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读老子
内容
编辑推荐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之一。《老子》是一部哲学著作,主要研究社会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但也有相当篇幅的论兵内容,特别是该书多从考察历史和战争的角度来揭示其哲学命题。本书为研究《老子》著作的一种图书。该书较以往注释、翻译、解说、谈论《老子》的著作有颇大不同。本书主要是为了澄清对《老子》的误解,作为本书“批评靶子”的主要是陈鼓应先生的《老子今注今译》和任继愈先生的《老子新译》,以及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中的有关论述。本书可视为针对以上几位先生的观点而写的批评性著作。

内容推荐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之一。分上篇《道经》和下篇《德经》两个部分,共八十章,约五千字左右。从根本上说,《老子》是一部哲学著作,主要研究社会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但也有相当篇幅的论兵内容。特别是该书多从考察历史和战争的角度来揭示其哲学命题,故所论往往对军事领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目录

序 言

《老子》各章解说

一  章

二  章

三  章

四  章

五  章

八  章

七  章

八  童

九  章

十  章

十 一 章

十 二 章

十 二 章

十 四 章

十 五 章

十 六 章

十 七 章

十 八 章

十 九 章

二 十 章

二十一章

二十二章

二十三章

二十四章

二十五章

二十六章

二十七章

二十八章

二十九章

三 十 章

三十一章

三十二章

三十三章

三十四章

三十五章

三十六章

三十七章

三十八章

三十九章

四 十 章

四十一章

四十二章

四十三章

四十四章

四十五章

四十六章

四十七章

四十八章

四十九章

五 十 章

五十一章

五十二章

五十三章

五十四章

五十五章

五十六章

五十七章

五十八章

五十九章

六 十 章

六十一章

六十二章

六十三章

六十四章

六十五章

六十六章

六十七章

六十八章

六十九章

七 十 章

七十一章

七十二章

七十三章

七十四章

七十五章

七十六章

七十七章

七十八章

七十九章

八 十 章

八十一章

附录

用事实说话——对《老子》研究中几个问题的回答

一、《老子》究竟是部什么性质的书?

二、《老子》所说的“道”究竟是什么?

三、老子倡导的“无为”究竟是什么意思?

四、“小国寡民”是老子的理想社会吗?

试读章节

视之而弗见,名之日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日希;■之而弗得,名之日

夷。三者不可至诘,故混而为一。

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忽,寻寻兮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这一章,注家们对全章主旨的领会均属猜谜性质,我所见到的译文,你即使参考了注释,读了之后都仍会觉得不知所云,以致不能不怀疑译注者能够相信他自己是真的读懂了。这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全章虽然讲的是道,却在最后四句才出现“道”字,前面几大段都把“道”作为一个设定的存在物,用描写感性物体的语言来描述它,以致文义实在有些扑朔迷离,令人难以把握。

一、视之而弗见,名之日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日希;■之而弗得,名之日夷。这三句,王本一律无“而”字和后一“之”字,“弗”都作“不”。这倒是对于文义没有影响,但它又将“微”与“夷”对调,就令人不解了。“夷”为“平”义,自然可以用来指称用手抚摸东西时的光滑而无凹凸的感觉,怎么能用来“名”视而不见之物呢?“■”正是抚摸的意思,所以末句让“指”和“夷”相配是很恰当的。王本“■”作“搏”,这也许是因为它先将“夷”作“微”了,所以用“搏”(“捕捉”义)来与“微”相配。“希”本无“寂静”义,但《老子》中有“大音希声”句(四十一章),据此可以肯定这里的“希”也是“寂”的意思。不过我们也不必太看重这里的“微”、“希”、“夷”三字,因为这三句话无非是说设定的那某个东西,它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到,摸也摸不着,又分别从视、听、指这三种感知结果方面给它命名,不过是强调它的不可被感知性达到了很高的程度罢了。因此接下说:

二、三者不可至诘,故混而为一。“至诘”,帛书本作“至计”,一般认为“计”是“诘”的借字,也是“追问”的意思,所以“不可至诘(计)”是说不可穷究,也即追问不下去了。王本“三者”前有个“此”字。“(此)三者”是指哪三者?一般都认为是指“微”、“希”、“夷”这三者。这三者为什么不可以至诘呢?却都不问不答。特别是,几乎又都把后句头上的“故”解释为“故而”,这更令人不解:“不可至诘”是说回答者没有了答词,这是人的认识的局限性问题,怎么会成为认识对象——客观事物“混而为一”的原因?应该倒过来说才对呀!据此我认定:

1.这里的“三者”乃是指上面三句话说的用以认识那个设定的东西的三种方法,也即去“视”它、去“听”它、去“■”它这三者。按说,用这方法去认识某个对象,那对象必是感性存在物,因而理应是可以“至诘”的。例如,可以视,就总有所见,见到了,就可问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等等,答出来了,又可以继续追问色多深、形多大等等,简直没个完。因此,这里说“三者不可至诘”,乃是说这个对象很特殊,竞不可以这样追问。至此,实际上已暗示了这个设定的对象不是感性存在物。

