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匈奴史研究/西北少数民族学术研究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本论文书记,作者能沉下心来,细心钩疵,谨慎考证,严密论证,值得一读。

目录

一、匈奴族源研究概述(1)

二、有关匈奴族属研究的概述(8)

三、匈奴族源之我见(13)

四、传统观与方法的辨析(33)

五、浑邪考(42)

六、休屠考(50)

七、休屠、浑邪与五属国(71)

制度篇(87)

一、匈奴单于位的继承制度(87)

二、匈奴的婚姻制度(111)

三、匈奴的法律体系(137)

杂谈篇(153)

一、白登之围于西汉初年之汉匈关系(153)

二、匈奴姓氏杂谈(162)

三、“吐延”“奢延”为匈奴语南北考(175)

四、勇士县考(182)

试读章节

  五、浑邪考汉武帝元狩年间,汉朝军队在霍去病的率领下,纵深千里,征战河西,迫使匈奴二王于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率众降汉,浑邪便是其中之一。长期以来,史学界对于浑邪部的族源,除少数学者存有疑义外①,多数学者对于浑邪与匈奴同出一源是首肯的。但笔者认为,浑邪部虽归属于匈奴,却并非匈奴本族,就族源而言,浑邪部的基本成员应为义渠人。考证如下:(一)战国以来的浑邪人浑邪也称昆邪。浑邪或昆邪在先秦史籍中很少见载。在《史记》中凡十九见,其中,除五见作为人名外,余十四见均为部落名或部落王号。《史记》卷一百十一《卫将军骠骑列传》载:元狩二年春,以冠军侯去病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有功。天子曰:“骠骑将军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首虏八千余级,收休屠祭天金人。”西汉前期的浑邪虽归属于匈奴,但就族源而言,当与战国时的义渠有着直接的关系。《卫将军骠骑列传》附“公孙贺”载:将军公孙贺。贺,义渠人,其先胡种。贺父浑邪,景帝时为平曲侯,坐法失侯。《索隐》注曰:“公孙,姓也,昆邪,名。”此外,《史记》卷十一《景帝本纪》、卷十九《惠景间侯者年表》、卷一百九《李将军列传》中亦有关于此公孙浑邪(昆邪)的详细记载。

《汉书》卷三十《艺文志》中有《公孙浑邪》十五篇,列在阴阳家类,为平曲侯著,亦此公也。以部落名为姓或名,这在战国、秦汉之际常常见诸史端,绝非罕事。匈奴中有浑邪部,汉代义渠人中亦有以“浑邪”为名或以“义渠”为姓者,如义渠安国就是以义渠为姓的义渠人①。这说明汉代的义渠人与匈奴浑邪人在族源上存有一定的联系。义渠,其名最早见于商代②。族源何属,至今仍在探讨之中。春秋战国时,义渠作为西戎八国之一曾活跃在秦国北方。史载秦厉共六年(公元前471年),“义渠来赂”③;十六年(公元前461年),秦西境已“无戎寇,惟餘义渠焉”④。义渠强盛时曾一度南下至渭南①,对秦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战国后期,在秦国一百多年的蚕食下,义渠最终臣服于秦②。秦于惠王十一年(公元前327年)置义渠等县以安置和管理当地的义渠人”。秦设北地郡后,义渠县归北地郡所辖。汉兴改义渠县为道,王莽时改义渠道为‘‘义沟道”,有‘‘义沟道宰印”为证④,仍属北地郡。汉以义渠为道,说明西汉时义渠人虽已走过了数百余年漫长的归顺之途,但依然保留着义渠人的民族特征,因而被视为北部边郡的‘‘葆塞蛮夷”。义渠人出身的军事将领,如义渠安国、公孙贺、公孙浑邪、公孙敖以及傅介子等,作为西汉王朝的封疆大吏,领兵出征,受封拜爵虽早已与汉人将领别无二致,但在司马迁、班固的著作里,仍不忘强调其义渠人的身份⑤。显然’民族差异在这里虽已淡化,但仍未达到完全认同的程度。除归附秦国外,还有相当数量的义渠人并未臣服于秦国,而是在战国末年不断向北迁徙,并一改早已半定居的生活习俗’重新成为草原游牧民族。《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列传》云:‘‘战国世,大荔、义渠称王,及其衰亡,余种皆反旧为酋豪云。匈奴兴起后,北迁的义渠人一部分成为匈奴的浑邪部,另一些不愿臣服匈奴的义渠人则又南下投降到秦、汉王朝。《汉书》卷四十九《晁错传》‘‘言兵事疏’’就曾对这些归附汉朝的义渠人有过详细的描述:今降胡义渠蛮夷之属来归谊者,其众数千,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名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即有险阻,以此当之。贾谊《新书》卷四《匈奴篇》亦云:“窃闻匈奴当今遂赢,此其示武昧利之时也。而建隆义渠东胡诸国又颇来降。”战国末期至秦汉初年的浑邪部曾游牧于匈奴右贤王之西北一带,即今宁夏平原及其黄河以西地区。这里东濒黄河,内有屠申泽,是一处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区。《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朔方郡条下云:“窳浑,有道西北出鸡鹿塞,屠申泽在东。”匈奴其时虽占有北方大部分地区,但西面尚未越过黄河,其右贤王的驻地仅为‘‘直上郡以西,接月氏、氐、羌”①。《史记》卷一at《匈奴列传》之《索隐》注引《魏略》云:“匈奴北有浑窳国。”《正義》云:“以上五国(指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一一编者注)在匈奴北。”所谓浑窳在匈奴北,实际上即指西北而言。对于这一点,《新书》卷四《匈奴篇》有较为详细的描述,其云:(匈奴)列处之塞外,自陇西延安至辽东,各有分地以卫边。使备月氏、灌窳之变。‘‘灌窳’’即‘‘浑窳”,亦称“浑瘐”、“浑邪”、“昆邪”。贾谊既以月氏、灌窳相并提,则灌窳应当与月氏毗邻。而此时的月氏正驻牧在贺兰山以西至河西走廊广大区域。P44

