仅要求年轻一代要有广阔的胸怀,知天下事,有较高的道德水准,而且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方面都要有较高的素质。”面对这样一种时代转机和教育潮流,中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将不仅关系到教育事业的成败,也关系到我国在未来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能否立于不败之地。对青年学子特别是大学生来说,在知识飞速增长的时代,如果不努力吸取更多的知识营养以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也很难在日趋激烈的生存竞争中赢得主动并有大的作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每一位青年学子都应具有自觉而明确的认识。

作为一所具有百年悠久历史并素以文史见长的综合性重点大学,山东大学历来都比较重视素质教育。从推进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出发,近年来山东大学在探索素质教育的途径、内容和方式等方面作出了较大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1999年初,由教育部批准,山东大学成为第一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为了更好地发挥“基地”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更好地推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山东大学国家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组织了一批中青年知名专家编著了一套《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丛书》。这部《大学生中外名著导读》就是这套书系的第一部。全书按学科和类别分目,精心选择了古今中外各学科领域的138部名著,一一进行了详细而又精彩的介绍和评点,其中既包括堪称经典的中外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名著,也包括脍炙人口的中外文学艺术名作。导读者既忠实于原著,客观、准确地展现了原著的思想精华和风貌,又不失自己的独到眼光和评价尺度,从当代学术思想文化的制高点上,对原著作了富有新意的解读和阐释。可以说,这本书就像是开启了一扇嘹望人类思想文化成果的窗口,透过这扇窗口,我们既可看到构成数千年来人类思想文化史的那一道道最为壮美的风景,也可感悟到解说这些风景的导读者们的深长用心。相信每一位青年朋友,都会从中获得新知,获得教益,获得与思想和文化伟人交流与对话而带来的无尽精神愉悦。我想,这也正是编著者的愿望和期待所在。  曾繁仁  2000年5月1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学生中外名著导读/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谭好哲//于良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0721347
开本 32开
页数 56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74
出版时间 2000-06-01
首版时间 2000-06-01
印刷时间 2007-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Z89
丛书名
印张 18.125
印次 5
出版地 山东
202
142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7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3:2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