2.后半句头上的“故”不是“故而”的意思,而是“本来”的意思”。“故”字有这个用法,有《荀子·性恶篇》为证:“凡礼仪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按这理解,“混而为一”不是“三者不可至诘”的结果,或据以推出的结论,正相反,是交代“不可至诘”的原因,或者说理由。“混”不是“混合”、“混杂”的“混”,而是“混沌”的“混”。马叙伦说:“古书言‘混沌’者,皆谓未分析。”所以“混而为一”,是指浑然一体、不可分析的状态,或者说性质,前面加个“故”,就是指明那设定的对象本来是不能分析的,因此你用视、听、指的感知方法去认识它,当然“不可至诘”。任先生将这一句翻译为“它实在是一个东西”,是译得非常准确的。   P69-70

序言

我想向读者介绍关于本书的三个问题。

一、本书的特点

注释《老子》的著作很多,少讲也有几百种,本书不同于同类著作之处在于:

1.内容方面。本书对《老子》81章的解说几乎每章都有新意,就是说,都有不同于流行的或所有前人的诠释的观点。有些只限于对个别句子的理解,但多数影响到对全章内容的把握。本书加以批评的译解,多是名家提出的,有相当的代表性,因此本书可说是《老子》诠释著作中的“反传统之作”。但我要声明:我这决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故作奇解他说。写作过程中,每当反驳别人的说法时,我总是诚惶诚恐,特别小心谨慎,我的妻子(同学和朋友)在同我讨论和帮我录入电脑并同时审阅我的初稿时,也不断提醒我:你这样批评人家,有把握吗?我除了因此更加小心谨慎外,却往往是借用一句名言作答:“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书中多次批评到的冯友兰先生和任继愈先生,确实是我的老师,冯先生还是我当年的必修课《中国哲学史》的授课老师。这一点,读者如有疑惑,随便翻看一两章,或者你比较熟悉的任何一章,就可以得到验证,并且同时就能判断,我的新意究竟是至少应该得到“言之成理,可当作一说”的评价,还是必须看作沽名钓誉之徒的为新而新之论一一说明一句:我的“新意”全在于“澄清误会,使译、注更接近老子原意”,非指与众不同的感悟或联想。

2.形式方面。本书对《老子》各章作解说时,多把对原文中难解词、句的诠释和关于如何去理解它们的方法论讨论,以及对于有关说法的批评,糅合在一起,但不作翻译。我所见到的《老子》注译著作,对于作者认为不好理解的词语、句子,总是孤立地作注,并且常是援引前人的说法,尽管有时引上好几家的,但多不联系上下文来解释,所作的翻译,也只是一句句地译下来,不把原文中省去的关联词语表达的意思交代出来,以致读这样的译文,并不一定比读原文好懂。本书力图克服这个缺点,遇到难懂的,即不好确定其意思的词语和句子,主要靠联系上下文,甚或其他章中有关说法,启发读者的思路,最后和读者一起得出确解,对于他人说法的批评,也多是在这时候结合进行的。因此,我很自信,对于一般读者,即对《老子》一书还不太熟悉或研究得还不够的读者来说,本书将是一本较好的入门书,读了之后,既能掌握《老子》各章的内容,又能因之获得阅读方法,对于不同理解之对错优劣具有一定的鉴别能力,进而形成自己独到的看法,生发自己特有的感想。不作翻译,是因为我认为,像《老子》这样的著作是根本不能翻译的,拙劣的译文不但对读者毫无帮助,甚至还会把读者引入歧途,严重地误解《老子》的原意。

二、我写作本书的动机

我写作此书的动机是在读了沈善增先生的《还吾老子》一书后产生的。向我推荐这本书的,则是我的《我读(论语>》一书的责任编辑、岳麓书社的饶毅女士,她对我说:“这真是一本颠覆性著作。”我于是向她借来了此书,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认真仔细地读完了它。读后的第一个感想是:《老子》的旧注错得实在太严重了,确实非加以澄清,还《老子》以真面目不可。沈先生有三个基本观点,也是他解说《老子》各章的三个前提性假定:1.《老子》的作者是春秋后期的周守藏史老聃;2.道经各章是对德经相应章的注释;3.《老子》是专门写给侯王、君主看的政治哲学书。但我只对第3点完全赞同,并且认为是不可能被推翻的,对前两点则抱保留态度。对于沈先生对《老子》各章所作的具体解说,也是既十分欣赏他的许多真知灼见,也有不少是我不同意的,认为他“颠覆”得不成功。自然,更多的是属于这种情况:我不同意,但承认从沈先生的立场看来,有其充分理由,所以如要加以反驳,就会“说来话长”。因此第二个感想是:尽管沈先生对《老子》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还吾老子》一书的出版将可能被视为《老子》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有必要再出一本书,不涉及沈先生三个基本观点的前两个,仅从不可推翻的第3个观点出发,对《老子》81章再作解说,以求真正地、全面地“还吾老子”——讲清每一章每一句的在老子那里的原意,“讲清”办不到,也要更加“接近”一点。终于,我决心自己来试做这项工作。这就是我写作本书的由来和目的。