序言

近几年国內外有关匈奴史的论著十分稀少,武沐的《匈奴史研究》一书即将出版,我觉得是一件可喜可贺之事。

匈奴的历史曾经是国內外学界竞相研究的热门课题。其原因,一是因为匈奴族的活动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二是因为匈奴族的活动在中国史籍中有比较多而且较详细的记载,同时在蒙古高原又有许多匈奴族活动的遗物被考古学家所发现,更多地吸引了研究者们的关注;三是因为匈奴族的历史活动时间长,內容十分丰富,使北方古代草原文明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状态,以后我国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基本上都是在匈奴族创造的文明的基础上,继承、延续和丰富了草原文明的內涵。同时,匈奴族的历史以及他所代表的草原游牧文明,还有许多谜一样的问题,也都使众多研究者在他面前不能不倾注时间与精力。这就是匈奴史研究的魅力之所在。正因为如此,时至今日匈奴史中几乎所有问题均有研究者涉足,这也就是匈奴史的有关论著近年愈来愈稀少的原因。话虽如此说,但作为一门学问,其深度与广度却永无止境。而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问题虽被人研究过。结论却不一定能为别人所接受。所以,既使像匈奴史这样被国內外许多人大量研究过的旧课题,仍然可以挖掘出许多使人耳目二新的鲜活內容。武沐的这部《匈奴史研究》就使人有这种感觉。作者能沉下心来,细心钩疵,谨慎考证,严密论证,十分难能可贵。

特为之序。

2005年2月10日

后记

有关匈奴的研究早在19至20世纪中期就已为历史学界、民族史学界所关注,成为当时备受青睐的显学之一,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有关匈奴的研究已很少有人问津。我之所以在这一背景下打算写《匈奴史研究》这本书,最初的缘由是因为在杨建新先生主编的《中国西北少数民族通史》中,我承担了其中《秦、西汉卷》的撰写工作。在写作过程中,我大量接触了前辈学者的研究,并为他们渊博的知识叹服,但同时也发现有关匈奴的历史仍有许多地方尚待解决,因此,在我撰写(中国西北少数民族通史。秦、西汉卷》时,曾将这些问题一一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和探讨,而<匈奴史研窍》这本书正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这些问题所进行的深入探讨。可以说,《匈奴史研究》是我近年来有关匈奴研究的一次小结。我深知,我的研究是很粗略的,对匈奴历史的特点、匈奴经济、社会生活以及匈奴民族发展变迁等等问题的探讨是很不够的,与前辈相较,我的这一点研究若能起到些微的拾遗补阙之功效的话,我就已经心满意足了。我相信,书中的差错和不足,自有同仁来补正。  当书稿即将付梓之际,我要衷心地感谢杨建新、王希隆两位恩师对我的栽培和关怀,没有他们的谆谆教导,我不会走到今天。我还要衷心地感谢我的家人,没有他们的支持,我无法完成这一系列工作。最后我还要向负责出版此书的民族出版社的各位编辑致谢,感谢他们为该书的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武沐  2004年12月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匈奴史研究/西北少数民族学术研究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武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05068319
开本 32开
页数 20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05-03-01
首版时间 2005-03-01
印刷时间 2005-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89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3
14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0:51:14