因此,我把本书的任务规定为:澄清对《老子》的误解,但限于对《老子》原文章句的解释,不扩大到在对原文内容的了解基本一致的基础上进行的学术观点的争论,就是说,只探求《老子》原文各章句在老子那里的原意,不涉及任何其他问题。这样,在解说过程中,我不发别的议论,也不谈感想,更不联系我们时代的实际问题作任何形式的影射性发挥和慨叹。我只抱定三条:一、老子思维的逻辑和我们今人的完全一样,他作为思想家和《老子》作为千锤百炼的著作,至少在同一章中一定不会犯逻辑错误;二、《老子》使用的语言,是可以通过先秦文献中词语的涵义和语法规则来了解的;三、《老子》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说明白点,就是:《老子》各章乃是老子在对侯王、君主作关于治国理念的教诲,这是解读每一章时应该加以考虑的“大语境”。我就是凭着这三点,说出我对各章的理解——我认定的老子的原意。我认为,取得对于《老子》原文原意的基本一致的了解,是《老子》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我在《我读(论语>》一书的序言中说:“对于《论语》本文做到‘达诂’,并且让它成为人们的共识,是孔子和《论语》研究的基础,离开这一点,任何所谓研究成果都只能是‘私人的’,不能成为‘社会财富’。”对于老子和《老子》研究,我同样坚持这个观点,也要这样说。

这里我要说明,既然说“澄清误解”,那就要把“误解”指点出来,并说明其“误”之所在。所以本书才不能不对有代表性的误解进行批评。作为本书“批评靶子”的主要是陈鼓应先生的《老子今注今译》和任继愈先生的《老子新译》,以及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中的有关论述。之所以主要选择这三位的著作,完全是因为:一、我认定前二位的这两部著作是当代《老子》注译读物中的代表作,流传最广,读者最多,影响最大;而冯友兰先生是中国当代最负盛名的哲学史家,他的观点可能最易被一般读者接受。二、这三位先生都见到了《老子》的帛书本,他们以前的《老子》研究者没有看到帛书本,所作注释即使有误,也多不足怪,影响也就比较小了。三、前两位的书中都有译文,任先生的书更主要是翻译,而我又认为,一般读者主要是通过译文来了解《老子》原文的。另外,由于沈先生对《老子》旧注作了“颠覆”,所以我也经常提到他书中我认为颠覆得不成功的地方。这样,在一定意义上,本书可视为针对以上四位先生的观点而写的批评性著作。这是事实。我要声明的则是:这仅是学术批评,没有任何别的意思。我还对四位先生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因为我的自鸣得意的新意,大多都是在他们的观点的诱导或启发之下形成的。

三、本书所依据的《老子》版本

《老子》的版本很多,世传本以王弼本影响最大,1973年出土了帛书《老子》甲、乙本,81章全有,只是稍有残缺;1993年又在湖北荆门郭店村出土了战国楚墓竹简本(甲、乙、丙三组),但是不全,总字数不足今本字数的三分之一。沈先生认为,虽不能惟帛书本是从,但总的说来,帛书本优于世传各本。我同意他的观点。因此本书各章开头给出的《老子》原文,凡是王弼本与帛书本经义无别的,为了从俗,就依王弼本(书中一律简称王本),经义明显有别的就从帛书本;但凡是差别较大的地方,一般都予以说明,以便读者自己有所鉴别、选择。至于其他版本,就只是作为旁证而偶尔涉及一下了。

最后交代一点。《老子》一书,在我国以至世界思想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这是毋庸置疑的,有人称它是与《沦语》并列的中国人的第二部“圣经”,这并不过分。但我们一直主要把它作为哲学著作来读,而在很长一段时间,一讲哲学,就要讲它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的,辩证的还是形而上学的,它的认识论是怎样的,社会历史观又是怎样的,作者是哪个阶级的代言人,等等。用这些框架去研究《老子》,就更是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本书对各章作解说时,对这些问题一律避而不谈,只就原文文字所表达的义理作解。这固然是基础性工作,但有些读者总想对《老子》全书作出某种定性,或对它的那些分散论述的基本观点作出概括。在这些方面,对《老子》的误解也许带有更根本的性质。因此,本书在分章解说完了之后,附有一篇专论,选择几个问题,作综合性的“澄清误解”的工作。这是我个人的学术观点,虽然是依据我对《老子》原文各章原意的理解作出的,但毕竟不等于对原文的解说,所以要请读者区别对待之。

向本书的读者致敬。我诚挚地期待对于本书的任何批评意见。

赵又春

2006.1.5于长沙市岳麓山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读老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又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岳麓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657836
开本 32开
页数 3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1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3.15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11
147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0:4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